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什么是大黃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1:19:52
熱度:

什么是大黃【專家解說】:【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

【專家解說】:【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應(yīng)用】 1. 用于大便燥結(jié),積滯瀉痢,以及熱結(jié)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2. 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yīng)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jīng)期、哺乳期應(yīng)忌用。 品種考證 大黃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秴瞧毡静荨吩疲骸吧窨け辈炕螂]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y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笨梢娮怨糯簏S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chǎn)地?!侗静輬D經(jīng)》曰:“大黃,正月內(nèi)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xì)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彼銮嗳~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征,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侗静輬D經(jīng)》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征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chǎn)地、形態(tài)、附圖,可以認(rèn)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化學(xué)研究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zhì)類、有機酸類、揮發(fā)油類等。 1. 蒽類衍生物分為:⑴ 游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 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 結(jié)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jié)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4. 鞣質(zhì)類:沒食子酰葡萄糖、d-兒茶素、沒食子酸、大黃四聚素(tetrann)等。大黃四聚苯經(jīng)水解,得沒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rheosmin)。此外合有樹脂。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發(fā)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藥理研究 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xiàn):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rèn)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xì)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chǎn)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xì)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zhuǎn)運,使腸內(nèi)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3)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shù)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zhì)。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敏感的細(xì)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tǒng);抑制細(xì)菌核酸和蛋白質(zhì)合成;抑制細(xì)菌生物氧化酶系統(tǒng);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diào)節(jié):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藥典標(biāo)準(zhǔn)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xì)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fā)達。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xì)胞,內(nèi)含棕色物;導(dǎo)管非木化,常1至數(shù)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shù)淀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nèi)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nèi)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wǎng)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fù)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jié)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yōu)榧t色。 【檢查】 土大黃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 105℃干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0.8%(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shù)按大黃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并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黃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 酒大黃 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nèi)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焦色。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 【用法與用量】 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制劑】 大黃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藥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于醫(y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掌葉大黃莖中空,高2米左右。 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有長柄,葉片廣卵形,掌狀半裂;莖生葉互生,具膜質(zhì)鞘狀托葉。圓錐花序,頂生,夏季開淡黃色花。瘦果有 3翅。唐古特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窄長。藥用大黃的葉片則為淺裂,裂片呈寬三角形。喜涼爽干燥氣候,耐寒。適宜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壤土。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時,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種,而以秋播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于收獲根莖時切取子芽種植。用種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后3~4年,在莖葉枯萎時采挖根狀莖及根,陰干或烘干即成商品。主要病蟲害有大黃輪紋病、大黃炭疽病及金花蟲等。青海、甘肅等地主產(chǎn)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商品稱“北大黃”。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chǎn)藥用大黃,商品稱“南大黃”。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zhì)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 A、B、C等結(jié)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zhì)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藥,炮制后使用為緩下藥。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 3.大黃 【內(nèi)容介紹】: 大黃 (《本經(jīng)》)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dāng)之《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 根生葉大,有肉質(zhì)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zhì)。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shù)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xì),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guān)節(jié);花被6,2輪,內(nèi)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qū)捫男?,直?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jié)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nèi)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恍廴?,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tǒng)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 【藥材】①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干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zhì)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xí)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chǎn)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xì)而鈍圓,品質(zhì)亦佳,產(chǎn)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v剖成片,質(zhì)地較松,內(nèi)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huán)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chǎn)于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shù)種,產(chǎn)于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shù)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guī)則,質(zhì)較疏松,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亦產(chǎn)。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zhì)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fā)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zhì)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xì)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zhì)次。 服后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zhì),大小分檔,燜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nèi)蒸制,或置罐內(nèi)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fù)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于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jīng)】入胃、大腸、肝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jīng)。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jīng)血分藥。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兼入足陽明胃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fā)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jīng)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jīng)》: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diào)血脈,利關(guān)節(jié),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diào),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jié),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用于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調(diào)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jié),以及胎前、產(chǎn)后,均應(yīng)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