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12分)合成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可用于合成二甲醚等清潔燃料。從天然氣獲得合成氣過程中可能發(fā)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1:50:52
熱度:

(12分)合成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可用于合成二甲醚等清潔燃料。從天然氣獲得合成氣過程中可能發(fā)【專家解說】:(1) 升高溫度 (2) (3) —41.2 KJ/m

【專家解說】:(1)   升高溫度   
(2)

(3) —41.2 KJ/mol     a   (4) 【1】  =  > 【2】<    <
(1)分析圖1,得:10min時,C(CH 4 )減小,則要求①中的平衡正向移動,而升溫,可使該平衡正向移動;
(2)甲、乙在相同溫度下發(fā)生反應(yīng)②,且均向正向開始反應(yīng),甲中保持恒容,乙中保持恒壓:
對乙而言,隨著反應(yīng)的正向進行,容積增大,則:P 乙 <P 甲 ,而壓強越小,反應(yīng)速率越小,即:υ 乙 <υ 甲 ,則用時:t 乙 >t 甲 ;而壓強減小,平衡②將正向移動,則CH 4 的轉(zhuǎn)化率:乙>甲;
(3)① - ②= ③,則1 ⊿H 2 -⊿H 1 =(206.1-247.3)=—41.2 kJ/mol;
利用表中數(shù)據(jù),得濃度積Q=[C(CO 2 )×C(H 2 )]/[C(CO)×C(H 2 O)]=(2×2)/(0.5×8.5)=0.94,
而K=1.0,即Q<K,平衡要正向移動,故3 (正)4 (逆);
(4)【1】甲、乙中溫度相等,故K (甲)="K" (乙);
△H=-96.56 kJ?mol -1 <0,說明正向是放熱反應(yīng),丙保持絕熱,則反應(yīng)放出的熱量致使體系溫度升高,而升溫時,該平衡逆向移動,則K值減小,故K (甲)="K" (乙) > K(丙);
【2】甲、乙中比較:初始條件相同,甲保持壓強不變,乙容器保持體積不變,則乙中:隨著反應(yīng)的正向進行,氣體的量減少,則P 乙 <P 甲 ,而壓強減小時,平衡將逆向移動,故C(SO 2 ) ( 甲) <C(SO 2 ) ( 乙) ;
乙、丙中比較:初始條件相同,乙容器保持體積不變,丙容器維持絕熱,則丙中:反應(yīng)放出的熱量致使體系溫度升高,而升溫時,該平衡逆向移動,故C(SO 2 ) ( 乙) <C(SO 2 ) ( 丙) ;
  1. 節(jié)能減排 二氧化碳
    2024-08-17
  2. 焦炭與水蒸氣反應(yīng)產(chǎn)物中會有二氧化碳或甲烷生成嗎?
    2024-08-17
  3. 高溫條件下二氧化碳與焦炭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生成一種新的可燃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2024-08-17
  4. 我現(xiàn)在初中,想問煉鐵時加入焦炭會生成一氧化碳來還原氧化鐵、生成純鐵,還是生成生鐵啊??
    2024-08-17
  5. 節(jié)能減排,倡導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什么?
    2024-08-17
  6. 如何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shù)量
    2024-08-17
  7. 水煤氣是將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焦炭而生成的氣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氫氣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某課題組同學為驗證水煤氣的成分
    2024-08-17
  8. 關(guān)于液化石油氣、二氧化碳、氬氣體積換算!P1V1=P2V2
    2024-08-17
  9. 已知液化石油燃燒是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請你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水合二氧化碳的生成,寫出實驗步驟和現(xiàn)象
    2024-08-17
  10. 下列物質(zhì)中,不能與焦炭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的是 A. 氧氣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氧化銅
    2024-08-17
  11. 水蒸氣通過熾熱的焦炭所產(chǎn)生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體叫水煤氣。所制取的水煤氣還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請選用如下裝置設(shè)計實
    2024-08-17
  12. 為什么人吸進氧氣,呼出時變成了二氧化碳?
    2024-08-17
  13. 液化石油氣已進入千家萬戶,對解決我們?nèi)粘I钪械娜剂蠁栴}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起了很大作用。請你設(shè)計實驗來證明家用液化石油氣在空氣
    2024-08-17
  14. 二氧化碳加上焦炭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是什么【學霸幫忙解答一下=_=】
    2024-08-17
  15. 冶煉鐵的過程中使用焦炭的目的是 A. 焦炭與空氣生成一氧化碳,它能將鐵從其氧化物中還原出來 B. 生產(chǎn)鑄鐵 C. 吸附雜質(zhì) D. 除去空氣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