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關于蠟燭煤油燈的知識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4-08-17 11:51:46
熱度:

關于蠟燭煤油燈的知識【專家解說】: 蠟燭蠟制的固體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稱為燭芯,也稱為蠟燭線,點燃紗芯以發(fā)光。普通蠟燭的外觀為圓柱形、固體、乳白色。不管何種蠟燭都

【專家解說】: 蠟燭蠟制的固體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稱為燭芯,也稱為蠟燭線,點燃紗芯以發(fā)光。普通蠟燭的外觀為圓柱形、固體、乳白色。不管何種蠟燭都是手感滑膩,難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蠟燭常與燭臺搭配用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樣能夠起到燭臺的作用,比如像放飄蠟的玻璃器皿,點蠟熏精油的小香爐,經過處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燭臺除了為蠟燭服務以外,更多的也作為家裝擺設的一部分。
  蠟燃燒有2個過程:受熱熔化和生成別的物質
  1.蠟受熱時熔化是物理現象
  2.蠟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學反應
  蠟燃燒是先受熱熔化,當達到可燃溫度后進行的化學反應,生成了別的物質
  石蠟的物理性質是常溫為固體,難溶于水,熔點低易熔化,較軟。其化學性質是:石蠟具有可燃性,燃燒時發(fā)光放熱。 蠟燭生產的種類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為日用照明蠟燭(普通蠟燭)和工藝品蠟燭(特殊用途蠟燭)兩大類。照明蠟燭比較簡單,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狀蠟燭。工藝蠟燭又可細分很多種,首先又可分為果凍工藝蠟燭和薰香工藝蠟燭兩類。一般因加入配料而顯各種顏色(如生日蠟燭),形狀也因需要做成各種形式(如螺旋狀、數字形等),可融新穎性、裝飾性、觀賞性、功能性于一體。
  蠟燭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分為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溫度最低。
  另外,蠟燭也可分為粗面蠟和光面蠟兩種,一般粗面蠟的表面常帶有味道,上面有一層白霜,不同的粗面蠟會帶來不同的氣味,比如在臥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蠟燭,起到催眠、鎮(zhèn)靜的作用,在衛(wèi)生間可以放海洋氣味的蠟燭,夏天還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蠟燭驅趕蚊蟲;而光面蠟沒有味道,蠟體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蠟燭按照形狀一般可以分為擠壓圓柱蠟、尖竹蠟、火炬蠟、飄蠟、圓頭蠟、平頭蠟等,顏色也有很多種。這些蠟燭在使用時有些比較講究,比如尖竹蠟,適合在吃飯的時候插在燭臺上,擺在飯桌中間,特別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里裝修是歐式風格,也可以擺放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飄蠟常見于酒吧,在一個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飄蠟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燭光下別有一番情調。飄蠟在年輕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較多,特別是情侶間,燭光晚餐不僅可以用尖竹蠟,飄蠟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另外,同種蠟燭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擠壓圓柱蠟就有四個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F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后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里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yǎng)蜂,用來自制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jié)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后,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么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fā)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fā)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fā)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guī)缀鯖]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fā)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堿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制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時代。后來,有人在北美洲發(fā)現了大油田,于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一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里,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一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煤油燈  煤油燈 Kerosene lamp,(在英國被廣為稱作石蠟燈paraffin lamp),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或石蠟作為燃料。
  早于9世紀的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載,而近代的煤油燈則于1853年由一名波蘭發(fā)明家Ignacy Lukasiewicz發(fā)明。
  有兩種主要的煤油燈,燈芯燈"wick lamp" 和 壓力燈"pressure lamp",但運作方式不同.
舊式煤油燈使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制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玻璃制成。
  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有一個可控制棉繩上升或下降的小齒輪。
  棉繩的下方伸到燈座內,燈頭有螺絲絞與燈座相配合,故可把燈頭扭緊在燈座上。而燈座內注滿煤油,棉繩便把煤油吸到繩頭上。
  只要用火柴點著繩頭,并罩上燈筒,便完成點燈的動作?,F時舊式煤油燈已幾近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