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翼城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的現(xiàn)狀與建議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7:02:56
熱度:

翼城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的現(xiàn)狀與建議【摘要】:正1.翼城縣秸稈綜合利用基本狀況翼城縣位于臨汾東沿半山區(qū),是一個農業(yè)大縣,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分別為2.27萬hm2

【摘要】:正1.翼城縣秸稈綜合利用基本狀況翼城縣位于臨汾東沿半山區(qū),是一個農業(yè)大縣,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分別為2.27萬hm2和1.2萬hm2,小麥和玉米干秸稈產量大約為16萬t和21萬t,全縣每年生產可利用農作物鮮秸稈產量為4.5萬t。隨著農村生活習慣的變化和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傳統(tǒng)的秸稈利用方式逐漸被人們放棄,農民搶農時、圖省事,將大量剩余秸稈就地焚燒、四處堆放,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嚴重影響了整體形象和投資環(huán)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的指導下,翼城縣農機局實施了"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 【作者單位】: 山西省翼城縣農機局;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 機械化 秸稈綜合利用 玉米秸稈 翼城 小麥秸稈 秸稈還田機 建設社會主義 保護性耕作 基本狀況
【分類號】:S233.9
【正文快照】: 1.翼城縣秸稈綜合利用基本狀況翼城縣位于臨汾東沿半山區(qū),是一個農業(yè)大縣,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分別為2.27萬hm2和1.2萬hm2,小麥和玉米干秸稈產量大約為16萬t和21萬t,全縣每年生產可利用農作物鮮秸稈產量為4.5萬t。隨著農村生活習慣的變化和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傳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郁南縣舉辦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演示會和技術培訓班    莫耀森;

論水稻生產機械化    楊建偉;陳德凡;

麥秸全量機械化滅茬快腐還田    蘇建平;丁峰;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    杜杰;朱旭霞;何興玉;宋加進;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栽培技術    劉祖斌;

大豆大壟密全程機械化栽培    趙東風;

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推廣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    沈志堅;朱劍;

4UC—1型甘薯收獲機的研究設計    王山松;

來自小麥機械化無壟栽培模式的特大驚喜    崔曉寧;

水稻機械化栽插技術路徑    林迎春;

農作物秸稈資源化技術與再生能源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縱瑞收;李峰;李華;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及其展望    陳新;張瑞宏;

農村機耕道建設實踐與發(fā)展初探    吳書明;

農作物秸稈螺旋輸料裝置的研制及其輸料特性的研究    白曉虎;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紅棗機械化育苗技術總結    趙衛(wèi)東;談文閣;史軍;樊紅莉;

長江中下游稻田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研究展望    夏曉東;吳崇友;張敏;

江西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余玉剛;

江西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余玉剛;

油菜機械化直播關鍵技術措施探討    陳軍平;

我國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張喜瑞;董佑福;

江蘇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探索與實踐    江蘇省農業(yè)機械管理局局長 徐順年

葉縣農作物秸稈成了“綠色煤炭”    本報記者 杜自昌 通訊員 屈小昆

撿回另一半農業(yè)    全國人大農業(yè)與農村委員會 尹成杰

成都農作物秸稈舍不得燒了    袁皓 記者 朱會倫

說說機械化秸稈還田    秋林

生物質能源富礦有待挖掘    姜靖

發(fā)揮農作物秸稈最大效益 促進生物質發(fā)電良性發(fā)展    本報記者 趙天冬

主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    本報記者 姚玉 羅兵前

我省加速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    本報記者 杭舟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優(yōu)點    趙坤

渠道塑膜防滲理論與機械化鋪膜的關鍵技術研究    王俊發(fā)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林生物質能的區(qū)域影響研究    馬占云

農作物秸稈水熱液化過程及機理的研究    彭文才

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農業(yè)機械化    楊玉林

農作物秸稈陰燃特性及應用研究    矯常命

水稻乳芽直播機械化的試驗研究    崔紅光

小麥、玉米套種機械化及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    袁燕利

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試驗研究    陶凱元

設施蔬菜育苗機械化精準播種技術研究    范鵬飛

椰果采收機械化關鍵技術的研究    梁棟

河南省秸稈發(fā)電燃料供應系統(tǒng)研究    時在濤

多功能油菜聯(lián)合收獲機的研究    吳福良

棉花移栽機的虛擬樣機設計    孔卓

非健康苗去除系統(tǒng)移載機械手的研究    楊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