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太陽能高倍聚光能量傳輸利用理論及試驗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2:37:14
熱度:

太陽能高倍聚光能量傳輸利用理論及試驗研究【摘要】:作為新能源,太陽能具有綠色環(huán)??沙掷m(xù)利用等優(yōu)點,在解決傳統(tǒng)能源危機中,太陽能利用是各國競相開發(fā)和研究的熱點。同時,由于太陽能的能量

【摘要】: 作為新能源,太陽能具有綠色環(huán)??沙掷m(xù)利用等優(yōu)點,在解決傳統(tǒng)能源危機中,太陽能利用是各國競相開發(fā)和研究的熱點。同時,由于太陽能的能量密度小,光照過程不連續(xù),使得太陽能在收集、傳輸以及轉化過程產生高耗性投資。非聚光及低倍太陽能聚光不利于能源品味的進一步提高,限制了太陽能的應用范圍,因而太陽能只是作為傳統(tǒng)能源的輔助性能源。 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梯級利用的角度,必須研究開發(fā)太陽能模塊化聚光技術和中高溫能源的儲存利用技術。本文為太陽能利用在強度和時間上的內在制約提供了新型的解決方案,研究成果對高倍聚光太陽能系統(tǒng)在特殊場合的實用性,常規(guī)條件下的商業(yè)規(guī)?;季哂兄匾囊饬x。研究的具體內容包括: (1)通過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過對太陽能聚光能量傳輸和利用系統(tǒng)進行熱力學分析,發(fā)現理想系統(tǒng)對外輸出功率最大時的集熱溫度為2464K,幾何聚光比為2617,太陽能的轉換效率極限值可達84.9%。這表明在太陽能高倍聚光條件下,對太陽能綜合利用效率具有較大的提升潛力。 (2)基于幾何光學的知識,對全光譜的太陽光進行光線追蹤,優(yōu)化高倍聚光太陽能的實現方案。通過對三種兩級高倍聚光方法的理論分析和相關實驗研究,分析了太陽輻射特征與聚光光斑尺寸,入射偏角與熱流密度的關系,也對光學效率的進行了測試和分析,獲得聚光器形面的設計方法以及提高光學效率的能量傳輸方式,并提出了以兩級菲涅爾透鏡系統(tǒng)為模塊化的太陽能高倍聚光方案。 (3)根據所提出的兩級菲涅爾透鏡聚光方案,建立了菲涅爾透鏡幾何光學分析模型,通過仿真計算,獲得了不同偏角下的靜態(tài)聚光光斑的位置,能量密度,光強分布特性?;谔栞椛涞淖児r條件,研究聚焦光斑在接收面上的偏移,光斑處的溫度變化特性,太陽輻射以及熱流密度的關系,得到的結果對模塊化時的接收面研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指導意義。 (4)通過實驗對所提出的菲涅爾兩級聚光太陽能系統(tǒng)進行整體性能評估,同時,對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進行了驗證。利用所建立的兩級多維調試測量平臺,研究了聚光太陽能系統(tǒng)的能量效率,包括傳光及傳能特性。結果表明,聚光比大于1000倍條件下,聚光系統(tǒng)的全光譜平均能量效率大于50%,在可見光的范圍內,4合1耦合光纖的傳光效率大于50%,光導管中的近紅外光的能量傳輸效率大于70%;研究表明兩級系統(tǒng)的追蹤角誤差可以控制在1°范圍內,從而證明了所研制的菲涅爾兩級聚光系統(tǒng)可以在較大的追蹤允許誤差范圍內工作,可以降低追蹤系統(tǒng)的投資費用。 (5)探討了高倍聚光太陽能轉換裝置在一種電熱聯用系統(tǒng)中的應用。以一種電熱聯用的模塊化應用為例,對系統(tǒng)光熱和光電轉換特性進行了分析和評估。光電轉換過程的分析結果認為,聚光條件下的熱電聯用具有提升利用效率的潛力。把熱分區(qū)技術應用于能量儲存,可以在規(guī)?;瘧玫拇笮吞柲芟到y(tǒng)中獲得更多的可用能儲存。通過研究,總體效率可以達到70%以上。 【關鍵詞】:高倍聚光 模塊化 光學效率 聚光傳輸 能量轉換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TK513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緒論13-28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3-15
  • 1.1.1 太陽能資源13-14
  • 1.1.2 太陽能利用方式14-15
  • 1.2 國內外太陽能聚光傳輸利用研究現狀15-23
  • 1.2.1 太陽能聚光轉換過程15-19
  • 1.2.2 太陽能聚光傳輸過程19-20
  • 1.2.3 太陽能聚光應用20-23
  • 1.3 模塊化聚光能量系統(tǒng)的實用化研究23-25
  • 1.4 課題的選題意義、方向及難點25-27
  • 1.4.1 課題研究的必要性25
  • 1.4.2 課題研究的方向及主要內容25-26
  • 1.4.3 課題難點與技術路線26-27
  • 1.5 本章小結27-28
  • 第二章 太陽能聚光轉換過程的熱力學分析28-44
  • 2.1 太陽輻射轉換過程的熱力學問題28-35
  • 2.1.1 太陽輻射過程的不可逆28-29
  • 2.1.2 太陽能轉換過程的可逆分析29-33
  • 2.1.3 轉換效率極限33-35
  • 2.2 太陽能聚光能量系統(tǒng)35-39
  • 2.2.1 太陽能聚光系統(tǒng)35-38
  • 2.2.2 太陽能傳輸系統(tǒng)38-39
  • 2.3 基于可用能的太陽輻射轉換效率分析39-43
  • 2.3.1 光熱轉換過程39-41
  • 2.3.2 光電轉換過程41-43
  • 2.4 本章小結43-44
  • 第三章 太陽能高倍聚光系統(tǒng)的光學分析與優(yōu)化44-58
  • 3.1 實現太陽能高倍聚光的不同模式44-47
  • 3.1.1 成象光學系統(tǒng)44-45
  • 3.1.2 非成象光學系統(tǒng)45-47
  • 3.2 高倍聚光方案47-51
  • 3.2.1 透射系統(tǒng)47-49
  • 3.2.2 反射系統(tǒng)49-51
  • 3.3 兩級聚光方案及優(yōu)化51-57
  • 3.3.1 兩級聚光方案的設計51-52
  • 3.3.2 光學性能分析52-57
  • 3.4 本章小結57-58
  • 第四章 兩級菲涅爾透鏡的太陽能高倍聚光系統(tǒng)58-76
  • 4.1 模型及理論分析58-64
  • 4.1.1 菲涅爾透鏡設計58-61
  • 4.1.2 菲涅爾透鏡的光透性分析61-63
  • 4.1.3 兩級菲涅爾聚光系統(tǒng)63-64
  • 4.2 兩級菲涅爾聚光系統(tǒng)的能量分布特性64-69
  • 4.2.1 聚光系統(tǒng)的光斑直徑64-66
  • 4.2.2 不同焦距的對比66-67
  • 4.2.3 不同光瞳的對比67-68
  • 4.2.4 系統(tǒng)的光學透過率68
  • 4.2.5 光斑偏移特性68-69
  • 4.3 聚光傳輸過程的能量分析69-75
  • 4.3.1 傳輸光纖69-70
  • 4.3.2 評價指標70-72
  • 4.3.3 傳輸光纖性能分析72-75
  • 4.4 本章小結75-76
  • 第五章 兩級菲涅爾透鏡太陽能聚光系統(tǒng)實驗76-96
  • 5.1 兩級菲涅爾透鏡試驗臺76-80
  • 5.1.1 試驗臺架初步設計76-78
  • 5.1.2 裝置結構78-79
  • 5.1.3 調節(jié)及追蹤機構79-80
  • 5.2 聚光性能試驗80-86
  • 5.2.1 測試目的與測試儀器80-81
  • 5.2.2 測試結果與分析81-86
  • 5.3 傳光性能試驗86-91
  • 5.3.1 傳光光纖86
  • 5.3.2 傳光方式86-87
  • 5.3.3 測試儀器87-88
  • 5.3.4 測試結果88-91
  • 5.4 傳能性能試驗91-95
  • 5.4.1 傳能光纖91
  • 5.4.2 空芯光纖的制備91-93
  • 5.4.3 空芯光纖的性能測試93-95
  • 5.5 本章小結95-96
  • 第六章 聚光型太陽能熱電聯用系統(tǒng)96-114
  • 6.1 熱電聯用系統(tǒng)的構建96-101
  • 6.1.1 兩級聚光系統(tǒng)的模塊化96-97
  • 6.1.2 聚光型熱電聯用系統(tǒng)模型97-98
  • 6.1.3 熱電聯用模塊的能量轉化98-101
  • 6.2 聚光太陽能電熱聯用系統(tǒng)的模型分析101-107
  • 6.2.1 電熱聯用面板結構101-102
  • 6.2.2 物理模型及結果分析102-107
  • 6.3 熱量儲存107-113
  • 6.4 本章小結113-114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114-117
  • 7.1 研究結論114-116
  • 7.2 創(chuàng)新點116
  • 7.3 工作展望116-117
  • 參考文獻117-128
  • 致謝128-12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采集太陽光的照明系統(tǒng)研究    張耀明

太陽跟蹤方法及應用    鄭小年,黃巧燕

地下建筑太陽能光導采光的實驗研究    李寶駿,曹文濟,王巧玉,劉曉晰,穆存運,楊世龍

聚光條件下太陽電池的熱電特性分析    吳玉庭,朱宏曄,任建勛,梁新剛

采集太陽光的照明系統(tǒng)    袁兵;王一平;黃群武;楊智勇;

空芯光纖的傳輸特性研究    楊義

基于球面機構的太陽跟蹤裝置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    王濤

單軸太陽能跟蹤系統(tǒng)的研究    樊峰鳴,馬良濤

槽式太陽能熱發(fā)電技術研究現狀與發(fā)展    羅智慧;龍新峰;

太陽光跟蹤器及其在采光中的應用    胡勛良,強建科,余招陽

關于開發(fā)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考    唐振華,蘇亞欣,毛玉如

太陽能-熱管呼吸閥的集熱器系統(tǒng)的計算    張麗娜,陳保東

采集太陽光的照明系統(tǒng)研究    張耀明

遼東灣冰季太陽輻射分析    岳前進,季順迎,苗文東,吳述禮

非對稱CPC-PV系統(tǒng)性能數值模擬計算    舒遠,胡艷寧,田東平

發(fā)展中的建筑采光技術    馮巍,李慧敏

無機貯光材料與太陽能光導照明系統(tǒng)的結合    陳華晉;李寶駿;趙陽春;

太陽光采集系統(tǒng)光譜分離技術研究    歐偉英;盧向東;

節(jié)能型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    周程生;黃凱旋;李品芳;

太陽光采集系統(tǒng)光譜分離技術研究    歐偉英;盧向東;

塔式太陽能聚光系統(tǒng)太陽影像仿真及能量中心計算    劉宇;許芬;

渤海海冰數值模擬及其工程應用    季順迎

在高容積率下改善住區(qū)日照環(huán)境的研究    袁磊

新型核動力推進裝置堆芯系統(tǒng)研究    劉濤

太陽能光合生物制氫系統(tǒng)及其光譜耦合特性研究    張軍合

戶用光伏建筑一體化發(fā)電系統(tǒng)及太陽能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    陳維

中小尺度海冰動力學的粘彈—塑性本構模型及SPH數值模擬    王剛

新型平板式CPL的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    劉志春

基于球面機構的太陽跟蹤裝置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    王濤

太陽能飛機設計計算與TRNSYS程序模擬    吳安民

艦船溫濕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及控制    余鋒

蒸發(fā)冷凝傳熱傳質研究及應用    蔣妮

太陽能飛機飛行路線及溴化鋰吸收式空調研究    劉俊

太陽能煙囪提高室內熱壓通風效果的數值模擬    王麗萍

全玻璃太陽能真空集熱管流場和溫度場的研究    雷進波

西藏太陽能與水源熱泵聯合供暖應用研究    程建國

自適應復精度太陽跟蹤平臺    孫茵茵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冬季太陽能—土壤源熱泵系統(tǒng)的研究    侯曉俠

太陽能電池研究和發(fā)展現狀    毛愛華

Si基太陽電池發(fā)展現狀    鄧志杰

并網光伏系統(tǒng)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的一種改進措施及其仿真和實驗研究    楊海柱;金新民;

單片機控制的正弦波細分三相混合式步進電動機驅動系統(tǒng)    唐愛民,胡金高

庫布齊沙漠穿沙公路沙害綜合防治技術    胡春元,楊茂,楊存良,劉永茂,蔣有則,張潤煥

高速公路沙害防治技術研究-以丹東-拉薩高速公路新地-麻黃溝段為例    王智遠,徐占云,崔琳,仇本靈,王越峰

風沙對公路工程造價的影響因素分析    杜洪烈;

太陽能火箭發(fā)動機聚光器設計方法    張純良,張振鵬,魏志明

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綜述    李春鵬;張廷元;周封;

基于DSP的三相步進電機脈沖細分控制器設計    仲科;顏鋼鋒;

太陽能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    趙為

我國不同沙漠類型區(qū)公路沙害防治技術與機理研究    羅俊寶

庫布齊地區(qū)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研究    楊俊平

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綜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實現    吳理博

光伏太陽能熱泵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劉可亮

槽式聚焦太陽能集熱器及其應用研究    張麗英

電動車蓄電池電量監(jiān)測技術研究    胡居琦

轎車空氣動力學數值模擬及優(yōu)化    江賢軍

太陽能電動車電子電氣設備研究及動力性分析    徐順余

風積沙路基邊坡穩(wěn)定性的室內模擬試驗研究    董秀坤

自適應復精度太陽跟蹤平臺    孫茵茵

太陽能利用的跟蹤與聚集系統(tǒng)研究    張寶星

沙漠地區(qū)交通線路路基修建應用技術分析    王希云

高效率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    江小濤

基于DSP的無刷直流電機高性能調速系統(tǒng)的研究    張焱

納米GeO_2在空芯光纖中的化學氣相沉積    周桂耀,侯峙云,侯藍田

采集太陽光的照明系統(tǒng)研究    張耀明

空芯塑料光纖傳光機理及制備工藝    李偉,那艷玲

設計不同用途菲涅耳透鏡的基本公式    寇培林

地下建筑太陽能光導采光的實驗研究    李寶駿,曹文濟,王巧玉,劉曉晰,穆存運,楊世龍

毛細抽吸兩相流體回路(CPL)的啟動特性研究    曲偉,劉紀福,侯增祺,陳忠民

單片機控制步進電機系統(tǒng)設計    劉國永,陳杰平

單軸太陽能跟蹤系統(tǒng)的研究    樊峰鳴,馬良濤

單片機控制步進電機的方法研究與應用    黃灼堯

3-RPS 并聯機構運動分析    林福泳

機車車輛模塊化設計    趙洪倫,徐祖茂

高專工程力學課程體系改革探討    龍之輝;

芬蘭的模塊化裝甲車    王軍良

叛逆之美——比利時F2000模塊化突擊武器之我見    介龍濤;

數控立式車床的模塊化結構    劉小鵬 ,鄭新建 ,殷燕芳 ,張文橋

層次化模塊化可用性分析方法的誤差分析    王少萍,陶建峰,焦宗夏

基于標準模塊的Handling技術    謝祖剛,周洪

模塊化集成夾具在機械加工機床上的應用    李宏亮,王英杰

芬蘭XC-360模塊化裝甲車問世    劉煥松

模塊化組合式斷路器的拼裝連接裝置    石建國

密閉鼓風爐的混合故障診斷方法    丁云飛;桂衛(wèi)華;劉曉穎;周先德;周勇孝;

船舶模塊化設計與制造的現狀及發(fā)展方向    李永旺;姚壽廣;陳寧;

雷達數字信號處理模塊化技術    高新成;

淺談軟件復用技術及其應用    陳思;

基于Linux系統(tǒng)的專用網絡協(xié)議棧的設計與實現    張錦玉;王寶生;劉亞萍;

基于模塊化的家具定制模式的研究    干靜;辜夷;

光電對抗與“軟件無線電”    張繼勇;

淺析氧化鋁廠模塊化設計    黃慧麟;

金融危機背景下大規(guī)模定制戰(zhàn)略選擇與實施研究    焦媛媛;孫群存;易文貞;費卉卉;

MCU-M型模塊化測控裝置的開發(fā)和應用    徐國龍;符偉杰;

英特爾全面推進模塊化電信    任續(xù)燁

模塊化進階課程 為所有需求而作    張言

智能化 模塊化    

模塊化UPS大有可為    郭濤

話說模塊化定制    宋長棟

模塊化編組提升民兵遂行任務能力    夏琳 肖寬高

模塊化編組 一體化演練    鮑水云 張鋒

單缸模塊化 斯堪尼亞發(fā)動機的設計利器    本報記者 張翼

平臺化、模塊化是重卡發(fā)展的未來Platform and Modularization is the Future of Heavy Duty Truck    本報記者 梅振

某預備役高炮團快速動員實行模塊化集結    宋憲明、敖紹平

太陽能高倍聚光能量傳輸利用理論及試驗研究    韓延民

基于模塊化的企業(yè)全面創(chuàng)新學習機制研究    顧良豐

基于鏈管理的大規(guī)模定制運營管理系統(tǒng)研究    史麗萍

大型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實時仿真模型與運行特性研究    高建強

虛擬企業(yè)的協(xié)調機制研究    趙艷萍

模塊化本體建設研究    林松濤

細胞代謝網絡的結構、功能與進化研究    趙靜

可重構消防機器人機構分析與設計    陳紅亮

銀行保險制度研究及中國選擇    張廣華

開放式數控系統(tǒng)分布式體系結構及其實現策略的研究    李宏偉

模塊化可重組機器人運動規(guī)劃方法研究    唐見兵

產品信息管理與配置設計方法的研究    施會賓

基于單端SOA的全光波長轉換器的模塊化研究    曾小飛

基于嵌入式系統(tǒng)的稅控收款機設計與實現    吳澄

大規(guī)模定制:中國手機制造業(yè)模式選擇    沈春芳

模塊化可重組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tǒng)設計    沈金祥

HW公司產品開發(fā)的IPD模式研究    張雁平

企業(yè)集群網絡知識傳播研究    譚建

基于模塊化思想的CGPC控制軟件的開發(fā)和應用    陳棟

基于MVC的郵政呼叫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李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