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最早的船是什么時候的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3:25:13
熱度:

最早的船是什么時候的熱心網(wǎng)友:船的發(fā)展說起航海,不能不提及船。最早期的船是獨木舟(即把一塊大木頭的中間挖空)和皮筏(用動物皮縫制),加上櫓或槳。慢慢地,人們發(fā)現(xiàn)在木制桅桿上加上一張

熱心網(wǎng)友:船的發(fā)展說起航海,不能不提及船。最早期的船是獨木舟(即把一塊大木頭的中間挖空)和皮筏(用動物皮縫制),加上櫓或槳。慢慢地,人們發(fā)現(xiàn)在木制桅桿上加上一張動物的皮做帆,船借助風力跑起來更快,但當時只懂得順風走。漸漸地,人們又通過調整帆的角度,船也可以逆風行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進步,造船工藝也隨之改進,船也就越造越大,先是有木頭的,后來發(fā)展成有鋼鐵的、水泥的、玻璃鋼的等等。海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港口和碼頭的建設。蒸汽機的發(fā)明,給航海帶來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包括后來內燃機及核動力在船上的應用,使海船能夠造得越來越大。海船也由過去靠人工或借助風力來推動,改為動力推動。船有了動力,還得配上一個有效的推進器,才能使船動起來。最早的推進器是裝在船兩邊的葉輪,這種船跑得很慢。后來才使用螺旋槳。關于螺旋槳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早在1752年,有個瑞士科學家就設想過螺絲一樣的螺旋槳,但一直沒能付諸試驗。70年后,才有人按這種設想去設計船用螺旋槳,但航速最快也只能達到七節(jié)半(一節(jié)即一海里=1.85公里),可惜這條創(chuàng)記錄的船在一次試航中機器發(fā)生爆炸,試驗就此中斷。到了1838年,一個名叫佩蒂特·史密斯(Francis Pettit Smith)的英國人,在試驗他的一條船時,把船開到最高時速4節(jié),突然,船底下傳來一聲巨響,史密斯趕緊關掉機器下去查看,原來是用來作為螺旋槳的那根長長的螺絲絞到了一個玻璃瓶,被弄斷了一大截。史密斯想,無論如何,船還是得開回去。所以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重新發(fā)動了機器,沒想到船飛快地跑了起來,時航竟然達到了13節(jié)。史密斯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短的螺旋槳要比長長的螺絲狀的螺旋槳更有效,更能產(chǎn)生推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認準東西南北至關重要。以前林彪講過一句話,叫作“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實這是外行話,大海航行不是靠舵手,因為開大船不象開汽車,舵手是聽命于駕駛員的舵令而操作的。如果真要說出靠什么的話,我認為是靠羅經(jīng)。羅經(jīng)可以說是大海航行中最重要的設備。羅經(jīng)有兩種,一種叫磁羅經(jīng),一種叫陀螺羅經(jīng)或叫電羅經(jīng)。磁羅經(jīng)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這一事實中國人最清楚。電羅經(jīng)是德國人于1908年發(fā)明的。磁羅經(jīng)利用地球磁極相吸和相斥的原理,而電羅經(jīng)則是利用地球本身的引力場和旋轉以及陀羅儀自身的特性而工作的。船在大海上,有動力可以前進,有羅經(jīng)可辨別方向,但這樣還不夠。當肉眼觀測不到周圍物體的情況下(如夜間或霧天),駕駛員又是怎樣避開障礙物的呢?雷達的發(fā)明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據(jù)說發(fā)明雷達的靈感來自于蝙蝠的啟示。雷達是利用無線電脈沖波對目標進行探測和測距的設備。其測定的方法是將參考信號與所測目標的反射信號相比較,從而得出距離和方位。應該說,雷達也是航海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船上有了雷達比人有了眼睛更管用,可以全天候地時刻注視周圍的一切。一條船有了機器、螺旋槳、羅經(jīng)和雷達,再配上船員,似乎可以出海了。看過《泰坦尼克號》的人應該不會忘記SOS這一求救信號吧。為確保船與人命的安全,船上還需要配備通信工具。船與岸上的聯(lián)系以及船與船之間聯(lián)絡靠的就是電報。電報是由意大利科學家發(fā)明的。船上的電報主要采用莫爾斯信號(Morse Code),即按約定的規(guī)則給每個字符賦予固定的編碼,用長短無線電聲號來發(fā)送。http://ajxx.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5-06/28/25679/中國舟船發(fā)展史筏子與獨木舟 我國不僅陸疆廣大,而且河流眾多,海域遼闊,因此中華民族不僅有一部光輝的陸上進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壯麗的水上開發(fā)史。而一部水上開發(fā)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發(fā)展史。中國舟船發(fā)展史綿延數(shù)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采集為生,他們的活動范圍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于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huán)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zhàn)勝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么東西能夠浮于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xiàn)象的反復出現(xiàn)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肮耪哂^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于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chuàng)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經(jīng)過長期實踐,古人創(chuàng)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shù)根并扎,則在水中可平穩(wěn)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箅”。繼編木為筏之后,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柏凇笔歉铋_、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涂上濕泥,然后用火燒烤未涂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松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柏吣緸殚保ā吨芤住は缔o》),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伴菀?,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在舵未出現(xiàn)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爸坶詽煌?,致遠以利天下?!保ā吨芤鬃⑹琛肪?)獨木舟具體出現(xiàn)的時代尚不能斷定。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25)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fā)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xiàn)的時代要早數(shù)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目前尚未見有實物出土,但晚于原始社會的獨木舟,解放后卻多有發(fā)現(xi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達二十余只。這些古獨木舟已成為研究早期獨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據(jù)。從后世的獨木舟看,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圖14)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從舟體外形變化來看,第一種應屬時代較早的一種,隨著行駛經(jīng)驗的積累,人們認識到舟頭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于是出現(xiàn)第二種形制,繼而產(chǎn)生了第三種。獨木舟的優(yōu)點就在于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松散,而且制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xiàn),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范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二、木板船的誕生 筏子與獨木舟都還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26)非常低,裝載量一大,筏子便浸沒在水中。而獨木舟的大小則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過改進舟形來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難。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后,生產(chǎn)力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不僅水上運輸活動日漸頻繁,而且載重量也日漸增加,筏子與獨木舟的“短處”便更為明顯地暴露出來。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創(chuàng)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問世,在我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商代。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寫作:■、■、■,均是象形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船的結構:它已不是獨木刳成的舟,而是用數(shù)塊木板組裝的木板船。這表明,至遲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完成了由獨木舟到木板船的變革,且此時的木板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當然,這一變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奴隸們長期實踐,不斷改進,逐漸創(chuàng)新的結果。雛型的木板船是非常簡陋的,它無非是在獨木舟的基礎上加裝木板,以擴大獨木舟的裝載量。這種改進的獨木舟在考古資料中曾有發(fā)現(xiàn)。1975年江蘇武進出土了一條漢代木船,(27)船體是用三塊木料拼接而成的,它已脫離原始獨木舟的形制。以后,人們干脆拋開獨木舟,直接用木板造船。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弦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至今在我國廣西一些河窄灘多,水道曲折的地方還能見到這種原始木板船的蹤影。全船僅由三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jīng)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后涂以油漆。商代尚未有鐵釘和油漆,因此想必當時制造這種三板船時或靠榫卯連接,或用藤蔓、獸皮條等縛扎。板縫則用草稈、麻絲、竹茹之類的纖維物質塞堵。另外從甲骨文“■”字的結構上看,在船的首尾部位還各加有一、二根橫木,使船體聯(lián)接得更加牢固。這種三板船是后世各類舢板船的祖先。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一號墓的南側發(fā)現(xiàn)一大型葬船坑,出土三條大船、兩條小船和若干支木槳。(28)這五條船是目前我國所見時代最早的木板船實物。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至此,人類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狀和體積大小的限制,而能夠根據(jù)人的意愿,對材料進行加工了。在這一基礎上,此后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xù)產(chǎn)生,從而給古代漕運、海上交通、水戰(zhàn)帶來了眾多輝煌壯觀的場面。舟船的出現(xiàn)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chǎn)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zhàn)爭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水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549年?!蹲髠鳌酚涊d:“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倍抛ⅲ骸爸蹘?,水軍。”可見春秋時期大規(guī)模的船戰(zhàn)已登上戰(zhàn)爭舞臺。當時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太湖流域的吳國、錢塘江流域的越國和濟水流域的齊國都非常重視發(fā)展戰(zhàn)艦,建設舟師,因而水軍力量以這四國最為強大,船戰(zhàn)也常常在這四個國家之間發(fā)生。戰(zhàn)艦是從民用船只發(fā)展起來的,但由于戰(zhàn)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御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優(yōu)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zhàn)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xiàn)。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各國水軍的戰(zhàn)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樓船”、“戈船”、“橋舡”等等。艅艎 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鹢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zhàn)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種同類型輕捷戰(zhàn)艦的合稱。突冒 一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zhàn)船。戈船 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zhàn)船。 這些戰(zhàn)艦仿照陸軍的車戰(zhàn)形式而編制:艅艎相當于陸軍的旄車(指揮車),大翼艦有如重車(革車),中翼艦有如沖陷車,小翼艦有如輕車,突冒船相當于陸軍的沖車,樓船相當于陸軍的行樓車,橋舡船相當于陸軍的輕騎兵。(29)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戰(zhàn)艦組成強大的舟師,有如現(xiàn)在由各種艦艇組成的混合艦隊。由單純的泛舟渡河,到大規(guī)模的水戰(zhàn);從簡陋的三板船到各類戰(zhàn)艦的建造,表明當時的造船技術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諸侯國還建立了專門造船的工場——船宮。(30)先秦時期的戰(zhàn)艦實物,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但是從戰(zhàn)國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zhàn)”紋飾中,(圖15)(31)可以窺知當時戰(zhàn)艦的大致結構:船體窄長,船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三、四個佩帶短劍的劃槳手,身體前弓,正奮力操槳劃船。為減少傷亡,保證戰(zhàn)艦攻守自如,槳手藏于船艙之內。上層則站立有四、五個擊鼓、射箭、揮戈劍的武士,正與對方格斗。從每只戰(zhàn)艦僅有七或九人來看,這種雙層戰(zhàn)艦屬于一種輕型小艦,適于近戰(zhàn),很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三翼艦中的一種。古老中國秦漢造船的高峰 一部中國舟船發(fā)展史,上下數(shù)千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發(fā)展時期——秦漢、宋元和明。秦漢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船只類型多,規(guī)模大,行船動力、系泊設施基本完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滅關東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在造船業(yè)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原來六國中一些國家發(fā)達的造船技術,建造了許多輕舟巨舸,使當時的船舶航行已經(jīng)能夠通江達海。秦代的船實物,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但在廣州卻發(fā)現(xiàn)一處規(guī)模巨大的秦漢造船工場。(32)該船場中心部分平行排列著三個造船臺,滑道長度都在88米以上。其中1號、2號兩個船臺都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組成的水平式船臺。2號船臺寬5.6—8.4米,以此長度和寬度計算,該船臺可建造寬6—8米,長20—30米,載重50—60噸的大型木船。若1、2號兩船臺并臺造船,則可以造出載容量更大的船只。據(jù)專家考證,這個造船場是秦代統(tǒng)一嶺南時建造的,漢代繼續(xù)沿用。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漢時期造船業(yè)的生產(chǎn)能力和技術水平。漢承秦制,造船業(yè)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fā)展局面。船只因用途不同,在制造形式上也劃分成許多種類:艑 是一種內河運輸船?!墩滞ā罚骸靶伪?,故呼為扁子?!薄锻ㄑ拧丰尀闇\船。艇 是一種形狹而長的小船?!夺屆め尨罚骸岸脔韵略煌?,其形徑挺,一二人所乘行者也?!薄?是一種體型短寬的運輸船?!夺屆め尨罚骸叭脔货??!?,貂也;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可見■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帶?!?是一種航海大船?!墩f文·舟部》和《廣韻》中,均稱■為漢代海中的大船。 舲 是一種內河小船。《廣韻》稱:舲為上有小屋而設窗的船。舫 又稱“方”或雙幫船。晉郭璞說:“舫,并兩舟也”,即兩船并聯(lián)一體的船?!妒酚洝垉x傳》記載:“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倍放?是一種有防御裝置的戰(zhàn)艦?!夺屆め尨罚骸吧舷轮卮玻ò澹粰懀ㄍ灒?。四方施板以御矢石,其內如牢檻也。”先登用于運送士兵登陸攻擊的前驅快艇。即“軍行在前曰先登,登之以向敵陣也”(《釋名·釋船》)。斥候 一種用于觀察敵陣的小船?!拔灏脔韵?,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釋名·釋船》)。赤馬舟輕巧速疾的小船。艨艟 一種進攻型的輕捷小戰(zhàn)船?!巴猹M而長曰蒙沖。以沖突敵船也”(《釋名·釋船》)。外部用生牛皮蒙覆,兩舷開有劃槳孔,左右設有“弩窗矛穴”,敵船難以接近,又不怕矢石攻擊,便于快速攻敵。樓船是漢代最富盛名的一種船,也是最能反映漢代造船技術水平的一種船。樓船,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建樓,一般是根據(jù)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樓數(shù)層,最高可達三層。每一層都有專門名稱:“船上屋曰廬,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雀室,于中候望,若鳥雀之驚視也?!保ā夺屆め尨罚V州東漢墓曾出土過一件木制船模,其艙房是雙層的,(33)可稱之為“飛廬”樓船。樓船的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在軍事上,它是水軍作戰(zhàn)的主力戰(zhàn)艦,因此漢代水軍統(tǒng)帥也有“樓船將軍”之稱。以上所述漢代各類舟船,均見于文獻記載,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遺存的實物。但漢代的舟船模型在江陵、長沙、廣州等地卻時有發(fā)現(xiàn),這為人們了解漢代舟船的結構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如1956年廣州西郊西漢墓中出土一具木質船模,(34)此船模當為內河航行之舲船模型。(圖16)1955年廣州東漢墓也出土一件陶制船模。(35)據(jù)估計,這種船長約20米左右,是一種中型內河客貨船。 隨著造船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舟船的種類日益增多,而且各種行船設施也日趨完善。人類建造舟船,其目的不僅能浮于水面,順流漂泊,而且要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在水中航行。然而無論是逆水行舟,還是停船靠岸,都需要有駕馭船只的推進工具。漢船的推進工具有:篙 一種撐船工具。用篙支撐河底使船前進。因為篙與筏子同期出現(xiàn),所以說篙是時代最早、形制最簡單的推進工具。為了便于用篙撐船,一般船的船舷或船尾部都修建有撐篙用的走廊,這是我國船舶結構的獨有特征。后世,按篙鉆形狀和用途不同,篙又有挽篙、獨鉆、叉篙、鉤篙和橈板篙之分。槳 一種用人力推進舟船的木質工具。其出現(xiàn)時期幾乎與篙相同或稍晚。人手握槳柄,用槳板向后劃水,通過水的反作用力推動船只前進。槳在漢代又叫楫、札、棹。《釋名·釋船》:“在旁撥水曰棹。棹,濯也,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棹進也。又謂之札,形似札也。又謂之楫,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弊畛醵酁槎虡?,隨著船體的增大,干舷的增高,又出現(xiàn)了長槳。槳越多,船行速度也越快。從出土的漢船模型看,當時已有用五槳、十槳劃的木船,最多還有用十六槳的。櫓 古代又稱“樐”、“櫓”,是一種效率較高,兼能控制航向的人力推進工具?!夺屆め尨罚骸霸谂栽粰?,櫓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彼窃诙鏄幕A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其特點是“搖”。舵槳的操作方式從“劃”變?yōu)轸~尾式的搖動,就形成了從槳到櫓的質變。只要在櫓手處施加不大的力,就能產(chǎn)生較大的推力,所以效率大大高于槳。櫓是中國在人力推進工具上獨具一格的發(fā)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造船業(yè)的貢獻之一。帆 又稱篷。張掛在桅桿上的駛風裝置。利用風對帆面的壓力推船前進。帆的出現(xiàn)大約在商代。至漢代,帆已普遍使用。桅 又稱桅桿、椳、檣。有帆必有桅。桅是豎立在船上用以掛帆駛風的粗木桿。漢代已有此名稱。《釋名·釋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高貌也。”在航行中,避淺灘、繞礁石,準確地掌握和控制航行方向,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小船上的篙或槳既是行船的動力,又可兼作定向工具。至漢代,船體逐漸增大,推進工具與定向工具的分工也日益明確,出現(xiàn)了一種專司方向的舵槳。1951年在湖南長沙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和1974年在湖北江陵西漢墓中出土的木船模,(36)其尾部的舷邊上均置有一長木槳,顯然它已不是作為劃水之用,而是用于控制方向。在舵槳的基礎上,繼而又產(chǎn)生了通過自身轉動控制航向的工具——舵。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那只陶制船模,其船尾就有一支舵,這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古舵形象。舵不但見諸出土文物,文獻中也有記載?!夺屆め尨罚骸捌湮苍昏蓿炊妫?。柁,拕也,在后見拕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睘榱耸勾芡2从谒校藗冇职l(fā)明了靠泊工具——矴和錨。一般來講,先有矴、后有錨。矴,又寫作碇,“系石為碇”(《三國志·吳書·董襲傳》),就是說用繩索縛石,沉于水底或擲于岸邊,利用其重量以定船身。所以停船也叫“下碇”,開船可稱“啟碇”。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模,其首部系有一物,正視呈“十”字形,側視為“■”形,已有后世多齒錨的特點。所以專家稱之為“石錨”。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錨。 四、造船技術的緩慢發(fā)展 自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這漫長的七百多年里,我國船舶事業(yè)的發(fā)展雖然進入一個低潮期,但并未停滯不前,而是在緩慢地前進、發(fā)展,在為我國造船史上第二個高峰的到來積聚著物質與技術的力量。這一時期的船舶制造有兩個方面值得提出來。1.沙船的出現(xiàn)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另三種是福船、廣船、鳥船)。如前所述,中國古船種類繁多,但如果僅從船體型制來看,它們大致又可歸為兩大類:方頭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沙船就是前一類船型的代表。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船型。據(jù)專家考證,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島,“以出崇明沙而得名”。(37)其船型特征是:平底,方首方尾,尾部出方艄,身長體寬而且扁。正由于沙船具有寬、大、扁、淺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以下這些優(yōu)點:其一,船形寬大,橫搖角度小。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船身扁淺,使重心降低;上層艙房少,使受風面積減小,因而不易傾覆。再加上船舷兩側裝有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籃等安全設備,所以沙船的穩(wěn)定性居諸船型之首。在七級大風下,其它船型的船均要進港避風,唯有沙船可以與狂風巨浪搏擊,仍舊航行無阻。所以后世有人贊道:“諸船唯此(沙船)最穩(wěn)”(明《兵錄》)。其二,因是平底,吃水淺,不易擱淺,尤適宜在淺灘上行駛,“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擱無礙”(清《日知錄集釋》)。因此我國沿海的淺海水域廣為使用沙船,特別是在江浙一帶最為流行。其三,吃水淺彌補了方頭增加阻力這一缺陷,所以沙船航速較快,駕駛起來輕便靈活。其四,船體寬大,可多置桅帆,充分利用風力。其適航性強,不但順風逆風可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正因為沙船具有這些優(yōu)點,所以產(chǎn)生以后,便很快為官方和民間廣泛采用,不僅用作各式客、貨民用船,而且也充當各類軍用戰(zhàn)船,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沙船在唐代定型,宋朝稱“防沙平底船”,元代名“平底船”,明嘉靖初年已通稱“沙船”。元明時期是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圖17) 2.設置水密艙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shù)間,并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中國水密隔艙的建造始于宋代”。但江蘇揚州(38)和如皋(39)唐船的出土則糾正了這一說法。揚州唐船的船體用木板隔成了五個大艙和若干小艙。如皋唐船則分九個艙。船艙和船底用鐵釘釘牢,縫間用石灰、桐油填塞。設置水密艙具有許多優(yōu)越性:其一,在發(fā)生觸礁的意外事故中,即便有一、二個船艙破裂漏水,其他船艙也不致進水。這樣船仍有浮力,不會沉沒,從而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大大增加了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險系數(shù)。其二,隔艙板和船體緊密釘合,從橫向支撐船體,增強了船體的抗壓能力。另外船上分艙,也便于貨物的裝卸和保管。正因為水密艙具有這些優(yōu)點,所以同時期的外國船只在觸礁船體破裂的意外事故中,很快葬身海底。而同樣情況下,中國的海船卻能夠繼續(xù)航行,安全返港維修。所以說,水密艙的出現(xiàn)也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到18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熱心網(wǎng)友:最早的船,說說帆船吧。中國最早的古帆船圖案就在珠海,就在高欄島的寶鏡灣摩崖石刻上!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國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出現(xiàn)帆船運輸。中 國是世界上造船航海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唐代對外貿易的商船 直達波斯灣和紅海之濱,所經(jīng)航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那時 使用的海船具有9個水密隔艙,抗沉性好,并設有帆和舵,可利用側 逆風行駛。12世紀初,中國首先將指南針用于航海導航。15世紀初 至30年代,鄭和率巨大船隊7次下西洋,所用寶船有9桅12帆,長44 丈,寬18丈。船隊大小船200余艘,最遠航程到達非洲東岸現(xiàn)今的索馬里和肯尼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