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古詩原文及翻譯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1:21:23
熱度: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古詩原文及翻譯【專家解說】:作者:攝摩騰、竺法蘭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xué)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jīng)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

【專家解說】:

作者:攝摩騰、竺法蘭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xué)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jīng)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xué)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xué)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xué)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本章是世出世法,做人的道理,學(xué)佛的條件。難,就是困難。畏懼困難,茍且偷安,本來就是人的常情。但困難是對容易講的,困難和容易都沒有實在的本性,是個相對待的名詞,如果世間容易的事情,你畏首畏尾,畏縮而不敢去做,也變成困難的事。反過來,縱然是很困難的事情,你肯勇猛精進(jìn),盡心盡力地去做,終于突破難關(guān),也變成容易的了,所以易和難是沒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學(xué)佛更是這樣,「困難」成了一般人修學(xué)佛法的障礙──往往以佛法深奧難解而裹足不前,其實,如果能夠下苦工,修學(xué)難以修行的事,那末,所有難行的事,都障礙不了他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本經(jīng)中,所舉的二十種難(人生最困難的事),無非是勉勵我們要精進(jìn),不怕苦地去克服困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
「佛言:人有二十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的苦難太多了,難做的事,也是非常的多,把它歸納起來,我們難以辦到的事,有二十種。
一、貧窮布施難:貧字的結(jié)構(gòu),是「分」「貝」兩字合一,把寶貝都分光了,因此,貧,沒有財產(chǎn)。窮,是沒有衣、食。簡單地說,一個人沒有衣食,貧無立錐之地,叫他行善,以物質(zhì)來布施,的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不過,佛教講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都可以讓我們廣結(jié)善緣。財布施就是用錢財物質(zhì)行布施,法布施是以佛法來教化人家,無畏布施,就是以精神來安慰人家、保護(hù)人家,這三種布施都是有功德的。
說財施困難,對有錢人家來說,只要肯發(fā)心,拿幾個錢出來是不成問題的。但一個窮得連自己的三餐都不繼,衣食都發(fā)生問題的人,在經(jīng)濟(jì)能力極差的情況之下,還能發(fā)心布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布施。其次,當(dāng)人家處在恐怖不安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體力和精神力量都差的當(dāng)下,卻奮不顧身地保護(hù)人家、安慰人家,解除人家害怕的心理障礙,也是很難能可貴的布施。我剛?cè)敕痖T,才起步學(xué)佛,尚未深入三藏,對佛法還沒有深刻地研究,但是當(dāng)人家來向我們請教,而肯就我所了解的,毫不保留地解釋給人家聽,讓人家了解,這一種也是很難能可貴的布施。
最近菲律濱發(fā)生了一次可以說是二十年來最大的地震,是大家所親身經(jīng)歷的,也是讓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懼的。地震,地動山搖,是一種天災(zāi),誰都不能避免,也不可預(yù)料的。依佛法來說,這是共業(yè)所感,我們在共業(yè)當(dāng)中而有不共業(yè),別人家遭受到那么大的災(zāi)難,所有的財產(chǎn)毀于一旦,甚至連生命也丟了;而我們依舊平平安安的,算是很幸運的了,假如以上面說的三種布施配合去做,是很有意義的。
在社會上發(fā)動救災(zāi)的時候,我們能夠隨喜出錢捐助人家(當(dāng)然,捐錢不在于多少,在出于我們的一片誠心),表示一個佛教徒的同情心,這是在物質(zhì)方面的布施(財施)。大地震過后,都會有余震,別人害怕得要命,我心里同樣的感到很害怕,依然安慰人家:「??!你不要怕,我們來念觀世音菩薩,災(zāi)難就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來!」這就是一種無畏布施。還有,我們要開導(dǎo)不懂佛法的人:「地震,正說明了國土危脆,世間無常。」我們以「無?!沟恼胬韥斫袒思?,讓他對佛法有正確的認(rèn)識,就是法布施。所以,這三種布施,在地震發(fā)生不久的現(xiàn)在,我們可以用尊重、關(guān)懷、親善的態(tài)度,配合來實行。
下面,我再講一個佛經(jīng)里面小小的故事,來說明貧窮布施難。
故事發(fā)生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對非常貧苦的夫婦,他們窮到什么程度?住在一座破破爛爛的小茅蓬里面,家徒四壁,房子里空空的,一旦刮風(fēng)下雨,簡直沒有地方遮蔽,讓身體不淋雨,這還不算,最慘的是他們連穿的衣服都不周全,夫婦倆只有一條褲子(印度人穿的褲子,都是只用布圍著),每一天出去討飯的時候,也不能同時出去,如果丈夫去討飯,把這僅有的褲子穿走,太太只好在家里等丈夫討飯回來再共同吃。明天,太太去討飯,依舊圍穿著這條褲子,那末,丈夫必須留在家中,等待太太把飯討回來一同吃。這種窮日子,實在太苦太苦了,又有什么辦法呢?日子只有一天一天地挨過去。
有一天,一位辟支佛經(jīng)過這座小茅蓬,(辟支佛是有神通的,有他心通和宿命通。)一看到這情形,馬上知道這對夫婦前生沒有布施,這一輩子才會這么樣的貧苦,心想:我應(yīng)該救他們,也要教他們布施。
于是,辟支佛就站在窗口開示他們:
「你們夫婦兩位,這么窮苦,這樣子受罪,這是你們前生沒有布施。你們?nèi)绻M窈蟮纳畹玫礁纳?,就要趕快布施,才會有福報。」
丈夫聽了一想:對呀!要布施啊。......可是,布施什么呢?突然想到,還有條褲子,就對太太說:
「這位出家人說得對,我們前世沒有布施,今生才這樣窮困潦倒,我們要布施,可是什么東西都沒有,唯一的財產(chǎn)只有這一條褲子,就把它布施出去吧!」
太太聽了一楞,說:
「你有沒有神經(jīng)錯亂?我們所有的家當(dāng)就只有這么一條褲子,要是把它布施出去了,以后怎么去討飯,豈不是要餓死了?不好!」
「我一定要布施,先種福再說。」丈夫堅持著。
「好吧!隨你去了!」太太無可奈何地嘆息。
就這樣,他們恭恭敬敬地從窗口捧著這僅有的褲子供養(yǎng)辟支佛。
辟支佛所受的褲子,雖然很骯臟,破破爛爛的,施主卻是充滿了虔誠供養(yǎng)之心,所以,他馬上拿去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正在講經(jīng),告訴大家:
「他們夫婦的功德太大了!」
供養(yǎng)一條臟兮兮的破褲子,居然有大功德,大家都疑惑地看著釋迦牟尼佛。
「這對夫婦,由于前世吝嗇,不肯種福和供養(yǎng),才造成今世的貧困?,F(xiàn)在他們能夠舍己、虔誠地布施,他的功德太大了,一定能夠得到很大的福報!」

釋迦牟尼佛慈祥地為大家解釋。
就在這時候,國王也來聽法,一聽到這事,既是深受感動,同時又感到非常愧疚,他認(rèn)為自己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有人民窮得夫婦兩人共穿一條褲子,這是他的過咎。所以,馬上派人把吃的、穿的,往這對貧苦夫婦的家里送去。

這就是他們夫婦虔誠布施供養(yǎng)的善報。
后來,這對夫婦吃的、穿的都有了,生活改善了,也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jīng),甚至于修持,隨即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可見貧窮布施雖然難,只要肯發(fā)心,馬上獲得了報應(yīng)。最怕的是貧窮而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障礙了布施的因緣。
從前清和姑在世的時候,有一句名言:「緣題不是比家伙。」(閩南話)意思是:我們布施結(jié)緣,不是比家當(dāng)?shù)?,不是說百萬、千萬的富翁就會捐了很多錢,窮人就沒有辦法供養(yǎng)了。事實不然,在我們目前這個社會,好多富豪也是一毛不拔的,倒是那些真正三餐不繼的人家,由于自己身受其苦,反而能夠同情、體恤人家,肯發(fā)心去救濟(jì)別人。
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對眼前苦難的環(huán)境,必須認(rèn)清,要盡到佛教徒的責(zé)任,打開我們的心胸,發(fā)慈悲心,共同來維持國家社會的安定,救濟(jì)苦難的大眾,這樣才是佛教徒聊表盡了一分責(zé)任。
還有,我們每天修持,多念阿彌陀佛、往生咒,以這樣的功德,回向給這一次大地震上千罹難的人們,回向他們到西方去,這樣,算盡了做一個佛教徒的心。
二、豪貴學(xué)道難:這跟上面的「貧窮布施難」剛好相反,前面講的是窮人,這里講發(fā)了財?shù)娜恕:?,就是富豪,萬貫家財。貴,就是很尊貴,也可以說是榮華富貴。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你叫他來學(xué)道,確實不容易。為什么不容易?我們想一想,有錢人家,就拿他的衣食住行來說吧,他們是很考究吃的,所謂山珍海味,在家里吃飯嫌不夠味,今天到這家餐館吃,明天又到那家餐館吃。穿的是高貴質(zhì)料的名牌服裝,中午參加宴會穿這樣的衣服,晚上赴宴又是穿另一套衣服,每天更換衣服和裝飾,已經(jīng)忙不了啦。住的是高尚房宅,設(shè)備現(xiàn)代化,一件裝飾品往往是價值上千上萬。出門行的,交通工具是最流行最現(xiàn)代化的汽車??偠灾?,他的生活非常的享受,一出門前護(hù)后擁,一呼百應(yīng),而且交游廣闊,每天有讓他應(yīng)接不暇的活動,又是日理萬機(jī),實在是忙不完的。試想,這樣的人,當(dāng)他盡情享受,為名利物欲所包圍,叫他來學(xué)佛、修行,可能嗎?真是太困難了。你們今天在座的,能夠從百忙當(dāng)中,放下所有的應(yīng)酬,而來聽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
有兩句成語,所謂「飽暖生淫欲,饑寒發(fā)道心」,有錢,吃的、喝的、穿的,都很充裕,一個人由于太富裕了,生淫欲,往往被情欲所包圍困住了。反過來說,貧苦人家,連衣食都成問題,饑寒反而使他容易激發(fā)起道心來。
所以,豪貴學(xué)道難是人的二十種難當(dāng)中的第二種。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個皇太子,可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因為他有高深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他視王位如過隙塵土,放棄了人生的一切榮華富貴,毅然出家修道,結(jié)果,他成為無上的佛陀,永遠(yuǎn)值得我們崇敬的??梢姡灰习l(fā)心、精進(jìn)向?qū)W,豪貴學(xué)道就不難了。
三、棄命必死難:棄,就是拋棄、舍棄。命,就是生命。棄命,就是要拋棄、舍棄我們的生命,實在是不容易辦到的;試想,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誰不貪生怕死呢?連最小的蚊蟲螞蟻,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馬上跑掉,趕快飛走,可見要舍棄自己的生命,談何容易!
但是,世界上許多的圣賢,的確抱著視死如歸的態(tài)度,盡管死是艱難的,但是他為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把死看成回家,看得很平常。儒家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為了完成仁慈,為了盡到道義,雖說「千古艱難唯一死」,卻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不畏死,能犧牲的人,真是太偉大了。

儒家又談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有的死得很有價值,有的死得象一根毛那樣的輕??纯?,那許多為國捐軀、成仁的烈士,為了熱愛國家,保衛(wèi)國家,他不惜犧牲了生命,死得轟轟烈烈的。歷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壯烈犧牲的事跡,凡是讀過中國歷史,都知道的。就談?wù)劷桑A僑義山楊(光 )總領(lǐng)事和抗日游擊隊的紀(jì)念碑,都是華人在菲律濱,為了衛(wèi)國護(hù)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灑熱血,拋頭顱,犧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許多的高僧,為了維護(hù)圣教,不惜舍身以殉教,象過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焚,用汽油澆在身上把自己焚燒了,誰不怕死?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保衛(wèi)佛教!這樣死法,實在是有重于泰山,那么偉大,也是死得有價值的。
在古文里面,也說到「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了追求真理,我們早上能夠聽到真理、圣道,縱然晚上死了也無所謂,這是為法忘軀。在佛教里面,許多佛菩薩,都有這樣的事跡記載,都是視死如歸的,這說明死有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誰無死,傳說中的彭祖,活到八百歲,最后還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價值。
另有一種人,為非作歹,鋌而走險,搶家劫舍,為政府逮捕,最后難逃法網(wǎng),這種死太不值得了,好象鴻鳥的毛,輕微得不足輕重。舉個例子來說,臺灣有一個名叫馬曉濱的青年,是從大陸去的,因為他綁票被抓到,政府再三的審察,判決死刑。他的妹妹馬小琴,特地到臺灣,為哥哥請求社會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權(quán)會,都極力為他爭取免除死刑,但是,臺灣的治安太差了,亂世要行重典,所以,最后法庭還是宣布把馬曉濱和其他二人,一共三個人都決定槍決伏法。根據(jù)報載,他妹妹馬小琴,前天才抱著他的骨灰哭哭啼啼地回大陸。
一個二十八歲的青年,曾經(jīng)還是一個義士,結(jié)果落得如此下場,這樣的死法,實在是輕于鴻毛。一個人在世為非作歹,受到法律的制裁,固然是自食其果,對父母、祖先都說不過去。所謂生死事大,說我們棄命必死難,要認(rèn)識死,要死得有意義,也要珍惜寶貴的生命。
四、得睹佛經(jīng)難:睹,就是看。佛經(jīng),是無上的法寶,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能夠看到、或者讀誦佛經(jīng),或者修學(xué)佛法,都是不容易的,想想,六道有多少眾生,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能夠?qū)W佛看佛經(jīng)的只占了極小的部份而已。難怪每部經(jīng)典,一打開就是〈開經(jīng)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什么意思呢?無上,就是沒有再超過了,這一種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們百千萬世都難得遇到,現(xiàn)在我們有福報,能夠看到、讀誦、受持佛經(jīng),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奧義。所以,這首偈說明佛經(jīng)是不容易遭遇的。
佛法傳來中國以后,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經(jīng)過多大的辛苦,才翻譯成中文。好象本經(jīng),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翻譯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宮的「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幾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為國寶,外面民眾,根本不知道有這么一部經(jīng),更不用說可以看到這部佛經(jīng)了?,F(xiàn)在印刷術(shù)發(fā)達(dá),佛經(jīng)普遍地流通了,我們就應(yīng)該珍惜這份福報,必須記住,佛法難聞,有機(jī)會,就要精進(jìn),很虔誠地讀誦、多爭取時間來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難:生就是出生到這個世界來。值,就是遭遇、逢到。我們出生在佛出世的時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有首偈說:
佛出世時我沉淪,我出生時佛滅度。
懺悔自身多業(yè)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佛出世時我沉淪」,當(dāng)初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時候,我在什么地方呢?我因業(yè)障深重,正在沉淪當(dāng)中,不知道是在六道里面那一道輪轉(zhuǎn),我沒有這份福報生逢佛世,見佛聞法。
「我出生時佛滅度」,現(xiàn)在,我出生了,可是釋迦牟尼佛早就已經(jīng)入滅,離開這個世間了。
「懺悔自身多業(yè)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為什么我不能生逢佛世?這就是我本身的業(yè)障太重了,沒有那份福報出生在佛世,所以見不到佛的金色法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的相貌。
好象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我們生于佛后,而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才出世到人間來,所以,對彌勒菩薩將來教化這個世間的時代來講,我們又是生在佛前。生在佛前佛后,就是佛教常說的八難之一,所以,生逢佛世,實在是不容易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只要我們肯下功夫修持,能夠與法相應(yīng)的話,「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深深體會到佛法緣起的妙義,證悟了法性,那時候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也就是見佛了,不必等到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道,也沒有「生值佛世難」的障礙了。
六、忍色忍欲難:忍,就是抑制、控制。色,在這里不是紅、黃、藍(lán)、白、黑......種種顏色,指的是色情,男女的色欲,男的看到女的生起歡喜心,或者女的看到男的生起喜歡心,互相愛慕、追求??鬃诱f:「食色性也?!挂粋€人生下來,有兩件事本性就具備了,不需要經(jīng)過父母教導(dǎo),不必學(xué)習(xí),自己先天的就知道的,就是飲食和男女關(guān)系(色)。
說到忍色,要想控制男女之間的色欲,實在不容易的。俗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縱使他是個大將軍、英雄,要是美色當(dāng)前,也得低頭,沒有辦法逃避色欲的。所以,古今中外,有好多當(dāng)皇帝、做總統(tǒng)的,不愛江山愛美人,往往為了一個女孩子,他寧可拋棄江山,寧可丟掉所有的家當(dāng),也要跟那個女孩子在一起,為什么?他放不下色與情。
再說欲,指物質(zhì)方面的貪欲,佛教講欲有五種:財、色、名、食、睡,我們不要說得太多,就談名和利吧,這一關(guān),實在不容易打破。古時候,曾經(jīng)有一個國王跑到金山寺,登到塔上,遙望著長江的帆船來來往往,就問金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江中來往的船好多??!你可知道一天往來的數(shù)量有多少嗎?」

「簡單,只有兩只?!估虾蜕谢卮?。
國王聽了,睜著大眼睛,疑惑地問:
「那么多船,為什么在你的眼中只有兩只?」
「不錯,不是為『名』,就是為『利』?。 ?
我們一天到晚奔波勞碌,為了什么?為的是賺錢謀利,有錢滿足了嗎?我還要想當(dāng)議員,做團(tuán)體的領(lǐng)袖,競選總統(tǒng)哩!為的什么?為了名,這就是一種欲。我們?nèi)绻軌虬衙蜕碾y關(guān)突破了,那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忍色忍欲,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以智導(dǎo)情,運用佛法,以正知正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來對治物質(zhì)的欲望,以持戒來對治愛色的心,多少還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
七、見好不求難:好,指非常珍貴的,很美麗的東西,看到了,不想擁有,也是很不容易的,舉個例子:珠寶、鉆石,玉環(huán),都是大家喜歡的,也有人喜歡搜集古董書畫,看到了這些東西,心中難免不產(chǎn)生渴求,想占為己有。好象現(xiàn)在很流行在戒指上鑲著一只玉蟾蜍,有的人還特地到臺灣去買,這是為了什么?喜歡上這個珍奇的玩意兒。再說,我們學(xué)佛的人,世間的俗物不要,卻喜歡搜集各式各樣的念珠,同樣是「星月菩提」,往往還會比長論短,說我這串星月菩提珠是圓圓的,你的卻是長長的。人家有水晶的、琥珀的,我卻沒有,于是動心了,非去把它搜尋回來不可,所以,見到好的東西,珍奇的玩意兒,能夠無動于衷,不希求,不起貪心,也是不容易呀!諸位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子?看到人家有好的東西,你不想要,那你就了不起了。
有句格言:「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就是喜歡追求,沒有的東西,總是想盡千方百計,要把它追求到手;有了,又怕它失掉,整個心也隨著它而煩惱叢生。假如對這些物質(zhì),能夠看得破,不為它所動,人到了無所求的時候,他的品格、氣質(zh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不為物質(zhì)所束縛。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隨緣,不必羨慕人家有什么東西,也不必跟隨著人家要擁有什么東西,這樣才不會生起貪欲,也才不會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惱。
八、被辱不嗔難:我們?nèi)伺c人之間相處,要是我得罪了你,你往往會以牙還牙,我罵你一句,你回我一聲;我打你一下,你回我一拳,這樣就扯平了??墒牵袝r候我們無緣無故地挨人家罵,受欺負(fù)、被侮辱,一般人這一口氣怎能吞得下去?所以君子報仇,三年還要同對方算個賬。我們?nèi)A僑社會,就是「爭氣不爭財」,結(jié)果,把命爭掉了,可見,被辱不嗔難。換句話說,遭受到?jīng)]有道理的欺負(fù)和侮辱,還能夠不動無明、不動肝火、不氣忿,甚至還要向?qū)Ψ降皖^,是不容易辦到的。但是,佛教徒要學(xué)習(xí)「忍」,忍字就是將一把刀插在心里面,這是要下功夫的。
在座諸位不是常常誦《金剛經(jīng)》嗎?《金剛經(jīng)》里面說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什么典故呢?我簡單地告訴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名叫歌利王。一天,他帶著宮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獵,打得倦了,就倚著樹干休息、打盹。宮女們乘著這個機(jī)會到處游玩,當(dāng)她們看到山洞里有位老修行在那兒入定,就嘰嘰喳喳地笑。
這一哄笑,仙人睜開了眼睛,隨即指著垂在洞口上的牽?;ǎ嬖V這些宮娥彩女:
「你們諸位好開心喔!你們就好象這些垂著的牽?;?,長得很鮮麗,討人喜歡,但是再過兩三天,它就凋謝了。你們遲早總有一天,也會象我這么白發(fā)蒼蒼、視力茫茫,因為人生是無常的?。 ?
仙人就這么樣跟他們講道理,大家都聽得聚精會神。
這個時候,國王突然醒來,見到旁邊連一個宮女的人影也沒有,心中不免嘀咕起來。
「這些死丫頭,跑到那里去野了?」
回頭一看,不遠(yuǎn)的地方有個山洞,哇!她們都圍在那兒,做什么???不由怒火千丈,于是上前,忿憤地責(zé)問那洞中的老人:
「你為什么勾引我的宮女?」
「你是什么人啊?」老人慢條斯理地問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是一國之君歌利王,你居然有眼不識青天,膽敢勾引我的這些宮女。」
盛怒之下,歌利王反問:「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忍辱仙人!」
「你是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應(yīng)該沒有嗔恨心?!?
「是的!」
「好!我要試試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嗔心。」
歌利王轉(zhuǎn)過身去,對衛(wèi)兵下令:
「把他的耳朵割下來,鼻子也割掉!」
就這樣,在國王的命令之下,有的挖忍辱仙人的眼睛,有的割鼻子,有的割手割腳,把忍辱仙人整個身體節(jié)節(jié)肢解了。
但是,忍辱仙人始終并沒有動嗔心。
這位忍辱仙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是修忍辱行的??梢?,被辱不嗔,雖然是件難事,在一個修行者來說,還是辦得到的。這樣子,釋迦牟尼佛經(jīng)過了三大阿僧 劫的修行,舍棄了無數(shù)的頭目髓腦,終于成為偉大的佛陀。
要你們做忍辱仙人,當(dāng)然辦不到!我也同樣辦不到。現(xiàn)在有一位多少可以辦到,他就是我們一進(jìn)山門就看見的那一位大肚皮、笑嘻嘻的,他既不是「笑佛」,也不是「財神爺」,他是「彌勒菩薩」,將來繼承釋迦牟尼佛這個位子的,他又稱「布袋和尚」,手中拿著一個袋子,你們知道袋子里面裝的是什么嗎?就是看不下去的,忍不了的,他都放在袋子中,放在肚子里面,所以他的肚子才會那么大。
彌勒菩薩曾經(jīng)說了幾句偈語,是我們做人的格言,修身的法則,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彌勒菩薩說: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因為彌勒菩薩化現(xiàn)的布袋和尚,是位不修邊幅的邋遢僧,讓人家看見了,感覺很討厭,往往要咒罵他。面對著人家的譏罵,他毫無所謂,不去跟人家爭辯,只是笑嘻嘻地說:「對!對!對!你罵得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要是有人想打我,我如果站著給他打,恐怕他會以為我要還手,跟他打架,所以,我干脆躺下來,讓他打個夠。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干了」,你罵我也罵了,打也打過了,還要吐口水的話,就讓你吐吧!吐在我面上的口水,我也不去擦掉,讓它自己干好了,為什么我要這樣呢?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因為你罵我,我回你,我豈不是很辛苦?你打我,我打你也很辛苦呀!哦!你吐口水我就擦掉,你假如吐個不停,我就必須擦不停,多麻煩呀!不如索性不動,讓它自己干了,我豈不是省點力氣?你罵夠、打夠、吐夠了,沒有事情了。你沒有煩惱,那就拉倒了。
所以,我們要象彌勒菩薩的胸襟,這就是被辱不嗔。做人,多少要學(xué)一點忍辱波羅蜜,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這是我要跟大家共同勉勵的。
九、有勢不臨難:這個跟上面的「被辱不嗔難」,適得其反,由于我們是弱小,被人家欺負(fù),沒有辦法反抗他,往往懷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報復(fù)不可。也有許多人,多少會有一種覺得別人高高在上,自己也不甘卑微的心態(tài),一朝掌握大權(quán),難免就要向?qū)傧掳l(fā)號施令,作威作福,因此,佛陀接著又說「有勢不臨難」。
有勢,勢,就是勢力,是一股力量,好象世間很有錢,是一種財力,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了錢,什么問題好象都可以解決了,所以有錢,就有財勢。做官的有權(quán),就有權(quán)勢,所以有權(quán)在手,就可以隨心所欲,要怎么樣就怎么樣。我們有武力,也有力量可以征服人家,這就是有勢。有勢,就有優(yōu)越的地位。
我們有的是勢力,但是「不臨難」。臨,可以說是居高臨下,站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俯視一切,含有一種壓迫的意味,因此,一個居高在上的人,他有權(quán)力、有財力,或者有武力,就難免不會有「一朝權(quán)在手,就把令來行」的行為,這就是仗勢欺人。不過,有大權(quán)的人,如果抱著慈悲、容忍的心,時時能夠尊重別人,寬大為懷,體諒人家,不驕傲,不炫耀,不濫用自己的權(quán)力,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要是權(quán)力擺在你跟前而不去爭取,視「富貴如浮云」,看「勢力如敝屣」,也實在是很難的,所以說「有勢不臨難」。所以,一個學(xué)佛的人,在這方面要有特別修養(yǎng)的功夫,必須學(xué)習(xí)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圣希賢的境界,「有勢不臨」就不難了。
現(xiàn)在,我說一個有勢不臨的簡短故事。
從前,有一個翰林官叫舒芬,他雖然是個文官,可是在皇帝的左右,可以直接向皇帝進(jìn)言,說得上是很有勢力的。
有一天,他在京城突然接到了萬分火急的家書,他連忙拆開,一看,原來是投訴他的鄰居要建一座墻,竟侵占了他家的地皮,未免太可惡了,希望他憑著優(yōu)越的官勢,給對方一點顏色看,好好地教訓(xùn)一番。誰知舒芬看后,居然一笑置之,并沒有采取行動,只是寫了一首詩答覆家人,于無形中把一場糾紛解決了。
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幾分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意思是:你們這么辛辛苦苦地從千里之外,急如星火地寄了一封信來,我以為發(fā)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原來只是為了一堵墻在那兒爭奪不休,我們家有的是地,不要說只被他占了一點點,就算是讓給他幾分也沒有關(guān)系?。槭裁次覀円套屇??你們看看,當(dāng)年最有勢力的秦始皇,他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他想長生不老,想做萬古千秋的皇帝,希望永遠(yuǎn)擁有江山,他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做皇帝,誰知道只傳到第二代,他的天下就完了,而他所建筑的萬里長城,直到現(xiàn)在依然存在。在座諸位,好多都到過北京,登上萬里長城,做一個中國人,外國人,到了北京,不登萬里長城不算好漢。你們都看過萬里長城,對,萬里長城現(xiàn)在還是存在,但是當(dāng)初建筑萬里長城的秦始皇,那個時候聲勢是非常顯赫的,現(xiàn)在他還在不在?不在了,所以我勸你們要看破一點、忍讓一點,不要多計較,為了一堵墻而跟人家爭執(zhí)不休。
這就是「有勢不臨」,假使這個翰林官舒芬,憑著他顯赫的地位權(quán)勢,是可以教訓(xùn)對方的,但是他很慈悲,不仗勢凌人,那是種美德??梢娙绻麑捄袢市?,「有勢不臨」并不難。
十、觸事無心難。觸,是接觸,事,是事實,觸事,可以說是所接觸的境界,當(dāng)我們與外境接觸的時候,能夠不動心、不動聲色、不隨境轉(zhuǎn)的話,實在是不容易的,一般人的情緒,經(jīng)常隨著外境而現(xiàn)出喜、怒、哀、樂種種不同的波動。但是,我們?nèi)绻行摒B(yǎng)功夫,就不為外境所動了。說個譬喻吧,我們的心,好象明鏡高懸,一個大圓鏡,很光明,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套上祖師的一句話:「佛來佛現(xiàn)、魔來魔現(xiàn)?!褂惺裁礃幼拥拿婷玻R子都會顯現(xiàn)出來,人來了,鏡中就現(xiàn)出一個人,貓來狗來,就現(xiàn)了一只貓、一只狗,鏡子對于所照的對象,既沒有計較,也沒有分別,它不會因為佛來了,它就喜歡照;來了一個魔鬼,它不要照,不會的!它是魔也好、佛也好,人也好、畜牲也好,都無心,都無所謂,沒有分別的。所以我們接觸外境的時候,要象鏡子一樣的,能夠隨緣、任運自然的,面對現(xiàn)實(外境),既不去攀緣,也不會執(zhí)著,這樣,我們就會以空靈的心境,泰然地面對一切。
古時大德,曾經(jīng)寫了一首偈語,形容對外境無心的功夫:
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
本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你們到倫禮沓,就會看到那里有兩頭大水牛,我不知道是什么質(zhì)料做的,不過,這首偈寫的是鐵牛。要知道,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吼,百獸皆驚,也就是它在森林中,只要大聲一叫,所有的動物都會膽戰(zhàn)心驚的。可是,現(xiàn)在有一頭牛,是用鐵鑄的,獅子縱然再怎樣大聲地吼叫,它根本不會動心的,所以說「鐵牛不怕獅子吼」?!釜q如木人看花鳥」,我們看這朵花,好漂亮,好香,我們很欣賞它。我家養(yǎng)的這只鳥兒,聲音非常嘹亮,見到我總是吱吱喳喳地叫不停,好可愛喔!大家都喜歡逗著它玩。但是,一個用木頭雕刻的人兒,盡管花再艷麗,鳥兒怎么樣會叫、會講話,它會不會動心呢?當(dāng)然無動于心。「本來無心于萬物」,如果對于花鳥,世間的萬事萬物無心,無動于衷,「何妨萬物常圍繞」,不論世間千差萬別的外境,纏繞著我們的周圍,在我們面前顯現(xiàn)了,我們都不去執(zhí)取它,不為它所包圍,所干擾,這就是「觸事無心」,我們能不能做到呢?當(dāng)然不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是人生二十種困難的事,其中的一種。
平常一個人,好的境界當(dāng)前,人家贊嘆我們、夸獎我們幾句,我們往往飄飄然的,感覺到非常高興。對著違逆的境界,人家說了幾句壞話,我們就非常的生氣,甚至暴跳如雷,這就是我們對外境放不下,沒有做到無心的功夫。如果面對外境,人家罵我們,我們把他當(dāng)做唱歌,豈不心平氣和了?前面我不是跟大家講過布袋和尚嗎?他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鼓懔R得好,罵得好象在唱山歌哩!所以,聽過「觸境無心難」以后,慢慢地去咀嚼、思考,我想,對我們待人處世的人際關(guān)系,多少有一點幫助。
十一、廣學(xué)博究難:廣,很廣泛的意思;學(xué),就是學(xué)習(xí);博,博覽;究,研究。廣學(xué)博究,是做學(xué)問的方法,不論是世間的學(xué)問也好,或是出世間的佛學(xué)也好,我們都必須博覽群書,廣泛地了解,同時深入地加以研究,這實在不容易做到的。
近代中國的名學(xué)者胡適之博士,有句名言:「為學(xué)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拱<暗慕鹱炙?,你們?nèi)ブ苡问澜绲臅r候,這一個名勝古跡,相信不會錯過的。這座金字塔的面積非常廣大,它的頂也非常高,所以胡適之告訴我們,做學(xué)問就要象金字塔那樣,范圍要能夠廣博,而且要能夠?qū)>?。譬如說做一個科學(xué)家,對于一般的科學(xué)常識要知道,尖端的科技,也要深入研究。就好象金字塔那樣偉大,那么崇高的,我們做學(xué)問就要有這么一個態(tài)度和功夫。
有一天,我到華藏寺去探訪真心法師,看到他的寮房掛著一副對聯(lián),是他的老師,一位很有名的長老──茗山老法師贈送他的墨寶,其中有一句:「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意思是我們要研究的學(xué)問,太多太多了,象大海一樣的沒有邊際,不是馬馬虎虎就可以應(yīng)付的,必須以「苦」作為寶筏,也就是要下苦功去研究。
要怎么下苦功呢?我們看看古人求學(xué)的精神與態(tài)度,真是令人欽佩。舉個例子說:「頭懸梁,錐刺股」,什么意思呢?晚上用功,不停地打瞌睡,古人頭上梳著發(fā)髻,就用條繩子把它吊在梁上,叫頭懸梁,要打瞌睡,頭垂下來的時候,繩子一拉著頭發(fā),驚醒啦,再繼續(xù)用功。錐刺股,想睡覺的時候,用錐子在屁股上錐一下,把睡蟲趕走了,再努力吧!為什么他們這樣下苦功,希望能夠求取功名,享受榮華富貴,榮宗耀祖,不這樣下苦功求學(xué)行嗎?
所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你看看,從晚上念書,一直念到三更天,過不久,已經(jīng)是五更天雞啼叫了,他還沒有睡覺呢,在做什么?他要做一個男兒、大丈夫,拚命地勤讀書。不象現(xiàn)在的人,明天早上要考試,今晚才臨渴掘井,趕快開夜車。可是,古人經(jīng)?!甘旰翱嘧x」,就是這樣下苦功的。
以上所說的是做世間學(xué)問,是這樣的下苦功。我們做一個佛弟子,要怎樣呢?除了念佛參禪,還要充實自己,對佛法,不分宗別派,必須加以研究。尤其是學(xué)做菩薩,行菩薩道,更是要「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所有的法門、學(xué)問,什么都要懂,而且要專精,所以說「菩薩當(dāng)于五明處求」,什么是五明?就是五種專門的學(xué)問:
內(nèi)明:就是我們的本行,做一個出家人,一個佛教徒,對于內(nèi)典的佛學(xué)要研究。
聲明:就是語言學(xué)。現(xiàn)在這么一個交通發(fā)達(dá)的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要走遍世界,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并不是只講自己的母語就夠了,你能夠多懂得一種語言,出門就多一個方便,何況還要用佛法度化外國人?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醫(yī)方明:對醫(yī)學(xué)、醫(yī)藥的常識也要了解,以醫(yī)藥來方便攝化眾生。
工巧明:建筑工程、世間的一切技術(shù),你懂了,就不是外行,好象廣范法師,雖然他是位大法師,好多工程師都比不上他的,你們看,這幾年來信愿寺那樣偉大的建筑,都是他精心設(shè)計的,這就是工巧明。
因明:即是邏輯學(xué),是做學(xué)問思辨的方式。弘法必須辯才無礙,因明,是佛教最完美的論理學(xué)。
所以,我們要學(xué)菩薩,行菩薩道,要度化人家,不是憑著一點學(xué)問就足夠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總而言之,廣學(xué)博究,對一個現(xiàn)代人,尤其是佛教徒來說,是很需要的,它雖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們能夠下決心,有恒心去下苦功,「有恒為成功之本」,一定能夠克服種種困難的。
十二、除滅我慢難:除,消除、消滅的意思。慢,就是驕慢,也可以說是驕傲。驕與慢,好象是同胞兄弟一樣,不過,在佛學(xué)上,兩者是有分別的。驕,是自鳴得意,自認(rèn)為了不得;慢,更進(jìn)一步,是輕視、看不起別人,認(rèn)為人家不如他。我們每一個人,有的時候多多少少的都有一種心理,以為自己好,高人一等,瞧不起別人,這就是我慢,以「我」為中心,自高自大,這種心理實在要不得。
再看,「我」字是什么意思?依中國文字的結(jié)構(gòu),是由「手」與「戈」兩個字組合起來的,所以,講到「我」,就是要跟人家打架的。日本人的漢字,把「我」寫成「私」,因此,講到「我」,就是存有私心了,就是要用手拿槍來跟人家斗了,這都是認(rèn)為我了不起,人家不如我,就是有一個「我」在作怪。要是把「私」「我」的觀念打破了,那人類就永遠(yuǎn)和平,不會戰(zhàn)爭了。
至于慢,在唯識學(xué)中把它分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種,分析得很詳細(xì)??傊?,慢是六個根本煩惱當(dāng)中的一個。我慢,就是自認(rèn)為了不得,自高自大,再看看中國字,自大是什么意思呢?兩個字結(jié)合起來成為「臭」,自大就「臭」了,所以一個自高自大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輕人家,人家也會瞧不起他,甚至見了他,還要退避三舍,敬而遠(yuǎn)之哩!
《普曜經(jīng)》曾經(jīng)記載,佛在世時所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話說難陀剛出家的時候,他見到所有的出家人非常恭敬,都頂禮膜拜,唯獨對在座的其中一個,他不要禮拜,為什么?那人就是優(yōu)波離尊者。難陀心想:這個家伙當(dāng)年是在我家里做工的,是個奴才,我本來是他的主人,我怎么可向他頂禮。
釋迦牟尼佛看到他這種輕篾的態(tài)度,馬上糾正道:
「難陀啊,出家后,是以戒律為先后,誰比你先出家、先受戒,你就應(yīng)當(dāng)尊敬他,絕對不可再以各人過去的身世、背景來分貴賤。哦,他是奴才,我是主子,是個尊貴的王子,沒有這回事啦,學(xué)佛的人是一律平等的。必須尊重圣道,切切不可驕慢?!?
從這件事,我們知道,佛教誡我們應(yīng)當(dāng)尊重別人,不可以隨便瞧不起人家。
因此,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