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核磁共振譜怎么分析?核磁共振的原理?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3:30:59
熱度:

核磁共振譜怎么分析?核磁共振的原理?【專家解說】:核磁共振用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為代號。 1.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

【專家解說】:核磁共振用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為代號。 1.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shù)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shù)與原子的質(zhì)量數(shù)和原子序數(shù)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大致分為三種情況,見表8-1。 I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非自旋的球體,I為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球體,1H,13C,15N,19F,31P的I均為1/2,它們的原子核皆為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球體。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電荷分布不均勻的自旋橢圓體。 2.核磁共振現(xiàn)象 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沒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環(huán)的電流,會產(chǎn)生磁場,形成磁矩(μ)。 式中,P是角動量,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動量之間的比值, 當自旋核處于磁場強度為H0的外磁場中時,除自旋外,還會繞H0運動,這種運動情況與陀螺的運動情況十分相象,稱為進動,見圖8-1。自旋核進動的角速度ω0與外磁場強度H0成正比,比例常數(shù)即為磁旋比γ。式中v0是進動頻率。 微觀磁矩在外磁場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自旋量子數(shù)為I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可能有2I+1個取向,每一個取向都可以用一個自旋磁量子數(shù)m來表示,m與I之間的關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種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該磁場中的一種能量狀態(tài),其能量可以從下式求出: 向排列的核能量較低,逆向排列的核能量較高。它們之間的能量差為△E。一個核要從低能態(tài)躍遷到高能態(tài),必須吸收△E的能量。讓處于外磁場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頻率的電磁波輻射,當輻射的能量恰好等于自旋核兩種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時,處于低能態(tài)的自旋核吸收電磁輻射能躍遷到高能態(tài)。這種現(xiàn)象稱為核磁共振,簡稱NMR。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13C的核磁共振近年也有較大的發(fā)展。1H的核磁共振稱為質(zhì)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PMR,也表示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CMR,也表示為13C-NMR。 3.1H的核磁共振 飽和與弛豫 1H的自旋量子數(shù)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數(shù)m=±1/2,即氫原子核在外磁場中應有兩種取向。見圖8-2。1H的兩種取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能級, 因此1H發(fā)生核磁共振的條件是必須使電磁波的輻射頻率等于1H的進動頻率,即符合下式。 核吸收的輻射能大? 式(8-6)說明,要使v射=v0,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固定磁場強度H0,逐漸改變電磁波的輻射頻率v射,進行掃描,當v射與H0匹配時,發(fā)生核磁共振。另一種方法是固定輻射波的輻射頻率v射,然后從低場到高場,逐漸改變磁場強度H0,當H0與v射匹配時,也會發(fā)生核磁共振。這種方法稱為掃場。一般儀器都采用掃場的方法。 在外磁場的作用下,1H傾向于與外磁場取順向的排列,所以處于低能態(tài)的核數(shù)目比處于高能態(tài)的核數(shù)目多,但由于兩個能級之間能差很小,前者比后者只占微弱的優(yōu)勢。1H-NMR的訊號正是依靠這些微弱過剩的低能態(tài)核吸收射頻電磁波的輻射能躍遷到高能級而產(chǎn)生的。如高能態(tài)核無法返回到低能態(tài),那末隨著躍遷的不斷進行,這種微弱的優(yōu)勢將進一步減弱直至消失,此時處于低能態(tài)的1H核數(shù)目與處于高能態(tài)1H核數(shù)目相等,與此同步,PMR的訊號也會逐漸減弱直至最后消失。上述這種現(xiàn)象稱為飽和。 1H核可以通過非輻射的方式從高能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榈湍軕B(tài),這種過程稱為弛豫,因此,在正常測試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飽和現(xiàn)象。弛豫的方式有兩種,處于高能態(tài)的核通過交替磁場將能量轉(zhuǎn)移給周圍的分子,即體系往環(huán)境釋放能量,本身返回低能態(tài),這個過程稱為自旋晶格弛豫。其速率用1/T2表示,T2稱為自旋晶格弛豫時間。自旋晶格弛豫降低了磁性核的總體能量,又稱為縱向弛豫。兩個處在一定距離內(nèi),進動頻率相同、進動取向不同的核互相作用,交換能量,改變進動方向的過程稱為自旋-自旋弛豫。其速率用1/T2表示,T2稱為自旋-自旋弛豫時間。自旋-自旋弛豫未降低磁性核的總體能量,又稱為橫向弛豫。 4.13C的核磁共振 豐度和靈敏度 天然豐富的12C的I為零,沒有核磁共振信號。13C的I為1/2,有核磁共振信號。通常說的碳譜就是13C核磁共振譜。由于13C與1H的自旋量子數(shù)相同,所以13C的核磁共振原理與1H相同。 將數(shù)目相等的碳原子和氫原子放在外磁場強度、溫度都相同的同一核磁共振儀中測定,碳的核磁共振信號只有氫的1/6000,這說明不同原子核在同一磁場中被檢出的靈敏度差別很大。13C的天然豐度只有12C的1.108%。由于被檢靈敏度小,豐度又低,因此檢測13C比檢測1H在技術上有更多的困難。表8-2是幾個自旋量子數(shù)為1/2的原子核的天然豐度。 5.核磁共振儀 目前使用的核磁共振儀有連續(xù)波(CN)及脈沖傅里葉(PFT)變換兩種形式。連續(xù)波核磁共振儀主要由磁鐵、射頻發(fā)射器、檢測器和放大器、記錄儀等組成(見圖8-5)。磁鐵用來產(chǎn)生磁場,主要有三種:永久磁鐵,磁場強度14000G,頻率60MHz;電磁鐵,磁場強度23500G,頻率100MHz;超導磁鐵,頻率可達200MHz以上,最高可達500~600MHz。頻率大的儀器,分辨率好、靈敏度高、圖譜簡單易于分析。磁鐵上備有掃描線圈,用它來保證磁鐵產(chǎn)生的磁場均勻,并能在一個較窄的范圍內(nèi)連續(xù)精確變化。射頻發(fā)射器用來產(chǎn)生固定頻率的電磁輻射波。檢測器和放大器用來檢測和放大共振信號。記錄儀將共振信號繪制成共振圖譜。 70年代中期出現(xiàn)了脈沖傅里葉核磁共振儀,它的出現(xiàn)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開展。 氫 譜 氫的核磁共振譜提供了三類極其有用的信息:化學位移、偶合常數(shù)、積分曲線。應用這些信息,可以推測質(zhì)子在碳胳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