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8:11:30
熱度: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摘要】:本論文以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藏為研究對象,采用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成藏動力學等多學科方法,研究了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構造條件、烴源條件

【摘要】:本論文以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藏為研究對象,采用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成藏動力學等多學科方法,研究了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構造條件、烴源條件和儲集條件等成藏地質要素,揭示了川中須家河組氣藏的成藏機理及成藏系統(tǒng),建立了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模式,確定了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以下認識: 1、古構造演化對川中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的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現(xiàn)今構造與油氣分布的關系南北有異,在三臺蓬溪南充線以北油氣成藏與構造關系相對密切,而該線以南與巖性圈閉關系相對密切。 2、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烴源巖有機質類型主要為湖泊河流相沉積的含煤地層Ⅲ型有機質,有機質含量多數(shù)在0.7%~1.2%之間,熱演化程度較高,一般達到高成熟濕氣階段。氣源對比表明與上覆侏羅系大安寨與下覆中、下三疊統(tǒng)雷口坡嘉陵江組天然氣有明顯的區(qū)別,天然氣為須家河組煤系地層自生自儲的天然氣。 3、揭示了了川中須家河組儲層的致密化過程:a.須家河組沉積后下降,在準同生期到早成巖A階段形成方解石連晶膠結物;b.地層繼續(xù)埋深,砂巖發(fā)生壓實壓溶,形成綠泥石包殼和第I期石英加大邊,原生孔隙度大大降低,隨之而來的強烈膠結、壓實致使須家河組砂巖致密;綠泥石環(huán)邊膠結具有雙重作用,減少原生孔隙的同時也保護了孔隙進一步被破壞;c.中-晚侏羅世須家河組烴源巖開始生烴,有機質分解形成有機酸開始溶蝕長石形成次生粒內(nèi)溶孔,這決定了儲層儲集空間的發(fā)育程度;d.隨著長石繼續(xù)溶蝕和壓溶作用的增強,導致第II期石英次生加大邊和第III期自生石英膠結繼續(xù)發(fā)育,使須家河組砂巖儲層進一步致密;e.進入喜山期,由于區(qū)域性構造運動產(chǎn)生斷裂,形成現(xiàn)今以次生孔-裂縫為主要儲集孔隙的須家河致密砂巖儲集層。 4、利用AFT裂變徑跡技術和Easy%Ro化學動力學模型計算了川中典型構造須家河組的熱史和生烴史,須家河組烴源巖在中-晚侏羅世開始進入生烴門限,白堊紀末期達到生烴高峰期,晚白堊世末期至今為構造隆升過程,生烴過程作用近乎停滯。由于構造演化過程的差異,不同構造區(qū)須家河組烴源巖的成熟演化過程也存在一定差異。 5、包裹體記錄了兩期油氣充注事件,分別在侏羅紀末期和白堊紀沉積期末;測年結果表明川中地區(qū)成藏時間具有北早南晚的特征。川中須家河組具有三期成藏的特征,兩期主要為油氣的充注期,一期為構造運動對氣藏的改造和定位;構造隆升過程對氣藏的影響最為重要。 6、川中須家河組的成藏機理表現(xiàn)為:①大面積“層狀蒸發(fā)式”排烴機制;②近距離運聚成藏,游離相為主、水溶相為輔的運移機制;③生烴增壓及壓實差異形成的源儲壓力差的成藏動力機制;④構造隆升天然氣的泄壓膨脹對天然氣的聚集成藏的改造機制。 7、對構造、沉積、烴源、儲層、成藏機理等方面研究及典型氣藏剖析可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氣藏近源聚集特征明顯,總體以自生自儲為主,因此縱向上可將須家河組劃分為3套成藏系統(tǒng):①須一-須二含油氣系統(tǒng);②須三-須四含油氣系統(tǒng);③須五-須六~侏羅系含油氣系統(tǒng),每個含油氣系統(tǒng)都是相對獨立的生儲蓋單元。 8、川中須家河組油氣成藏可以概況為三元耦合控藏,即烴源巖的成熟度和生烴強度控制了氣藏的分布,優(yōu)質儲層的發(fā)育控制了天然氣的富集區(qū)帶,古構造的演化過程控制了油氣的充注方向和氣藏的后期改造。但從主要控制因素的綜合分析認為,優(yōu)質儲層的發(fā)育和構造演化對氣藏的分布影響更大。 【關鍵詞】:四川盆地 須家河組 成藏機理 成藏系統(tǒng) 主控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錄9-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11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11-12
  •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12-14
  • 1.3.1 主要研究內(nèi)容12-13
  • 1.3.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13-14
  • 1.4 取得的主要認識14-16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6-20
  • 2.1 地理位置16
  • 2.2 區(qū)域地質背景16-18
  • 2.3 勘探開發(fā)概況18-20
  • 第3章 川中須家河組構造演化特征20-26
  • 3.1 構造演化特征分析20-23
  • 3.1.1 須家河組構造演化過程20
  • 3.1.2 須家河組現(xiàn)今構造特征20-23
  • 3.2 構造與油氣分布關系23-26
  • 3.2.1 古構造與油氣分布關系23-24
  • 3.2.2 現(xiàn)今構造與油氣分布關系24-26
  • 第4章 川中須家河組烴源條件26-36
  • 4.1 須家河組油、氣地球化學特征26-29
  • 4.1.1 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26-28
  • 4.1.2 凝析油碳同位素特征28-29
  • 4.2 須家河組油氣源對比分析29-31
  • 4.2.1 氣~氣碳同位素對比29
  • 4.2.2 油~油對比29-31
  • 4.3 須家河組烴源巖條件31-34
  • 4.3.1 有機質豐度31-32
  • 4.3.2 烴源巖厚度及分布32-33
  • 4.3.3 有機質類型33-34
  • 4.3.4 有機質熱演化程度34
  • 4.4 須家河組烴源巖生烴強度34-36
  • 第5章 川中須家河組儲集條件及控制因素36-45
  • 5.1 須家河組沉積背景36-37
  • 5.1.1 沉積基底特征36
  • 5.1.2 沉積演化特征36-37
  • 5.1.3 沉積相特征37
  • 5.2 須家河組儲集條件及控制因素37-45
  • 5.2.1 巖石類型37-38
  • 5.2.2 孔隙類型38-40
  • 5.2.3 儲層物性特征40-41
  • 5.2.4 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41-45
  • 第6章 川中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機理及成藏系統(tǒng)45-73
  • 6.1 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年代45-54
  • 6.1.1 須家河組熱史和烴源巖生烴史45-48
  • 6.1.2 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定年48-54
  • 6.2 須家河組油氣成藏過程模擬54-58
  • 6.2.1 螺隆區(qū)域剖面生烴模擬結果54
  • 6.2.2 立中區(qū)域剖面生烴模擬結果54-58
  • 6.3 須家河組氣藏成藏機理58-67
  • 6.3.1 烴源巖排烴機制58-59
  • 6.3.2 天然氣運移機制59-63
  • 6.3.3 天然氣成藏機制63-67
  • 6.4 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成藏系統(tǒng)67-73
  • 6.4.1 須一(T_3x~1)——須二(T_3x~2)成藏系統(tǒng)67-68
  • 6.4.2 須三(T_3x~3)須四(T_3x~4)成藏系統(tǒng)68-70
  • 6.4.3 須五(T_3x~5)須六(T_3x~6)~侏羅系(J)成藏系統(tǒng)70-73
  • 第7章 川中須家河組成藏主控因素73-85
  • 7.1 典型氣藏解剖73-80
  • 7.1.1 充西須四段氣藏73-76
  • 7.1.2 合川須二段氣藏76-80
  • 7.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80-85
  • 7.2.1 現(xiàn)今構造因素80-81
  • 7.2.2 古構造因素81
  • 7.2.3 烴源因素81-82
  • 7.2.4 儲集因素82-83
  • 7.2.5 保存條件因素83-85
  • 結論85-87
  • 致謝87-88
  • 參考文獻88-91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成藏機理    徐昉昊;袁海鋒;黃素;唐大海;李國輝;段新國;

川東弧形帶三維構造擴展的AFT記錄    王平;劉少峰;郜瑭珺;王凱;

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儲層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的影響——以青化砭油田長2油層組和長6油層組砂巖為例    馮娟萍;李文厚;歐陽征健;余芳;趙陽;

油氣成藏年代學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    趙靖舟

油氣成藏動力學及其研究進展    郝芳,鄒華耀,姜建群

美國落基山地區(qū)深盆氣及其基本特征    張金川;金之鈞;

湘西花垣—張家界斷裂帶構造變形特征與ESR定年    謝建磊;楊坤光;馬昌前;

營山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與中、下侏羅統(tǒng)油氣源特征對比研究    樊莉;蔣裕強;葛忠偉;沈昭國;楊金利;

儲層沉積-成巖過程中物性演化的主控因素    王瑞飛;孫衛(wèi);

川中須家河組流體包裹體與天然氣成藏機理    陶士振;鄒才能;陶小晚;黃純虎;張響響;高曉輝;李偉;李國輝;

長江三峽的貫通與江漢盆地西緣及鄰區(qū)的沉積響應    向芳

碎屑巖儲層物性下限研究及儲量計算    向丹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四段氣藏成藏機理研究    庫麗曼·木沙太

陸相致密砂巖儲層參數(shù)研究及表征    黃大志

安徽定遠早第三紀含鹽巖系的沉積相及巖鹽成因分析    陸彥邦;王棟;周海淵;

安徽中南部震旦紀-三疊紀二級層序的劃分    杜森官

中國南方東部震旦紀碎屑巖和泥質巖成巖作用    杜森官

安徽天長地區(qū)阜寧組砂巖成巖特點與儲層微觀特征研究    金寶林;

安徽省含山縣柱山—項家山水泥石灰?guī)r礦床成因及開采技術條件    左洪發(fā);

巢縣五通組碎屑巖的成巖作用研究    李雙應,金福全

華北南緣早寒武世早期皖西切谷沉積特征    杜森官

皖南東至地區(qū)震旦紀沉積相及層序地層分析    吳躍東

淮北煤田上石盒子組花斑泥巖中的粘土礦物研究    岳梅

紅堿淖湖泊沉積記錄的近五十年來的環(huán)境變化    李雙;陳碩;張家武;

多孔介質孔隙模型建立方法及應用研究進展    杜新龍;康毅力;游利軍;

基于低滲透砂巖儲層滲流機理的鉆井完井液動態(tài)損害評價    王銘偉;康毅力;游利軍;楊斌;周廣清;

塔中地區(qū)志留系柯坪塔格組砂巖輸導層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評價    趙健;羅曉容;張寶收;趙風云;雷裕紅;

Chlorite ceme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andstones from the Panyu low-uplift,Pearl River Mouth Basin    

河南禹州煤田石盒子組第六、第七煤組沉積環(huán)境與聚煤特征    郗國增;劉永春;陳勇;何偉民;郎巖峰;劉建軍;

古湖岸線的識別及其對砂體和油氣的控制    姜在興;劉暉;

川東北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鮞粒白云巖孔喉的空間展布與刻畫    張?zhí)旄?壽建峰;鄭興平;佘敏;潘立銀;

特低滲透油田孔喉結構對注水開發(fā)效果的影響    劉易非;范耀;

四川盆地北部地區(qū)構造樣式及成因分析    胡明;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序列    唐玄;張金川;

儲層鉆井液氣體定量檢測影響因素及方法研究    王印

濟陽坳陷第三系儲層預測技術研究    張云銀

濟陽坳陷深層碎屑巖儲層物性及其流體實時評價    鄧美寅

雪峰陸內(nèi)構造系統(tǒng)逆沖推滑體系    金寵

河南省鋁土礦資源分布與開發(fā)策略    袁愛國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地層與有利儲集砂體分布預測    金惠

白音查干凹陷隱蔽油藏預測技術研究    梁國勝

遼河坳陷東部凹陷沙三段沉積儲層特征與油氣關系    李軍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積—構造演化及天然氣勘探潛力研究    閆建萍

注水開發(fā)階段的儲層評價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研究    董鳳娟

晚白堊世西峽盆地沉積與構造環(huán)境分析    高立祥

李子埡井田瓦斯賦存規(guī)律與突出預測    王永周

杉木樹礦井瓦斯地質規(guī)律及瓦斯預測研究    劉文伍

豫西魯山地區(qū)中元古界汝陽群沉積相分析    鄭偉

河南省西部中二疊統(tǒng)山西組聚煤環(huán)境及沉積演化特征    劉順喜

寧東地區(qū)延安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研究    明潔

棲霞蓬萊群沉積相分析與沉積環(huán)境演化    韓瑞勝

華北東部晚古生代層序古地理研究    劉彬彬

魯西地塊奧陶紀巖相古地理研究    徐學蓓

臨清坳陷石炭—二疊系儲層沉積及成藏條件研究    孟兆磊

安徽省沿江地區(qū)網(wǎng)紋紅土和下蜀土的形成環(huán)境及其年齡    于振江,黃多成

第四紀沉積物常用測年方法及其適用性研究    張生

《辭海》中部分地貌學詞目注釋的商榷    黃強,劉沛然

長江三峽河流襲奪與河流起源    趙誠

川西拗陷的沉降與龍門山的崛起    崔秉荃,龍學明,李元林

川西拗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的天然氣成藏模式和蓋層封閉機理    王允誠,朱永銘

新構造運動與四川盆地構造演化及氣藏形成    童崇光

中國三疊系陸相砂巖中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機制及其與儲層孔隙保存的關系    黃思靜,謝連文,張萌,武文慧,沈立成,劉潔

天然氣有效儲層下限確定方法    肖思和,周文,王允誠,王洪輝

川西孝泉構造上三疊統(tǒng)超致密儲層演化特征    呂正祥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疊統(tǒng)成藏年代學及流體演化特征研究    李書兵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四段氣藏成藏機理研究    庫麗曼·木沙太

川西南部地區(qū)須二氣藏儲層物性下限研究    董立全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二段和四段砂巖優(yōu)質儲層成因探討    蔣裕強;郭貴安;陳輝;陶艷忠;劉華;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研究    張富貴;劉家鐸;孟萬斌;

川中地區(qū)廣安構造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裂縫充填礦物的ESR研究    歐莉華;時志強;錢利軍;

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物源供給體系分析    謝繼容;李國輝;唐大海;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及侏羅系煤成氣碳同位素組成    吳小奇;黃士鵬;廖鳳蓉;李振生;

基底斷裂在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中的作用    汪澤成;趙文智;李宗銀;江興福;李軍;

四川盆地中部須家河組致密砂巖儲層流體包裹體研究    李云;時志強;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儲層控制因素研究    崔衛(wèi)東;蔣志斌;曾德銘;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煤系烷烴氣碳同位素特征及氣源對比意義    戴金星;倪云燕;鄒才能;陶士振;胡國藝;胡安平;楊春;陶小晚;

四川廣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小塘子組、須家河組層序地層研究    鄒光富,夏彤,樓雄英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砂巖段沉積環(huán)境分析    陸廷清;黃勇;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連續(xù)型”大氣區(qū)形成、分布與評價    公言杰;鄒才能;陶士振;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成果    

四川盆地中部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地質特征與控制因素    高曉輝;陶士振;李偉;楊家靜;

四川盆地西部三疊系須家河組須二段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    姜在興;

赤水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特征及含氣性初探    黃世偉;張廷山;王順玉;陳曉慧;姜照勇;董同武;

三維縱波裂縫檢測技術預測川西南部須家河組須二段儲層    徐明華;劉定錦;朱敏;張華軍;蒙杉;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連續(xù)型致密砂巖氣地質特征    高曉輝;陶士振;朱如凱;袁選俊;

重慶市新興煤礦礦井充水條件及治水方案研究    曹楠;申太麗;李大猛;鮮鎮(zhèn)糠;

川西致密碎屑巖高自然伽馬砂巖識別方法    鄒瑋;李瑞;

須家河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    黎家盆

可顯著提高整體評價精度    羅文

四川油氣田“聚焦”須家河組儲層    記者 周澤山

四川油氣田打響“須家河”攻堅戰(zhàn)    記者 周澤山

廣安氣田須家河組氣藏試采初判潛力較大    周澤山 通訊員 李寬宇

新“氣王”勘探快馬加鞭    周澤山 記者 楊曉

須家河組儲層成為四川天然氣勘探新領域    記者 周澤山

川東北須家河組首獲工業(yè)氣流    張學斌 帥利成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開發(fā)見成效    記者 周澤山特約記者 李寬宇

時代的選擇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地層與有利儲集砂體分布預測    金惠

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    盤昌林

川中龍女寺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預測及流體檢測技術研究    張艷芳

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儲層流體特征與天然氣成藏    尚長健

四川前陸盆地須家河組層序充填樣式與儲層分布規(guī)律研究    戴朝成

川東北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    張峰

川中須家河組低滲砂巖氣藏滲流機理及儲層評價研究    葉禮友

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流體成因與天然氣動態(tài)成藏特征研究    劉四兵

致密碎屑巖儲層特征與裂縫發(fā)育帶預測    陳漢軍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四段氣藏成藏機理研究    庫麗曼·木沙太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    張武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與珍珠沖段地層沉積特征與劃分對比研究    何逢陽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氣藏類型、分布及富集規(guī)律    王昱翔

九龍山須家河組井壁穩(wěn)定性的測井評價研究    吳林蔓

川東北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與層序特征精細研究    郝景宇

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地震沉積學研究    胡麗

普光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致密砂巖儲層特征研究    路遙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過渡帶構造—沉積特征分析及須家河組成藏評價    王雪梅

川西新場地區(qū)須家河組水平井井壁穩(wěn)定性研究    王曉

川西新場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全巖化學組成的成巖意義    黃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