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徐深氣田斷裂及對天然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9 08:08:49
熱度:

徐深氣田斷裂及對天然氣成藏的控制作用【摘要】:徐深氣田是徐家圍子斷陷的重要產氣區(qū)塊,但是其內斷裂復雜,對氣藏的控制作用還不夠清楚,因此本文開展了徐深氣田斷裂對天然氣成藏控制作用的研

【摘要】:徐深氣田是徐家圍子斷陷的重要產氣區(qū)塊,但是其內斷裂復雜,對氣藏的控制作用還不夠清楚,因此本文開展了徐深氣田斷裂對天然氣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徐家圍子連片工區(qū)的地震解釋資料,同時利用測井、錄井和試氣等其他資料,對徐家圍子斷陷深部的構造演化規(guī)律和構造控藏作用進行了研究。根據鉆井、測井和分析測試資料,利用斷裂幾何學特征(斷層走向、斷裂密度、垂向斷距、延伸長度等)、運動學特征(斷裂生長指數、斷裂活動速率、剖面伸展率及構造演化剖面),厘定徐深氣田斷裂主要活動時期,在此基礎上劃分斷裂系統(tǒng)。根據斷裂系統(tǒng)劃分結果得到遮擋和輸導類型斷裂,對于遮擋類型斷裂進行斷層側向封閉性研究,首先,分析徐深氣田營一段頂蓋層和登二段蓋層的分布和發(fā)育與斷裂的匹配關系,其次,研究了斷裂與火山錐及火山巖儲層分布的關系,再次,分析了斷裂附近發(fā)育的裂縫對儲層改造,最后,通過斷裂側向封閉性的研究,分析了斷裂對構造-巖性氣藏圈閉有效性的控制。 通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徐深氣田斷裂主要活動時期由古至今依次為火石嶺組、沙河子組、營一段、營三段、泉頭組末-姚家組沉積時期;氣田內斷裂可劃分為早期伸展斷裂系統(tǒng)(Ⅰ)、早期走滑伸展斷裂系統(tǒng)(Ⅱ)、晚期伸展斷裂系統(tǒng)(Ⅲ)、晚期張扭斷裂系統(tǒng)(Ⅳ)、早期走滑伸展-晚期伸展斷裂系統(tǒng)(Ⅴ)、早期走滑伸展-晚期張扭斷裂系統(tǒng)(Ⅵ)、走滑斷裂系統(tǒng)(Ⅶ);Ⅴ、Ⅵ、Ⅶ型斷裂系統(tǒng)是構成氣源斷裂的主要斷裂系統(tǒng)類型;斷裂對營一段頂蓋層破壞程度大于登二段蓋層,致使營一段頂部蓋層封閉天然氣的能力弱于登二段蓋層,天然氣在營一段和營四段均有分布;徐中斷裂的發(fā)育控制了火山巖體(錐)的分布,同時斷裂附近發(fā)育的裂縫對火山巖儲層有良好的改造作用,使得斷裂附近的火山巖對天然氣有著良好的儲集性能;氣源斷裂與構造高部位控制著天然氣平面分布的位置,現今發(fā)現的工業(yè)氣流井均分布在距源斷裂3km范圍內的火山巖區(qū)域內;火山巖與斷裂對盤致密巖性或營四段礫巖對接情況下,能夠形成有效的圈閉。根據以上斷裂對天然氣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建立了徐深氣田營城組的天然氣控藏模式。 【關鍵詞】:徐深氣田 斷裂 天然氣 成藏 斷層側向封閉性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創(chuàng)新點摘要7-10
  • 前言10-17
  • 0.1 研究目的及意義10
  • 0.2 國內外研究現狀10-14
  • 0.2.1 斷裂系統(tǒng)及對油氣成藏控制作用研究現狀10-14
  • 0.2.2 徐深氣田勘探現狀14
  • 0.3 研究內容及思路14-15
  • 0.3.1 主要研究內容14-15
  • 0.3.2 研究思路15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5-17
  • 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17-23
  • 1.1 盆地構造演化特征17-22
  • 1.1.1 斷陷階段18
  • 1.1.2 坳陷階段18-21
  • 1.1.3 構造反轉階段21-22
  • 1.2 地層與沉積特征22-23
  • 第二章 斷裂發(fā)育特征及演化歷史23-39
  • 2.1 斷裂幾何學特征23-25
  • 2.1.1 斷裂發(fā)育特征23-25
  • 2.1.2 斷裂組合模式25
  • 2.2 斷裂形成及其演化歷史25-39
  • 2.2.1 斷裂形成活動時期25-31
  • 2.2.2 斷裂形成演化歷史31-39
  • 第三章 斷裂系統(tǒng)劃分及其氣源斷裂厘定39-50
  • 3.1 斷裂系統(tǒng)劃分39-48
  • 3.1.1 斷裂活動性質39-46
  • 3.1.2 斷裂系統(tǒng)發(fā)育特征46-48
  • 3.2 氣源斷裂厘定48-50
  • 第四章 斷層側向封閉性評價50-56
  • 4.1 斷層側向封閉機理50-51
  • 4.2 斷層側向封閉性方法51-53
  • 4.2.1 Allen 圖基本原理及編制51-52
  • 4.2.2 Knipe 圖解基本原理及編制52-53
  • 4.3 徐深氣田斷層側向封閉性評價53-56
  • 4.3.1 斷層側向封閉性評價標準53-54
  • 4.3.2 斷層側向封閉性評價結果54-56
  • 第五章 斷裂對天然氣成藏控制作用及控藏模式56-67
  • 5.1 斷蓋配置控制天然氣垂向分布56-59
  • 5.1.1 斷裂對蓋層破壞程度的評價56-58
  • 5.1.2 斷蓋配置與天然氣垂向分布關系58-59
  • 5.2 斷裂與有效儲層形成及改造作用59-61
  • 5.2.1 斷裂對火山巖及火山錐分布的控制作用59-60
  • 5.2.2 斷裂變形特征控制著火山巖體裂縫的發(fā)育程度60-61
  • 5.3 氣源斷裂控制天然氣成藏平面范圍61-63
  • 5.3.1 氣源斷裂與構造高背景控制天然氣平面富集區(qū)域62
  • 5.3.2 強充注斷裂較弱充注斷裂更有利于天然氣成藏62-63
  • 5.4 斷裂對天然氣藏圈閉有效性63-65
  • 5.5 斷裂控藏模式65-67
  • 結論67-68
  • 參考文獻68-73
  • 發(fā)表文章目錄73-74
  • 致謝74-75
  • 詳細摘要75-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斷塊結構與斷塊封閉性間的關系    魯兵,孔憲政,黎冰,郭玉杰

對油氣運聚研究中一些概念的再思考    李明誠

滲透率級差對透鏡狀砂體成藏的控制模式    邱楠生,萬曉龍,金之鈞,曾濺輝,張善文,姜振學

松遼盆地“T_2”斷層系及青山口早期伸展裂陷    胡望水

層間干擾與油氣差異充注    吳勝和,曾濺輝,林雙運,郭燕華

砂泥巖薄互層段中斷層封閉性的定量研究    呂延防;黃勁松;付廣;付曉飛;

非線性映射分析判斷斷層封閉性    呂延防,陳章明,陳發(fā)景

斷層封閉性的定量研究方法    呂延防,李國會,王躍文,宋廣建

蘭聊斷層的幾何學、運動學特征對東濮凹陷構造樣式的影響    漆家福;王德仁;陳書平;趙衍斌;程秀申;解宸;徐政強;

天然氣成藏過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與評價方法    柳廣弟,李劍,李景明,朱筱敏,王震亮,王雅星,謝增業(yè)

斷層面形態(tài)對中淺層石油運移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    姜素華,曾濺輝,李濤,姜雨

蘇里格西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王濤;范立勇;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油氣運移與油砂成礦分析    劉興兵;黃文輝;

惠民凹陷臨商斷層封閉性特征    趙蕾;倪金龍;隋巖剛;袁杰;

火山巖油氣儲層特征淺析    張新榮,王東坡

含油氣盆地成藏動力學研究綜述    褚慶忠,張樹林

升平氣田白堊系營城組火山巖儲層特征與預測    康冶

東北及華北含油氣盆地巖漿活動對碎屑巖的改造與成巖作用貢獻    劉立,彭曉蕾,高玉巧,馬鋒,尹微,董福湘,楊慶杰,于均民

黏土涂抹充填方法評價斷層封閉性研究    楊智,何生,李奇艷,王芙蓉

含油氣盆地中熱流體活動的流體包裹體依據    彭曉蕾;高玉巧;劉立;

盆地含氣遠景評價的可供聚集氣法    柳廣弟,龐雄奇,郝石生

石油與天然氣運移研究綜述    李明誠

正韻律砂層中滲透率級差對石油運移和聚集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    曾濺輝

流體包裹體常規(guī)特征在油氣成藏研究中的應用    王紅軍,蔡迎春

現今地應力與斷層封閉效應    周新桂,孫寶珊,譚成軒,孫宏斌,鄭榮植,馬常星

斷層涂抹層分布規(guī)律的物理模擬實驗研究    呂延防,張發(fā)強,吳春霞,王亞明

東濮凹陷長垣斷層系中轉換斜坡的特征與油氣勘探    孫思敏,彭仕宓,汪新文,昝新

松遼盆地斷裂縱向導流性淺析    雷茂盛,林鐵鋒

層間非均質砂層石油運移和聚集模擬實驗研究    曾濺輝,王洪玉

油氣輸導體系的類型及其輸導性能在時空上的演化分析    趙忠新,王華,郭齊軍,甘華軍,韓晉陽,田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