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青藏高原清潔地區(qū)近地面層臭氧/二氧化碳特征分析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8 17:46:34
熱度:

青藏高原清潔地區(qū)近地面層臭氧/二氧化碳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瓦里關1994年11月~2002年7月地面臭氧、二氧化碳、太陽輻射、臭氧總量以及邊界層氣象要素和氣候觀測資料,通過統(tǒng)

【摘要】: 本文利用瓦里關1994年11月~2002年7月地面臭氧、二氧化碳、太陽輻射、臭氧總量以及邊界層氣象要素和氣候觀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對瓦里關地區(qū)二氧化碳和地面臭氧變化特征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結果表明:(1)青藏高原潔凈地區(qū)地面O_3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且呈緩慢的上升趨勢,春季濃度明顯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現(xiàn)在每年的6月初,而最低值在1月份左右。(2)不同天氣條件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地面O_3濃度變化不盡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_3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_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則不明顯;各季節(jié)降雨、雪天O_3濃度的變化情況來看,地面O_3在春、秋、冬三個季節(jié)變化不大,而夏季與其它季節(jié)明顯不同,變化幅度很大,日較差在四個季節(jié)中為最大,這與降雨、降雪關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的差異。(2)瓦里關地區(qū)局地光化學反應較弱,地面O_3在很大程度上受大氣背景狀況的影響;(3)垂直風變化對地面O3日變化影響較大,從垂直風季節(jié)分布看,春、秋、冬三個季節(jié)為上升氣流,而夏季下沉氣流則很旺盛,這種分布有利于平流層O_3向下的輸送;(5)濕度對地面O_3貢獻并不明顯;(6)各季節(jié)水平風速與地面O_3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不同季節(jié)相關分析表明,水平風速并不是影響地面O_3變化的主要因子之一。(7)在SE、ENE等東北方向上污染物(NO_x等)的長距離水平輸送對瓦里關地面O_3具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O_3前提物在大氣中的壽命較短,兩地又相距較遠,而且瓦里關地區(qū)光化學反應很弱。因此,水平風向?qū)Φ孛鍻_3影響不大。(7)中國大陸上空平流層臭氧柱總量分布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趨勢,即冬春季臭氧柱總量高于夏秋季;瓦里關近地面層臭氧濃度最高值出現(xiàn)在夏季,落后平流層2~3個月,說明在瓦里關地區(qū)夏季平流層O_3的垂直輸送對地面臭氧濃度的增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9)與Izana全球站相比,地面O_3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上升較為緩慢,且不太穩(wěn)定,說明瓦里關地區(qū)地面O_3監(jiān)測具有一定的全球尺度和國際可比性。 瓦里關地區(qū)的大氣二氧化碳具有明顯的月、季變化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平均增長1.6614ppm。最高值出現(xiàn)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而最低值出現(xiàn)在每年7月底到8月初。周圍植被種類和覆蓋的不同,對CO_2濃度變化有較大;海洋站、高山站CO_2年際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別,同類高山站中,CO_2濃度也存在緯度上的差異。 【關鍵詞】:地面臭氧 二氧化碳 臭氧總量 氣象因素 天氣 輻射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氣象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P421
【目錄】:
  • 第一章 緒論8-17
  • 1.1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9-13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3-14
  • 1.3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14
  • 1.4 主要創(chuàng)新點14-15
  • 參考文獻15-17
  • 第二章 觀測儀器和資料17-28
  • 2.1 瓦里關概況17
  • 2.2 觀測儀器和方法17-23
  • 2.2.1 地面臭氧系統(tǒng)17-19
  • 2.2.2 氣象要素觀測系統(tǒng)19
  • 2.2.3 二氧化碳系統(tǒng)19-20
  • 2.2.4 Brewer光譜儀20-22
  • 2.2.5 太陽輻射系統(tǒng)22-23
  • 2.2.6 TOMS衛(wèi)星觀測23
  • 2.3 資料來源23-25
  • 2.3.1 地面O_323-24
  • 2.3.2 二氧化碳24
  • 2.3.3 氣象要素24
  • 2.3.4 臭氧總量24-25
  • 2.3.5 太陽輻射25
  • 2.3.6 TOMS觀測資料25
  • 2.4 資料質(zhì)量控制25-27
  • 2.4.1 地面O_3數(shù)據(jù)質(zhì)量控制25-27
  • 2.4.2 二氧化碳數(shù)據(jù)質(zhì)量控制27
  • 參考文獻27-28
  • 第三章 近地面層臭氧分布特征研究28-44
  • 3.1 地面O_3年、季變化特征28-29
  • 3.2 不同天氣條件下地面O_3濃度的變化29-34
  • 3.3 地面O_3與太陽輻射的關系34-36
  • 3.4 地面O_3與80m垂直風的關系36-38
  • 3.5 地面O_3與濕度的關系38
  • 3.6 地面O_3與水平風速的關系38-39
  • 3.7 地面O_3與水平風向的關系39-40
  • 3.8 地面O_3與平流層O_3分布比較40
  • 3.9 不同緯度比較40-41
  • 3.10 小結和討論41-43
  • 參考文獻43-44
  • 第四章 二氧化碳分布特征研究44-47
  • 4.1 二氧化碳年、季變化特征44-45
  • 4.2 不同緯度比較45
  • 4.3 小結和討論45-46
  • 參考文獻46-47
  • 第五章 小結47-49
  • 5.1 主要結論47
  • 5.2 今后努力的方向47-49
  • 致謝49-50
  • 論文附圖50-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近地面O_3變化化學反應機理的數(shù)值研究    楊昕,李興生

論大氣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的飽和度    劉玉芝,肖穩(wěn)安,石廣玉

地面風對瓦里關山大氣CO_2本底濃度的影響分析    周凌晞,湯潔,溫玉璞,張曉春,乜虹

氣相色譜法觀測本底大氣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周凌怠,湯潔,張曉春,季軍,王志邦,DouglasWorthy,MicheleErnst,NeilTrivett

鼎湖山地面臭氧、氮氧化物變化特征的分析    白建輝,王明星,孔國輝,黃忠良

新型大氣二氧化碳本底濃度紅外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其測量結果的分析    張曉春,趙玉成,乜虹,溫玉璞,湯潔

青藏高原瓦里關地區(qū)大氣臭氧柱總量及UV-B觀測結果的特征分析    張曉春;鄭向東;湯潔;

地面臭氧光化學過程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    白建輝,王明星

中國大氣本底條件下不同地區(qū)地面臭氧特征    丁國安,徐曉斌,羅超,湯潔,向榮彪,顏鵬,王木林,李興生

中美大氣化學聯(lián)合考察實驗結果的初步分析與比較    羅超,丁國安,李興生,湯潔,周秀驥

The Observed Low CO_2 Concentration in the Rongbuk Valley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Everest    

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點及其對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蘇培璽,陳懷順,李啟森

慕士塔格夏季近地表大氣CO2濃度變化特征    鄭偉,姚檀棟,徐柏青

放牧強度對高寒灌叢草甸土壤CO_2釋放速率的影響    張金霞,曹廣民,周黨衛(wèi),趙新全

異樣的學術聲音 特殊的教學應對——溫室效應是否存在的綜述與思考    趙守拙;

1961~2000年中國生態(tài)區(qū)紫外輻射的時空演變特征    黃梅玲;江洪;朱求安;余樹全;周國模;

巴丹吉林最高沙山區(qū)CO_2濃度與晝夜變化規(guī)律    趙景波;邵天杰;呂曉虎;侯雨樂;董治寶;

近地層大氣臭氧對作物光合作用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劉建棟,周秀驥,于強,顏鵬,郭建平,丁國安

中國區(qū)域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與展望    戴民漢,翟惟東,魯中明,蔡平河,蔡衛(wèi)君,洪華生

土壤呼吸研究進展    馬秀梅,朱波 ,韓廣軒,陳玉成,高美榮,張中杰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mid-upper tropospheric methane over China from satellite observations    

天津秋季地面 O_3和NO_x的濃度變化特征與影響因素    姚青;劉愛霞;張小玲;孫玫玲;張長春;穆懷斌;

溫室氣體監(jiān)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何日安;

泰山頂O_3濃度與山大校園內(nèi)O_3濃度分布特征分析    殷永泉;李昌梅;馬桂霞;

長江三角洲對流層和地面臭氧的長期變化    徐曉斌;林偉立;王韜;顏鵬;湯潔;孟昭陽;王瑛;

青海瓦里關大氣CO_2本底濃度的變化特征    趙玉成;溫玉璞;德力格爾;周曉春;乜虹;蔡永祥;

上甸子本底站不同天氣條件下微量反應性氣體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    劉潔;張小玲;謝璞;董璠;歐陽俊;王振發(fā);

大氣本底臺站反應性氣體觀測質(zhì)量控制措施——以龍鳳山站的實踐經(jīng)驗為例    林偉立;徐曉斌;于大江;代鑫;張忠華;

生物質(zhì)燃燒對清潔地區(qū)地面臭氧含量的影響研究    徐敬;張小玲;劉潔;馬建中;董璠;

瓦里關氣相色譜法大氣CO_2和CH_4觀測數(shù)據(jù)處理及質(zhì)量控制    張芳;周凌晞;張曉春;許林;劉立新;姚波;溫民;方雙喜;溫玉璞;

我國典型地區(qū)大氣污染特征的數(shù)值模擬    劉曉環(huán)

大氣CO_2、CH_4和CO濃度資料再分析及源匯研究    張芳

海水介質(zhì)中一氧化氮的電化學分析方法及一氧化氮對赤潮異彎藻影響研究    邢磊

利用CB-IV機理在復雜地勢下對O_3時空分布的數(shù)值計算研究    萬顯烈

江河源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與時空格局    李軼冰

平流層微量氣體變化趨勢及其化學過程的研究    施春華

毛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復明

北京大氣臭氧濃度變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安俊琳

空氣質(zhì)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響效應研究    程興宏

溫帶干旱地區(qū)近地層CO_2濃度和土壤CO_2通量    高程達

基于OMI數(shù)據(jù)的浙江省對流層NO_2柱濃度時空動態(tài)分布    程苗苗

華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差異及其影響因素    王平

南極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    王玉婷

北京上甸子大氣本底站氣相色譜法在線觀測CH_4和CO研究    汪巍

基于觀測的污染氣體區(qū)域排放特征研究    李陽

南京大氣污染物NO_2、O_3、SO_2的城郊對比分析    李月清

UV-B輻射增強與O_3脅迫單因子及其復合作用下冬小麥光合能力變化研究    張金恩

機動車排放VOCs和NOx對形成大氣光化學氧化劑影響的模擬    劉璐

利用天頂被動DOAS研究上海市大氣污染    楊素娜

華北低山丘陵區(qū)石榴-作物間作系統(tǒng)的土壤呼吸特征    劉文娟

一種快速高效的逐線積分大氣吸收計算方法    張華,石廣玉

氣象因子對近地面臭氧污染影響的研究    徐家騮,朱毓秀

大氣中的水汽對太陽紫外輻射消光的可能機制分析    白建輝,王庚辰

大氣輻射計算的吸收系數(shù)分布模式    石廣玉

鼎湖山臭氧、氮氧化物和太陽可見光輻射相互關系的研究    白建輝,王明星,JohnGraham,RonaldG.Prinn,黃忠良,孔國輝

氣相色譜法觀測本底大氣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周凌怠,湯潔,張曉春,季軍,王志邦,DouglasWorthy,MicheleErnst,NeilTrivett

鼎湖山地面臭氧、氮氧化物變化特征的分析    白建輝,王明星,孔國輝,黃忠良

中國東部地區(qū)大氣臭氧及前體物本底變化規(guī)律的初步研究    周秀驥,羅超,丁國安,湯潔,劉奇俊

我國西北部沙漠地區(qū)大氣甲烷濃度的季節(jié)變化和長期變化趨勢    王明星,劉衛(wèi)衛(wèi),呂國濤,龔晏邦,R.A.Rasmussen,M.A.K.Khalill

我國南方清潔地區(qū)春季地面O_3的某些特點    丁國安,湯潔,房秀梅,吳凡,符基萌,劉奇俊,俞香仁,蘇維瀚,宋文質(zhì)

預測大氣臭氧含量變化趨勢的一種分析方法    柳燕

中國低緯度地區(qū)大氣臭氧總量的變化特征    張秀年,常有禮,陳輝,郭世昌,孫正友

大氣臭氧總量的一個統(tǒng)計計算方法    白建輝,王庚辰

衛(wèi)星實測臭氧總量資料在區(qū)域氣候模擬中的應用研究    吳澗,王衛(wèi)國,郭世昌,張艷霞

北京地區(qū)大氣臭氧總量與地面氣壓和溫度的變化    王貴勤,肖文俊

南極臭氧洞的研究    陳善敏,賈朋群

昆明地區(qū)臭氧層時空變化及其與高空溫壓場的相關分析    郭世昌,孫銳,羅紅明,秦芳,魏鼎文

全球大氣臭氧層的主要特征和變化趨勢    曲紹厚

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對地球臭氧層的影響    ?。。恭支猝擐讧堙唰?Ю.?。ⅶ唰猝讧悃唰??。┃缨瘰鸳讧擐瑙支?袁鳳杰

昆明地區(qū)臭氧總量變化和氣候關系的初步分析    郭世昌,吳澗,陳艷,黃儀方

我國星載臭氧總量探測的進展    王英鑒;王詠梅;管鳳君;

中國地區(qū)近三十年臭氧的衛(wèi)星資料分析    沈凡卉;王體健;沈毅;張欣;

FY-3A臭氧總量探測儀在軌定標產(chǎn)品生成和應用    王維和;

中國幾個地點長期臭氧總量的衛(wèi)星與地面的Brewer,DobsonUV光譜儀觀測結果的比較    鄭向東;

紫外后向散射測量大氣臭氧含量的反演方法    江芳;

后向散射方法反演臭氧的波段選取    江芳;

地球大氣臭氧的衛(wèi)星探測    張仲謀;王繼紅;呂建工;陳濟;

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的研制    王英鑒;張仲謀;管鳳君;陳濟;王繼紅;呂建工;王詠梅;傅利平;

北京地區(qū)臭氧的時空分布特征    李偉;蘇德斌;謝莊;虞海燕;于麗萍;孫敏峰;許仕清;

風云三號衛(wèi)星紫外臭氧總量/垂直探測儀產(chǎn)品生成及與國外衛(wèi)星數(shù)據(jù)的初步比較    黃富祥;王維和;

青藏高原存在明顯臭氧低值中心    記者 曉勇

極地變化與人類未來(下)    本報記者  朱廣菁

“洞”悉未來?    本報記者  唐燁 梁建剛 見習記者 楊瀟慧

2007年南極臭氧洞“正?!?nbsp;   楊健

防止臭氧層惡化意義重大    王元紅

風云三號有效載荷如何各司其職    胡亞丁繼武

風云衛(wèi)星發(fā)現(xiàn)北極臭氧減少    張星海

南極考察與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陸龍驊 卞林根 程彥杰

臭氧層: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胡良民

FY-3紫外臭氧探測儀地基外場觀測試驗圓滿結束    黃富祥 余建銳

氣輝的非線性重力波研究及臭氧總量探測儀的研制    王詠梅

地基觀測與衛(wèi)星TOMS觀測的全球大氣臭氧總量對比分析    張中波

用衛(wèi)星資料反演臭氧總量的研究    李輝

青藏高原地區(qū)太陽紫外輻射的觀測資料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    饒曉琴

近年來北極平流層臭氧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    劉姝媛

青藏高原大氣臭氧與對流層頂?shù)年P系    李鵬

青藏高原清潔地區(qū)近地面層臭氧/二氧化碳特征分析    乜虹

我國臭氧和紫外線的分布特征及未來變化預測    韋惠紅

南極臭氧和大氣垂直結構探測研究    林忠

大氣臭氧總量資料的分析    張金強

瓦里關地面臭氧與一氧化碳濃度變化特征研究    金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