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技術及理論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20 13:47:43
熱度: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技術及理論研究【摘要】:污水中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態(tài)可以劃分為懸浮物和溶解物,按化學性質可以劃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常規(guī)污水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所有懸浮物和有

【摘要】:污水中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態(tài)可以劃分為懸浮物和溶解物,按化學性質可以劃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常規(guī)污水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所有懸浮物和有機物,通常采用以活性污泥法為主的生物處理技術和以沉淀為主的固液分離技術。因此,提高生物降解能力和強化固液分離效率是迄今污水處理技術發(fā)展的兩個層面。在提高固液分離效率方面,自我造粒流化床技術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項高效固液分離技術,通過混凝劑的合理使用和適宜的機械攪拌在高濃度懸濁液中形成大粒徑、高密度的造粒顆粒(Pellets),能大幅度提高固液分離效率。在提高生物降解能力方面,生物顆粒污泥培養(yǎng)技術的發(fā)展受到廣泛關注,由于生物顆粒污泥具有生物密度高、生物相豐富、沉降性好等優(yōu)于一般生物絮體的特點,所以該技術能有效提高生物反應器的降解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后續(xù)固液分離效率。但是,生物顆粒污泥培養(yǎng)周期長、控制難度大,從而影響了該技術的實際應用。 受以上兩項技術的啟發(fā),論文提出了將生物處理技術與造粒流化床固液分離技術相結合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新工藝,借鑒造粒流化床技術使生物反應器中的松散態(tài)活性污泥轉變?yōu)轭w粒污泥,再通過供氧條件的合理控制使造粒顆粒污泥具有與活性污泥同樣的生物降解活性,在發(fā)揮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離優(yōu)勢的同時實現(xiàn)有機物的生物降解,使污水中懸浮物分離和有機物生物降解得以同步完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論文對生物造粒流化床用于城市污水處理的技術特點和理論原理進行了系統(tǒng)性地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 (1)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工藝研究 建立了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中試系統(tǒng),確立了合理的供氧方式及最佳操作與控制條件,在西安市某污水廠開展了對城市污水直接處理的長期運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可以在一個單元內同時完成生物降解和固液分離。工藝的適宜操作條件為:PAC投量50mg/L、PAM投量5mg/L、上升流速1.32mm/s、攪拌速度10 rmp、回流比50%、排泥周期6h、泥床高度控制范圍110cm~160cm。在上述操作條件下連續(xù)運行,生物造粒流化床對城市污水中SS、COD、BOD、NH_3-N、TN、TP、色度、濁度等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別達到95%、90%、91%、38%、42%、95%、84%、77%。 (2)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顆粒污泥的物化特性研究 研究了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和物化特性,結果表明:造粒顆粒污泥的外形多為球狀,其粒徑分布具有沿流化床縱向自下而上遞減的趨勢,下、中、上層的粒徑范圍分別為3mm~4mm、2mm~3mm、1mm~2mm。通過粒徑和靜水沉速分析,得出了造粒顆粒污泥的粒徑-密度關系,結果顯示,生物造粒流化床中形成的顆粒污泥的有效密度隨粒徑增大而降低的趨勢不明顯,表明其具有密實的顆粒構造,有效密度接近于10~(-2) g/cm~3數(shù)量級,比同粒徑范圍的常規(guī)有機絮凝體密度高出一個數(shù)量級以上,同時也高于同粒徑范圍的常規(guī)無機絮凝體密度,這是其具有良好固液分離效果的原因所在。 (3)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顆粒污泥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通過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可知在造粒顆粒表面及內部均富集有大量的微生物。顆粒污泥的電鏡表面觀察及切片內部觀察結果表明,主要微生物形態(tài)為桿狀菌和球狀菌,前者多分布于流化床下層及顆粒污泥表面,后者多分布于流化床上層及顆粒污泥的內部。細菌計數(shù)結果表明,流化床中單位重量污泥中的細菌總數(shù)在4000萬個/g到9000萬個/g之間,且以好氧菌為主,好氧菌占細菌總數(shù)的97%以上、厭氧菌數(shù)量不到3%;細菌總數(shù)和好氧菌數(shù)量呈從底部到頂部遞減的趨勢,而厭氧菌則呈從底部到頂部遞增的趨勢;厭氧菌主要由反硫化菌和反硝化菌構成,前者占80%左右,后者占20%左右。DGGE分析結果表明,造粒顆粒中微生物種群具有多樣性特征,優(yōu)勢種屬有20多種,且流化床下層、中層、上層的微生物群落相似性為83.1%,說明沿層高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不明顯、群落結構較為穩(wěn)定。 (4)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機理探討 結合流化床沿縱向高度的溶解氧分布、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碳、氮、磷等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討了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機理??傮w來說,在混凝造粒和生化降解的協(xié)同作用下,床內污染物的去除包括“轉移”和“轉化”兩個過程,前者以混凝和吸附為主,后者以顆粒污泥中的微生物作用為主。污水中屬于懸浮物或膠體范疇的污染物在流化床底部通過混凝作用轉移到顆粒污泥中,溶解性污染物則通過吸附逐漸轉移到顆粒污泥中,然后得以生物降解和轉化。生物造粒流化床內以好氧為主的環(huán)境條件有助于有機物降解和氨氮的硝化過程,床內存在的局部缺氧大環(huán)境(主要在流化床上層)以及顆粒污泥內部存在的缺氧和厭氧微環(huán)境則有助于一定程度的反硝化。流化床對磷的去除主要是混凝作用,即化學除磷。 (5)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工藝的技術評價 長期連續(xù)中試運行的結果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用于城市污水處理,處理水的COD、TP、SS指標可達到《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規(guī)定的一級A標準,BOD可達到一級B標準,TN接近一級B標準,NH3-N達到二級標準。但該工藝能在一個處理單元內同時完成混凝造粒、生物處理和固液分離,總水力停留時間在1小時以內,BOD容積負荷可達到4 kgBOD/kgMLSS?d以上,不失為一種根據(jù)排水要求可供選用的高效污水處理技術。生物造粒流化床的MLSS濃度可保持在10000~15000mg/L、MLVSS可保持在5000~8000mg/L,遠高于一般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濃度,這是它實現(xiàn)污染物高效去除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生物造粒流化床 生物降解 顆粒污泥 固液分離 污水處理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X703
【目錄】: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1 緒論16-25
  • 1.1 研究背景16-22
  • 1.1.1 污水處理的技術發(fā)展16-18
  • 1.1.2 問題的提出18-22
  • 1.2 研究目的及內容22-23
  • 1.3 課題來源23
  • 1.4 論文結構23-25
  • 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技術及理論基礎25-43
  • 2.1 造粒流化床技術及理論基礎25-31
  • 2.1.1 普通絮凝過程與絮凝體構造特征25-27
  • 2.1.2 致密絮凝體的形成過程及構造特征27-28
  • 2.1.3 造粒顆粒的形成過程及其構造特征28-31
  • 2.2 生物顆粒污泥形成技術及理論基礎31-40
  • 2.2.1 生物顆粒污泥及其性質31-34
  • 2.2.2 生物顆粒污泥的形成機理34-38
  • 2.2.3 生物顆粒污泥技術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38-40
  • 2.3 流化床生物造粒技術的基本構思40-43
  • 2.3.1 基本技術構思40-41
  • 2.3.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系統(tǒng)構成41-43
  • 3 研究方案與實驗設計43-52
  • 3.1 研究方案43-44
  • 3.2 實驗裝置及系統(tǒng)設計44-45
  • 3.3 實驗操作方法45-47
  • 3.3.1 實驗現(xiàn)場條件45-47
  • 3.3.2 實驗原水47
  • 3.3.3 連續(xù)中試實驗47
  • 3.4 分析測試方法47-52
  • 3.4.1 化學分析47-48
  • 3.4.2 顆粒污泥物化特性分析48-49
  • 3.4.3 微生物學分析49-52
  • 4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工藝研究52-85
  • 4.1 工藝操作條件的確定52-58
  • 4.1.1 PAC、PAM 投藥量及投加方式52-53
  • 4.1.2 流化床上升流速與進水量53-54
  • 4.1.3 機械攪拌強度54-55
  • 4.1.4 回流比與進水溶解氧濃度55-56
  • 4.1.5 顆粒污泥床控制及排泥方式56-58
  • 4.1.6 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藝的基本操作條件58
  • 4.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啟動及污泥床的形成過程58-60
  • 4.2.1 流化床的啟動過程58-59
  • 4.2.2 排泥周期對顆粒污泥床的影響59-60
  • 4.3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效果60-69
  • 4.3.1 SS 和濁度的去除效果61-63
  • 4.3.2 有機物的去除效果63-65
  • 4.3.3 氮的去除效果65-67
  • 4.3.4 磷的去除效果67-68
  • 4.3.5 色度的去除效果68-69
  • 4.4 回流比和供氧條件對處理效果的影響69-79
  • 4.4.1 調整回流比的去除效果69-74
  • 4.4.2 調整供氧條件的去除效果74-78
  • 4.4.3 回流比和供氧條件的影響分析78-79
  • 4.5 流化床內各項水質指標的縱向分布規(guī)律79-83
  • 4.5.1 溶解氧濃度的縱向分布79
  • 4.5.2 SS 濃度的縱向分布79-80
  • 4.5.3 有機物濃度的縱向分布80-81
  • 4.5.4 NH3-N 及TN 的縱向分布81-82
  • 4.5.5 TP 的縱向分布82-83
  • 4.6 本章小結83-85
  • 5 生物造粒流化床中顆粒污泥的特性研究85-105
  • 5.1 顆粒污泥的物理學特性85-90
  • 5.1.1 顆粒污泥的形態(tài)特征85-86
  • 5.1.2 顆粒的粒徑分布86-88
  • 5.1.3 顆粒污泥的密度88-90
  • 5.2 顆粒污泥的微生物學特性90-97
  • 5.2.1 顆粒污泥表面的微生物分布90-91
  • 5.2.2 顆粒污泥內部的微生物分布91-94
  • 5.2.3 污泥床縱向的微生物分布94-97
  • 5.3 顆粒污泥的微生物多樣性97-103
  • 5.3.1 DGGE 分析98-100
  • 5.3.2 微生物多樣性解析100-103
  • 5.4 本章小結103-105
  • 6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機理105-112
  • 6.1 流化床對有機物的去除機理105-108
  • 6.1.1 不同形態(tài)有機物的去除過程105-107
  • 6.1.2 有機物去除機理分析107-108
  • 6.2 流化床脫氮過程與機理108-110
  • 6.2.1 NH_3-N 和TN 的物理轉移過程108
  • 6.2.2 NH_3-N 和TN 的生物轉化過程108-110
  • 6.2.3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脫氮機理110
  • 6.3 流化床除磷機理110-111
  • 6.4 本章小結111-112
  • 7 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藝的技術評價112-118
  • 7.1 污水處理效果評價112-114
  • 7.1.1 污染物去除效率評價112-113
  • 7.1.2 處理水質評價113-114
  • 7.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泥指標及污泥負荷114-116
  • 7.2.1 MLSS 和MLVSS 的縱向分布114-115
  • 7.2.2 SVI 的縱向分布115
  • 7.2.3 流化床的污泥負荷115-116
  • 7.3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技術應用前景116-117
  • 7.4 本章小結117-118
  • 8 結論及建議118-122
  • 8.1 結論118-121
  • 8.2 建議121
  • 8.3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121-122
  • 致謝122-123
  • 參考文獻123-131
  • 博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他成果131-13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生物造粒流化床一體化處理裝置的自我造粒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張金花

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機理研究    宋雅瓊

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污泥顆粒化    盧剛,鄭平

好氧顆粒污泥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分析    王芳;楊鳳林;張興文;張捍民;劉毅慧;周軍;

利用好氧顆粒污泥實現(xiàn)同步硝化反硝化    白曉慧

厭、好氧周期循環(huán)下的污泥顆粒化過程    王暄,季民,楊造燕,王景峰,劉壯

極具工程化潛力的好氧顆粒污泥技術    郝曉地;陳新華;戴吉;M.de Kreuk;M.C.M.van Loosdrecht;

好氧顆粒污泥的研究現(xiàn)狀    李玉瑛;李冰;鄭西來;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啤酒廢水的研究    劉莉莉;王志平;蔡偉民;

好氧顆粒污泥吸附重金屬Cd(Ⅱ)的研究    楊學耀;李進;李久義;李強;

SBR工藝運行條件對好氧污泥顆?;统仔Ч挠绊?nbsp;   盧然超,張曉健,張悅,竺建榮

SBR系統(tǒng)中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    楊麒,李小明,曾光明,謝珊,劉精今

蚯蚓生物濾池處理農村分散生活污水效果研究    尹志高;陸志波;楊健;劉靜;

淺談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tǒng)及其應用    方文秀;

東關水泥廠取水工程設計介紹    宋海兵;

寧淮高速公路景觀排水設計與探討    周光富;宋海兵;

市政道路下排水管線的位置設計分析    沈賢琴;

城市內澇原因及對策淺析    李洋;

DE氧化溝工藝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動態(tài)變化研究    馬美玲;

南美白對蝦養(yǎng)殖系統(tǒng)中氨氧化菌多樣性研究    馬少杰;趙勇;戴習林;潘迎捷;

幾種殺生劑的殺菌規(guī)律與作用機理探討    袁曉娟;呂榮湖;

微氧條件下顆粒污泥的特性及影響因素研究    朱靈峰;王哲;李新寶;吳波;明海濤;張玉萍;

四種填料對自然水體同時硝化反硝化脫氮性能的研究    劉景明;于洋;徐巖;俞晟;王愛輝;

污水處理廠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施昌平;

A/O-MBR處理生活污水低溫啟動試驗研究    劉慧君;許曉毅;朱躍敏;肖瑞;

南方城市雨洪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對策探析    隆萬容;

長江上游三峽庫區(qū)低溫、低C/N城市污水中TN去除對策分析    雷曉玲;葉方劍;劉賢斌;陳文華;

石油污染濱海濕地的微生物修復實驗探討    史鳳紅;李舫;

加速厭氧污泥顆?;难芯窟M展    王進;張振家;

五氯酚對好氧顆粒污泥與活性污泥活性影響的比較研究    李光偉;劉和;云嬌;陳堅;

出水循環(huán)強化人工濕地處理效能    何連生;劉鴻亮;席北斗;朱迎波;

水體中磷的轉化與循環(huán)    左梅梅;王華軍;丁昭霞;

層狀氫氧化鎂鋁的改性與成型及其對磷/氮陰離子的吸附脫除性能    邢坤

低C/N比污水間歇曝氣MBR脫氮研究    陸謝娟

德興銅礦污染土壤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態(tài)多樣性研究    謝學輝

超聲預處理組合技術改善污水污泥厭氧消化的研究    劉暢

聚合氯化鐵—腐殖酸(PFC-HA)絮體空間形貌的各向異性研究    于富玲

金屬離子在好氧微生物顆粒上的界面作用    孫雪菲

嚴重受污染河道水處理工藝的研究及重金屬對其處理效果的影響    王令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態(tài)效應及生物修復研究    李春榮

人工快速滲濾系統(tǒng)污染物去除機理及動力學研究    許文來

新型IC-SBBR組合工藝在豬場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    吳永明

武漢市內湖富營養(yǎng)化周年變化規(guī)律的監(jiān)測及初步討論    楊文靜

優(yōu)勢脫氮菌的篩選及工業(yè)化應用基礎研究    孫菲

城市生活污水中低溫高效苯酚降解菌的生理生化機制和降解特性的研究    李鳳敏

多層生物濾塔凈化硫化氫廢氣研究    張華新

A/A/O工藝處理城市污水除磷脫氮性能試驗研究    呂晶晶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藝處理城市污水比較研究    侯亞輝

東平湖浮游細菌群落多樣性分析    李正華

屠宰廢水培養(yǎng)好氧顆粒污泥及其除污效果的研究    岳瑞校

雙氧水、活性炭、沸石不同組合對污水深度處理的試驗研究    李海洋

活性炭和膨潤土強化SBR工藝脫氮性能研究    于群

DNA提取方法對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樣性PCR-DGGE檢測的影響    李鵬;畢學軍;汝少國;

生物強化除磷機理的探討    肖凡,顧國維

FISH/MAR技術及其在環(huán)境微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張瑛;阮曉紅;

高濁度水的結團凝聚處理方法    丹保憲仁,于泮池,王曉昌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潛力的優(yōu)化分析    徐志嬙;黃廷林;王曉昌;魏紅;

物化/生化集成的生物造粒流化床處理污水技術    袁宏林;王芳;劉永軍;王曉昌;

造粒流化床對不同形態(tài)污染物的強化去除    李志華;王振;王曉昌;李侃;李金容;李佳育;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綜合城市污水的中試研究    李志華;付進芳;李勝;劉志凱;姬曉琴;王曉昌;

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的處理技術    黃廷林

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顆粒對不同吸附質的吸附特性研究    李佳育;李金容;王振;

生物造粒流化床處理城市污水試驗研究    楊英靜

生物造粒流化床—臭氧氣浮組合工藝的應用研究    王歡

二級串聯(lián)生物造粒流化床對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研究    李忠民

好氧顆粒污泥實現(xiàn)同步硝化反硝化    楊麒,李小明,曾光明,謝珊,劉精今

固定化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屬離子的試驗研究    涂勇,張洪玲

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劉有才,鐘宏,劉洪萍

厭氧快速吸收新工藝處理生活污水研究    劉颯,楊造燕,劉壯,陳思源

單級生物脫氮技術的進展    曹國民,趙慶祥,張彤

厭氧快速吸收有機物的啟動能源研究    劉壯,楊造燕,王暄

SBR強化生物系統(tǒng)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    王景峰,王暄,田淑媛

不同有機負荷下好氧顆粒污泥的特性    王芳,楊鳳林,張興文,劉毅慧

三溝式氧化溝處理城市污水的效應    周律,錢易,楊肇健,高嵩,顏元

厭氧快速吸收有機物的兩種能量來源研究    楊造燕,劉颯,陳思源

廢水處理中污泥顆?;吧锔街饔醚芯?nbsp;   董春娟,呂炳南

農業(yè)廢棄物兩相厭氧處理技術的研究    丁春華,朱金華,楊虹

固定化微生物脫氮技術    楊麒,李小明,曾光明,謝珊,劉精今

五氯苯酚對厭氧顆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周洪波,陳堅

高溫厭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試驗研究    馮亮,吳靜,陸正禹

ABR中厭氧顆粒污泥的微生物學特性    徐金蘭,黃廷林,王志盈

微氧條件下培養(yǎng)降解五氯酚的好氧顆粒污泥    藍惠霞,陳中豪,陳元彩,陳榮

好氧顆粒污泥同步除磷脫氮研究的新進展    楊國靖,李小明,曾光明,謝珊,楊麒

利用好氧顆粒污泥實現(xiàn)同時除磷脫氮    楊國靖,李小明,曾光明,廖德祥,譚學華,吳永明,楊麒

兩相顆粒污泥UASB結合離子交換工藝及模型化研究    楊虹,倫世儀

UASB反應器的探討    管錫珺;涂劍成;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油田驅采出水的研究    孫曉君;王志平;劉莉莉;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系統(tǒng)    蔡偉民;

不同底物條件下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    王志平;劉莉莉;蔡偉民;

鈰離子在好氧顆粒污泥上吸附行為的研究    張麗麗;黃玉峰;方亮;蔡偉民;

ABR反應器成熟顆粒污泥的分形特征    王毅力;蘆家娟;劉燕;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啤酒廢水的研究    劉莉莉;王志平;蔡偉民;

MBR系統(tǒng)污泥形態(tài)對膜污染的影響研究    李秀芬;馬莉;華兆哲;陳堅;

IC厭氧技術處理造紙廢水    崔延齡;

造紙黑液厭氧處理過程中顆粒污泥馴化條件的探索    張建民;李茹;

污水處理新技術通過鑒定    實習記者 衛(wèi)曉莉

濟南市自主創(chuàng)新產品認定公告    

味精行業(yè)環(huán)保達標樹立典范    記者 呼躍軍

連鑄污水處理化學除油器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金亞飚

雙污泥系統(tǒng)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及脫氮除磷性能    吳蕾

硝化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及其與四環(huán)素相互作用研究    石義靜

顆粒污泥SBR中試研究及顆粒污泥氧傳質機理與胞外聚合物分析    張云霞

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態(tài)學研究    張斌

好氧顆粒污泥脫氮特性及其過程研究    王志平

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系統(tǒng)的特性及調控研究    徐金蘭

微氧狀態(tài)下EGSB反應器除污染性能研究    劉曉

微氧狀態(tài)下EGSB反應器除污染性能研究    劉曉

復合式厭氧氨氧化反應器除氮性能與動力學研究    高彥寧

高效厭氧反應器開發(fā)與應用研究    管錫珺

SBR中缺氧反硝化顆粒污泥特性研究    柳順蓮

生物造粒流化床顆粒污泥物理化學特性研究    鄒林琳

膨脹顆粒污泥床處理PTA廢水的試驗研究    侯偉忠

UASB反應器的啟動及厭氧顆粒污泥的特性研究    肖本益

玉米酒精廢水處理工藝研究    薛來平

厭氧氨氧化顆粒污泥的未培養(yǎng)和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的初步研究及新種的鑒定    肖義平

全程自養(yǎng)脫氮顆粒污泥培養(yǎng)及動力學研究    肖洋

序批式生物膜—顆粒污泥系統(tǒng)同步脫氮除磷研究    穆德穎

好氧顆粒污泥的培養(yǎng)及其實現(xiàn)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楊麒

SBR生物反硝化的試驗研究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