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20世紀哪十種動物滅絕在中國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1:37:54
熱度:

20世紀哪十種動物滅絕在中國【專家解說】:1、新疆虎(1916年滅絕) 新疆虎,1916年由瑞典探險家斯文發(fā)現(xiàn)于羅布泊、庫爾勒,為虎中的一支獨立亞種,體長約3米,體重約230公斤

【專家解說】:1、新疆虎(1916年滅絕) 新疆虎,1916年由瑞典探險家斯文發(fā)現(xiàn)于羅布泊、庫爾勒,為虎中的一支獨立亞種,體長約3米,體重約230公斤。他在《羅布泊探險》一書中對虎的遺骸被蟻類吞噬的情景進行了記述。斯文當時向全世界公布了兩個奇跡,一是樓蘭古跡,一是新疆虎。作為人文遺址的樓蘭古跡受到了世人的矚目,作為自然物種的新疆虎卻神秘消失了,與之相伴的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永久惡化:荒漠化。 2、普氏野馬(20世紀60年代滅絕)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曾分布在阿爾泰山以南,天山以北準葛爾盆地及瑪納斯河流域等地。1881年,俄國人普熱爾瓦爾斯基在新疆發(fā)現(xiàn)這個物種,定名為普氏野馬。1890年,一個德國人從中國捕到了52匹野馬,在長途販運到漢堡后,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目前全球一千多匹普氏野馬源于13匹祖先,其中12匹為野馬,1匹為家馬。野馬在動物園精心飼養(yǎng)下,才免遭滅絕。野馬的最后一次野外觀察記錄是20世紀60年代,此后再無音信。1978年,國際野馬還鄉(xiāng)會議在海牙召開,認為人工條件下的400匹野馬正面臨嚴重的退化,決定重返故鄉(xiāng),讓其在祖先生活過的地方恢復物種野性。1980年,中國用野驢、白唇鹿從歐美共換回18匹野馬,并在新疆和甘肅建立了兩個野馬保護中心。 3、高鼻羚羊(20世紀60年代滅絕) 20世紀60年代以前,高鼻羚羊在新疆西北準葛爾盆地等地區(qū)有不連續(xù)分布,此后再無蹤影。國外分布于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地區(qū)。高鼻羚羊是1766年由林奈鑒別定名的,因鼻部隆起而得名。棲息于荒漠,耐嚴寒,10余只一群,一雄多雌。雌羚8個月大即可參與繁殖,雄羚次年才成熟。共有2個亞種,俄羅斯亞種在一戰(zhàn)時僅有近1000只,二戰(zhàn)后才恢復到9萬只,1960年上升到130萬只,近年來又下降過半。中國境內(nèi)為蒙古亞種,野外已絕跡;目前重新引入是從1988年開始的,在甘肅實施,未獲成功。 4、臺灣云豹(1972年滅絕) 臺灣云豹,分布于亞洲熱帶、亞熱帶山地,為豹類中最典型的林棲動物。臺灣是中國云豹分布最東的區(qū)域,60年代尚有獵取記錄,因森林砍伐,人類對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數(shù)量直線下降;即使在受到保護后,因人類狩獵其他動物,也造成云豹食物來源枯竭,最終使它走向絕境。1972年,寶島不再有豹。 5、直隸獼猴(20世紀80年代滅絕) 直隸獼猴曾是中國分布最北的靈長類動物,北緯40度40分的河北霧靈山便是作為獼猴分布北限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直隸獼猴是1870年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鑒別命名的。霧靈山地區(qū)曾因是皇家的風水地,長期禁伐禁獵,許多物種得以保存。進入20世紀后,人們涌入霧靈山地區(qū),大肆砍伐,使獼猴越來越少,終于沒有熬過80年代,滅絕于霧靈山。獼猴分布北限從此有名無實。目前,世界獼猴的分布北限已讓位于日本的青森(41度20分),日本猴成了分布最北的非人類靈長類了。 6、白頭 鸛(滅絕年代不詳) 白頭 鸛是一種大型涉禽,在長江中下游、四川東部、福建、廣東、海南繁殖,在云南蒙自越冬,身長100厘米,背部呈金屬綠的深色紋,胸部有黑色橫帶,腿為紅色。白頭 鸛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內(nèi)陸沼澤、泛洪區(qū),繁殖季節(jié)取決于季風條件,遇旱年不繁殖。研究者曾在灤河口、福州、拉薩分別采到標本,并把之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從五十年代后就一直沒有野生報道,因此斷定,中國境內(nèi)可能滅絕。現(xiàn)在,僅在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館各藏一只標本。 7、豚鹿(20世紀70年代滅絕) 豚鹿,亦名蘆蒿鹿,共有兩個亞種,一是分布于印、巴、緬、尼的指名亞種;一是分布于印支、泰國、中國云南南部的印支亞種。我國的豚鹿為印支亞種,在云南耿馬和西盟縣邊界發(fā)現(xiàn)過。豚鹿棲息于沿河的蘆葦沼澤,以蘆葦和蒿叢為隱蔽場所,晝伏夜出,獨往獨來。它們主食馬鹿草和葦葉,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科學家在60年代調查時僅發(fā)現(xiàn)了屈指可數(shù)的幾只,80年代再做調查時,已絕跡。主要原因是文革中大辦農(nóng)場,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豚鹿被估計是在20世紀70年代滅絕的。 8、小齒靈貓(20世紀80年代滅絕) 小齒靈貓的尾長超過體長,面部正中有白紋,體黃褐,背部有三條縱暗紋。國內(nèi)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勐蠟和勐養(yǎng),藏身于熱帶溝谷雨林及林緣灌叢中。夜間及晨昏活動,以小鼠、兩棲爬行類及昆蟲為食。除70年代在勐蠟曾獲兩個標本,在景洪、勐養(yǎng)收購到三張皮子外,80年代后再無蹤影,估計已經(jīng)滅絕。云南是小齒靈貓分布的最北限,滅絕原因是當?shù)亻_墾原始林,種植橡膠,破壞動物的原生生態(tài)環(huán)境。另外,小齒靈貓僅被列為省二級保護動物。 9、鐮翅雞(2000年滅絕) 鐮翅雞,因翅上飛羽好像鐮刀形而得名。鐮翅雞分布于小興安嶺及黑龍江下游,國外見于西伯利亞。由于外形與榛雞相似,曾一度被人當做飛龍捕食。1986—1987年調查時,已無蹤影。2000年新華社發(fā)布消息,黑龍江動物所經(jīng)五年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鐮翅雞,當?shù)乩习傩找惨褞资隂]有見到。據(jù)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紅皮書規(guī)定,一個物種若50年未見,便可斷定在該地區(qū)滅絕了。 10、冠麻鴨(20世紀中葉滅絕) 冠麻鴨,原產(chǎn)中國東北、日本、朝鮮、俄羅斯。人們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別發(fā)現(xiàn)過冠麻鴨,進入20世紀便杳無蹤影。人們剛以為它們消失了,1964年5月16日,又在海參崴見一雄二雌三只。人們以為看到了希望,可之后,它們又神秘消失了。專家們都在苦苦搜索,原中國林業(yè)部也發(fā)放大量彩色卡片,期望能夠再睹芳容。冠麻鴨喙部為紅色,雙翅有白斑。目前,冠麻鴨的標本僅存三個,一只雌性藏于丹麥,一雄一雌藏于日本。估計冠麻鴨已于20世紀中葉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