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鄭和遠航中的小故事(1~2個) 謝謝!?。?/p>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4-08-17 13:15:55
熱度:

鄭和遠航中的小故事(1~2個) 謝謝?。?!熱心網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

熱心網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yè)發(fā)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zhàn)。東王戰(zhàn)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zhàn),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zhàn),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fā)生后,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fā)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于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于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后,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fā)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zhàn)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wèi)性作戰(zhàn)。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從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強了中國和西洋各地的聯系,擴大了國際貿易。其對“唐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則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林先生不無感慨地說,鄭和的船隊一到有“唐人”的國家,居住在這些國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萬分。他們的這種欣喜,是因為鄭和帶來的是強大的國威。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先按國之禮節(jié)去拜訪該國的國王,并送上攜帶的珍貴禮物,僅這些代表中國文化的珍貴禮物,就令所在國的國王、大臣、王公貴族刮目相看。當地人則更為鄭和龐大的船隊所敬佩,得知這些“唐人”的后面原來有這么一個強大的國家,因而對“唐人”不敢輕視,從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國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馮夢龍是明小說家、戲曲家,畢生致力于小說、戲曲、民間文學的研究和編選通俗小說。他在《智囊》一書中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英宗皇帝好寶玩,有宦官出主意說,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間曾派遣三寶太監(jiān)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奇寶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鄭和當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線圖。兵部侍郎劉大夏得知,就把有關鄭和航海資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燒毀?!吨悄摇匪浀膭⒋笙臍n史實雖有爭議,但卻證實了鄭和確實留下了航海圖和其他航海資料。 祝允明是明書法家,江南才子,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記》中記述:“正德辛末歲(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去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個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玉賜日給,又與婦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閘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盞四個及瑪瑙珠、胡里丹”。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jiān),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xiāng)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jiān)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jiān)視軍情。 二、規(guī)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zhàn)況調整游戲規(guī)則。 三、持續(xù)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xù)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guī)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fā)”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fā)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于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按禾摇?、“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蕩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zhàn)屢勝,勝了之后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并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于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zhàn),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zhàn)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關于西安清真大寺,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明朝,當鄭和準備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再次下西洋時,雖使團人員近兩萬,卻唯獨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于是鄭和便千里迢迢,專程來到久已聞名的長安城清真寺求賢選才。 經過認真考核、仔細挑選,他選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為西洋使團的總翻譯。哈三聰慧穩(wěn)重、不負“鄭”望,在出使途中,不僅為鄭和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而且順利完成使命?;氐骄┏牵嵑蜑楣龍蠊φ堎p,哈三均婉言謝絕,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澤清真寺,撥款修葺。鄭和領旨重返長安,親自設計繪圖,召募巧匠,選擇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歷經數朝。1200多年來,寄托著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數萬穆斯林虔誠禮拜、聯絡感情、文化交流、慶祝節(jié)日的圣殿。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鄭和這個人終始就是一個謎。一個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會來到萬仞高墻之內的皇宮?在明初那樣復雜的政局之中,一個宦官怎么會受到皇帝的青睞脫穎而出?成就鄭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帶著疑問,我去尋找真實的鄭和,當我第一次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上看到了他的畫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有一種不怒自威的王者風范。后來,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鄭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崗巖石塑像,與畫像相比,少了幾分衣著的華麗色彩,卻增添了幾分儒雅飄逸,《鄭和下西洋》一書上也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是極貴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過人,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原來他生來就是一位神采豐儀的非凡人物。 鄭和,一定是智慧兼具儀表,才華兼具膽識,才能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沒料錯,在關于他的專著上寫道:"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筑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華。" 鄭和的傳奇一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并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他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zhèn)滇南。從此,他們成了云南的貴族大姓。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去遙遠的圣地朝拜過。他在幼年時,常在其父膝下聽其講述朝圣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說不盡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譚,象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輩這種冒險精神的熏陶,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志,準備將來遠航西洋,朝圣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劃船、使帆、游泳,還潛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他叫馬三保,11歲的馬三保成為無數被俘、并被立刻閹割兒童的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千古奇才鄭和之二 ——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zhàn)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zhàn)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后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wèi),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并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fā)的樣子,不禁想象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fā)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zhàn)"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zhàn)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于下風,勢力范圍僅限于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于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zhàn),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采納他的計謀,并令他親臨戰(zhàn)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zhàn)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后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相當于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jiān)。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zhàn)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么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zhàn)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zhàn)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熱心網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fā),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fā),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fā),隨行有蒲壽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fā),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于鎮(zhèn)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后,鄭和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jiān)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熱心網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yè)發(fā)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zhàn)。東王戰(zhàn)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zhàn),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zhàn),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fā)生后,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fā)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于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于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 從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加強了中國和西洋各地的聯系,擴大了國際貿易。其對“唐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則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林先生不無感慨地說,鄭和的船隊一到有“唐人”的國家,居住在這些國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萬分。他們的這種欣喜,是因為鄭和帶來的是強大的國威。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先按國之禮節(jié)去拜訪該國的國王,并送上攜帶的珍貴禮物,僅這些代表中國文化的珍貴禮物,就令所在國的國王、大臣、王公貴族刮目相看。當地人則更為鄭和龐大的船隊所敬佩,得知這些“唐人”的后面原來有這么一個強大的國家,因而對“唐人”不敢輕視,從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國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馮夢龍是明小說家、戲曲家,畢生致力于小說、戲曲、民間文學的研究和編選通俗小說。他在《智囊》一書中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英宗皇帝好寶玩,有宦官出主意說,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間曾派遣三寶太監(jiān)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奇寶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鄭和當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線圖。兵部侍郎劉大夏得知,就把有關鄭和航海資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燒毀?!吨悄摇匪浀膭⒋笙臍n史實雖有爭議,但卻證實了鄭和確實留下了航海圖和其他航海資料。 祝允明是明書法家,江南才子,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記》中記述:“正德辛末歲(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去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個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玉賜日給,又與婦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閘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盞四個及瑪瑙珠、胡里丹”。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jiān),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xiāng)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jiān)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jiān)視軍情。 二、規(guī)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zhàn)況調整游戲規(guī)則。 三、持續(xù)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xù)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guī)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fā)”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fā)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于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蕩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zhàn)屢勝,勝了之后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并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于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zhàn),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zhàn)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關于西安清真大寺,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明朝,當鄭和準備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再次下西洋時,雖使團人員近兩萬,卻唯獨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于是鄭和便千里迢迢,專程來到久已聞名的長安城清真寺求賢選才。 經過認真考核、仔細挑選,他選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并且任命他為西洋使團的總翻譯。哈三聰慧穩(wěn)重、不負“鄭”望,在出使途中,不僅為鄭和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而且順利完成使命?;氐骄┏?,鄭和為哈三報功請賞,哈三均婉言謝絕,他只要求圣上能恩澤清真寺,撥款修葺。鄭和領旨重返長安,親自設計繪圖,召募巧匠,選擇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歷經數朝。1200多年來,寄托著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愿。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數萬穆斯林虔誠禮拜、聯絡感情、文化交流、慶祝節(jié)日的圣殿。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鄭和這個人終始就是一個謎。一個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會來到萬仞高墻之內的皇宮?在明初那樣復雜的政局之中,一個宦官怎么會受到皇帝的青睞脫穎而出?成就鄭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帶著疑問,我去尋找真實的鄭和,當我第一次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上看到了他的畫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有一種不怒自威的王者風范。后來,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鄭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崗巖石塑像,與畫像相比,少了幾分衣著的華麗色彩,卻增添了幾分儒雅飄逸,《鄭和下西洋》一書上也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是極貴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過人,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原來他生來就是一位神采豐儀的非凡人物。 鄭和,一定是智慧兼具儀表,才華兼具膽識,才能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沒料錯,在關于他的專著上寫道:"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筑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華。" 鄭和的傳奇一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并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他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zhèn)滇南。從此,他們成了云南的貴族大姓。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去遙遠的圣地朝拜過。他在幼年時,常在其父膝下聽其講述朝圣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說不盡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譚,象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輩這種冒險精神的熏陶,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志,準備將來遠航西洋,朝圣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劃船、使帆、游泳,還潛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他叫馬三保,11歲的馬三保成為無數被俘、并被立刻閹割兒童的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千古奇才鄭和之二 ——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zhàn)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zhàn)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后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wèi),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并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fā)的樣子,不禁想象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fā)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zhàn)"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zhàn)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于下風,勢力范圍僅限于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于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zhàn),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采納他的計謀,并令他親臨戰(zhàn)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zhàn)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后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相當于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jiān)。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zhàn)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么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zhàn)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zhàn)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百度地圖

熱心網友:鄭和船隊的情況,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zhàn)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后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后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里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么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后,本想繼續(xù)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fā)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zhàn),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于到底是些什么人,那也是一筆糊涂賬,反正是“西王”戰(zhàn)勝了“東王”?!皷|王”戰(zhàn)敗后,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后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后,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面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么“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為了完成使命,并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zhàn)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聲令下,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并為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zhèn)定地看著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zhàn),因為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zhàn),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后,便力排眾議,制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為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復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多么慚愧和后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螞蟻那么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后,稱贊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并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只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敢于反悔,實在是這么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里就這么點家當,該怎么著您就看著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后,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只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們自發(fā)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后,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后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系并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于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里,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里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并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里統治者發(fā)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為國王,并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么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著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著詔書來到古里的,他拿著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為古里國王。從此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后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后,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余,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歷了那么多的風波,終于來到了這個叫古里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里物產豐富,風景優(yōu)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風,刻石于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里程碑。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 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鄭和繼續(xù)著他的遠航,此后,他分別于永樂五年(1407)九月、永樂七年(1409)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冬、永樂十五年(1417)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這五次的航海過程與第一次比較類似,除了路線不同,到達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鄭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轉變?yōu)榱撕推浇涣骱凸俜劫Q易,當然他和他的艦隊在這幾次航程中也干過一些小事,如下:調節(jié)國家矛盾,維護世界和平(暹羅與蘇門答臘);收拾攔路打劫,不聽招呼的國家(錫蘭山國),把國王抓回中國坐牢(夠狠);帶其他國家國王到中國觀光(蘇祿國代表團,國王親自帶隊,總計人數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個多月才回去);帶回了中國人向往幾千年的野獸——麒麟(后來證實是長頸鹿)。 (這么總結一下,發(fā)現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經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雖然彼此之間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開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真正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大明統治下的中國并沒有在船隊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揚自己是為了和平友善而來,正如后來那些拿著圣經,乘坐著幾艘小船,高聲叫嚷自己是為了傳播福音而來的西方人。 鄭和的船隊帶來的是豐富的貿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國家確實很窮),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是自衛(wèi)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錫蘭山國王,后來也被放了回去),從不仗勢欺人(雖然他們確實有這個資本),西洋各國的人們,無論人種,無論貧富,都能從這些陌生的人臉上看到真誠的笑容,他們心中明白,這些人是友善的給予者。而西方探險家們在經歷最初的驚奇后,很快發(fā)現這些國家有著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于是他們用各種暴力手段、殺人放火,只是為了搶奪本就屬于當地人的財產。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鄭和又一次出航了,古里成為了鄭和最后到達的地方,似乎是一種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達這里,意氣風發(fā)之余,立下了“刻石于茲,永昭萬世”豪言壯語。二十年后,他心滿意足的在這里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