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高倍鏡的使用步驟:(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

首頁 > 專家說

生物必修一實驗匯總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09:20:42
熱度:

生物必修一實驗匯總【專家解說】:位置不夠,給我郵箱,我給你發(fā)高中生物必修一實驗歸納
實驗一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高倍鏡的使用步驟:(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

【專家解說】:位置不夠,給我郵箱,我給你發(fā) 高中生物必修一實驗歸納 實驗一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高倍鏡的使用步驟:(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視野中央;(2)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3)調(diào)節(jié)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如果光線較暗時,可用凹面反光鏡來對光,同時選用較大的光圈;如果光線明亮時,可用平面反光鏡來對光,同時選用較小的光圈。(4)調(diào)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換用高倍鏡后不能使用粗準焦螺旋。 2、低倍鏡和高倍鏡的區(qū)別: 透鏡大小 鏡頭長短 視野亮度 物像大小 細胞數(shù)量 低倍鏡 小 短 亮 小 多 高倍鏡 大 長 暗 大 少 3、污點位置的判斷: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目鏡、物鏡、所觀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線上的,只要分別轉動鏡頭或移動玻片標本,看污物是否隨之而動,就可做出正確判斷。 實驗二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zhì) (一)可溶性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及化學試劑: 斐林試劑與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這種試劑要現(xiàn)配現(xiàn)用。甲液(質(zhì)量濃度為0.1g/mL的NaOH溶液)與乙液(質(zhì)量濃度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勻混合生成藍色Cu(OH)2,Cu(OH)2與可溶性還原糖發(fā)生反應。 淀粉、蔗糖等不能與斐林試劑發(fā)生顏色反應。 2、實驗過程: 選材(應選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淺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研磨過濾 組織樣液 加入斐林試劑(現(xiàn)配現(xiàn)用) 搖勻 水浴加熱 觀察顏色反應(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沉淀)。 (二)脂肪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及化學試劑 蘇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質(zhì)染成橘黃色 蘇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質(zhì)染成紅色 2、實驗過程 選材(選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較好) 浸泡 制作花生子葉臨時轉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滴3滴蘇丹Ⅲ染液染色 用體積分數(shù)為50%的酒精洗浮色 顯微鏡觀察(先用低倍鏡,找到子葉最薄處,并移到視野中央,再換高倍鏡,調(diào)整細焦螺旋觀察,可見已著色的脂肪顆粒)。 (三)蛋白質(zhì)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及化學試劑 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作用,產(chǎn)生紫色反應。(在堿性溶液中,Cu2+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反應) 雙縮脲試劑A液:質(zhì)量濃度為0.1g/mL的NaOH溶液 雙縮脲試劑B液:質(zhì)量濃度為0.01g/mL的CuSO4溶液 2、實驗過程 選材(豆?jié){或雞蛋蛋白) 取組織樣液加入試管中 加入雙縮脲試劑A液 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 搖勻觀察,出現(xiàn)紫色。 (四)淀粉的檢測和觀察 1、實驗原理及化學試劑:淀粉遇碘變藍。 2、實驗過程:選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組織(如馬鈴薯) 將組織樣液注入試管 滴加碘液 觀察顏色反應。 實驗三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1、實驗原理:甲基綠將細胞核中的DNA染成綠色,吡羅紅將細胞質(zhì)中的RNA染成紅色,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鹽酸的作用: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zhì)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2、實驗過程: 取口腔上皮細胞制片 鹽酸水解 沖洗涂片 染色 觀察(先用低倍鏡,后用高倍鏡)。 3、實驗結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此外,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細胞質(zhì)中,少量存在于細胞核中。 實驗四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1、實驗原理 高等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存在于葉片中。葉綠體一般是綠色的橢球或球形,它的形態(tài)和分布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用高倍鏡觀察。 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而細胞質(zhì)接近無色。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可用高倍鏡觀察。 2、實驗過程 (1)觀察葉綠體:制作蘚類葉片(或菠菜葉下表皮)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低倍顯微鏡到高倍顯微鏡),注意觀察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繪圖。 (2)觀察線粒體: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用低倍顯微鏡觀察,找到觀察的對象后移到視野中央,再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內(nèi)藍綠色小顆粒即是線粒體,觀察其形態(tài)和分布。 實驗五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一)實驗目的與原理 生物膜(細胞膜、細胞器膜、核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即對物質(zhì)的輸入和輸出有選擇性,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小分子和離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玻璃紙(或雞腸衣、雞蛋卵殼膜、透析膜)是一種半透膜。 擴散:某種物質(zhì)的分子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移動的過程。 (二)材料用具 質(zhì)量分數(shù)為15%的硫酸銅溶液,質(zhì)量分數(shù)為30%的蔗糖溶液,蒸餾水,紅墨水;250mL燒杯,長頸漏斗,鐵架臺,玻璃紙(或雞腸衣、雞蛋東卵殼膜、透析膜),棉線。 (三)方法步驟 1、取兩個長頸漏斗,分別在漏斗口處封上一層玻璃紙; 2、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銅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許紅墨水,使其略呈紅色; 3、將兩個漏斗分別浸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在兩漏斗的液面處做標記; 4、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燒杯中蒸餾水顏色的變化及長頸漏斗的液面變化,并將觀察結果填入下表。 實驗步驟 裝置A 裝置B 實驗現(xiàn)象 蒸餾水顏色 變藍 不變 長頸漏斗液面變化 下降 上升 結果分析 長頸漏斗中的銅離子和水分子通過玻璃紙進入燒杯內(nèi)的蒸餾水中。 水可以通過玻璃紙向漏斗內(nèi)擴散,而蔗糖和紅墨水的染料分子不能透過玻璃紙。 (四)討論 如果將玻璃紙換成塑料膜,裝置A、B中的蒸餾水的顏色將都不發(fā)生變化。原因是因為塑料膜不是半透膜。 實驗六 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實驗原理 當細胞液的濃度低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zhì)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zhì)層都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收縮。由于原生質(zhì)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zhì)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即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 當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zhì)層進入液泡中,整個原生質(zhì)層就會慢慢地恢復成原來的狀態(tài),即植物細胞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復原。 常用的化學試劑:0.3g/mL蔗糖溶液。(試劑濃度越高,發(fā)生現(xiàn)象就越明顯。但如果試劑濃度過高,則細胞會因為過度失水而死亡,不能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復原。) 二、實驗過程 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顯微鏡觀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質(zhì)層的位置 滴入蔗糖溶液 顯微鏡觀察(觀察到質(zhì)壁分離現(xiàn)象) 滴入清水 顯微鏡觀察(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復原)。 實驗七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一、實驗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藍色絡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zhì)遇碘后,形成紫藍色的復合物,但是能與斐林試劑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 二、實驗過程 (一)探究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序號 項目 試管1 試管2 試管3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液 2 mL 2 mL 2 mL 2 置于不同溫度的條件下 60℃左右的熱水中 沸水中 冰塊中 時間 5min 5min 5min 3 注入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4 振蕩搖勻保持各自的溫度 5 min 5 min 5 min 5 加入碘液 1滴 1滴 1滴 6 觀察顏色變化 不變藍 變藍 變藍 (二)探究pH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順 序 項目 試管 1 2 3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注入蒸餾水 1mL 3 注入5%氫氧化鈉溶液 1mL 4 注入5%鹽酸溶液 1mL 5 注入新鮮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6 保溫60℃時間 5min 5min 5min 7 注入斐林試劑 2mL 2mL 2mL 8 隔水煮沸 1min 1min 1min 9 實驗現(xiàn)象 有磚紅色沉淀產(chǎn)生 無 無 三、結論: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的影響。 實驗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實驗原理 酵母菌屬于真核單細胞生物,在有氧、無氧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可用于探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通過控制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可以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條件下的呼吸產(chǎn)物。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因此可用這兩種溶液來檢測酵母菌培養(yǎng)液中的CO2產(chǎn)生情況。 橙色的重鉻酸鉀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fā)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可用來檢測乙醇的產(chǎn)生情況。 二、實驗過程 1、酵母菌培養(yǎng)液的配制:目的是保證酵母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正常生活。 兩份:10g新鮮食用酵母菌+240mL質(zhì)量分數(shù)為5%的葡萄糖液。 2、檢測CO2的產(chǎn)生 安裝好實驗裝置:如下圖 甲 乙 甲圖用于檢測有氧條件下CO2的產(chǎn)生;乙圖用于檢測無氧條件下CO2的產(chǎn)生。 裝置甲設置左邊第一個錐形瓶的目的是吸收通入空氣中的CO2。 裝置乙的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之后,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這樣做的目的是是空氣中殘余的O2消耗盡。 甲、乙裝置石灰水都變混濁,裝置甲混濁快且程度高。 得出結論: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產(chǎn)生的CO2比無氧條件下產(chǎn)生的CO2多。 3、檢測酒精的產(chǎn)生 A試管中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濾液+溶有重鉻酸鉀的濃硫酸溶液(混合均勻):顏色不變。 B試管中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濾液+溶有重鉻酸鉀的濃硫酸溶液(混合均勻):顏色變灰綠色。 得出結論: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不產(chǎn)生酒精,在無氧條件下產(chǎn)生酒精。 實驗九 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一、實驗原理 剪碎葉片并加入二氧化硅研磨,目的是破壞葉表皮、細胞壁、細胞膜、液泡膜,使研磨充分。 葉綠體中的色素都能夠溶解于有機溶劑如無水乙醇,可以用無水乙醇提取色素。加入碳酸鈣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壞。 綠葉中的各種色素都能溶解于層析液中,但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反之則慢。這樣,各種色素會隨層析液在濾紙上的擴散,因擴散速度不同而分離開。 二、實驗步驟 ①提取綠色葉片中的色素(研磨綠葉,同時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鈣和無水乙醇,過濾得到色素濾液);②制備濾紙條;③畫濾液細線;④利用層析液分離色素;⑤觀察實驗結果。 三、實驗成功的關鍵: ①葉片要新鮮,顏色要深綠。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濾液收集后,要及時用棉塞將試管塞緊,以免濾液揮發(fā)。④濾液細線不僅細、直,而目含有比較多的色素(可以畫二三次)。⑤濾紙上的濾液細線不能浸入層析液,否則色素會溶解在層析液中。 四、實驗結果 濾紙條上色素帶有四條,分別是(由上到下) 橙黃色的胡蘿卜素;黃色的葉黃素; 藍綠色的葉綠素a;黃綠色的葉綠素b。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統(tǒng)稱為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葉綠素a和葉綠素b通常為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說明: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③葉綠素a,色素帶最寬的也是③葉綠素a;含量最少(色素帶最窄)的是①胡蘿卜素,擴散速度最快的也是①胡蘿卜素;擴散速度最慢的是④葉綠素b;相鄰兩條色素帶之間距離最遠的是①胡蘿卜素和②葉黃素,最近的是③葉綠素a和④葉綠素b。 實驗十 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細胞大小與物質(zhì)運輸?shù)年P系) 一、實驗原理 在相同時間內(nèi),物質(zhì)擴散進細胞的體積與細胞的總體積之比可以反映細胞的物質(zhì)運輸效率。用含酚酞的不同大小的瓊脂塊模擬不同大小的細胞,酚酞與NaOH相遇,呈紫紅色,以紫紅色出現(xiàn)的深度,模擬物質(zhì)擴散進細胞的快慢。 二、方法步驟 將瓊脂塊切成三種正方形——用NaOH浸泡10min——觀察各塊切面上NaOH的深度。 三、實驗結論 瓊脂塊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少;NaOH擴散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隨著瓊脂塊的增大而減少。 四、相關知識 制約細胞體積的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是兩者成反比,細胞體積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細胞與周圍環(huán)境交換物質(zhì)的能力越大。二是細胞核與細胞質(zhì)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一個細胞中二者體積之比一般為1/3,細胞核所含遺傳信息有一定限度,對細胞活動的控制能力有一定限度。三是細胞內(nèi)物質(zhì)的交流受細胞體積制約,細胞體積過大,會影響物質(zhì)流動速度,細胞內(nèi)的生命活動就不能靈敏地控制和緩沖。 《生物》必修一知識歸納 (一)走近細胞 一、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 較?。?—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zhì)集中在核區(qū)。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zhì)結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zhì)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zhì)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 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性 植:營養(yǎng)、保護、機械、輸導 植:根、莖、葉 細胞 組織 分泌 器官 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jīng) 動:心、肝…… 運動、循環(huán)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統(tǒng)(動) 個體 單細胞 種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細胞 神經(jīng)、內(nèi)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號 生態(tài)系統(tǒng) 生產(chǎn)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費者 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nèi)容(統(tǒng)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fā)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 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chǎn)物所構成。 2.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chǎn)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chǎn)生新的細胞。 注:現(xiàn)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細胞學說 2.1859年 達爾文 進化論 3.1866年 孟德爾 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zhì) 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 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 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質(zhì):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xiàn)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 有機物 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zhì) 脂質(zhì):主要的儲能物質(zhì) 一、蛋白質(zhì) (占鮮重7-10%,干重50%) 結構 元素組成 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 氨基酸 (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zhì)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級結構 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二、三、四級。 結構特點 由于組成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zhì)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 ○蛋白質(zhì)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zhì):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zhì); 2. 有些蛋白質(zhì)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 有些蛋白質(zhì)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 有些蛋白質(zhì)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質(zhì)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注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zhì)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 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種氨基酸的區(qū)別在于R基的不同。 ○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 ○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huán)狀蛋白質(zhì)時,產(chǎn)生水/肽鍵 N 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chǎn)生水/肽鍵 N-1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chǎn)生水/肽鍵 N-M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質(zhì) 的分子量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zhì),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 C、H、O、N、P等 分類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 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 堿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編碼、復制遺 傳信息,并決定蛋白質(zhì)的合成 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zhì)。 存在 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少量在線粒 體和葉綠體中。甲基綠 主要存在于細胞質(zhì)中。吡羅紅 △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zhì) 元素 類別 存在 生理功能 糖類 C、H、O 單糖 核糖C5H10O5 主細胞質(zhì) 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 主細胞核 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細胞質(zhì)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zhì)(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動物 多糖 淀粉、纖維素 植物 (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zhì); 糖原(肝、肌) 動物 脂質(zhì) C、H、O 有的 還有N、P 脂肪 動、植物 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恒定; 類脂/磷脂 腦、豆 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動物 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發(fā)育和第二性征;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xiàn)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xiàn)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zhì)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鑒別實驗 試劑 成分 實驗現(xiàn)象 常用材料 蛋白質(zhì) 雙縮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雞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花生 還原糖 班氏(加熱) 磚紅色沉淀 蘋果、梨、白蘿卜 淀粉 碘液 I2 藍色 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結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zhì)結合。 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nèi)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nèi)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tài)環(huán)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yǎng)物質(zhì)運送到細胞,并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 多數(shù)以離子狀態(tài)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nèi)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 六、小結 化合 有機組合 分化 化學元素 化合物 原生質(zhì) 細胞 ○原生質(zhì) 1.泛指細胞內(nèi)的全部生命物質(zhì),但并不包括細胞內(nèi)的所有物質(zhì),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zhì)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zhì)(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zhì)。 ○細胞質(zhì) : 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nèi)、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zhì)。 ○原生質(zhì)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zhì),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 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zhì)(主磷脂)50%、蛋白質(zhì)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huán)境;控制物質(zhì)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 基質(zhì): 有水、無機鹽、脂質(zhì)、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 細胞質(zhì) 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nèi)、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xié)調(diào)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tǒng)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nèi)物質(zhì)和細胞質(zhì) 核孔:實現(xiàn)核質(zhì)之間頻繁的物質(zhì)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zhì):由DNA和蛋白質(zhì)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 細胞器 差速離心:美國 克勞德 線粒體 葉綠體 高爾基體 內(nèi)質(zhì)網(wǎng) 液泡 核糖體 中心體 分布 動植物 植物 動植物 動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 動植物 動物低等植物 形態(tài) 橢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網(wǎng)狀 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 雙層膜,有少量DNA 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nèi)有腔 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zhì) 基粒(類體)、基質(zhì)(片層結構)、酶 外連細胞膜,內(nèi)連核膜 液泡膜、細胞液 蛋白質(zhì)、RNA、和酶 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場所 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 提供合成、運輸條件 貯存物質(zhì),調(diào)節(jié)內(nèi)環(huán)境 蛋白質(zhì)合成的場所 與有絲分裂有關 備注 在核仁 形成 △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zhì)中具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和執(zhí)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三、協(xié)調(diào)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 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 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diào)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飾 細胞核 核糖體 內(nèi)質(zhì)網(wǎng) 高爾基體 細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鏈 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tǒng):細胞器膜 + 細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核 = 核膜(雙層) + 核仁 + 染色質(zhì) + 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質(zhì)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zhì)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tài)結構。 DNA 螺旋 ○ + = 核小體(串珠結構) 染色質(zhì) 30nm纖維 組蛋白 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 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對應 功能的存在○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1.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體現(xiàn)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xiàn)出生命現(xiàn)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zhì)的內(nèi)質(zhì)網(wǎng)內(nèi)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xié)調(diào)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diào)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diào)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zhì)類物質(zhì)的合成調(diào)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系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zhì)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zhì)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zhì)跨膜運輸?shù)默F(xiàn)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xiàn)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zhì)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 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 特性 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zhì)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 控制細胞內(nèi)外物質(zhì)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