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說

當年如果楊振林不象中國提供幫助,我們還能按時研制成原子彈嗎?

來源:新能源網(wǎng)
時間:2024-08-17 10:11:32
熱度:

當年如果楊振林不象中國提供幫助,我們還能按時研制成原子彈嗎?【專家解說】: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只是在初期得到過蘇聯(lián)的援助,此后沒有得到外來援助,主要還是我們自己搞的。這是70年代楊回國

【專家解說】:中國的原子彈研究只是在初期得到過蘇聯(lián)的援助,此后沒有得到外來援助,主要還是我們自己搞的。這是70年代楊回國的時候,鄧稼先親口對他說的,當時楊振寧就熱淚盈眶。 以下是兩彈元勛的資料,從中你可以看出他們的貢獻。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后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后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釬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后開展起來。在蘇聯(lián)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yōu)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lián)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制作了理論準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制成了氫彈。 2.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wèi)星設計院業(yè)務負責人。1968年以后,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wèi)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覈臻g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wèi)星總體、結構、天線、環(huán)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huán)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臺設備的研制。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的研制,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制定星際航行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wèi)星研制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fā)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wèi)星系列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設想》,組織并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wèi)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wèi)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wèi)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yè)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lián)邦德國亞亨工業(yè)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后,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xiàn)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nèi)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nèi)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釬料合金的研制和釬焊工藝研究課題,研制成國產(chǎn)一號及二號錳基釬料,并以釬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fā)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并應用到型號的研制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制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yǎng)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933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yè),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wèi)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袊嗽煨l(wèi)星事業(yè)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fā)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wèi)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wèi)星研制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chuàng)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wèi)星發(fā)展方向,籌建了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jù)國內(nèi)運載工具的發(fā)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wèi)星研制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wèi)星系列發(fā)展規(guī)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返回式衛(wèi)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沖擊波傳播規(guī)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xiàn)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后,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制期間,指導并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并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qū)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lián)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lián)合實驗室并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I導并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zhàn)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tài)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并為中國核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F(xi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覈谝活w原子彈研制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國內(nèi)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nèi)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他創(chuàng)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xié)調發(fā)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并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xiàn)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變。創(chuàng)立我國自己的系統(tǒng)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chuàng)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制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chuàng)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9.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yè)于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貒螅瑲v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tǒng)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zhàn)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zhàn)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yè)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zhàn)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系統(tǒng)總體及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于空白狀態(tài)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zhàn)略導彈控制系統(tǒng)的仿制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wěn)定、級間分離及各種制導、穩(wěn)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zhàn)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zhàn)略導彈并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fā)射、三軸穩(wěn)定平臺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制及冷發(fā)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tài)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0.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后,先后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yè)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后期起,作為開創(chuàng)人之一,投身于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yè)。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制與研制。 參考文獻:http://guiyumenshen.blogchina.
2024-08-17
  • 中國有幾家國產(chǎn)石油公司?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