首頁 > 新能源汽車

Robotaxi的盡頭,是造車?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時間:2022-07-28 18:09:50
熱度:

Robotaxi的盡頭,是造車?作者丨張之棟責編丨崔力文編輯丨別 致百度率先打響第一槍,但沒有人知道,這條路對還是不對。試問,有誰聽說過為了自動駕駛,造一款新車的?7月21日,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別   致

百度率先打響第一槍,但沒有人知道,這條路對還是不對。

試問,有誰聽說過為了自動駕駛,造一款新車的?

7月21日,在2022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了成本僅為25萬元的第六代無人車。值得注意的是,這款名為Apollo RT6的“廉價”無人車,基于百度自主知識產權的星河平臺打造,完全可以看成“真?百度造車”的藍本。

退一步講,Apollo RT6的產品力如何暫且不說,其尤為值得肯定的一點在于,百度開創(chuàng)了Robotaxi的先河,開拓出一條嶄新但艱難的路——造車。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表示,百度把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降低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并且還將會在全國各地部署上萬輛,使得打無人車的價格是現(xiàn)在打車的一半。

RT6的出現(xiàn),也讓百度在汽車領域的布局基本清晰:集度汽車,與吉利合作,深耕乘用車市場;Apollo,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升級進入出行領域,逐步進入商用車市場。

事實上,自集度汽車成立之初,最重要的一項功能便是,承接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積累的經驗技術。而今Apollo也選擇造車這條路,雖然不像集度汽車一樣To C,但卻是更適合自動駕駛的場景。

Apollo是百度“親兒子”的消息,瞞不住了。甚至有那么一瞬間感覺,集度汽車的建立,就是為了給Apollo鋪路。

但轉念一想,兩者其實并沒有什么沖突,也不存在競爭關系。集度汽車面向的是廣大消費者,而Apollo的車,更多的還是面向出行公司。

所以,這里的百度,“攪”得是另外一個局。

01百度Apollo,“難產兒”

曾幾何時,所有人都覺得人工智能是星辰大海,作為重要落地場景的自動駕駛,更是被給予了重大期望。

然而現(xiàn)在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騰訊憑借游戲業(yè)務如日中天,有云計算托底的阿里依舊活得不錯,唯獨all in AI的百度默默走上了下坡路。

后互聯(lián)網時代,百度的BAT光環(huán)已然失色。單從時間上來看,Apollo已經承載著百度的希望,艱難前行了近9年。

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學習實驗室(IDL),并于次年正式大規(guī)模投入,啟動無人車項目。

2015年,百度自動駕駛事業(yè)部成立。當年年底,百度無人駕駛車在國內首次上路,初代“小紅”登場。

2016年,搭載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奇瑞EQ正式上路測試,也是真正意義上百度的第一代自動駕駛測試車。

緊接著,2017年,百度迎來了那個奠定其命運基調的男人——陸奇。

陸奇,1998年加盟雅虎,2006年被任命為雅虎的資深副總裁,2007年任雅虎執(zhí)行副總裁;2008年加盟微軟,并出任執(zhí)行副總裁,2016年9月從微軟離職。

而在離職微軟的時候,比爾蓋茨百般挽留,甚至對其承諾“陸奇想要做什么業(yè)務,就做什么業(yè)務,微軟甚至可以給陸奇創(chuàng)立一個項目”。

各種原因,深受比爾蓋茨看重的陸奇,最后還是選擇加入百度。

2017年1月,陸奇正式進入百度,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2017年3月,在陸奇的推動下,百度將自動駕駛、智能汽車、車聯(lián)網等業(yè)務整合為智能駕駛事業(yè)群組(IDG);

同年4月,上海車展上百度宣布Apollo計劃,Apollo誕生。百度AI技術,也終于有了一個“實質性”的窗口。

盡管陸奇在1年之后也離開了百度,但Apollo的方向已經基本確定。

細數這些年Apollo推出的各種無人車,Apollo RT6是第六代。但與前五代的“改裝車”相比,Apollo RT6更像一款真正的無人車,也是百度懷胎“9年”,交出的一份最有說服力的成績單。

根據介紹,Apollo RT6是百度自研「阿波羅星河」架構平臺的首款車型,專為無人駕駛場景打造。相關團隊在2021年初組建,僅一年時間,就將RT6帶入到量產階段,這種效率與集度汽車相比,也不遑多讓。

然而必須明確的是,無論百度官方的宣傳如何,關于無人車的落地商用,都將面臨法律的約束,以及各種各樣的安全性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限制,Robotaxi公司的“造車之路”,布滿了重重考驗。

02Robotaxi,泡沫中前行

前華為車BU首席架構師蘇箐曾經直言:“打死都不會做Robotaxi,現(xiàn)階段做Robotaxi的企業(yè)都得完蛋。Robotaxi是結果而不是商業(yè)目標,中國市場打車體驗已經很好,自動駕駛并不會讓這個體驗更好?!?/p>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蘇箐的觀點正確與否,Robotaxi行業(yè)的發(fā)展節(jié)點已經到來。尤其是從今年初開始,Robotaxi行業(yè)的變化,肉眼可見。

總結來說,Robotaxi領域逐漸顯現(xiàn)出三個明顯的特征:L4降維使用;成本驟減;前路迷茫。

其一,L4降維到L2+級別使用,是現(xiàn)在各車企以及各自動駕駛公司經常使用的話術。這句話雖不見得完全準確,但卻能很好地平衡Robotaxi公司的商業(yè)化落地與技術追求。

根據相關統(tǒng)計,2020年國內新車ADAS系統(tǒng)供應商中,年搭載量超過百萬套級別的有博世、大陸、電裝和安波福,僅這四家Tier1所占份額就超過市場總量的八成。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讓車企對其車輛的輔助駕駛能力日益看重,甚至開始從L2級向著更高級探去。而這也就意味著,Robotaxi公司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量產上車的機會,多了起來。

那么,Robotaxi公司應該如何抓住市場的機遇呢?答:降本。也就是這里要說的第二點特征——成本驟減。

對于L2+功能,不同的車企有不同的命名方式,特斯拉、理想汽車稱之為NOA,小鵬汽車稱之為NGP,蔚來汽車稱之為NOP……

而在“靈魂論”的引導下,強勢新能源車企紛紛選擇自研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但對于一些傳統(tǒng)汽車品牌來說,從頭開始自動駕駛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有需求就有市場,迫切想要商業(yè)化落地的Robotaxi公司,不再只把眼光放在出行領域。為了吃到L2+市場的蛋糕,Robotaxi公司只好開始削減功能,降本降維,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主機廠。

從AutoX高達200萬元的成本,到元戎啟行將成本打到1萬美元之內,再到輕舟智航量產成本低至1萬元。這場價格戰(zhàn)的背后,不僅僅意味著自動駕駛領域的繁榮,還代表著Robotaxi公司對于前路的迷茫。

總得來說,Robotaxi有兩個流派,漸進式與跨越式。

特斯拉為代表的漸進式路線,主張從L1、L2、L3狀態(tài)的“人機共駕”逐漸過渡到L4的無人駕駛;而Waymo、百度代表的跨越式路線,主張直接以L4的無人駕駛為目標,進行研發(fā)。

當然,兩種路線,也都各有利弊。漸進式穩(wěn)扎穩(wěn)打,卻是故意在把消費者當做“小白鼠”,以獲得更多的數據;跨越式投入巨大,雖然目標清晰,但在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限制下,商業(yè)化難度很高。

其實現(xiàn)如今擺在Robotaxi面前的發(fā)展之路,無外乎3條:降維降本,與主機廠合作;聚焦出行市場,做好無人出行;與百度一樣,去造專門的車。

百度Aopllo屬于一個特例,客觀上車企們并不會想將“靈魂”交到強大的合作者手中;主觀上,百度也擁有財力物力,可以通過造車進一步“脫虛向實”。

那么其他的Robotaxi公司呢?是繼續(xù)在這條看不到盡頭的路上迷茫前行,還是等待某位“救世主”的出現(xiàn),直接被打包收購?

事實上,被車企收購也不失為一條正確的路。

       原文標題 : Robotaxi的盡頭,是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