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8 21:32:56
熱度:

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摘要】:隨著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與目前仍在大面積使用的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

【摘要】:隨著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與目前仍在大面積使用的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s)擁有著生產(chǎn)成本低,制作工藝簡單,可制備柔性器件等優(yōu)點,近些年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目前以電子供體單元(D)和電子受體單元(A)交替共聚而成的聚合物成為研究的重點,苯并二噻吩擁有著平面的共軛結構和容易修飾等優(yōu)點,使基于它的聚合物是目前最好的之一。目前已證實用烷硫基鏈修飾的苯并二噻吩(S-BDT)有著較好效果,而S-BDT由于合成較為困難,目前研究不多。而本文對合成方法的改進,簡易得到S-BDT供體單元。同時設計合成二維的烷硫基鏈修飾的苯并二噻吩(S-T-BDT),并以上述的為電子供體單元與三個電子受體單元噻二唑并[3,4-g]喹喔啉(DTBTQx),苯并二惡唑(DTBO)和1,4-吡咯并吡咯二酮(DPP)通過Still反應聚合得到六個新的聚合物P1, P2, P3, P4, P5和P6。本論文對材料的各項性能進行了表征,并進行了器件測試。以S-BDT為供體單元的聚合物(P1,P2,P3),其中P2有著較好的器件效果,當以[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為受體時可以得到電壓0.83 V,電流密度8.1 mA/cm2,填充因子0.63,轉化效率為4.22%。當受體換成吸光更好的PC71BM時轉化效率可達5.52%。P4,P5和P6器件測試正在進行當中 【關鍵詞】: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苯并二噻吩 二維 轉化效率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M914.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常用英文縮寫注釋表9-10
  • 1 緒論10-22
  • 1.1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發(fā)展歷史10-11
  • 1.2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結構11-13
  • 1.2.1 單層肖特基結構11-12
  • 1.2.2 雙層結構12
  • 1.2.3 本體異質結結構12-13
  • 1.3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13
  • 1.4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相關參數(shù)13-14
  • 1.5 受體材料14-15
  • 1.6 有機聚合物給體材料15-21
  • 1.6.1 基于吡咯供體單元的聚合物給體材料15-16
  • 1.6.2 基于芴供體單元的聚合物給體材料16
  • 1.6.3 基于聚噻吩給體材料16
  • 1.6.4 基于苯并二噻吩供體單元的聚合物給體材料16-21
  • 1.7 論文的研究目的21
  • 1.8 論文的研究內容21-22
  • 1.8.1 單體與聚合物的合成21
  • 1.8.2 聚合物的表征21-22
  • 2 基于一維BDT為供體單元的聚合物的合成與表征22-46
  • 2.1 引言22-23
  • 2.2 實驗儀器和藥品23-25
  • 2.2.1 實驗儀器23
  • 2.2.2 實驗藥品23-25
  • 2.3 S-BDT(M1)供體單元的合成25-27
  • 2.4 受體單元的合成27-30
  • 2.4.1 DTBTQx(M2)的合成27-28
  • 2.4.2 DTBO(M3)的合成28-30
  • 2.4.3 TPD(M4)的合成30
  • 2.5 聚合物的合成30-31
  • 2.6 結果與討論31-44
  • 2.6.1 合成與表征31-32
  • 2.6.2 聚合物的熱學性能32-33
  • 2.6.3 聚合物的光學性能33-35
  • 2.6.4 聚合物的電化學性能35-37
  • 2.6.5 DFT計算37-38
  • 2.6.6 聚合物的光伏性能和形貌38-44
  • 2.7 本章小結44-46
  • 3 基于二維BDT為供體單元的聚合物的合成與表征46-57
  • 3.1 引言46-47
  • 3.2 實驗藥品47
  • 3.3 S-T-BDT(M5)供體單元的合成47-48
  • 3.4 聚合物的合成48-50
  • 3.5 結果與討論50-56
  • 3.5.1 合成與表征50-51
  • 3.5.2 聚合物的熱學性能51
  • 3.5.3 聚合物的光學性能51-53
  • 3.5.4 聚合物的電化學性能53-55
  • 3.5.5 DFT計算55-56
  • 3.6 本章小結56-57
  • 4 結論57-58
  • 致謝58-59
  • 參考文獻59-65
  • 附錄65-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鉀(Ⅰ)(4’,5’-二取代苯并-15-冠-5)新型配合物的研究    董文魁,王拯,周菊英,王天選

超聲萃取在水樣中苯并(α)芘分析中的應用    鄧義敏

一種二氫苯并噻喃衍生物的新型合成法    周軍,石野丫

在線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水中苯并(a)芘    張少君;紀楸成;黃蓉姿;

耐高溫苯并惡嗪的合成與表征    白會超;王繼輝;冀運東;

替拉扎明的制備    萬安;徐春翼;郭秋萍;伍航;

N-(4-羧基苯基)-苯并異硒唑酮的合成工藝研究    李迎輝;吳疆;陳寶泉;曹東華;賀雙艷;羅振華;

1,4-苯并二噁烷新木脂素Eusiderin G類似物的合成    汪秋安,金利美,劉吉開

2,4-二芳基吡啶并[4.3-c]異苯并-3,4-二氫-1H-吡喃的合成    劉超;王朋;張朋;趙麗麗;王進軍;

超聲波輔助-DMC萃取食用油中苯并(a)芘及其GC/MS分析    王珍;王琳琳;陳小鵬;龍柳錦;莊連蝶;

含氟苯并二氫噻唑及苯并二氫噁唑衍生物的合成    邊凌林;徐婕超;陳杰;張慧;曹衛(wèi)國;

水中多環(huán)芳烴類化合物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分析    李荷濛;楊勇;楊海寧;徐仁英;楊孟銘;

優(yōu)勢結構1,5-苯并硫/二氮雜類化合物的合成及篩選    趙海燕;劉剛;

一種新型的1,5-苯并硫氮雜的合成    張學梅;張萍;李媛;

新型1,5-苯并硫氮雜卓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張萍;張學梅;王蘭芝;李媛;

油脂中苯并(a)芘的快速分離測定    楊貌端;王維;

1,5-苯并硫氮雜(艸卓)β-內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付江霞;張萍;李媛;

咪唑苯并唑膦鹽的合成及其反應性質    皮承富;余小靈;范方偉;江域;

1,5—苯并硫氮雜卓衍生物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王蘭芝;邊艷青;張萍;張學梅;李媛;

苯并[a]芘誘導的惡性轉化對DNA甲基化轉移酶表達水平及活性影響    鄧雯文;楊沫;張遵真;吳媚;

燒烤或許是“招癌近身”    福如海

苯并環(huán)丁烯樹脂項目通過驗收    劉軍

2-苯并氮雜卓和1-苯并硫雜卓類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    李良喜

苯并[a]芘神經(jīng)毒性與CYP1A1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系    聶繼盛

苯并異吡喃鹽為活性中間體的化學反應研究    余述燕

新型嘧啶并環(huán)分子的設計與合成    付任重

反式7,8-二羥-9,10-環(huán)氧苯并(a)芘誘發(fā)細胞應答反應的劑量效應和時間效應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沈文艷

苯并二噁烷類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抗抑郁活性評價    王松林

造紙法再造煙葉的苯并[a]芘低釋放量關鍵技術研究    孫德坡

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    葛桂冬

具有不同交聯(lián)結構和固化行為的苯并環(huán)丁烯樹脂制備及其熱穩(wěn)定性研究    郗青川

水溶性1,5-苯并硫氮雜卓衍生物及其還原產(chǎn)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劉春紅

1,5-苯并雜卓類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胡麗娟

催化有氧氧化閉環(huán)合成2-取代苯并唑類化合物    方成斌

2,2-二氟-1,3-苯并二噁茂作為氟化試劑的應用    蔡立豐

含苯并喹啉骨架雜環(huán)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表征    姜云

合成1,5-苯并硫氮雜卓及其衍生物的相關反應的研究    王海波

3-芳亞甲基-4-芳基-2,3-二氫-1,5-苯并硫氮雜卓及其β-內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