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甲烷氣氛下褐煤干燥及動力學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8 17:27:15
熱度:

甲烷氣氛下褐煤干燥及動力學研究【摘要】:褐煤在我國能源生產(chǎn)和消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褐煤的高水分、易風化、易自燃和低熱值的特性嚴重影響其有效利用。褐煤經(jīng)干燥降低水分含量,能夠提高熱值

【摘要】:褐煤在我國能源生產(chǎn)和消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褐煤的高水分、易風化、易自燃和低熱值的特性嚴重影響其有效利用。褐煤經(jīng)干燥降低水分含量,能夠提高熱值及下游裝置利用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及二氧化碳排放。 本文研究褐煤的干燥特性、干燥動力學及水分再吸收特性。采用以甲烷為干燥介質的固定床干燥,對霍林河(HLH)褐煤的干燥特性進行實驗研究,考察溫度、粒度、煤/甲烷比對干燥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水分含量比(MR,t時刻水分含量與初始水分含量之比)隨溫度的增加、粒度的減小、煤/甲烷比的減小而降低。通過熱重-質譜聯(lián)用技術,發(fā)現(xiàn)干燥過程中有CO2氣體逸出,這可能來自羥基、羰基和羧基官能團的分解。采用熱分析方法及薄層干燥模型對褐煤干燥動力學進行解析,確定干燥過程的動力學參數(shù)和干燥過程的機理函數(shù)。實驗結果顯示,褐煤干燥過程符合隨機成核與隨后生長機理(n=2),薄層干燥模型為MR=a1exp(-kt)+a2,表觀活化能隨煤樣含水量增加而增加,與氮氣氣氛下褐煤干燥相比,在甲烷氣氛下干燥褐煤具有較低的表觀活化能。 采用靜態(tài)溶液法,分析HLH褐煤在40-50℃、不同相對濕度條件下的水分再吸收性能。結果表明:平衡水分隨干燥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干燥煤的平衡水分低于原煤的平衡水分,褐煤干燥后吸濕表現(xiàn)出一定的滯后性,可能是煤中孔結構在干燥過程中發(fā)生了不可逆的崩塌和收縮。Chung-Pfost模型適合用于描述HLH褐煤平衡水分隨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變化關系。不同吸附量對應的等溫吸濕熱的結果表明:隨著平衡水分減少,吸濕熱逐漸增加,分析表明褐煤干燥后的水分再吸收過程中水蒸氣只是物理吸附在褐煤表面和毛細孔中,沒有與表面官能團生成氫鍵。 【關鍵詞】:褐煤 甲烷 干燥 動力學 熱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Q53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文獻綜述9-21
  • 1.1 褐煤的特性及利用9
  • 1.2 褐煤干燥脫水技術9-13
  • 1.2.1 蒸發(fā)干燥11-12
  • 1.2.2 非蒸發(fā)干燥12-13
  • 1.3 褐煤干燥研究現(xiàn)狀13-15
  • 1.4 干燥動力學理論15-20
  • 1.4.1 熱分析方法16-18
  • 1.4.2 薄層干燥動力學18-20
  • 1.5 本文研究內容20-21
  • 2 實驗部分21-24
  • 2.1 實驗原料21
  • 2.2 實驗設備與方法21-22
  • 2.2.1 固定床干燥干燥實驗21-22
  • 2.2.2 熱重分析(TG)22
  • 2.2.3 熱重-質譜聯(lián)用(TG-MS)22
  • 2.3 樣品分析22-24
  • 2.3.1 工業(yè)分析、元素分析22-23
  • 2.3.2 FT-IR分析23-24
  • 3 褐煤干燥特性及干燥動力學24-46
  • 3.1 褐煤TG-MS研究24-28
  • 3.1.1 氮氣為干燥介質時氣體逸出規(guī)律24-26
  • 3.1.2 甲烷為干燥介質時氣體逸出規(guī)律26-28
  • 3.2 褐煤的干燥特性28-30
  • 3.2.1 溫度的影響28-29
  • 3.2.2 煤樣粒度的影響29-30
  • 3.2.3 煤/甲烷比的影響30
  • 3.3 褐煤干燥動力學30-44
  • 3.3.1 熱分析方法31-42
  • 3.3.2 薄層干燥模型42-44
  • 3.4 褐煤干燥過程中官能團的變化44-45
  • 3.5 小結45-46
  • 4 褐煤的水分再吸收特性46-54
  • 4.1 實驗結果分析47-49
  • 4.2 褐媒平衡水分模型49-51
  • 4.2.1 平衡水分擬合結果及分析49-51
  • 4.3 褐煤吸溫的熱力學解析51-53
  • 4.4 小結53-54
  •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6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60-61
  • 致謝61-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烤煙葉絲微波干燥特性研究    林玉紅;閆亞明;羅登山;李桂賢;

丸粒化玉米種子薄層干燥的數(shù)學模型    陳麗梅,劉偉榮,閆毅,劉梅,于海業(yè),翟蓮

谷物吸附與解吸過程中的熱力學參數(shù)    文友先,張家年,張聲華,劉儉英

熱分析動力學處理方法現(xiàn)狀及進展    沈玉芳,陳棟華,胡小安

脫水竹筍的等溫吸濕特性研究    徐艷陽,張慜,孫金才,Arun S.Mujumdar

植物性含濕多孔介質在干燥過程中優(yōu)化傳熱傳質機理的研究    楊俊紅

生物質熱解的物理化學模型與分析方法研究    陳海翔

熱重法測定聚合物熱降解反應動力學參數(shù)進展    劉元俊,賀傳蘭,鄧建國,冀克儉,張銀生,孫思修

非等溫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脫水反應的動力學    唐定興,趙蕓

納米燃速催化劑對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熱分解的影響    張維,李杰,李曉萌,羅運軍,譚惠民

納米碳管對CL-20熱分解性能的影響    于憲峰

煤的氧化和熱解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何啟林;王德明;

三氯化纈氨酸六水合鉺配合物的熱分解反應動力學    吳新民;劉建華;戚傳松;李巍;

復合材料壓力容器的樹脂體系的固化動力學研究    胡照會;王榮國;揚帆;

有機硅橡膠SD-33粘結劑的熱分解動力學研究    高大元;何碧;何松偉;周建華;沈永興;

防潮包裝的研究方法    劉力橋,奚德昌

煙草包裝保存期預測的數(shù)學模型    劉力橋,奚德昌

配合物Ln[(C_5H_(10)NS_2)_3(C_(12)H_8N_2)]的非等溫熱分解動力學研究    焦寶娟;陳三平;謝鋼;高勝利;

噴動流化床生物質裂解液體產(chǎn)物的組成和燃燒特性分析    陳明強;王君;王新運;張學才;張素平;任錚偉;顏涌捷;

阻燃用氯氧化銻的制備、應用性能及阻燃機理研究    陽衛(wèi)軍

東北主要樹種落葉松、樺木和柞木膠接性能的研究    程瑞香

生物質熱解動力學建模及錐式閃速熱解裝置設計理論研究    王述洋

炭材料用基體前驅體煤瀝青的改性研究    林起浪

鋁鋰合金的析出相、各向異性與靜電場的影響    魏齊龍

苯在催化劑作用下直接氨基化/羥基化研究    陳彤

基于對二氧環(huán)己酮的脂肪族聚酯的合成與結構性能研究    楊科珂

異氰酸酯室溫下與醇、水反應及較高溫度下與纖維素反應的研究    高振華

非均質材料控制加熱過程的組織演變與熔化行為    王曉穎

三唑酮及其鹽的合成、結構、熱分解機理、非等溫熱分解反應動力學及理論研究    馬海霞

廢輪胎回轉窯熱解工藝中試試驗研究    黃景濤

碳酸鋁銨熱分解法制備超細氧化鋁粉體    要紅昌

多組分水泥基材料水化特征與產(chǎn)物性質的研究    張立華

RDX的鈍化和B炸藥的改性研究    黃亨建

?;撬峥s水楊醛席夫堿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體結構及生物活性研究    張淑華

ZrNbCuNiAl塊體非晶合金的晶化行為及性能研究    李喜峰

微乳法合成納米ZnCO_3、ZnO的研究    馮悅兵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制備工藝研究    阮艷莉

皮革高分子材料的通透性能和耐熱性能研究    劉捷

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及其對土壤環(huán)境的影響    王星

竹筍保鮮技術的研究進展    陳明木,陳青青,鄭開明,林鴛緣,陳偉文

幾種食品干燥新技術的進展與應用    張靜,袁惠新

褐煤固體熱載體干餾新技術工業(yè)性試驗    郭樹才,羅長齊,張代佳,韓壯, 劉恒韞,康錫志,于興國,胡貴河

煤的揮發(fā)分釋放特性指數(shù)及燃燒特性指數(shù)的確定    陳建原,孫學信

煤粉燃燒反應動力學參數(shù)的試驗研究    朱群益,李瑞揚,秦裕琨,孫恩召

粉煤灰平衡濕含量的研究    呂太,王雷,崔玉祥,孫軍

煤的熱重分析技術及其應用    趙鳳杰;劉劍;

含濕毛細多孔體介質的傳熱與傳質和熱濕遷移特性測定方法的探討    王補宣,方肇洪

熱線法同時測定含濕多孔介質導熱系數(shù)和導溫系數(shù)的實驗技術    王補宣,虞維平

在第三類邊界條件下測定含濕多孔介質熱濕遷移特性的方法    王補宣,虞維平

毛細多孔介質干燥過程中傳熱傳質模型研究及應用    盧濤

溫度積分及固體分解反應的熱分析動力學研究    唐萬軍

煤的熱解行為及硫的脫除    周強

煤的熱解轉化和脫硫研究    劉全潤

秸稈干燥過程的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    雷廷宙

生物質熱解的物理化學模型與分析方法研究    陳海翔

植物性含濕多孔介質在干燥過程中優(yōu)化傳熱傳質機理的研究    楊俊紅

超細煤粉燃燒機理研究    魏礫宏

煤熱解動學及其機理的實驗研究    宋紹勇

粉煤成型機理研究    常鴻雁

煤熱解動力學及其揮發(fā)分析出規(guī)律的研究    降文萍

利用熱天平研究煤的著火特性    祝文杰

煤的熱天平燃燒反應動力學特性的研究    肖三霞

煤、油頁巖熱解與共熱解研究    何德民

脈沖式氣流干燥器的操作與結構優(yōu)化模擬研究    鄭曉冬

污泥干燥特性及干燥過程研究    易浩勇

石油焦燃燒特性的試驗研究    周軍

過熱蒸汽流化床內反應干燥制備MAP的實驗研究    劉義明

高產(chǎn)突變微生物氨基酸產(chǎn)生的動力學    Mustafa zilgen ,劉序章

甲殼素堿介質非均相脫乙酰動力學研究    陳炳稔

在二異丙醇胺水溶液中CO_2吸收的動力學    鐘秀仁;

鎳對奧貝球鐵中上貝氏體第一階段轉變動力學的影響    郭新立;蘇華欽;劉傳博;J.M.Schissler;

三乙基芐基氯化銨合成反應動力學    翁元凱;黃山;曹良峰;

連續(xù)二級反應動力學的計算機模擬研究    姚俊婷,王愛華,金兵,郭益群

PdY_(8.5)Ru_(0.19)合金吸放氫氘特性    張桂凱,陸光達

電催化氧化技術在含酚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張芳,李光明,胡惠康,盛怡,王華

竹纖維的染色動力學性能研究    隋淑英;朱平;許長海;王炳;李汝勤;

溶劑氣浮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動力學和熱力學初步研究    呂玉娟;李繼貞;張雪利;劉劍洪;

O_3/H_2O_2降解六氯苯效能及機理解析    魏東洋;許振成;劉廣立;賈曉珊;

釔基塊體非晶合金等溫晶化動力學    何世文;陳藝鋒;

激光光散射研究支化淀粉在NaOH溶液中的內部運動    楊成;孟波;劉曉亞;陳明清;

基于虛擬樣機的柴油機主軸徑軸承動力學特性研究    王鵬;李明海;

形狀記憶合金材料系統(tǒng)非線性動力學研究    王躍方;谷濱;

膠原吸附水分動力學    湯克勇;涂連梅;

蓮藕切片機切削機構的動力學仿真    韋思鑄;雷恒群;孔祥次;胡建平;

一種空間三自由度并聯(lián)機構的震動力平衡    榮輝;丁洪生;張同莊;

亞熱帶植物提取物對酪氨酸酶激活調控的研究    邱凌;陳良華;鐘雪;明艷林;童慶宣;陳清西;

對稱兩嵌段聚合物形成的球狀膠束翻轉動力學    邱楓;

“海立動力學院”揭牌    盧穎石林

動力學三大支拄的特性及其應用淺析    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中學 向發(fā)明

要重視中醫(yī)主體在知識動力學中的地位    韋以宗

我國首個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    記者 金振婭 通訊員 馬璟

張偉:在重大工程中探尋非線性動力學    向暢

國家海洋局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準建設    記者  向杰 通訊員  孫銀玲

自釋釉形成的動力學初步分析    文進

揭示海洋環(huán)境動力過程和演變奧秘    通訊員 孫銀玲

宇航動力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掛牌    原三虎 馬璟 于莘明

美國公司公布創(chuàng)新垂直起落無人機設計    張洋

Nd-Al-Fe-Co大塊非晶的非晶形成能力、磁性和顯微結構研究    夏雷

碳納米管負載釕催化劑上氨合成及氨分解的TAP研究    李忠來

高鋁粉煤灰制備莫來石陶瓷的性能及燒結反應機理    李金洪

聚乳酸纖維織物染色性能研究    傅忠君

細胞附著的力學和動力學    胡石瓊

苯酚羥基化反應新型催化劑與工程技術基礎研究    顧曉利

由玉米浸漬水制取肌醇的方法研究    戴傳波

并聯(lián)數(shù)控刀具磨床的動力學優(yōu)化設計    郭祖華

柴達木盆地沉積體系發(fā)育的動力學機制及成藏效應    李偉

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的動力學研究    王連華

氧化物添加劑對兩步法制備碳化鐵的影響    何強

2-對氯芐基吡啶合成工藝研究    石曉華

催化精餾技術合成乙酸酯研究    閆瑞一

基于虛擬樣機的門座起重機組合臂架系統(tǒng)動力學仿真研究    李端

水合物在反膠束體系中的生成特性及對反膠束含水量的影響機制    賀亞

混凝土泵車臂架強度分析與動力學仿真    李慶暉

剛柔耦合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和仿真    余紀邦

生物質氣合成甲醇工藝及催化劑研究    張喜通

高性能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合成研究    尹若祥

生物質在下行流化床中快速熱解實驗研究    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