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秸稈還田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14:26:07
熱度:

秸稈還田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摘要】:以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田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秸稈還田條件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及難降解組分含量的變化特征,為評價

【摘要】:以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田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秸稈還田條件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及難降解組分含量的變化特征,為評價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庫的穩(wěn)定性及指導區(qū)域農業(yè)管理措施增強土壤固碳能力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試驗在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試驗站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田進行,設有秸稈還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年棉田連作小區(qū)(標記為5、10、15、20、25和30年),無秸稈還田模式下1、5、10和15年連作小區(qū)(標記為CK1、CK5、CK10和CK15),共計10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種植品種為"新陸早46號",按"30+60+30"寬窄行距配置,采用膜下滴灌,種植密度為每公頃19.8萬株。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總量5 400 m3·hm-2,共施純N 495kg·hm-2,用氮肥的30%作基肥,于棉花收獲后結合翻耕施入,其余70%氮肥作追肥隨水滴施,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管理。研究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可以顯著提高0~60 cm土層總有機碳(TOC)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TOC含量逐漸升高,連作30年棉田土壤TOC含量最高;秸稈還田處理下各連作棉田0~20和20~40 cm土層有機碳活性組分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呈現明顯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難降解組分(酸解殘余碳)含量與活性組分含量呈相反的趨勢。秸稈還田能夠顯著地增加長期連作棉田0~60 cm土層有機碳活性組分和難降解組分的含量,且各組分含量均為0~2020~4040~60 cm土層。秸稈還田處理下0~60 cm土層有機碳活性指數(LIc)均小于無秸稈還田處理,且除連作15年外,隨連作年限增加LIc呈下降趨勢,30年時達到最低,3個土層連作30年LIc比連作5年分別降低了42.86%、49.21%和48.45%;而秸稈還田條件下0~6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難降解指數(RIc)均大于無秸稈還田處理,且表現出與活性指數(LIc)相反的趨勢,隨連作年限增加RIc呈增加趨勢,30年時達到最大,3個土層連作30年RIc比連作5年分別增加了28.31%、35.02%和40.53%。秸稈還田能夠提高長期連作棉田土壤總有機碳和難降解組分含量,減少有機碳活性組分含量,并使各組分占總有機碳比例間呈動態(tài)變化而保持TOC含量呈穩(wěn)定增加趨勢,使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品質朝好的方向轉化,同時增加有機碳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提高地力。 【作者單位】: 新疆兵團綠洲生態(tài)農業(yè)重點實驗室 石河子大學;
【關鍵詞】秸稈還田 土壤有機碳 活性組分 難降解性 酸水解分組法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60307)
【分類號】:S153.6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黃金花,劉軍,楊志蘭,魏飛,郭成藏,景峰,劉建國.秸稈還田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5,24(3):387-395.HUANG Jinhua,LIU Jun,YANG Zhilan,WEI Fei,GUO Chengzang,JING Feng,LIU Jianguo.Changes of Cotton StrawIncorporation on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關中平原農田作物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和作物產量的影響    南雄雄;游東海;田霄鴻;李錦;王淑娟;崔娟;劉廷;

秸稈還田對寧南旱作農田土壤活性有機碳及酶活性的影響    路文濤;賈志寬;張鵬;王維;侯賢清;楊保平;李永平;

秸稈還田對寧南旱區(qū)土壤有機碳含量及土壤碳礦化的影響    張鵬;李涵;賈志寬;王維;路文濤;張惠;楊寶平;

不同作物還田秸稈的養(yǎng)分釋放特征試驗    戴志剛;魯劍巍;李小坤;魯明星;楊文兵;高祥照;

我國東北土壤有機碳、無機碳含量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相關性    祖元剛;李冉;王文杰;蘇冬雪;王瑩;邱嶺;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進展    陳朝;呂昌河;范蘭;武紅;

興安落葉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機碳儲量隨林分生長的變化差異    王洪巖;王文杰;邱嶺;蘇冬雪;安靜;鄭廣宇;祖元剛;

洞庭湖典型濕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及其垂直分布    彭佩欽,張文菊,童成立,王小利,蔡長安

長期不同施肥下紅壤活性有機質與碳庫管理指數變化    徐明崗;于榮;王伯仁;

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有機碳活性和難降解性組分的影響    陳小云;郭菊花;劉滿強;焦加國;黃欠如;賴濤;李輝信;胡鋒;

不同配比有機肥和改良劑對土壤理化性質及酶活性的影響    韓長澤;劉云;完顏華;董元華;

玉米秸稈制備木陶瓷的研究    孫浩冉;

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群落互作關系的研究    葛云輝;鄒冬生;

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研究進展    周志峰;王明霞;

生物質炭輸入對土壤CO_2釋放影響的研究    花莉;金素素;唐志剛;

大豆·玉米不同種植方式對土壤酶活性·土壤無機氮含量的影響    姜丹丹;周連仁;依洪濤;戴建軍;

生物反應堆技術在榆林市設施蔬菜上的應用效益分析    艾海艦;朱銘強;亢福仁;王富剛;張楠;

北京山地針葉林與闊葉林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研究    耿玉清;余新曉;岳永杰;李金海;張國楨;劉松;

Active organic carbon pool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 soil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東祁連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與土壤物理因子相關性特征    楊成德;龍瑞軍;陳秀蓉;滿元榮;徐長林;惠婧婧;

不同還田條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釋放及效應研究    唐杉;

遼河三角洲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微生物的特征研究    趙先麗;周廣勝;周莉;呂國紅;賈慶宇;謝艷兵;

覆蓋與間作對亞熱帶丘陵區(qū)茶園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    徐華勤;肖潤林;宋同清;

不同有機無機氮配比對土壤活性有機質及pH的影響    張永春;汪吉東;沈明星;許仙菊;

不同植被覆蓋與施肥管理對黑土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    張迪;韓曉增;李海波;宋春;侯雪瑩;

生物有機肥對棉花黃萎病發(fā)生及產量的影響    熊又升;袁家富;沈杰;羅華二;徐祥玉;

三種不同綠肥的腐解和養(yǎng)分釋放特征研究    潘福霞;魯劍巍;劉威;耿明建;李小坤;曹衛(wèi)東;

秸稈用量對草甸褐土腐殖質組成的影響    馬麗娜;竇森;黃毅;劉永欣;陳麗珍;李慧敏;

河西綠洲灌區(qū)玉米秸稈帶膜還田時的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研究    盧秉林;車宗賢;包興國;胡志橋;張久東;楊文玉;

四川丘陵地區(qū)秸稈還田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措施——以江油市為例    陳榮樹;

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主要樹種人工林密度效應評價    高艷鵬

有機廢棄物CO_2施肥發(fā)酵過程中基質理化性狀變化及殘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新疆棉花長期連作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及可持續(xù)利用研究    韓春麗

小興安嶺泥炭沼澤植物區(qū)系及土壤理化性質研究    張陽武

不同經營措施下果園土壤有機碳庫特性及固碳潛力研究    王義祥

澳大利亞三種森林類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庫及相關微生物過程研究    魯順保

長期施肥條件下紅壤性水稻土有機質特征及其與土壤質量的關系    魯艷紅

川南坡地幾種退耕模式對土壤抗蝕性及有機質組分的影響    王景燕

連作黃瓜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及對黃瓜生長的影響    周新剛

城市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呼吸與微生物量碳研究    張鴿香

紫云英養(yǎng)分積累規(guī)律和還田腐解特性及其效應研究    劉威

砂姜黑土玉米秸稈碳、氮礦化特征研究    張麗娟

馬鈴薯連作障礙機理的探討    趙春燕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礦化與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    陳開華

連作對加工番茄生長發(fā)育和土壤生物活性的影響    孫艷艷

不同種植模式對北疆農田土壤微生物多態(tài)性的影響    劉瑜

艾比湖濕地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含量垂直分布研究    徐歡歡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碳氮垂直分布及碳庫管理指數    徐桂林

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行為選擇及效果評價    馬麗

適應秸稈還田的多功能菌劑對冬小麥土傳病害的防控效果及還田效應    李珊

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循環(huán)經濟    任仲杰;顧孟迪;

長期秸稈還田及休閑處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周波;劉登民;勞秀榮;聶俊華;孫偉紅;

農田碳匯估算模型與應用研究述評    鄧祥征;趙永宏;戰(zhàn)金艷;韓建智;

青海高寒農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研究    李月梅;

淺談玉米免耕栽培秸稈還田培肥地力配套技術應用    蒙成;李體琛;

瀘縣土壤肥力現狀及有機質提升行動實施措施    陳定素;陳祖君;劉明星;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全球意義    王根緒,程國棟,沈永平

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變化的環(huán)境影響    王根緒,馬海燕,王一博,常娟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動態(tài)分析    段文霞;朱波;劉銳;陳實;周玉平;陳放;

量化退耕還林后土壤碳變化    王春梅;劉艷紅;邵彬;趙景剛;

秸稈還田量的農田生態(tài)效應研究    強學彩

滴灌方式下棉田土壤水分變異性研究    雷曉云;申祥民;李彥;陳大春;

秸稈覆蓋對棉田土壤的影響    崔鳳俊,王國柱,尹振君,張志強,潘秀芬

利用中子儀進行棉田土壤水分測定和灌溉管理    張立楨,李亞兵

耕作措施對新疆綠洲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響    劉娟;韓春麗;高旭梅;張旺鋒;

棉田土壤自然供肥能力的研究    張素菲,龔光炎,黑志平,吳梅榮

綠洲連作棉田土壤重金屬富集特征及評價    鄧紅;林海榮;張澤;呂新;石宏剛;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區(qū)棉田土壤呼吸的溫度敏感性研究    趙志敏;趙成義;

南疆長絨棉中低產棉田土壤因素分析初報    田立文,文如鏡,崔建平,康學強,盧振新

棉田施用油渣培肥效果研究    王安源,王麗萍,許榮寶

喀什地區(qū)土壤鉀素現狀及施鉀效果    董積忠

干旱區(qū)不同管理措施下綠洲棉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研究    張前兵

艾比湖流域連作棉田土壤酶與理化性質研究    何雪芬

土壤鹽分對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響    路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