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不同時期的杜甫的詩風(fēng)有什么不同?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08:13:45
熱度:

不同時期的杜甫的詩風(fēng)有什么不同?【專家解說】:杜甫不同人生際遇中的詩風(fēng)的變化 2007年09月03日 星期一 20:15 《望岳》賞析:杜甫不同人生際遇中的詩風(fēng)的變化杜曉勤:各位網(wǎng)

【專家解說】:杜甫不同人生際遇中的詩風(fēng)的變化 2007年09月03日 星期一 20:15 《望岳》賞析:杜甫不同人生際遇中的詩風(fēng)的變化杜曉勤:各位網(wǎng)友大家好,下面我們具體欣賞一下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歌,下面來看《望岳》這首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之后開始漫游齊趙,這首《望岳》詩就是在開元25年去泰山時所作,泰山為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尚未登岳,所以題為《望岳》。這首詩描繪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氣象,以及想像自己登頂后的心情,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氣。除了這首詩,杜甫還寫過兩首《望岳》詩,分別是中年游華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由于不同的人生階段和際遇,可以看到杜甫詩風(fēng)的轉(zhuǎn)變。因?yàn)樵娙诉€沒有登上泰山,而只是在泰山的腳下,向往著登上泰山,禁不住問同行的人“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樣呢?是一座什么樣的山呢?當(dāng)然詩人知道泰山是一座什么樣的山,所以他自問自答,說“齊魯青未了”。齊魯大地郁郁蔥蔥,一片平川,而站在泰山之上就可以遠(yuǎn)望俯瞰齊魯大地。岱宗怎么樣呢?可以登上山頂,遠(yuǎn)望一望無際的齊魯平原,泰山就是這樣的一座山。是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上,陡然聳立的這么一座山?!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這寫的是泰山之美之高。天地造化,為人類為人間造了這么一座美麗的大山。又因?yàn)樘┥街?,所以泰山之南之北,陽坡和陰坡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光景,陽面是白天、是早晨,陰面則因?yàn)楦呱降淖钃?、山峰的阻擋,以致于光線昏暗,像黃昏一樣,既說了泰山之高之大,又為我們描述了泰山南北的這種奇妙的景象,而這些是詩人在山下就能夠遠(yuǎn)望得到的,就能夠看得到的景色。所以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都是詩人站在山下遠(yuǎn)望的情景,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色,但是到第三聯(lián)、第五和第六句的時候,詩人就開始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后的那種感受了。他說“蕩胸生層云”,假如我現(xiàn)在站在泰山之巔的話,泰山的山頂上云朵飄蕩,站在如此之高的峰巔,我一定會禁不住心潮澎湃,激情洶涌在心中,就像白云朵朵飄蕩在泰山之巔一樣。這時再往遠(yuǎn)處看,歸巢的飛鳥在浩渺的天空中飛向遠(yuǎn)方,以至于自己要睜裂眼框才能目送歸鳥的遠(yuǎn)去。既然登上山頂可能會看到這樣壯美的景色,詩人就下決心說“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無論泰山怎么的難登,我也要登上泰山的峰頂,只有這樣才能俯瞰群山,飽覽天地秀色。這樣一首詩因?yàn)閷懹谠娙说那嗄陦延螘r期,因而充滿著熱情,充滿著理想和憧憬。而從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來看,前面是向岳而望,面對著泰山,遠(yuǎn)望著懸想著自己登頂之后會看到的壯美的景色,使得詩人不由得向往、憧憬,然后登頂。而登臨絕頂之后心胸蕩漾,歸鳥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把詩人登頂之后心潮澎湃激動萬分的情景表現(xiàn)得很生動,這首詩錘煉字詞出神入化,像“生”和“入”都用得很好,“割”很有力度很深刻。詩人并沒有拘泥于細(xì)小景物的描寫,不是著眼于局部,而是大筆潑墨,從宏觀著眼,顯得氣宇軒昂,大氣淋漓、元?dú)獬渑?,令人讀了之后感覺很有氣勢、很壯觀。杜甫之后還寫過兩首《望岳》詩,我們不妨進(jìn)行一下比較。詩人中年寫過游華山的詩,七律,意境也完全不一樣。望岳(西岳)西岳崚嶒竦處尊, 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 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 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fēng)涼冷後, 高尋白帝問真源。這首《望岳》是望西岳華山而寫,顯然不像寫泰山那樣,從大處著眼,如此壯觀,用的比喻也和寫泰山的不一樣。寫泰山的那一首是“齊魯青未了”,以意取勝,沒有直接描寫泰山之高大。但是這首詩寫華山的是直接描寫,說西岳崚嶒,又說周圍的那些小山峰像兒孫一樣拱衛(wèi)著華山主峰,用兒孫來比喻,沒有詩人寫泰山那樣那么有神韻和有氣勢。寫泰山時是“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是說泰山的主峰如此高大,可以俯瞰周圍的小山峰,但是這里用“似兒孫”來比喻華山主峰旁邊的小山峰,就顯得有些氣勢不夠,(描寫和比喻都較平較俗)而且詩人用了許多具體的地名來寫華山,“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等都是華山的地名,用實(shí)際的地名就顯得太坐實(shí)了,而沒有寫泰山時那樣浪漫和超脫。而且詩人在這個時候,登山的熱情也不像年輕時登泰山時那樣充滿著信心。登泰山時有一種堅強(qiáng)的意志和人生的熱情,但是到了華山腳下,詩人已經(jīng)中年了,這個時候已經(jīng)沒有年輕時那么多的熱情了,所以詩人說,“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詩人不想馬上登華山,只是想等秋天涼爽之后再去登一下華山,這種登山的想法已經(jīng)不太急切了。他在晚年所寫的望衡山詩呈現(xiàn)出另外的藝術(shù)風(fēng)貌。成為了排律,多達(dá)14韻,28句,篇幅加長,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和他寫泰山和華山的兩首《望岳》完全不一樣了,詩人在這首望衡山的詩里更注重神話傳說、祭祀禮儀的東西。望岳(南岳)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歟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則亡。洎吾隘世網(wǎng),行邁越瀟湘??嗜战^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dú)不朝,爭長崇相望。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有時五峰氣,散風(fēng)如飛霜。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在這首詩里杜甫著重描寫了南岳衡山的神仙傳說,雖然這座山充滿著神仙之氣,是一座靈山,但是詩人也仍然沒有馬上去攀登,而且他這種攀登此山的欲望更不及中年時想要攀登西岳這么強(qiáng)烈了。《望岳》(西岳)中說“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想等秋天涼爽之后再登。而這里說“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直接說沒有時間攀登這座山峰,老人已經(jīng)沒有攀登山岳的欲望,而只是在心中禮拜它而已。從三首望岳詩我們可以看出,杜甫詩歌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fēng)格和心情。《春望》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下面再看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寫于至德二年(757),這個時候詩人杜甫還陷于安祿山軍隊所占據(jù)的長安,詩人望見山川和草木的感觸,表現(xiàn)了戰(zhàn)亂和家書不易得到的心情。詩人把國事和家事融于一詩之中,思家心切,正是愛國情深,而感家流離,正是哀國殘破之情的流露。這首詩寫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前幾講我們在講杜甫被困長安的時候,說他行動還比較自由,沒有被胡兵所拘押,他還有游覽訪友的自由,而且也寫了《哀王孫》、《哀江頭》這樣的詩作,而這首《春望》也是杜甫春天時在長安獨(dú)自游覽、觀賞春光的流露。雖然國家殘破了,處于戰(zhàn)亂之中,但是山河依在,山山水水依然故我,青山還是那個青山,綠水還是那個綠水,并沒有因?yàn)閼?zhàn)亂而青山不在,綠水不流。而長安城中雖然被安史叛軍所占領(lǐng)著,燒掠搶奪,無惡不作,但是長安城中春色依然像往年一樣到來了。草木也依然長得那么郁郁蔥蔥,但是物是人非,面對這樣美麗的春景,觀景人的心境卻和往年不同了,以前是在太平盛世游春,感受著春天的美好,大家心情舒暢愉快,但是現(xiàn)在卻是國破家亡。長安是被安史叛軍占領(lǐng)的淪陷區(qū),這個時候再看到春花露水,春天綻放的花朵上的露珠,就不再象以前那樣晶瑩美麗,而是好像詩人眼中的淚水一樣,好像看到花朵也在流淚了。因?yàn)闀r局是如此的動蕩,時局是如此的不堪回首。國家破亡了,何時才能恢復(fù)山河?何時才能過上以往那樣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呢?這個時候再看到鮮花,就不由得想起昔日安寧的生活,就更加為眼前的這種國破喪亂而傷心。“恨別鳥驚心”,這個時候再看到天上的飛鳥,鳥兒可以在天上自由的飛翔,而人卻被封鎖在長安城中,沒有自由。這是一幅多么讓人驚心的畫面。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前,人們在江邊散步的時候,聽到鳥的叫聲是多么歡快,我們的心情多么的歡愉,這個時候聽到鳥的叫聲,卻不由得讓我們心驚,為什么?因?yàn)轼B兒能夠自由的飛翔,能夠飛出長安城進(jìn)進(jìn)出出,能夠在藍(lán)天中翱翔,能夠飛向遠(yuǎn)方,飛到遠(yuǎn)在城外的家人的身旁去,而自己呢?卻像籠中鳥被困于長安城中,多長時間沒有能夠得到家人的消息了!所以一見到鳥兒在那里自由的飛翔,快樂的鳴叫,就不由得更讓詩人感到內(nèi)心的傷痛。所以詩人接下來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zhàn)爭打了三個月了,一直沒有停息,因?yàn)閼?zhàn)爭阻隔,自己和家人的聯(lián)系也斷絕了不止三個月,這個時候的一封家書是多么的寶貴,多么的難得。而在這個時候,詩人又感到自己已經(jīng)越來越老了,“白頭搔更短”,因?yàn)閾?dān)驚受怕,妻離子散,國破家亡,詩人種種憂憤,使頭發(fā)變得越來越花白了,越來越稀疏了,以至于稀疏得快不能插上簪子了。所以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的感情,詩人看到的是山河破碎,觸景傷懷,熱愛祖國,思念家人,而且寄托著內(nèi)心的情懷,寄情于物。整首詩沉郁頓挫,每一句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心中無限的哀痛,但是詩人又沒有完全的傾瀉出來,而是以一種含蓄、委婉的方式曲折地表露出來了?!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表達(dá)詩人對國家的感情,用“花濺淚”、“鳥驚心”來說明詩人心中的惶恐和驚懼,用“家書抵萬金”的夸張來說明對家人的思念,用“白頭瘙更短,渾欲不勝簪”來反映詩人為國破家亡傷懷的這種心境。整首詩一脈貫通而又不平直,情景兼具而又言辭樸實(shí),格局嚴(yán)謹(jǐn)而不板滯,以五律近體而寫得氣韻渾厚,是前人少有的。這首詩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成為后來無數(shù)個仁人志士在戰(zhàn)亂時期盼望和平、和家人團(tuán)聚的感情寄托?!吧降谝豢煸姟薄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焚p析剛才我們欣賞的是杜甫的《春望》,寫的是他在戰(zhàn)亂中盼望勝利,感慨國破家亡的心情。下面再欣賞一首杜甫得知戰(zhàn)爭快要結(jié)束,勝利的喜訊傳來后心情的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作于廣德元年,這個時候詩人已經(jīng)52歲了。唐軍在洛陽橫水附近打了大勝仗,收復(fù)了一些失地。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人紛紛投降,第二年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當(dāng)時正漂泊在梓州的杜甫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后,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而且詩人在題下有一個注腳“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就是寫他聽到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皠ν狻本褪莿﹂T關(guān)外,詩人在此泛指蜀中地區(qū)(今四川地區(qū)),薊北就是薊門以北,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附近,當(dāng)時安史叛軍的老巢?!皠ν夂鰝魇账E北”,詩人在劍門關(guān)外聽到官軍收復(fù)薊北的消息后,“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禁不住涕淚縱橫,哭起來了。一般來說,人在大喜之時,常常會喜極而泣,高興得禁不住哭起來。所以詩人用“初聞涕淚滿衣裳”來表達(dá)自己聽到這個好消息之后高興至極、心中欣喜的心情,而且不僅僅是詩人自己是那么的欣喜,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一掃往日愁容,“卻看妻子愁何在”,看看妻子和孩子,他們以前的愁容哪里去了?一掃而空。勝利了,漫長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這個好消息是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所以一家老小高興得不得了,再也不會為之發(fā)愁了。詩人緊接著想到,既然戰(zhàn)爭結(jié)束了,那么我們就不用再這樣在外漂泊了,我們可以回老家了,所以就要收拾行李了,“漫卷詩書喜欲狂”,自己禁不住開始收拾起散亂在房中的書籍,高興得都要發(fā)狂了。從這個細(xì)節(jié),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個老病之身的杜甫在得到官軍的捷報之后,馬上又重新振作起來,向往著回到東京田園之后安居樂業(yè)的動人場面,詩人心中是多么的高興啊,是“喜欲狂”,狂到什么程度呢?狂到下面的詩句也是以一種近乎瘋狂之情的流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在大白天,詩人都要引吭放歌,而且要借著酒來唱歌。一般來說,在晚上喝酒是正常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親朋之間把酒言歡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大白天喝酒唱歌是多么奇怪啊,可見詩人欣喜若狂的程度。“青春”有兩種說法,學(xué)界通常的說法是,“青春”是和“白日”相對,指美好的春天。詩人說我在白天要放歌縱酒,在春天的大好風(fēng)光中回到自己的故園和家鄉(xiāng)。另外一種說法,這里的“青春”是美酒的名稱,是說他要帶著青春酒,一路縱酒放歌,返回故園。這兩種說法都能夠說得通,都可以反映出詩人激動欣喜的心情。最后兩句詩人用了四個地名,按理說,出蜀應(yīng)該是先出巫峽,然后是巴峽,然后是襄陽和洛陽,杜甫對沿途的路線、行經(jīng)的地點(diǎn)先后順序不會不知道,但是詩人太高興了,禁不住就吟誦而出“即從巴峽出巫峽”這樣地點(diǎn)前后錯亂的句子來,但這恰好顯示出詩人因?yàn)榧硬患?,思維太快,以致字句錯亂了?!氨阆孪尻栂蚵尻枴?,詩人從蜀中回老家,一路上也不會只經(jīng)過巫峽、巴峽和襄陽,但是詩人無暇考慮那些小地方,歸心似箭,似乎出峽后只需經(jīng)停這三站就可以回到故鄉(xiāng)洛陽了,這反映出詩人當(dāng)時多么歡快和欣喜的心情啊。這兩句的句式結(jié)構(gòu),“即從”、“便下”,如此的快捷,用流水對反映出詩人急切返回家鄉(xiāng),安居樂業(yè),享受戰(zhàn)爭勝利成果的歡暢的心情。整首詩寫了詩人忽聞捷報喜極而泣的心情,而詩人又一反常態(tài),出于狂放。我們知道杜甫大多數(shù)時候是比較深沉的,比較老成的,但是詩人在這里卻用了一個“狂”字作為詩眼,處處寫他喜極而狂的情景?!鞍兹辗鸥琛笔窍捕瘢胺鸥杩v酒”也是,“青春作伴”一路飲酒回故鄉(xiāng),也是喜極而狂,最后兩句如此快速的路程,也是喜極而狂,這種地名的聯(lián)用顯得一氣流注,詩歌的節(jié)奏顯得迅捷而有氣勢。詩人用詞很準(zhǔn)確,欲、何、須、好、即、便這些連接詞的運(yùn)用就使得整首詩氣脈相連、一氣流轉(zhuǎn)。清代杜甫研究專家王嗣奭《杜臆》中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diǎn),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此乃“(老杜)生平第一快詩也。”通過這首詩我們知道杜甫也有暢快淋漓的時候,喜極而狂的時候,只是甚少(如果和李白相比的話)。《登高》是杜詩七言之冠下面再看杜甫老年所作,百感交集,慷慨激越的詩,就是《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詩寫于767年,杜甫正寄居于夔州。從755年開始流浪漂泊,倍嘗生活艱辛,八年之中一直過著流浪漂泊的生活。到公元767年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結(jié)束四年了,但是地方軍閥互相火拼,國家仍然一片混亂。這個時候,杜甫已經(jīng)是一位漂泊受難飽經(jīng)滄桑的65歲的老人了,他感受到了安史之亂的滄桑,時代的混亂,家道的衰敗,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生活的艱辛,百感交集,寫出了這首被稱為杜詩七言之冠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風(fēng)是秋天的急風(fēng)冷風(fēng),天是高天涼天,猿嘯是哀鳴陣陣。急促涼冷的秋風(fēng)吹拂著大地,高遠(yuǎn)清寒的天空,都讓人感覺到秋天的一種寒意。耳邊聽著陣陣猿猴的哀鳴,不由得心生百種哀感?!颁厩迳嘲坐B飛回?!痹偻吙矗敲吹那宄?,沙子那么的潔白,但是飛翔在沙上的鳥兒被疾風(fēng)吹打得斜歪著身子,都快要被吹轉(zhuǎn)回來了??梢姰?dāng)時江邊的風(fēng)是多么的大。在這樣又大又急又冷的秋風(fēng)的吹拂之下,詩人眼前看到的又是無邊的紛飛的落葉?!盁o邊落木蕭蕭下”,枯黃的樹葉在狂風(fēng)吹拂下發(fā)出蕭蕭的聲音?!安槐M長江滾滾來”,長江水在狂風(fēng)鼓動下滔滔滾滾而來。在如此的情景下,長江邊,聽著這種波濤聲,看著這種落葉景,詩人心中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感受呢?即使是一般的正常人,在這種秋景秋風(fēng)秋聲的包圍環(huán)繞下,也禁不住會感受到秋天的肅殺哀怨之情,更何況詩人此時的境遇又是那樣的悲慘。前四句寫景,接下來詩人就要抒情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慨了?!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萬里是離鄉(xiāng)之萬里,漂泊之萬里,無所依靠寄人籬下的萬里。悲秋,本來就是秋天,讓人感到悲怨。這不是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是作客他鄉(xiāng)為思鄉(xiāng)之情所苦時,所感到秋天的悲怨之氣。作客他鄉(xiāng)寄人籬下,這種際遇本身就很凄慘,而且是經(jīng)常要礙于時局動蕩、人事變動等各種因素,不停地漂泊、流浪、遷徙的萬里旅途,詩人一直沒有安定感,怎不使人心生悲怨呢?這一句寫詩人萬里漂泊,常常流離失所的漂泊的際遇。接下來寫自己的身體, “百年”就是老年,詩人年紀(jì)很大了,是一個衰老之身,而且不僅僅是一般的衰老之身,是多病纏身的衰老之身,是老病交加。年紀(jì)既老,身體又多病??梢娫娙耸峭现澪∥〉睦喜≈淼巧细吲_的,放眼望去又是一片肅殺的秋景,詩人怎不心生悲怨?退一步講,如果此時有朋友陪伴,和詩人一起登高遠(yuǎn)望,也許心情還會好一些,還可以互相安慰一下。但現(xiàn)在是詩人“獨(dú)登臺”,是孤獨(dú)地登上高臺,極目遠(yuǎn)眺。這兩句詩從十個方面訴說了詩人此時的心境。“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是五個意思,“百年多病獨(dú)登臺”又是五個意思??梢娫娙耸前俑薪患?,各種悲怨因素都集中到一起,造成了這種悲愁哀怨的心境。在這樣一種心境下,詩人登臺之后當(dāng)然就感慨萬分了?!捌D難苦恨繁霜鬢”,國難、家仇、離鄉(xiāng)之遠(yuǎn)、漂泊之艱、生活之難、多病之軀、悲秋之氣、孤獨(dú)之心,這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這些辛苦、這些憤恨,所有的這種愁怨,都使得詩人的鬢發(fā)變得霜白,而且白發(fā)越來越多了,“艱難苦恨繁霜鬢”的“繁”是動詞?!傲实剐峦峋票?,潦倒指詩人的身體很不好了,病情很嚴(yán)重了,也有人說是指詩人境況潦倒不濟(jì)。詩人說,因?yàn)樽约荷瞬?,病得很厲害,以至于連一杯可以澆愁的濁酒都喝不了了。這是多么的悲慘?。∷自捳f“借酒澆愁愁更愁”,那么無酒澆愁、不能喝酒澆愁,是不是也是愁更愁呢?在這樣的生活中、心境下,連酒也不能喝了,生活的樂趣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呢?詩人寫到這里的時候,雖然結(jié)束了,卻讓我們沉浸在對詩人這種痛苦、悲怨、苦恨的感嘆之中。整首詩寫了詩人更高遠(yuǎn)眺之后百感交集的心情,國難家仇溢於言外。詩人并沒有直接抒寫自己對國家破亡家鄉(xiāng)千里的愁怨,但是我們可以從每一字每一句中分明感受到詩人心中的愁怨。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上是前景后情。前四句寫的是蕭瑟肅殺的秋景,可以感覺到詩人的哀怨之情,景皆含情。后面是直接的抒情,這就顯得有情有景,章法上有錯綜變化之妙。整首詩句句對仗,字字各皆合律,體現(xiàn)出詩人對近體詩聲律的高超駕御能力。杜甫自小對詩歌的聲律很有精研,只不過到他晚年的時候,到夔州時期,在詩歌聲律上的講究更為精妙了,這首詩不僅情感意蘊(yùn)沉郁頓挫,而且聲韻節(jié)奏也是鏗鏘頓挫。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格奇而變。”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也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此當(dāng)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倍鸥υ姼枳髌返木唧w欣賞我們就先講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