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臺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

首頁 > 專家說

第一臺計算機是哪一年誰發(fā)明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分別都是誰在那一年發(fā)明的???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24-08-17 12:06:09
熱度:

第一臺計算機是哪一年誰發(fā)明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分別都是誰在那一年發(fā)明的?。俊緦<医庹f】:計算機發(fā)展史(一)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臺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

【專家解說】:計算機發(fā)展史(一)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臺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制成的。主要發(fā)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Prespen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JohnW.Mauchly)。這臺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只電子管,10000只電容,7000只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后的40多年里,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fā)展速度相提并論。 一、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采用電子管,主存儲器采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磁帶;軟主要采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但它奠定了以后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fā)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fā)展,邏輯元件采用了晶體管以后,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采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盤;軟件有了很大發(fā)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并開始用于工業(yè)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采用小、中規(guī)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fā)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采用磁芯,軟件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fā)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采用了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是指在單片硅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晶體管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guī)模的集成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fā)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使軍事工業(yè)、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fā)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fā)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yè)的空前大發(fā)展。隨著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fā)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硅谷應運而生,它開創(chuàng)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后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后春筍般地研制出來,潮水般地涌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后,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