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5:15:53
熱度:

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項目取得的主要進展:(1)新建了40余條高分辨率氣候序列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項目取得的主要進展:(1)新建了40余條高分辨率氣候序列,顯著提高了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序列的覆蓋度和時間分辨率;(2)揭示了暖期氣候的空間協(xié)同特征及歷史典型暖期與20世紀暖期氣候格局的差異;(3)診斷了自然驅動的歷史暖期與溫室氣體驅動的20世紀暖期形成機制的差異;(4)量化分析了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響應過程,辨識了冷、暖期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的主要差異。上述研究成果增進了對年代至百年尺度氣候變化特征與機制的認識,對我國適應未來氣候變化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育部虛擬地理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地理信息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關鍵詞】過去年 典型暖期 影響適應
【基金】: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0CB950100)
【分類號】:P467
【正文快照】: “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是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在2010年啟動的項目之一。研究過去2000年的氣候變化,特別是暖期的氣候特征及影響,不僅對揭示年代—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guī)律與動力學機制至關重要,而且對深入理解暖期背景下人類與氣候變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1640-1909年長江下游地區(qū)冬季冷暖特征研究    魏軍;畢碩本;顏停霞;錢育君;瞿穎;

論明清易代與氣候變化之關系    李忠明;張昳麗;

信息的性質對內隱社會印象的影響    周愛保

國際冰凍圈研究動態(tài)和我國冰凍圈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秦大河;效存德;丁永建;姚檀棟;卞林根;任賈文;王寧練;劉時銀;趙林;

1736-2000年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降水變化的周期分析(英文)    郝志新;鄭景云;葛全勝;

中國糧食安全脆弱區(qū)的識別及空間分異(英文)    殷培紅;方修琦;云雅如;

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的主要農業(yè)區(qū)    陳新海

從人口、耕地、糧食生產看清代直隸民生狀況——以直隸中部地區(qū)為例    薛剛;

過去千年氣候變化重建研究新進展    楊保;史鋒;Sonechkin D M;王章勇;秦春;

1780-1819年華北平原水旱災害社會響應方式的轉變    蕭凌波;方修琦;黃歡;魏柱燈;

華北1743-1744年與1876-1878年旱災中的政府糧食調度與社會后果對比    蕭凌波;黃歡;魏柱燈;

一個新的千年暖期可能已經來臨    湯懋蒼,柳艷香,馮松

“過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研究”進展    葛全勝;鄭景云;

應用“模糊數(shù)學”方法試作回暖期初日預報    李招寶;宋明玉;

我國正進入一個新的暖期    

科技快訊    

我國正處于氣候轉型期    

飼育室氨氣對豚鼠肺臟病變影響的調查研究    王楠田;姚鳳生;

近百余年來上海兩次增暖期的特征對比及其成因    徐家良

唐宋暖期我國東部重大氣象、水文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    蘇筠;鄭圓圓;

再次探討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    朱佛宏

新生代主要暖期及其對“人為變暖”的啟示    唐自華;

陜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同氣候變化關系的初步分析    杜繼穩(wěn);魯淵平;雷向杰;王小寧;

今年我市冬季取暖期增加15天    本報記者 艾春義

五項措施應對取暖期    黑龍江賓縣電業(yè)局局長 周立祥

地球經歷近萬年第三次暖期    曉松

停暖時如氣溫低供暖將延期    記者 曲長輝

氣候的歷史與歷史的氣候    柯濟

歷史氣候冷暖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記者 馮海波 楊圣勇 通訊員 江明中

結束震蕩多頭轉守為攻 氣氛趨暖期指或延續(xù)漲勢    本報見習記者 莫遲

學生挨凍牽動市長心現(xiàn)場辦公解決供熱問題    通訊員 鄭福

古樹研究揭開古代氣候之謎    吳洣麓

煤炭行業(yè)有望迎來短暫回暖期    藍海流

中國冬季極端冷事件對變暖背景的響應    馬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