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哈密巴里坤縣古民宅值不值得過去玩?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09:13:59
熱度:

哈密巴里坤縣古民宅值不值得過去玩?【專家解說】:  巴里坤古民宅最早的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已有13代人居住過,最晚的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已有5代人居住過,完整和較完整的有五家,門樓

【專家解說】:  巴里坤古民宅最早的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已有13代人居住過,最晚的也有上百年的歷史,已有5代人居住過,完整和較完整的有五家,門樓9座,門樓除蘭州灣子有一家外,其余均在漢城內(nèi)。   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鼎盛時期開始修建,嘉慶—民國末年之間陸續(xù)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與新疆"廟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在新疆是罕見的,是中華漢文化建筑藝術(shù)在西域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一處愛國主義、民族團結(jié)教育基地,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對我縣發(fā)展"生態(tài)形、文化型、旅游型"的城市,起著具大的作用。   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為榆樹巷王家院。   該宅院的主人叫王善貴(68歲),其祖先是山西省平遙縣人,當年隨岳鐘琪來疆戌邊,為七品官員,后升至四品。至今已有十二代人,老人為第十代。當時巴里坤因滿族與蒙古族居多且相互間有予盾,岳鐘琪平定邊疆后,就將部分官兵留下,融入其中,以確保巴里坤的安定,這樣,才有了這所老房子。房屋所在地為南街榆樹巷5號,關(guān)于榆樹巷的來歷緣于宅院內(nèi)的一棵榆樹,此榆樹呈傘狀,高十余米,已有一百三十四年的歷史,這條巷子就此得名為:榆樹巷。這所房屋為土木結(jié)構(gòu),原占地約十畝左右,當時建房用了三年時間,后因歷史原因,現(xiàn)僅占地二畝左右。此院興盛時,前后院共有四、五十人,一人統(tǒng)領(lǐng)共同生活,現(xiàn)已成為王氏后代祭祖和炎熱季節(jié)回鄉(xiāng)避暑之處。2002年被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響應西部大開發(fā),旅游引路,發(fā)展縣域經(jīng)濟的號召,在縣委、縣人民政府領(lǐng)導及文物、旅游等部門的支持下,經(jīng)一段時間的搜集、整理,現(xiàn)將部分陳舊物件介紹給各位游客。   展室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祠堂,第二部分為主室,第三部分為書屋,第四部分為帳房,第五部分為廚房。以此鑒證座落于天山腳下古老縣城悠久的歷史。   門樓頂上刻有鳳,而鳳的頭是低著的,翅膀是合著的,這在當時是有說法的:一般的官員在修建房屋雕龍刻鳳時龍不能伸爪、鳳不能抬頭展翅。院門前左右兩側(cè)砌有祖訓碑,面向北,原為青方磚砌成,左為"書棣碑",右為"耕田碑",是告誡后人莫忘"讀書、種田、本份"。進入大門后,還有一道門,這道門稱正門,開正門是有講究的,有三種情況下才能開此門,一是年三十晚上開,是為了迎神,初五關(guān)門,是送神;二是家族的最長者來上香;三是縣級父母官來,一般的人則走側(cè)門。   祠堂又稱之為上房,最里面放有雕花供桌,此桌已有一百余年、呈紅漆色,桌上供著祖先牌位。其外有內(nèi)佛閣門,猶如一道屏風,關(guān)上門此時,便將其分隔為兩界,門兩邊有楹聯(lián)一幅:何地不通神洋洋乎如在其上,隨時皆降福蕩蕩乎民無能名,意為做事先做人,做人胸懷坦蕩,才有望成為人上人。內(nèi)佛閣門上刻有花形圖案,圖案是根據(jù)當時主人的官品而特定刻畫的。內(nèi)佛閣門前有一紅色方桌,放置有清油銅燈、臘臺、香爐等。桌前置一生鐵火盆,直徑五十八厘米、高十五厘米,火盆架高六十五厘米、直徑七十厘米,冬天將盆內(nèi)木炭點燃用于取暖。屋頂上掛有三盞燈,舊時每逢過年走廊頂上掛兩盞,大門道內(nèi)掛一盞,三十晚上掛出,正月十七取回祠堂內(nèi)。   主室為長輩所住的房屋。內(nèi)有一盤土炕,約二百多年的歷史,土炕上放有炕桌,此桌用來放置酒壺、酒杯、毛煙盒、毛煙袋、煙嘴等物品??贿吷嫌幸粋€衣箱,過去用來盛放衣服,還有釘板、線砣一幅,舊時打線、做線繩用。屋內(nèi)還有四屜紅桌一幅,桌上放一套梳妝匣、三個手飾匣、一個官帽盒,此帽盒為圓形,是用來放官帽的,平時帶的帽子有另外的大、小帽架。墻腳有一個古木衣柜,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衣柜上放有棒槌,棒槌為過去洗衣時所用,若子女做錯事時,長輩們便用它來懲罰、教育子女。 進入書屋呈現(xiàn)在眼前的便是條形書桌,長輩們學習、教育子女時用此桌,桌上有銅墨盒、硯臺、壓紙環(huán)、線裝古書《論語》、《孟子》這兩本書已存有一百多年。子女學習用具有沙盤、水牌、熱硯臺、筆墨匣,沙盤為五至七歲的孩子練字時用;水牌為約十歲左右的孩子練字時用,大人用墨把字寫在水牌上面,小孩再用紅筆描寫;熱硯臺為冬天研墨時所用,硯臺為六角形,直徑三十厘米,冬天時將火添于熱硯臺架中,以此使硯中墨不封凍,過去約莫研三小時才能使硯臺的凹槽充滿墨汁;筆墨匣用于盛筆、墨、硯等。書屋內(nèi)還有四個書箱,過去用來盛各種書籍,清朝時期前往蘭州趕考鄉(xiāng)試時,主人就將書籍一同帶上路,以備復習時用書。   帳房內(nèi)從左至右為:錢柜,有二百多年歷史,用來儲存錢;挱子,相當于現(xiàn)在挖面的東西;升,梯形,一種量具,用來稱量米、面;斗,梯形,用途同升相同;掛子,用升、斗裝完米、面等以后,用掛子刮平;收銀架,有八個凹槽,數(shù)錢、放錢用;戥子,稱的一種,稱金銀藥材;稱桿,大的可稱一百斤,小的可稱一斤;更鼓,過去用來打更;光緒十五年時的篩子,大小各一個,皮制。   廚房為里外套間,里屋內(nèi)有面柜一個,分為左右兩個小柜,一邊放粗糧,一邊放細糧;碗柜,高1.85米、長1.4米、寬50厘米,用來放各種餐具;壽桃模具,做糕點時用;凹子,燒鍋盔的用具,鍋盔為巴里坤的一種特色燒烤食品;保溫銅壺,有兩個小口,一邊口通風,一邊口生火使壺內(nèi)的水保溫。外屋放有兩個柳條醬籠,用柳條編制而成,長50厘米、高30厘米,用來盛醬、醋、酒等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