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以"漫話"為題寫一篇作文...800字左右...不要是寫漫化的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3:43:06
熱度:

以"漫話"為題寫一篇作文...800字左右...不要是寫漫化的熱心網(wǎng)友:以網(wǎng)絡為主題熱心網(wǎng)友:  漫話清明清明節(jié),又稱冥節(jié)、踏

熱心網(wǎng)友:以網(wǎng)絡為主題

熱心網(wǎng)友:  漫話清明清明節(jié),又稱冥節(jié)、踏青節(jié)、聰明節(jié)。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在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它象征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jīng)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的春天真的來到了?! ∏迕鞴?jié)有很多習俗,如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等。其中,掃墓祭祖是清明節(jié)最主要的活動。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寒去春來,萬物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是否被雜草蔓藤覆蓋了,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一方面清除雜草,給墳上添幾鍬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供品,燒幾張紙錢,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明對死者的哀悼懷念?! v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抒寫清明的詩詞,而最為經(jīng)典的當屬唐代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首句抓住了春天細雨的特征,傳達了一種迷離美妙的意境;次句寫出了孤身行路者在清明因遇連綿春雨而倍增惆悵的復雜心情;第三句筆鋒一轉,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找個小酒店來避避雨,解解寒,消除這心頭的煩悶;結句一收,隱約可見的杏花爛漫的村莊,杏簾在望,憂傷氣氛為之一掃,自然地轉出一個新意境。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毫無經(jīng)營造作之痕。整首詩清新雋永,含蓄深婉,情景相融,饒有韻味,所以一千多年來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   有一則趣聞,說的是有人將《清明》這首七言絕句,改變了一下句法成為長短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闭Z言依舊,章法突變,竟也興味隱躍,饒有情趣。

熱心網(wǎng)友:漫話風箏 風箏,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鷂子”,它不僅是一種有趣的玩具,而且也是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公輸般,就曾經(jīng)“削竹為鵲,成而飛之”,并“作木鳶以窺宋城”。清人筆記中記載民間傳聞說:“韓信率軍十萬圍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子弟八千人盡皆散去。”但是,這種木制的、牛皮制的風箏究竟是什么樣兒的?該怎樣制作?卻都不見經(jīng)傳,無可稽考。到五代時,“漢李鄴于營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人竹中如箏鳴”,大概是“風箏”這個名稱的最初由來。 春秋佳日,云淡風輕,人們擎著自己制作的各種各樣的風箏,到郊外曠野的地方去放,眼看著它隨風扶搖、高入云霄,的確是一種賞心樂事,也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 風箏的花色品種繁多,有的是銀燕對對,有的是大雁成行,還有什么蝴蝶翻飛、孔雀開屏、彩風展翅、蒼鷹盤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等。有的風箏中安有紙鼓,有的風箏上裝著葦簧,經(jīng)風升空時,鼓聲冬冬,箏鳴瞿瞿,更為有趣。 制作風箏,不但需要心靈手巧,而且還要懂得一點美術原理和物理知識。江南各地和京津一帶,都有不少善于制作風箏的能工巧匠。特別是天津有一家“風箏魏”;已經(jīng)三代從事這個美術工藝專業(yè),制作精巧,有獨特的風格。“風箏魏”的第一代魏元泰,他所做的風箏,一九一四年曾經(jīng)在巴拿馬的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為我國的手工工藝贏得了榮譽。到現(xiàn)在,天津還是我國出口風箏的主要基地,產品遠銷美、英、德、法等二十多個國家,每年要為國家換回數(shù)十萬美元的外匯。 我國清代的著名文學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對風箏也很有研究。他的關于制作風箏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記》,旁搜遠紹,舉一反三,記載了幾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的工藝。、每種風箏,都畫有彩圖,還配有兩首歌訣,一首講扎法,一首講畫法。例如“比翼燕”的歌訣是:“比翼雙飛燕,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衣照紫暉,相期白首約,互證丹心誓,展眉喜興發(fā),顧盼神采奕?!本驼f明了制作這種風箏所應該注意的骨架位置、繪圖色彩和形象神態(tài)。《考工記》中還有一首歌訣說:“天際頻傳箏鼓樂,天端隱聞絲竹聲,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霄空?!闭f明那時候的風箏上已經(jīng)有裝紙鼓,縛弦索,可以空中撒花、掛著紅燈上天了?,F(xiàn)在北京有一位業(yè)余制作風箏的愛好者費葆齡,就曾經(jīng)從《考工記》中得到很多啟發(fā)。他的作品水平很高,曾應邀為國際兒童年玩具展覽會和聯(lián)合國藝術大廳制作風箏。 有一部中法兩國合攝的電影《風箏》,就是以我國所制作的風箏為開展故事的線索的。從這部電影里,也可以看出風箏在友好國家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隨著我國革命外交路線的發(fā)揚光大,我國勞動人民制作的精巧美麗的風箏,必將在世界各國的上空自己翱翔。

熱心網(wǎng)友:漫話文房四寶自古以來,筆、墨、紙、硯被譽為“文房四寶”。而宣紙、徽墨、湖筆、端硯久負盛名,更是寶中之寶。  宣紙,唐代始產于安徽徑縣的宣城,因此得名。宣紙以楮皮和稻草為原料,制作工藝獨特,工序復雜,種類繁多,它白度高,拉力強,透墨性能好,且最耐老化。它通常用于作畫和毛筆書寫。  徽墨,原產于安徽歙州,制造于唐末。它的墨色澤肥厚,質地沉重,再加上獨具匠心的搗煙和膠方法,使得墨“光澤如漆,其里如玉”?! 『P,在毛筆中獨占鰲頭,具有尖、齊、圓、鍵的特點。據(jù)說,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監(jiān)造長城。一次,蒙恬偶然見到城墻上沾有一撮羊毛,便隨手扯下來,捆在一木枝上,造出我國第一支毛筆。浙江吳興的善璉鎮(zhèn)修建了“蒙恬祠”,當?shù)厝碎_始了制筆生涯?! 《顺帲a于廣東肇慶的端溪。端溪出墨塊,細而不滑、堅而不燥,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端石顏色凝重端方,質地濕潤細膩,花紋隱約深沉,又可加工成工藝品。端硯集硯臺和藝術品于一體,格外受到人們的喜愛。漫話中醫(yī)處方與文房四寶 造化的確是垂青有心之人,酬謝勤勉之士。常用于書畫、包括書寫中醫(yī)處方的宣紙,就是被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唐?!杜f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獻紙尤為精美。到南唐時,后主李煜監(jiān)制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于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歐陽修曾經(jīng)用這種低吸墨的澄心堂宣紙起草《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并送了若干張給大詩人梅堯臣。梅堯臣收到這種“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竟高興得吟道:“把玩驚喜心徘徊”。澄心堂紙在唐宋時期名貴難求的程度,由此可以想見。關于宣紙的由來,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考證。在宣紙產地安徽宣城涇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倫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他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情。年復一年,終未如愿。機遇總是賜予堅持不懈的人。一天,孔丹來到當年蒙恬發(fā)現(xiàn)用于制筆兔毛的涇縣,徘徊于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大樹橫臥溪上,枝葉倒伏在山澗水中,由于樹皮被流水終年浸泡沖洗,已形成絲網(wǎng)狀,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凈的纖維,如絲綿一樣柔軟牢韌。孔丹不識樹名,向百十步外一處茅屋中老奶奶請教。老奶奶笑著讓他問自己孫女檀姑,檀姑因出生在山邊清水潭畔老檀樹倒伏溪中那年而得名。檀姑長成似有所待,待得孔丹來,二人結為連理,夫唱婦隨。共同辛苦采集青檀樹皮、燎草,一起浸潤、日曬、雨淋、揉制、蒸煮……,在老奶奶和檀姑的幫助下,孔丹經(jīng)過反復試驗,終于大功告成,造出綿白柔韌的紙張,這就是后來的宣紙。今天驅車205國道,途經(jīng)涇縣時,??煽匆娚狡律嫌写髩K裸露山體,往往誤以為當?shù)鼐G化不佳,其實此為宣紙原料日曬夜露之曬場。還有一說,宋末天下戰(zhàn)亂,有個叫曹大三的人,從皖南太平縣遷徙涇縣小嶺避難,見峽谷檀肥水清,遂取為造紙原料,造出可書可畫、千年不蛀之紙,世代相傳。筆者竊以為后者更為可信。制造宣紙至今純手工操作,需十八道工序,一百六十多個操作步驟,工藝繁難。傳世宣紙品種多達六十余種,規(guī)格各異。如今著名的“紅星牌”宣紙、“汪六吉”宣紙享譽海內外,為中外書畫家和廣大中醫(yī)藥學者所喜愛。 漫話風箏   放風箏是一項集觀賞和健身為一體的體育娛樂活動。風和日麗草長鶯飛花開樹綠的春天,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節(jié)。   風箏原名“紙鳶”、“鷂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遠在公元前四五世紀即有關于風箏的記載,《墨子》中說:“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下?!蹦菚r的風箏是木制的。據(jù)古書《事物紀原》中說:直到漢高祖征伐陳稀時,韓信才制作出了紙鳶,用它測量距離,“以量未央宮之遠近”,打算鑿地道入宮;韓信的紙鳶是用竹子做骨架,上邊蒙上絲綢做成的。由此可見,竹扎紙糊的風箏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自漢到唐,風箏一直是軍用品,名字仍叫紙鳶。公元782年,唐朝臨洛守將張懷被敵軍圍困在城內時,就是下令讓部下放出紙鳶,“高百余丈”,從敵營上空飛過,把消息送到本軍手中,打破了敵人的圍困。紙鳶被改稱為風箏,是離現(xiàn)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五代時期,有個叫李鄴的人在紙鳶上拴了個竹笛,用繩放飛到天空后,居然發(fā)出了動聽的樂音,頗似古箏聲,從此,風箏便取代紙鳶之名一直叫到今日。   到宋明時期,我國民間放風箏已很普遍。如宋代蘇漢臣畫的《百子畫》和明代方氏墨譜《九子圖》中,都繪有小兒們放風箏的情景;明代徐渭還寫有“林莊女兒競鳶嬉”的詩句。到了清代,風箏活動更為盛行,據(jù)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風箏盛于明清,其聲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長有二三丈者......巧極人工?!鼻宕娙塑幹挝踢€曾有詩吟道:“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結伴放紙鳶。楊柳輕拂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在明清時期,還出現(xiàn)了以北京風箏、天津風箏、濰坊風箏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帮L箏哈”是北京風箏的代表,第一代哈國梁是著名的清朝民間風箏藝人,第四代哈魁明,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市美術公司的副廠長。“風箏魏”是天津風箏的代表,其創(chuàng)始人和繼承人在風箏的畫法上都借了楊柳青木板年畫的特點,使人物風箏別具一格。清代的陳啞巴和王福齋是濰坊風箏的兩位巨匠。兩人一個以扎工精細、外形美觀而聞名齊魯,一個以色彩微妙、形象逼真而遠銷京津。濰坊風箏的品種繁多,大的有幾百米長的串式風箏,小的可裝進火柴盒,重的有幾噸重,小的只有幾錢重。早在1986年,濰坊已把每年的4月1日定為“風箏節(jié)”。   風箏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物。這種用細竹扎成骨架,再糊上薄棉紙,系以長繩,放時利用風力上升空中的有禽、鳥、蟲、魚等各種式樣的風箏,早在十七世紀就傳入朝鮮和日本,十八世紀傳入歐洲等地,如今幾乎風靡全球。據(jù)有關資料載:迄今為止,最大的風箏是荷蘭人制作的表面積達550平方米的巨型風箏;最長的風箏是我國民間藝人楊同科老先生扎制的長320米的“龍頭蜈蚣”風箏;最重的是日本人于1936年扎制的重達8.5噸的風箏;最小的風箏是我國“微型風箏”制作家夏振國所扎制的長約4厘米的“沙燕”風箏;飛得最高的風箏是美國的一名中學生在1969年制作的,放飛高度竟達1.83萬米。   隨著世界上對風箏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國家都屢次舉行了全國性的風箏比賽。在我國,1986年當時的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制定了規(guī)則,并正式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風箏邀請賽,從此風箏納入體育軌道,在我國正式被列為體育運動的一個競賽項目。同年4月1日,在我國山東省濰坊市舉行了第一屆國際風箏會,發(fā)起人是當時任美國風箏協(xié)會主席的戴維·克利先生。在那次盛會上,荷蘭風箏協(xié)會主席范德魯用一根線同時放飛了250只風箏,堪稱奇跡。濰坊市的濰北風箏放飛場,面積約4百萬平方米,堪稱中國體育比賽場之最。   另外,醫(yī)學家還認為,春天放風箏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放風箏還可以調節(jié)視力,預防近視。需要注意的是,放風箏時一定要正確估測風力,風力不定時切不可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