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2種耕作方式下玉米還田秸稈養(yǎng)分釋放特征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5:32:29
熱度:

2種耕作方式下玉米還田秸稈養(yǎng)分釋放特征研究【摘要】:為了探討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稈還田腐解規(guī)律,采用尼龍網袋法,以玉米秸稈為研究對象,大田條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模式(旋耕和深耕)還田秸

【摘要】:為了探討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稈還田腐解規(guī)律,采用尼龍網袋法,以玉米秸稈為研究對象,大田條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模式(旋耕和深耕)還田秸稈干物質消耗、養(yǎng)分(N、P、K、有機質)釋放特征,以及C/N比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玉米秸稈在翻埋后一個月內是快速腐解期,其N、P、K及有機質碳能在較短時間內快速釋放,此時期內2種耕作方式各養(yǎng)分損失率分別為74.6%、39.3%、78.5%、50.2%和71.8%、34.1%、66.5%、42.9%。土壤深耕+秸稈還田耕作方式有利于秸稈的快速腐解,但對最終秸稈養(yǎng)分的釋放量沒有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2種耕作方式下的秸稈養(yǎng)分剩余量趨于一致。 【作者單位】: 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關鍵詞】耕作方式 玉米秸稈 網袋 腐解
【基金】:山東省農業(yè)產業(yè)技術小麥體系
【分類號】:S513
【正文快照】: 0引言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也是秸稈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每年生產的秸稈超過6.5億t,且隨著農作物單產的提高,秸稈產量也將隨之增加[1]。中國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養(yǎng)分量占當年化肥施用量的一半左右[2],秸稈還田后其分解礦化速率及養(yǎng)分的釋放程度對提高土壤肥力促進作物增產有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秸稈腐解劑對不同作物秸稈腐解特征研究    陳銀建;周冀衡;李強;解燕;劉加紅;

玉米秸稈分解期間土壤中有機碳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    張晉京,竇森,江源,李翠蘭,平立鳳

少免耕對小麥/玉米農田玉米還田秸稈腐解的影響    江曉東;遲淑筠;王蕓;寧堂原;李增嘉;

不同作物還田秸稈的養(yǎng)分釋放特征試驗    戴志剛;魯劍巍;李小坤;魯明星;楊文兵;高祥照;

兩種還田模式下玉米秸稈分解速率的比較    馬永良,宇振榮,江永紅,羅維

玉米秸稈腐解過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組成和結構研究    吳景貴;王明輝;萬忠梅;姜亦梅;吳江;

玉米秸稈還田與不同耕作方式下影響小麥出苗的因素    李少昆;王克如;馮聚凱;謝瑞芝;高世菊;

耕作方式對玉米秸稈腐解影響的研究    張宇;陳阜;張海林;陳繼康;

玉米秸稈覆蓋量對農田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李澤興;孫光芝;王洋;吳東輝;

我國北方土壤作物系統(tǒng)內鉀素循環(huán)特征及秸稈還田與施鉀肥的影響    劉榮樂,金繼運,吳榮貴,梁鳴早

大棚秋栽馬鈴薯增施鉀肥增產提質效果研究    姜華年;

有機肥資源在當代農業(yè)生產中的利用    許有尊;黃見良;吳文革;鄭樂婭;王鴻燕;張麗娟;崔娜;

豬糞的成分及其利用的研究    呂凱,石英堯,高振魁

秸稈還田的生態(tài)效應研究進展    朱自學;劉天學;

不同水分狀況下紅壤水稻土中有機物料分解及酶活性的變化    崔萌;李忠佩;車玉萍;代靜玉;

河北省作物秸稈資源及其利用狀況分析    高利偉;王方浩;馬林;張衛(wèi)峰;馬文奇;張福鎖;

黃淮平原區(qū)作物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技術規(guī)程研究與示范    袁奎明;隋學艷;賈春林;楊秋玲;

京郊主要作物生產系統(tǒng)磷素養(yǎng)分平衡評價——以順義區(qū)為例    侯勇;高志嶺;馬文奇;

核苷酸廠廢水生物污泥成分分析及資源化利用初探    郭丁香;吳振強;

恩平市典型種植戶冬作馬鈴薯施肥狀況調查分析    張新明;張洪秀;李水源;譚乾開;曹先維;何露堂;

中國能源農業(y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效益的定量評價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張亞平;

有機物料與尿素混施土壤后NH_3和CO_2的釋放規(guī)律研究    吳景貴;南陽;孫曉楠;楊冉冉;吳江;

秦巴山區(qū)土壤中鉀素狀況的分析及補鉀措施    王崇樂;都大俊;張可安;柯小蘭;王鴻耀;

作物秸稈資源的農業(yè)綜合利用研究    唐東民;伍鈞;祝亮;胡華;

特定培養(yǎng)條件下水稻土有機質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    張晉京;竇森;曹亞澄;

水旱輪作體系中的鉀素循環(huán)與平衡    李小坤;魯劍巍;吳禮樹;

稻稈還田配伍不同促腐劑對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產量的影響    徐培智;解開治;陳建生;楊少海;張發(fā)寶;唐拴虎;黃旭;顧文杰;

農田土壤養(yǎng)分動態(tài)的知識模型    何興兵;趙悅;黃豐;田興軍;

稻草還田對油菜生長、土壤溫度及濕度的影響    蘇偉;魯劍巍;周廣生;李小坤;李云春;劉曉偉;

不同施氮處理玉米根茬在土壤中礦化分解特性    蔡苗;董燕婕;李佰軍;周建斌;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對冬小麥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    屈會娟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秸稈全量還田對夏玉米生育及產量影響研究    沈學善

土壤水分與耕作方式對冬小麥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謝及產量的影響    鄭成巖

黑龍江省村域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平衡及低碳農業(yè)對策研究    溫和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稈覆蓋對農田環(huán)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態(tài)的影響    蔡太義

施肥和耕作長期試驗下農田土壤有機碳及作物生產力變化的統(tǒng)計研究    王成己

不同空間尺度區(qū)域氮素收支    遆超普

畜禽糞便源環(huán)境風險物質在土壤中的變化特征研究    張健

長期施肥條件下紫色土—小麥系統(tǒng)中鉀素利用的研究    熊明彪

水旱輪作體系中的養(yǎng)分循環(huán)特征    石孝均

油菜輕簡化生產中幾項養(yǎng)分管理關鍵技術的初步研究    蘇偉

砂姜黑土玉米秸稈碳、氮礦化特征研究    張麗娟

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氮磷供給與利用研究    汪佳

武夷山不同類型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盧茜

河北葡萄主產區(qū)土壤與樹體養(yǎng)分特征研究    王探魁

城郊集約化農牧生產體系養(yǎng)分流動特征及調控途徑研究    侯勇

土壤剖面有機質垂向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    韓璐

玉米蔬菜不同間套模式對菜田土壤特性影響的研究    仲惟磊

西南主要栽培模式下有機無機肥料配施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曉璟

RothC模型模擬我國典型旱地土壤的有機碳動態(tài)及平衡點    王金洲

不同還田方式作物秸稈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不同耕作栽培環(huán)境對秸稈腐解劑腐解效果的影響    胡立峰;檀海斌;董福雙;裴寶琦;翟學軍;

秸稈還田對土壤培肥的作用與效果初探    王平;

降水和地積溫對有機肥腐解的動態(tài)分析    王宏燕,彭馳,侯中田

小興安嶺森林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    殷秀琴,吳東輝,韓曉梅

土壤碳儲量減少:中國農業(yè)之隱患──中美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對比研究    李長生

耕作措施對陜西耕作土壤碳儲量的影響模擬    張凡;李長生;王政;

國際地球科學發(fā)展態(tài)勢    孫成權,曲建升

我國農田土壤碳庫演變研究:全球變化和國家糧食安全    潘根興,趙其國

玉米秸稈堆腐過程中形成富里酸的結構分析    吳景貴,景鳳英,汪冬梅,席時權,姜巖,王明輝,姜亦梅,耿玉暉

農田條件下麥秸的生物分解過程及分析    李云樂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事項    

玉米秸稈還田應注意的六個問題    田海;

JHM-2型玉米秸稈還田滅茬機    

玉米秸稈還田的難點及對策    于士杰,朱思杰

滕州市玉米秸稈還田機械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及對策    劉進洪;

關于景泰縣作物秸稈還田的調查    柏翠香;

機械化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要點    蘇藝,高肇興

玉米秸稈還田三要素    于士杰,朱思杰

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研究    趙樹立;逯懷森;張二全;

玉米秸稈還田要四防    薛華;

推廣玉米秸稈還田,確保糧食穩(wěn)產高產    韓慧蘭;尚德勇;

細菌在不同土壤團聚體粒徑中分布的遺傳多樣性比較及對耕作方式的響應    羅紅燕;蔣先軍;謝德體;

東北地區(qū)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溫度的動態(tài)變化    馬春梅;邸偉;趙澤松;宋秋來;刁曉林;曾祥亮;龔振平;

我國桉樹人工林更新耕作方式的現狀與分析    黃暉;李明;鄧怡國;

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對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產量的影響    段華平;牛永志;李鳳博;卞新民;

耕作方式對小麥根部病害的影響    程曉亮;紀莉景;栗秋生;王連生;孔令曉;

不同耕作方式對水稻產量及其源庫特性的影響    吳建富;潘曉華;石慶華;

不同耕作方式冬季土壤溫度特征及其對冬小麥安全越冬的影響    陳繼康;張宇;李素娟;張海林;

不同耕作方式對棉花不同部位果枝葉衰老生理特性的影響    韓秋成;張月辰;李玉清;李存東;孫紅春;劉連濤;

不同耕作方式對旱作區(qū)冬小麥旗葉衰老代謝及籽粒產量的影響    李友軍;黃明;

以機代耕 推動農業(yè)大發(fā)展    記者  范志剛

沙塵天氣頻發(fā)挑戰(zhàn)我國傳統(tǒng)農耕方式    李惠子 柴海亮

玉米秸稈還田“三防”    張繼臣 董慶利

玉米秸稈還田莫生負效應    蘇中良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啥    澄城縣農技中心 常正民 澄城縣種子公司 吳軍榮

舞鋼10萬畝玉米秸稈還田增效千萬元    任彥國 劉海軍

玉米秸稈還田好 注意事項也不少    遷安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 闞云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啥    張麗梅

玉米秸稈還田注意啥    賈友江

玉米秸稈還田應注意啥    山東省鄄城縣農業(yè)局 賈友江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耕層理化性狀和生物學特性時空分布研究    侯雪坤

不同耕作方式下農田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有機碳含量的研究    時秀煥

土壤團聚體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對耕作的響應    羅紅燕

耕種方式對農田表層土壤結構及有機碳影響的研究    張國盛

土壤水分與耕作方式對冬小麥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謝及產量的影響    鄭成巖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圍評價不同耕作方式下農田黑土有機碳固定    陳學文

灌溉和雨養(yǎng)條件下高產小麥耗水特性和產量形成的生理基礎    王紅光

內蒙古黃河流域旱作農田保護性耕作效應研究    張星杰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對冬小麥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    屈會娟

渭北旱塬蘋果園根系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態(tài)特征研究    甘卓亭

耕作方式的變遷及國家的作用    田曉青

吉林省西部不同耕作方式對玉米虛擬水影響的研究    常永智

不同耕作方式對棉花生長發(fā)育及衰老特性的影響    韓秋成

不同耕作方式對冬種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雪

玉米秸稈還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對冬小麥影響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    王小雷

耕作方式與地表覆蓋量對苜蓿及小麥地水蝕過程的影響    辛平

耕作方式:傳統(tǒng)、國家與市場    潘銀坪

長期與短期秸稈還田后稻米品質的差異性變化研究    顧麗

不同因素對西遼河流域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響    閆立偉

川西平原不同耕作措施適應性評價    閆宇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