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不同留茬高度秸稈還田冬小麥田甲烷吸收及影響因素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6:57:13
熱度:

不同留茬高度秸稈還田冬小麥田甲烷吸收及影響因素【摘要】:為了探討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稈還田下冬麥田甲烷(CH4)的吸收規(guī)律,為評估該地區(qū)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發(fā)展循環(huán)農業(yè)提供依據(jù),該研究

【摘要】:為了探討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稈還田下冬麥田甲烷(CH4)的吸收規(guī)律,為評估該地區(qū)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發(fā)展循環(huán)農業(yè)提供依據(jù),該研究基于連續(xù)10a的不同耕作措施進行定位試驗,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研究了4種不同玉米秸稈留茬高度還田對冬麥田CH4吸收通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秸稈留茬高度即秸稈還田量的增加,麥田CH4吸收通量逐漸減少,表現(xiàn)為秸稈不還田(AS)≈秸稈留茬0.5m還田(S-0.5)秸稈留茬1m還田(S-1)≈秸稈全量還田(PS),常規(guī)耕作不還田處理(AC)和免耕不還田處理(AZ)分別比常規(guī)耕作全量還田(PC)和免耕全量還田處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呈高低相間的三峰曲線,并且與地表溫度呈顯著的正相關性,與20cm土層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性負相關,與土壤水分相關性不明顯;在CH4吸收通量的日變化中,常規(guī)和免耕的秸稈全量還田處理白天(6:00-18:00)分別比夜間(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與氣溫、地表溫度和20cm地溫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試驗表明,常規(guī)耕作麥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從CH4的吸收和秸稈合理利用的角度來看,常規(guī)耕作0.5m的秸稈留茬高度還田是較合理的還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廣和應用。 【作者單位】: 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院 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關鍵詞】溫室氣體 甲烷 吸收 玉米秸稈還田 留茬高度 冬麥田 吸收通量
【基金】:“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12BAD14B07、2011BAD21B06) 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經費資助(201103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00876、31101127) 山東省農業(yè)重大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課題共同資助
【分類號】:S512.11
【正文快照】: 0引言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從地域分布看,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qū)的氣溫變暖趨勢尤為明顯[1]。甲烷(CH4)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其單分子百年尺度增溫潛勢(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是CO2的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土壤溫室氣體晝夜變化及其環(huán)境影響因素研究    秦小光,蔡炳貴,吳金水,王國安,劉東生

華北平原冬麥田土壤CH_4的吸收特征研究    張雪松;申雙和;李俊;于強;

不同稻草還田方式對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    肖小平;伍芬琳;黃風球;李永;孫國峰;胡清;何瑩瑩;陳阜;楊光立;

華北平原一年兩熟保護性耕作體系試驗研究    周興祥,高煥文,劉曉峰

中國作物秸稈養(yǎng)分資源數(shù)量估算及其利用狀況    高利偉;馬林;張衛(wèi)峰;王方浩;馬文奇;張福鎖;

少免耕對小麥/玉米農田玉米還田秸稈腐解的影響    江曉東;遲淑筠;王蕓;寧堂原;李增嘉;

渭北旱塬不同秸稈覆蓋量對土壤水分和春玉米產量的影響    蔡太義;賈志寬;孟蕾;郭芳倩;楊寶平;黃耀威;任小龍;

不同耕作措施對華北地區(qū)麥田CH_4吸收通量的影響    田慎重;寧堂原;李增嘉;王瑜;李洪杰;仲惟磊;

牛飼料用干玉米秸稈營養(yǎng)分布規(guī)律及適口性研究    劉德軍;陶學宗;高連興;

土壤質地、溫度和Eh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    蔡祖聰,沈光裕,顏曉元,鶴田治雄,八木一行,陽捷行

華北平原典型農田甲烷通量及其影響因子研究    孫善彬

不同耕作方式與施氮量對麥玉兩熟產量的影響    李洪杰;寧堂原;邵國慶;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學勇;

魯東丘陵區(qū)玉米—小麥一年兩熟一體化耕作技術體系研究    丁曉義;姜鴻明;董超;李林志;陳永娜;嚴美玲;

聊城市保護性耕作應用現(xiàn)狀及其配套技術    張素芳;

堆肥發(fā)酵劑田間試驗研究    于澤波;

干旱地區(q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N_2O排放研究    李友宏;王芳;劉汝亮;趙天成;陳晨;楊正禮;

南疆玉米茬地免耕播種小麥的表土作業(yè)技術研究    牛新湘;馬興旺;汪玉河;巴吾東;依明尼牙孜;艾則孜;馬雪琴;馬海剛;趙立樸;

農田N_2O排放影響因素及減排措施    高春雨;邱建軍;王立剛;

豫東地區(qū)玉米蟲害危害情況及防治措施    陳芳;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區(qū)農田土壤風蝕影響因子及防治對策    陳智;麻碩士;

綠色植物在大氣甲烷循環(huán)中的作用       曹廣民;林麗;李以康;張法偉;郭小偉;李婧;

對秸稈進行物質與能量梯級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議    于愛華;

低溫室氣體排放水稻品種篩選的初步研究    傅志強;黃璜;朱華武;

“十五”期間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攻關趨勢研究    李安寧;范學民;路亞洲;

“十五”期間農業(yè)機械化技術攻關趨勢研究    李安寧;范學民;路亞洲;

復合菌系XDC-2分解未經化學處理的水稻秸稈    王慧;劉小平;郭鵬;高瑞芳;王小芬;崔宗均;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湊貴;汪金平;翟中兵;梅少華;

農田土壤N_2O產生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    翟勝;高寶玉;王巨媛;戴全厚;

秸桿覆蓋與少耕的土壤環(huán)境及玉米產量效應    徐福利;汪有科;梁銀麗;袁彥云;

減排增匯發(fā)展低碳綠色農業(yè)    林而達;陳敏鵬;

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特征與減排技術對策    邱建軍;李虎;王立剛;任天志;

保護性耕作對旱區(qū)小麥—菘藍輪作土壤生態(tài)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響    楊江山

生物質炭輸入對土壤氮素流失及溫室氣體排放特性的影響    劉玉學

施水播種灌水入滲和土壤松耕方法的研究    楊有剛

免耕方式對燕麥田溫室氣體排放與土壤性狀的影響    張志棟

土壤水分與耕作方式對冬小麥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謝及產量的影響    鄭成巖

黃土高原農業(yè)土地利用對土壤呼吸與有機碳貯量的影響    陳先江

縣域農田N_2O排放量估算及其減排碳貿易案例研究    高春雨

黃河上游灌區(qū)稻田系統(tǒng)氮素氣態(tài)損失及平衡研究    張惠

利用模型對黑土條件下玉米生長和土壤碳氮循環(huán)的模擬研究    楊靖民

水稻秸稈降解放線菌的分離鑒定及其降解機理研究    徐杰

玉米秸稈腐解復合菌系CSS-1的構建、菌群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劉堯

耕作方式及其轉變對麥玉兩熟農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響    田慎重

砂姜黑土玉米秸稈碳、氮礦化特征研究    張麗娟

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氮磷供給與利用研究    汪佳

少耕留茬覆蓋小麥間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陶志強

閩江河口沼澤濕地土壤甲烷產生潛力及其影響因子    陳重安

閩江河口咸草濕地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及主要環(huán)境因子分析    姚順

中亞熱帶土地利用變化對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響研究    鐘小劍

不同水肥措施對設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響    姜寧寧

西南主要栽培模式下有機無機肥料配施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曉璟

微生物介導的土壤甲烷循環(huán)及全球變化研究    馮虎元,程國棟,安黎哲

灌木林與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庫的比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內蒙古羊草草原溫室氣體交換通量的日變化特征研究    杜睿,王庚辰,劉廣仁,王艷芬,王躍思,呂達仁,陳佐忠

三峽庫區(qū)主要森林植被類型土壤有機碳貯量研究    陳亮中;謝寶元;肖文發(fā);黃志霖;

我國畜禽糞便中氮素養(yǎng)分資源及其分布狀況    劉曉利,許俊香,王方浩,張福鎖,馬文奇

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    吳樹棟

降水和地積溫對有機肥腐解的動態(tài)分析    王宏燕,彭馳,侯中田

沼澤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丁維新,蔡祖聰

三江平原沼澤地CH_4排放規(guī)律及估算    崔保山

溫帶森林土壤排放CO_2、CH_4、N_2O時空特征    董云社,彭公炳,李俊

水肥管理對稻田土壤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田光明,何云峰,李勇先

秸稈還田麥 冬前巧管理    崔學亭;王慧;

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研究    趙樹立;逯懷森;張二全;

玉米秸稈還田與小麥播種配套技術    謝樂賓;

秸稈直接還田對作物產量與土壤性質的影響    曾廣驥;付尚志;柳英范;金平;張喜榮;趙國發(fā);

玉米的經濟效益    梁亞超

提高玉米秸稈還田水平 促進小麥增產增收    原運生;趙紅棉;

秸稈還田·過腹還田·綜合利用    趙克明;

夏玉米秸稈還田后小麥栽培技術要點    張曄;

不育系和恢復系同步再生制種研究    黃璜,潘旺林,肖澤義,王作勝,劉愛民

苜蓿干草收獲技術研究    董志國;

苜蓿最后一次刈割適宜時間及適宜留茬高度的研究    荀桂榮;

刈割對緣毛雀麥三個品系再生的影響    石鳳翎;田青松;玉濤;

種植密度和留茬高度對高丹草農藝性狀的影響    李源;趙海明;謝楠;劉貴波;謝俊雪;

冀草1號高丹草適宜留茬高度和種植密度研究    趙海明;謝楠;李源;劉貴波;

淺談實施種草養(yǎng)畜與草場建設綜合配套的幾個關鍵技術    彭衛(wèi)艮;

新疆野生偃麥草研究初報    孫宗玖;阿不來提;石定燧;李培英;趙清;王玉剛;

紅豆草人工草場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張衛(wèi)東;孫小平;馮立濤;崔國盈;王欣慶;

南方苜蓿的種植、病害及利用    趙楠;皇浦江云;張文;趙麗芬;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湊貴;汪金平;翟中兵;梅少華;

本世紀20年代亞洲水稻減產成必然    記者 葛進 陳超

越冬麥田澆水追肥應慎重    本報行唐縣報友俱樂部 趙英良

專家教你今冬麥田咋管    本報記者 白續(xù)宏 整理

初冬麥田管理    崇技

今冬麥田澆不澆凍水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省課題小麥首席專家 李雁鳴

冬小麥拔節(jié)期澆水要及時    胡江

我省小麥基本實現(xiàn)一播全苗    記者 田宜龍

關注冬麥田野雜麥和雜草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省課題核心組成員 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曹剛研究員 提供

滄縣夏玉米播種有方案    滄縣農業(yè)局 張明軍 孫華升

種好今秋小麥抓6點    河北省農業(yè)廳糧油處 李聯(lián)習

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土壤生態(tài)因子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趙建波

稻鴨魚生態(tài)種養(yǎng)對稻田甲烷減排及水稻栽培環(huán)境改善的功能研究    劉小燕

四川發(fā)展農區(qū)牧草的關鍵技術研究    牟錦毅

土壤性質和冬季水分對水稻生長期CH_4排放的影響及機理    徐華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庫時空模擬及水稻生產的碳足跡研究    徐小明

不同N肥施用量、留茬高度對雜交臂形草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管淑艷

稻田土壤微生物量與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    李侃

西雙版納地區(qū)水稻田CH_4、CO_2和N_2O通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楊光明

刈割對高加索三葉草(Trifolium ambiguum Bieb.)生長的影響及地下器官貯藏營養(yǎng)動態(tài)研究    郭娟

不同刈割高度和刈割強度對羊草和野大麥產量、質量的影響    于洋

干旱半干旱區(qū)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通量的影響    錢美宇

不同施氮量、留茬高度、刈割時期對無芒雀麥生產性能的影響    王君芳

水稻土中鐵還原及其電子傳遞特征研究    譚中欣

不同施肥措施下玉米地溫室氣體排放特點分析與模擬研究    劉運通

山西白羊草種群繁殖特性及再生性能研究    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