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松遼盆地宋站南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來源與成藏條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9 08:14:53
熱度:

松遼盆地宋站南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來源與成藏條件【摘要】:宋站南地區(qū)位于榆樹林油田北部,區(qū)域構造上位于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qū)三肇凹陷的東北斜坡帶,西鄰升平構造,北與宋站鼻狀構造接壤,東部為

【摘要】: 宋站南地區(qū)位于榆樹林油田北部,區(qū)域構造上位于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qū)三肇凹陷的東北斜坡帶,西鄰升平構造,北與宋站鼻狀構造接壤,東部為尚家鼻狀構造,南部為徐家圍子構造群。從目前的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來看,已經在周邊地區(qū)葡萄花油層和扶楊油層發(fā)現(xiàn)有汪家屯氣田、升平油田、榆樹林油田、宋站氣田。但是,宋站南核心地區(qū)油氣富集的基礎地質條件、油氣來源、成藏條件等認識不清。因此,對宋站南地區(qū)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天然氣組分和同位素是判別天然氣成因的主要依據,也是天然氣僅有的兩種地化數據。本文通過對宋南地區(qū)天然氣的甲烷,重烴,非烴及碳同位素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得出宋南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與升平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是同源的,而且含有無機氣,但含量很少。通過對升平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和升平地區(qū)深層天然氣對比分析得出,升平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與深層同源。對升平深層烴源巖分析可知,升平深層天然氣主要來自沙河子組煤系源巖。即宋站南中淺層天然氣(扶楊油層及登婁庫組天然氣)氣源巖為沙河子組煤系源巖。研究區(qū)中淺層鉆探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的產油層位是:葡萄花、扶余、楊大城子油層。葡萄花油層儲層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砂、砂壩和席狀砂,以中孔中滲為主。扶楊油層儲層主要為河道砂和砂壩,以中-低孔、特低-低-非滲儲層為主。本區(qū)中淺層天然氣主要運移輸導通道是斷陷期形成坳陷期繼續(xù)活動的斷裂(T5(T4)-T2斷裂)及斷陷期形成坳陷期和構造反轉期活動的斷裂(T5(T4)-T06),這些斷裂溝通了下伏沙河子組有效源巖與中淺層地層的有效圈閉,在泉頭組-青山口組沉積時期,松遼盆地受到東西向拉張應力場作用,這些斷裂活動開啟,而此時下伏的沙河子組氣源巖已進入大量的排氣期,其生成的天然氣沿源斷裂向上運移進入中淺層的儲層中聚集成藏。宋站南地區(qū)葡萄花油層和扶楊油層均以斷塊圈閉為主。對研究區(qū)扶楊油層斷裂帶中泥質含量進行計算,并以泥質含量50%為界評價了該區(qū)斷裂的側向封閉性??梢钥闯?宋站南地區(qū)扶楊油層斷層側向封閉性好,由其控制形成的斷塊和斷層遮擋圈閉均是有效的。 【關鍵詞】:松遼盆地 宋站南 中淺層 天然氣來源 成藏條件
【學位授予單位】:大慶石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創(chuàng)新點摘要6-9
  • 前言9-12
  • 1.選題的目的及意義9
  • 2.研究區(qū)的勘探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9
  • 3.完成的主要工作量9-10
  • 4.論文取得主要成果認識10-12
  • 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2-21
  • 1.1 工區(qū)位置12
  • 1.2 構造、斷裂特征12-19
  • 1.2.1 構造特征12-15
  • 1.2.2 構造演化階段15-17
  • 1.2.3 斷裂特征17-18
  • 1.2.4 斷裂類型劃分18-19
  • 1.3 地層特征19-20
  • 1.4 沉積特征20-21
  • 1.4.1 葡萄花油層沉積特征20
  • 1.4.2 扶楊油層沉積特征20-21
  • 第二章 天然氣組分及成因類型21-30
  • 2.1 研究區(qū)內天然氣化學組成21-27
  • 2.1.1 甲烷分布特征22
  • 2.1.2 天然氣的濕度和重烴含量特征22-25
  • 2.1.3 非烴氣組分特征25-27
  • 2.2 研究區(qū)內天然氣碳同位素27-30
  • 2.2.1 甲烷碳同位素分布27-28
  • 2.2.2 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系列特征28-30
  • 第三章 天然氣分布及來源30-41
  • 3.1 天然氣分布30-31
  • 3.2 天然氣來源31-36
  • 3.2.1 研究區(qū)縱向上氣源對比31-35
  • 3.2.2 研究區(qū)橫向上與相鄰區(qū)塊對比35-36
  • 3.3 升平天然氣來源36-41
  • 3.3.1 升平中淺層天然氣來源36-38
  • 3.3.2 升平深層天然氣來源38-41
  • 第四章 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41-62
  • 4.1 生烴能力評價41-47
  • 4.2 儲層特征分析47-57
  • 4.2.1 儲層巖性特征47-50
  • 4.2.2 儲層物性特征50-52
  • 4.2.3 儲層孔隙結構特征52-57
  • 4.3 天然氣運移機制57-58
  • 4.3.1 輸導通道類型及特征57-58
  • 4.4 圈閉類型及特征58-62
  • 結論62-63
  • 參考文獻63-66
  • 發(fā)表文章目錄66-67
  • 致謝67-68
  • 詳細摘要68-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淺談坳陷構造地質與盆地的成因關系    李志澤;王巍;

松遼盆地梨樹斷陷構造特征及有利區(qū)帶分析    馮曉輝;胡楊;

最新研究進展-地學與天文學專輯    

松遼盆地賓縣—王府凹陷構造特征分析    程三友;劉少峰;蘇三;

松遼盆地興城地區(qū)營城組火山巖巖性的測井識別方法    張學東;

尖齒狀金剛石復合片鉆頭在油頁巖礦區(qū)的鉆進實驗    張獻振;劉寶昌;盧彬;趙生慶;

松遼盆地長垣以西高臺子油層沉積特征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    楊玉芳;韓云潔;鐘建華;周永炳;陳志鵬;

松遼盆地松科1井南孔晚白堊世介形類生物地層    李順;席黨鵬;荊夏;黃清華;王焯;萬曉樵;

松遼盆地陸相大規(guī)模優(yōu)質烴源巖沉積環(huán)境的地球化學標志    馮子輝;方偉;李振廣;王雪;霍秋立;黃春艷;張居和;曾花森;

地質類比法在坳陷盆地油頁巖資源評價中的應用——以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為例    賈建亮;劉招君;郭巍;柳蓉;孟慶濤;閆磊;

松遼盆地青山口階的化學地層標記及其與海相Cenomanian階的對比    萬曉樵;葉得泉;李罡;

松遼盆地泰康地區(qū)青山口組孢粉和藻類組合及其古氣候特征    喬秀云;

松遼盆地徐家圍子營城組流紋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指示意義    孟凡超;劉嘉麒;李明;劉曉;印長海;陸加敏;崔巖;

松遼盆地晚中生代沉積巖碎屑鋯石年齡分布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盆地演化意義    李雙慶;陳福坤;祝禧艷;

松遼盆地青山口組烴源巖層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蒙啟安;陳萍;孔惠;

松遼盆地昌德地區(qū)深層成巖演化模擬與儲層孔隙度預測    孟元林;肖麗華;李杰;馬文杰;王雪松;楊俊生;

松遼盆地西斜坡泥巖地層壓實規(guī)律    趙健;

松遼盆地與大興安嶺白堊紀伸展盆山耦合關系與演化    劉招君;方石;郭巍;董清水;朱建偉;

松遼盆地西緣斷裂帶中花崗質糜棱巖的鋯石SHRIMP和云母Ar-Ar年齡及其構造意義    李娟;鄭常青;周建波;施璐;崔芳華;

松遼盆地中淺層輪藻化石組合特征    張文婧;謝磊;王樹恒;黃清華;孔惠;

松遼盆地最深探井古龍1井完鉆    記者 張云普

松遼盆地深地震深測技術實驗獲好評    馬琳

建南構造:淺層天然氣勘探前景良好    記者 李祖詩

松遼盆地深層碎屑巖勘探首獲突破    佳武張英

50歲油田 舒展奮進豪情    本報記者 王瑋

松遼盆地中原探區(qū)勘探項目啟動    劉宗志

大慶鉆探完鉆松遼盆地最深井    通訊員 劉愛國記者 張云普

ICDP總部批準白堊紀松遼盆地項目    記者 秦京午

中國石油和中國年代簽署松遼盆地兩井區(qū)塊石油合同    任繼凱

中國石油集團與馬來西亞常青集團簽署松遼盆地扶余1號區(qū)塊石油合同    記者 任繼凱

基于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的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油頁巖識別與資源評價    賈建亮

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事件沉積與高分辨率層序地層    高有峰

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旋回地層與坳陷盆地的沉積演化    王國棟

松遼盆地深層不同類型天然氣成因機理及其成藏貢獻    楊春

松遼盆地深層火山巖儲層屬性量化表征及其儲滲單元刻畫    吳顏雄

松遼盆地構造演化與東吐莫地區(qū)層序地層及隱蔽圈閉研究    聶逢君

松遼盆地裂后期構造反轉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    宋鷹

松遼盆地保乾三角洲層序地層學及含油氣系統(tǒng)研究    王立武

松遼盆地構造熱演化及地熱資源定量評價研究——以杜蒙地區(qū)為例    施龍

松遼盆地白堊系營城組火山巖有效儲層研究    黃玉龍

松遼盆地宋站南地區(qū)中淺層天然氣來源與成藏條件    于勇

松遼盆地扶余油田泉頭組沉積微相的研究    張宇

大慶油氣區(qū)石炭—二疊紀構造演化研究    孫寶山

松遼盆地乾東—深井子北地區(qū)三維精細構造解釋及儲層預測    張偉

松遼盆地樹25-尚2區(qū)塊構造演化與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    何志勇

松遼盆地火山流體與烴源巖相互作用的模擬實驗研究    汪名友

松遼盆地濱北地區(qū)構造樣式與構造圈閉預測    唐華風

松遼盆地早白堊世巖石圈熱結構模型研究    黎廣榮

松遼盆地三肇凹陷熱史恢復及其與油氣生成關系研究    高松

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qū)中部早白堊世早期構造特征及其演化    張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