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請結合實例,闡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方法 要求3000字左右。。最好是一篇文章。。。。。急用!!!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2:04:40
熱度:

請結合實例,闡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析方法 要求3000字左右。。最好是一篇文章。。。。。急用!!!【專家解說】:語言學背景一百多年來,現(xiàn)代語言科學經(jīng)歷了三個里程碑,即:19世紀的歷

【專家解說】:語言學背景 一百多年來,現(xiàn)代語言科學經(jīng)歷了三個里程碑,即:19世紀的歷史比較語言學(philology);始于20世紀初的結構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 包括30年代興起的作為獨立學科的符號學, semiotics);起自本世紀50年代末的轉換生成語言學(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作為語言學姐妹學科的音樂學則步步亦趨:上世紀最后15年出現(xiàn)了比較音樂學;本世紀50年代末將結構主義引入音樂分析;60年代末又在音樂分析中采用了轉換生成法。本文僅就后兩項,即音樂學、尤其是民族音樂學中的現(xiàn)代語言學分析模式,作一評介。 這一股歷時30余載、至今猶時隱時現(xiàn)的潮流,雖流派紛呈,但皆出于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語言學家)的結構主義語言學。這一學說把語言看作符號系統(tǒng),強調(diào)結構的整體性,研究語言-言語(language-speech, 即后來喬姆斯基的“深層-表層” )、共時-歷時(synchronic-diachronic)、縱聚類-橫組合(paradigm-syntagme)等二元對立的關系。但直接對本世紀的音樂分析產(chǎn)生影響的則是結構主義的三大流派,即:以雅可布遜(1896-1982)為代表的布拉格音位學派,強調(diào)音位(phoneme,語言研究中的最小單元)具有區(qū)別意義的功能(早在1932年第一屆國際語音學大會上,音樂學家古斯塔夫·貝金就提出音位學和音樂學有著共同的基本問題,他得到了雅可布遜的支持;雅氏強調(diào)音樂操作傳統(tǒng)上完全是音位的,并敦促音樂分析者研究音位學模式);以海里斯(1909-)為代表的美國描寫學派,描寫音位、語素等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分布情況(distribution,即出現(xiàn)頻率),但忽略了語義;以葉姆斯列夫(1899-1965)為代表的哥本哈根語符學派(glossematics),強調(diào)語言的符號性,提倡用線性的橫組合和聯(lián)想的縱聚類兩種關系進行分析,同時排斥語義,也主張分布主義的分析法??梢哉f,描寫分布主義影響最大,有時就是結構主義的代稱。 音樂分析可用結構主義方法,是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可以從語言學、音位學、語法這三方面進行形式結構的分析;還因為音樂關注各種樂思之間的相互關系(橫組合的分布),而同時性和再現(xiàn)則可將各種樂思直接并置起來(縱聚類的音位對立-區(qū)別性特征)。 同結構主義不可分割的是符號學。符號學雖由索緒爾提出,但作為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則是由美國學者莫里斯(1938)所創(chuàng)?,F(xiàn)代符號學尤指對符號體系的分析:不僅是視覺形象和詞語,也包括非語言的聲音、姿勢、行為、服飾、物品以及構成交際的所有其他類型的符號,即含有信息的代碼。音樂也屬于社會符號系統(tǒng)的范疇。用符號學分析音樂意在嚴格的科學客觀性。結構主義-符號學的音樂分析往往簡化各種非語言因素(如音樂的社會聯(lián)系)、而突出音樂的自然語言性。具體操作有兩個步驟:先將音樂結構分割成不能再分的形式單元(符號),此謂“切分”(segmentation),然后按相互關系檢驗這些單元,即以尋求共性為目標的“置換” 、“歸類” ,總稱為“分布” (distribution)。符號本身無意義,只有按它們在構成音樂結構的關系網(wǎng)上的位置(音位)才有意義。這些符號出現(xiàn)在時間進程中,形成音樂語法。音樂符號學直到70年代初才在法語國家真正形成獨立的學科,且至今不衰。 除了結構主義三大學派,對音樂分析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還有列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所運用的結構語言學模式(1963)以及描寫學派海里斯的弟子喬姆斯基所創(chuàng)立的轉換生成語言學(1957、1965)。前者仿照雅可布遜的音位學,將各種神話變體收集起來,并找出其中的基本成份,即神話素(音位),然后建立起它們深層的共同原型。他模仿音樂總譜多聲部的形式而對具體神話的列表分析尤為音樂分析所仿效。后者則向結構語言學-分布主義提出挑戰(zhàn),而建立了深層-表層的概念、以及深層通過轉換法則生成表層的程序;60年代中期又引入了語義學。 在音樂分析中,一般表現(xiàn)為骨架旋律(深層)通過音樂語法轉換生成出旋律的即興形式或各種變體(表層)。如同喬氏的轉換過程體現(xiàn)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能力,旋律的轉換則顯示了人類對音樂的認知-創(chuàng)造過程。此外,最令音樂分析者樂道的是齊氏的樹形圖分析程序。 下面擬以年代為框架,詳述音樂的語言學分析模式--分布主義,轉換生成法,符號學--所經(jīng)歷的互有重迭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