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行業(yè)資訊

不再推遲2020年氣候目標 電氣化公路成德國重點推動項目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18-01-26 08:42:29
熱度:

不再推遲2020年氣候目標 電氣化公路成德國重點推動項目在針對移民和納稅等問題進行了為期24個小時的談判之后,1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社會民主黨黨魁馬丁·舒爾茨最

  在針對移民和納稅等問題進行了為期24個小時的談判之后,1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社會民主黨黨魁馬丁·舒爾茨最終達成了妥協(xié)。“我認為我們達成了一個完美的結果,”舒爾茨在記者會上宣布了這項協(xié)議。

  根據協(xié)議,德國明確不再推遲2020年的氣候目標,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大規(guī)模生產,開始逐步取消煤炭發(fā)電。這與此前流出的版本內容相反。德國曾設定目標,將于2020年之前,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我們將致力于達成2020年、2030年以及2050年的氣候目標,”協(xié)議中表示,“為了盡快達到2020年的氣候目標,將努力縮小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各政黨承諾道。不過,這份文件只闡述了“盡可能縮小差距”的意愿,通過非直接的方式暗示,達成該目標并不容易。

  德國的能源轉型政策指的是德國經濟的脫碳化,將核能和化石能源轉為可再生能源體系。該項政策將一直持續(xù)到下一屆政府,因為德國的政治體系不僅僅在立法方面擁有連續(xù)性。但是,新一屆聯合政府的能源轉型目標卻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自2007年以來,每一屆德國政府都承諾達成氣候目標。在9月份德國選舉之前,默克爾還曾向選民允諾,政府將“尋找方式”,在2020年之前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

  自1月14日開始,保守派和社會民主黨開始協(xié)商談判氣候、能源以及交通問題,如今已快速達成協(xié)議。在2017年9月選舉之后,保守派、偏商業(yè)的自由民主黨、以及環(huán)境主義政黨綠黨組成了命運多舛的牙買加聯盟。在該聯盟中,針對這些話題的爭論最為激烈,這也導致了去年11月談判的失敗。

  在牙買加聯盟的談判中,綠黨最初堅持應該在2030年之前結束內燃機的使用,但是后來立場逐漸軟化了。而在如今保守派和社會民主黨達成的協(xié)議中,甚至都沒有提及禁止內燃機汽車進行注冊。

  相反,保守派和社會民主黨傾向于通過財政手段支持電動交通和公共交通體系的發(fā)展,實現“更為高效、清潔的內燃機”。這些聯盟伙伴可能也將試圖通過“改造”車輛,避免推出禁止駕駛高污染柴油車的政策。但目前還不清楚是消費者還是汽車制造商能夠獲得德國政府的財政支持。

  能源和氣候方面的協(xié)議:

  設立“增長、結構性改革和就業(yè)”委員會,在2018年末之前,制定以下行動計劃:

  “盡快”制定縮小(現狀)與2020年氣候目標之間差距的措施;

  制定保證2030年能源目標實現的措施;

  制定減少并終止煤炭發(fā)電的步驟計劃和最終日期;

  對煤礦生產地區(qū)的結構性變革給予聯邦資助。

  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將150萬歐元投入到“地區(qū)結構性政策和結構性轉型的煤炭政策”之中。

  制定環(huán)境保護法,確保達到2030年氣候目標(該法案將在2019年通過)。

  在203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到65%(之前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達到50%,在2040年之前達到65%)。“大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滿足交通、建筑、以及工業(yè)方面的額外用電需求,以達到氣候目標”。

  舉辦競標會,在2019年和2020年建立四家十億瓦特的離岸風力發(fā)電廠、十億瓦特的太陽能發(fā)電廠以及海上發(fā)電廠,減少800-1000萬噸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以促進2020年目標的達成。

  通過其他措施,擴大發(fā)展現代化能源網絡(推動電力網絡擴大的法律)。

  推動儲存科技相關行業(yè)的大力發(fā)展。

  發(fā)展現代化熱電一體行業(yè)。

  利用農業(yè)發(fā)展,保護氣候。

  交通方面的協(xié)議:

  “我們將避免推出禁止駕駛的政策,增強對環(huán)境污染的控制”。

  我們將“通過改造汽車等方式,擁有高效、清潔的內燃機”。

  根據《巴黎氣候協(xié)議》制定交通政策;“我們希望達到巴黎氣候協(xié)議的目標,消除社會上的擔憂,保證工業(yè)競爭力,提供價格低廉的交通方式”。

  持續(xù)資助“國家柴油論壇”。

  支持電動交通、公共交通、鐵路交通的發(fā)展。

  為德國所有人民提供“現代的、清潔的、價格低廉的出行方式”。

  發(fā)展現代化基礎設施。

  將諸如自動駕駛、互聯駕駛等電子創(chuàng)新應用在所有交通工具上。

德國主要行業(yè)溫室氣體排放(1990-2016)

  交通部門是氣候政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目前德國大約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交通運輸。如下圖所示,自1990年以來,其他領域已經實現了階段性的減排目標,但是交通部門在同一時期內反而碳排放有所上升,其中主要來自公路交通。雖然機動車效率顯著提升,但是其節(jié)能減排效果被運輸能力、發(fā)動機功率和機動車重量的增加所抵消。按照規(guī)劃,交通部門應最遲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碳中性。鑒于巴黎協(xié)定中碳排放目標的緊迫性,交通部門的轉型刻不容緩。對此德國政府在氣候保護計劃2050中定下的中期目標是,到2030年交通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應降低40%-42%。

  德國交通能源轉型技術路線圖導讀

  1、發(fā)展純電池電動汽車是未來交通轉型的核心。

  2、燃料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由于效率較低且費用較高,目前使用也較為受限。

  3、以天然氣為動力的燃料電池車在SRU看來僅是“過渡技術”,

  4、對于輕便的輸配車輛領域,電池驅動的電動車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5、公路交通運輸領域,空中電纜貨車(即電氣化公路+電驅貨車)是一個技術上可以實現的選擇。

  6、人工合成燃料和生物燃料使用范圍較為有限,但在航空、航海運輸,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7、大規(guī)模使用人工種植的生物燃料會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產生用地競爭

  8、人工合成生物燃料過程中轉化率較低,通常用電負荷較高。

  9、目前將海運的燃料由重油和柴油轉為液化天然氣在技術上已經實現。

  10、逐步將化石氣體燃料切換為環(huán)??沙掷m(xù)的氣體燃料。

  交通轉型是政策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公路交通在德國交通系統(tǒng)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盡管推動該領域的變革難度較大,但是對于交通行業(yè)未來的討論已經日漸增多。其中氣候保護是一大推動因素,而既“尾氣門”之后關于城市空氣質量的政策和司法討論也引起了對交通部門的廣泛關注。

  國際發(fā)展形勢也對汽車行業(y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例如中國政府宣布,2019年起電動車要達到汽車保有量的10%,這就驅使德國汽車制造商采取應對措施。另外新的技術發(fā)展,例如數字化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會促使汽車行業(yè)產生根本性的變革。由此觀之,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的交通政策不僅是環(huán)境和氣候方面的規(guī)定,也是德國工業(yè)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條件。為重塑交通部門,這個與每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行業(yè),需要獲得民眾的支持理解。因此政策的一大核心任務是,連接所有相關者和參與方,定期舉辦對話研討活動。

  多重方案組合降低交通部門碳排放

  為實現交通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必須同時采取多項策略,改變交通的模式和組織形式。氣候友好、可持續(xù)的交通系統(tǒng)的核心是降低高碳排放的個人出行,強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交通方案。減少交通量,將個人交通引流到軌道交通、公共交通,騎行和步行,不僅可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還可以減少空間使用、噪音和交通事故產生的問題。交通行業(yè)去碳化的另一重要推手是交通動力技術的進步,這有效支撐了交通動力來源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提高交通部門能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汽車和火車的內燃機效率必須要提升,因為在接下來的15年內還會有大量的燃油汽車進入市場,在2040年時它們會成為機動車存量。若不持續(xù)提高機動車的效率,未來15年間累計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超過巴黎協(xié)定中對交通行業(yè)的限額。另一方面,采取其他動力驅動的機動車也需要提高效率,從而對能耗、可再生能源新裝機量進行控制。改變交通部門的動力驅動方式,包括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發(fā)電設備建設,或導致對某些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這些原材料通常來自于非歐盟國家,其開采和利用過程會對當地環(huán)境、居民健康和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原材料獲取過程中需要將破壞影響降至最低,以及充分發(fā)揮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價值。

  電動車的優(yōu)點

  電動車的優(yōu)點之一是高效,能從根本上降低交通行業(yè)對氣候和環(huán)境的影響。其次,電力驅動在本地不會產生污染物。

  與生物燃料驅動的機動車相比,電動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例如能量密度方面(如下圖所示)。大規(guī)模使用人工種植的生物燃料會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產生用地競爭,從而在經濟和社會角度考慮不可持續(xù)。其次人工合成生物燃料過程中轉化率較低,通常用電負荷較高。

不同驅動技術的私人汽車續(xù)航里程(15 kWh一次能源投入的情況下)

  綜上,電動車在技術和經濟上都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但是對于新技術而言,初始階段都會碰到各種形式的阻礙,例如能源供應基礎設施薄弱或者初期生產費用較高。為實現快速過渡,需要建立有針對性的扶持機制。根據SRU(環(huán)境問題專業(yè)咨詢機構Sachverständigenrat für Umweltfragen)的觀點,首先需要扶持動力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燃料電池驅動的電動車由于效率較低且費用較高,目前使用也較為受限。以天然氣為動力的燃料電池車在SRU看來僅是“過渡技術”,因為其碳排放量相對于其他電動車而言仍然較高。對于輕便的輸配車輛領域,電池驅動的電動車有較大的市場空間。而公路交通運輸領域,空中電纜貨車是一個技術上可以實現的選擇。

  盡管人工合成燃料和生物燃料使用范圍較為有限,但是對于某些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尚且無法電氣化的領域,例如航空、航海運輸,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為與電池相比,燃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另外也要考慮到配套基礎設施的問題,避免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