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衡水景縣舍利塔的歷史和文化?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09:38:32
熱度:

衡水景縣舍利塔的歷史和文化?【專家解說】:景州塔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縣城內(nèi),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為景

【專家解說】:景州塔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縣城內(nèi),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因今景縣原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們通常稱為景州塔。    舍利,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焚燒之后結(jié)成珠狀的東西,后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后燒剩的骨頭,也叫舍利子。相傳釋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國家的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塔既名“釋迦文舍利寶塔”,想必與供奉佛舍利有關(guān),惜無文字可考。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來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或站在塔下仰視,或站在塔外遠觀,此塔真如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極其宏偉壯觀。傳說建造此塔時,采用土屯法,塔壘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將屯土運走。塔高十三層,外形為八面棱錐體,通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是一座由磚石結(jié)構(gòu)而成的密檐樓閣式的古塔。塔基由堅固的巨形清石鋪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實際是地宮,供藏佛骨、佛經(jīng)、佛像及金銀珠寶之用。塔體由青磚砌成,塔內(nèi)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階梯數(shù)百階,登階盤旋而上,可達極頂。塔內(nèi)各層東西南北均有洞戶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繞行于廊內(nèi),可通過洞戶遠眺四方。塔頂成葫蘆形,由青銅鑄就,高2.05米,葫蘆下有鐵絲網(wǎng)罩,高3.3米。每有風起,鐵絲網(wǎng)罩與洞戶被天風鼓蕩,如驚濤澎湃之聲,故有“古塔風濤”之稱。須晴日,登至塔頂四望,近在腳下的縣城全貌,遠在三四十里的郊野村莊,均歷歷在目。前人曾有詩說,“絕頂靜觀真景象,卻也身疑在蓬瀛”。筆者曾有幸登臨其上,果有目窮千里、心胸頓寬之感。    景州塔究竟創(chuàng)建于何時,無確切文字可考。1931年修訂的《景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和分析,說是古塔上曾懸有鐵匾,匾上鑄有“齊、隋重修”字樣,重修既在齊、隋,其創(chuàng)建年代應(yīng)早于此,當在北魏時代。    佛教在漢哀帝時(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即已傳入我國,在北魏初期已經(jīng)興盛起來,但是在魏太武帝時期,卻發(fā)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事件。如果景州塔修建于魏太武帝滅佛之前,則此塔也必在被毀之列,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之后,則此塔也必在修復之列,但塔頂之鐵匾上沒有“北魏重修”字樣。因此,方志史者據(jù)此分析,景州塔是根據(jù)北魏高宗文成帝恢復佛教的詔令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在北魏興安年間,即公元452至45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也有的分析認為,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好佛,獎勵寺廟浮圖之建筑,當時全國州郡共建1.3萬余座寺廟。景州塔如此雄偉莊嚴,世無其匹,所以,此項大建筑,當必在北魏永平年間,即公元508—512年建造,距今幾近1500年。    經(jīng)歷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飽經(jīng)風雨侵蝕,墻檐剝損嚴重,歷代曾數(shù)次重修。最早是齊、隋重修,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滅佛之后,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奠定了現(xiàn)在景州塔之基礎(chǔ),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的。金、元、明、清朝及民國均曾重修。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先后進行了四次維修,最后一次是1973年春進行的。從此塔重修次數(shù)之多,可見此塔歷史位置之重,文物價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數(shù)繁多,今日高聳之塔,已非當初之貌。從現(xiàn)存的建筑特點、藝術(shù)造型及磚石結(jié)構(gòu)等情況分析,此塔也當為北宋時代建筑。    景州塔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與滄州鐵獅子、趙州大石橋、正定縣隆興寺大銅菩薩齊名,被譽為河北古代四寶之一,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