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及目標評價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8:07:19
熱度: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及目標評價【摘要】:本文以成烴(含油氣)系統(tǒng)理論和成藏動力學為基礎,以碳酸鹽巖沉積學、儲層地質(zhì)學和油氣藏地球化學原理與方法為指導,詳細地

【摘要】:本文以成烴(含油氣)系統(tǒng)理論和成藏動力學為基礎,以碳酸鹽巖沉積學、儲層地質(zhì)學和油氣藏地球化學原理與方法為指導,詳細地研究了烴源層、儲層、蓋層和圈閉的形成與演化,論述了烴源巖的有機質(zhì)熱演化史、油氣生成的時間和期次以及油氣運、聚、散特點。在石油地質(zhì)靜態(tài)要素定量評價的基礎上,以“四史”演化及時空配置關系為主線,闡明了氣藏形成機制和分布規(guī)律,對氣藏形成的有利地帶和勘探目標作出預測與評價。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飛仙關期,川東北地區(qū)基本處于一碳酸鹽孤立臺地—海槽(盆地)環(huán)境之中,臺地四周由深水的開江—梁平海槽、南秦嶺洋和鄂西海槽(盆地)圍繞。臺地邊緣鮞粒灘是儲層分布的有利地區(qū),海槽相細粒沉積物則有利于烴源巖形成。 2.川東北地區(qū)海槽區(qū)上二疊統(tǒng)(P_2)和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一段(T_1f~1)碳酸鹽巖有機質(zhì)豐度相對最高,目前已處于過成熟階段,生烴強度高,屬于好烴源巖。 3.埋藏史和熱演化史的恢復結果表明海槽區(qū)上二疊統(tǒng)烴源巖在下三疊統(tǒng)沉積期開始進入生烴門限,在中侏羅統(tǒng)沉積期則達到生油高峰期,在白堊系沉積期達到生氣高峰期,白堊紀末達到最大埋深。 4.川東北地區(qū)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天然氣屬于高含硫干氣,平均硫化氫含量在10%以上,二氧化碳含量中等。 5.綜合天然氣碳同位素組成、源巖、儲層瀝青地球化學特征等,并結合四川盆地不同地質(zhì)時代天然氣碳同位素組成特點,經(jīng)對比確定該區(qū)天然氣主要屬于海相碳酸鹽烴源巖成因,而且主要屬于油型裂解氣,其次為干酪根裂解氣,主體與海槽區(qū)上二疊統(tǒng)(P_2)和下三疊統(tǒng)下部(T_1f~1)碳酸鹽巖有機質(zhì)成因有關。 6.通過巖石學特征,硬石膏、硫化氫、硫磺和黃鐵礦的硫同位素,碳酸鹽和交代硬石膏結核的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組成等的詳細研究,證實該區(qū)天然氣中H_2S為熱化學硫酸鹽還原作用(TSR)成因。 7.儲層有四期溶蝕作用,其中同生期一次,埋藏期三次。同生期溶蝕與大氣淡水淋濾有關,溶蝕強度較低;第一期埋藏溶蝕與海槽相烴源巖產(chǎn)生的有機酸性水有關,溶蝕強度大;第二期埋藏溶蝕與瀉湖相熱化學硫酸鹽還原過程中產(chǎn)生的H_2S有關,溶蝕強度也較大;第三期埋藏溶蝕與喜山 【關鍵詞】:飛仙關組 川東北 成烴系統(tǒng) 成藏動力學 烴源巖 儲層 蓋層 圈閉 運移 聚集 評價 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P618.130.2
【目錄】:
  • 1、前言12-19
  • 1.1 論文來源及目的意義12
  •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12-14
  • 1.3 論文研究目標和研究思路14-15
  • 1.4 論文投入的工作量15-17
  • 1.5 論文取得的主要進展與認識17-19
  • 2、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19-46
  • 2.1 工區(qū)范圍及勘探簡況19-20
  • 2.1.1 工區(qū)范圍19-20
  • 2.1.2 勘探簡況20
  • 2.2 地層20-28
  • 2.2.1 飛仙關組的頂、底界22-23
  • 2.2.2 飛仙關組內(nèi)部的對比與劃分23-28
  • 2.3 沉積相28-46
  • 2.3.1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31-37
  • 2.3.2 沉積相平面展布及演化規(guī)律37-46
  • 3、烴源巖生烴條件與熱演化史46-67
  • 3.1 烴源巖有機質(zhì)豐度46-51
  • 3.1.1 分區(qū)分層綜合評價46-49
  • 3.1.2 橫向對比49-51
  • 3.2 烴源巖有機質(zhì)類型與性質(zhì)51-54
  • 3.2.1 瀝青“A”族組成51-52
  • 3.2.2 鏡檢結果52-53
  • 3.2.3 干酪根碳同位素組成53-54
  • 3.3 烴源巖成熟度與熱演化史54-67
  • 3.3.1 烴源巖成熟度與演化階段54-56
  • 3.3.2 埋藏史恢復基本原理56-58
  • 3.3.3 熱演化史恢復方法58-60
  • 3.3.4 古地溫梯度60-61
  • 3.3.5 熱史恢復結果61-67
  • 4、氣藏地球化學特征與天然氣成因67-99
  • 4.1 天然氣組成地球化學特征67-70
  • 4.2 儲層瀝青地球化學特征70-77
  • 4.2.1 正構烷烴的組成特征70-72
  • 4.2.2 甾萜生物標志化合物72-76
  • 4.2.3 地層水特征76-77
  • 4.3 天然氣成因與來源77-89
  • 4.3.1 天然氣碳同位素組成78-84
  • 4.3.2 生物標志化合物84-86
  • 4.3.3 氣體成因性質(zhì)86-89
  • 4.4 硫化氫分布與成因89-99
  • 4.4.1 硫化氫氣體分布特征89-92
  • 4.4.2 硫化氫成因研究92-99
  • 5、儲層形成與演化99-138
  • 5.1 儲層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99-121
  • 5.1.1 白云石化作用100-110
  • 5.1.2 溶蝕作用110-118
  • 5.1.3 儲層孔隙演化118-121
  • 5.2 儲層基本特征121-130
  • 5.2.1 儲層物性特征121-124
  • 5.2.2 儲層巖性特征124-125
  • 5.2.3 儲層孔隙結構特征125-128
  • 5.2.4 儲層分類評價128-130
  • 5.3 儲層的時空展布及儲蓋配置130-138
  • 5.3.1 儲層的時空展布130-134
  • 5.3.2 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134-136
  • 5.3.3 儲層分布預測136
  • 5.3.4 儲、蓋配置關系及蓋層質(zhì)量評價136-138
  • 6、天然氣成藏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138-180
  • 6.1 關于成烴系統(tǒng)理論138-142
  • 6.1.1 成烴系統(tǒng)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138-140
  • 6.1.2 成烴系統(tǒng)的研究內(nèi)容與級別劃分140
  • 6.1.3 成烴系統(tǒng)理論的評價140-142
  • 6.2 川東北地區(qū)二、三疊系成烴系統(tǒng)研究142-151
  • 6.2.1 二疊紀一早三疊世飛仙關期沉積發(fā)展史142
  • 6.2.2 成烴系統(tǒng)關鍵時刻142-143
  • 6.2.3 成烴系統(tǒng)的分布143-148
  • 6.2.4 成烴系統(tǒng)地質(zhì)剖面148-149
  • 6.2.5 成烴系統(tǒng)地質(zhì)事件149-151
  • 6.2.6 可靠性等級及命名151
  • 6.3 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151-159
  • 6.3.1 成藏動力學系統(tǒng)理論的提出151-153
  • 6.3.2 成藏動力系統(tǒng)的劃分原則153-155
  • 6.3.3 成藏動力系統(tǒng)流體來源155-157
  • 6.3.4 成藏動力系統(tǒng)動力源泉157-158
  • 6.3.5 成藏動力系統(tǒng)類型的劃分原則158-159
  • 6.4 川東北地區(qū)飛仙關組天然氣成藏動力學159-178
  • 6.4.1 成藏動力系統(tǒng)的劃分與確定159-161
  • 6.4.2 成藏動力系統(tǒng)的壓力特征161-164
  • 6.4.3 成藏動力系統(tǒng)流體勢與油氣運聚規(guī)律164-171
  • 6.4.4 成藏動力系統(tǒng)類型171-172
  • 6.4.5 成藏動力系統(tǒng)的成藏事件與成藏史172-178
  • 6.5 川東北地區(qū)飛仙關組鱺灘氣藏成藏模式178-180
  • 7、構造演化與圈閉評價180-197
  • 7.1 構造演化史與圈閉發(fā)育史180-185
  • 7.1.1 構造演化史180-182
  • 7.1.2 圈閉發(fā)育史182-185
  • 7.2 圈閉評價185-197
  • 7.2.1 圈閉特征185
  • 7.2.2 圈閉地質(zhì)評價及其方法概述185-190
  • 7.2.3 圈閉評價參數(shù)選擇190-192
  • 7.2.4 圈閉評價結果及排隊192-197
  • 8、有利區(qū)帶預測與勘探目標評價197-203
  • 8.1 有利區(qū)帶預測197-199
  • 8.1.1 五寶場渡口河地區(qū)197
  • 8.1.2 溫泉井構造帶197-198
  • 8.1.3 鐵山坡構造帶198-199
  • 8.1.4 大巴山前緣帶199
  • 8.2 勘探目標評價199-203
  • 9、結論203-206
  • 致謝206-207
  • 參考文獻207-213
  • 圖版說明213-219
  • 圖版Ⅰ213
  • 圖版Ⅱ213-21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熱化學硫酸鹽還原作用對碳酸鹽巖氣藏的化學改造——以川東北地區(qū)長興組—飛仙關組氣藏為例    杜春國;郝芳;鄒華耀;張俊;朱揚明;王存武;

川東北地區(qū)普光氣田油氣運聚和調(diào)整、改造機理與過程    杜春國;郝芳;鄒華耀;朱揚明;蔡勛育;王存武;

川東北WBT構造生物礁儲層預測    周長友

生物礁地球物理響應特征及儲層預測    張敏知

礁灘相儲層綜合預測研究    蔡涵鵬

川東北礁灘儲層地震檢測與流體識別研究    陳勇

川東北HCL地區(qū)飛仙關組三段鮞灘儲層地震預測研究    黃玉

川東北河壩地區(qū)飛三段儲層特征研究    李蕊

川東北碳酸鹽巖鮞粒灘儲層預測研究    張璽華

普光氣田大灣區(qū)塊三疊系飛仙關組儲層成巖作用研究    夏訓文

川東北地區(qū)飛仙關組鮞灘分布規(guī)律    劉建強

東濮凹陷流體勢和天然氣運移、聚集    華保欽,吳石中

板橋凹陷古流體勢與油氣運移聚集史研究    李延鈞,陳又才,楊遠聰,朱江,張茂林,梅海燕,于志海,楊池銀,廖前進

四川盆地天然氣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    王蘭生,茍學敏,劉國瑜,王琳,汪維明,王密云

碳酸巖生油巖中瀝青變質(zhì)程度和瀝青熱變質(zhì)實驗    劉德漢 ,周中毅 ,賈蓉芬 ,李文瑛

塔里木盆地古地溫與深部找油(氣)前景    周中毅,盛國英

流體包裹體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溫剖面研究中的應用    王一剛,余曉鋒,楊雨,張靜

油氣成藏動力學及其研究進展    郝芳,鄒華耀,姜建群

論成藏動力系統(tǒng)中的流體動力學機制    田世澄,陳永進,張興國,崔剛,何會強

論成藏動力學系統(tǒng)    田世澄,陳建渝,張樹林,畢研鵬,張繼國

圈閉地質(zhì)綜合評價的專家系統(tǒng)模型    徐景禎,陳章明,劉曉冬

中國油氣二次運移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李多麗,關平

布達特群熱流體活動及其對火山碎屑巖的改造作用——以海拉爾盆地貝爾凹陷為例    李春柏;張新濤;劉立;任延廣;孟鵬;

川西地區(qū)有機流體包裹體產(chǎn)狀、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    邵先杰;

準噶爾盆地排2井區(qū)油氣成藏機理    史建南;

大型凹陷斜坡帶油氣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層為例    劉宗堡;馬世忠;呂延防;馬仲尊;譚偉雄;

伊通盆地莫里青斷陷地層壓力演化與油氣運聚    曹強;葉加仁;郭飛飛;豐勇;

松遼盆地南部高臺子油層成藏動力學    郭巍;劉招君;劉群;馬琳;丁鴻儒;孫守亮;

曙光—雷家地區(qū)隱蔽油氣藏及其成藏動力學特征    趙會民;劉雪松;孟衛(wèi)工;陳振巖;韓宏偉;

川南地區(qū)排水找氣過程中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    王蘭生,楊家靜,郭奇泰,王曦

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天然氣系統(tǒng)成藏史研究    楊峰平,王玉華,楊步增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熱特征與前陸盆地構造、沉積作用    朱傳慶;饒松;徐明;胡圣標;

塔中地區(qū)志留系柯坪塔格組砂巖輸導層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評價    趙健;羅曉容;張寶收;趙風云;雷裕紅;

地球科學新理論、新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    馮志亮;姚亞明;崔樹軍;周繼軍;陳建軍;

峨眉山玄武巖噴發(fā)在四川盆地的地熱學響應    朱傳慶;徐明;袁玉松;趙永慶;單競男;何志國;田云濤;胡圣標;

大慶油田西部地區(qū)姚一段油氣成藏動力學過程模擬    雷裕紅;羅曉容;潘堅;趙建軍;王鴻軍;

灘海地區(qū)油藏評價方法及應用實例    林承焰;高建;楊斌;王賀林;王建富;

能源地質(zhì)學的前緣科學——沉積盆地動力學    陳建文;

金湖凹陷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    常象春;薛澤磊;劉玉瑞;張金亮;

蘇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動力學特征    陳安定;肖秋生;劉玉瑞;

晚喜山期以來四川盆地構造-熱演化模擬    黃方;劉瓊穎;何麗娟;

東濮凹陷文留地區(qū)含鹽層系油氣成藏機理與模式    慕小水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超低滲透大型巖性油藏成藏機理研究    鄧秀芹

老君廟油田古近紀L油層組沉積微相研究    朱宗良

黔南桂中坳陷水文地質(zhì)地球化學與油氣保存條件研究    李梅

大安沿江地區(qū)葡萄花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及成藏模式研究    李婷婷

三肇凹陷東部葡萄花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及成藏規(guī)律研究    叢琳

貝爾凹陷含油氣系統(tǒng)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黃勁松

米倉山構造帶構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    孫東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期富烴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動力學環(huán)境    邱欣衛(wèi)

樂山—龍女寺古隆起構造演化及其對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許海龍

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構造特征及油氣成藏規(guī)律    陳曉智

瓊東南盆地深水區(qū)油氣成藏機制研究    雷闖

惠州凹陷古近系油氣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張洋

貝爾凹陷南部地區(qū)地震資料綜合解釋與構造特征研究    魏亞榮

四川盆地P-T天然氣資源評價    劉文磊

南貝爾凹陷南屯組一段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    劉美薇

遼河東部凹陷中南段主干斷裂特征與石油地質(zhì)條件研究    黃盛華

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斷陷帶油氣分布規(guī)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王洪宇

四川盆地嘉陵江組巖相古地理與天然氣成藏研究    孟昱璋

孝泉—豐谷構造帶須家河組成藏條件差異性研究    朱麗

川東北二疊系-三疊系白云巖成因研究    張婷婷;劉波;秦善;

地震低頻伴影的數(shù)值模擬與應用(英文)    賀振華;熊曉軍;邊立恩;

四川盆地東南部衛(wèi)星象片的構造解譯    張亮鑒 ,丁偉明 ,朱世新 ,宋芝祥

試從地裂運動探討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的新領域    羅志立

應用遙感資料對四川盆地基底構造格局與油氣分布關系的篩分    張亮鑒

川中是一個古陸核嗎    羅志立

川東北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白云巖成因——來自巖石結構的證據(jù)    高梅生;鄭榮才;文華國;李聯(lián)新;李虹;

川東北元壩地區(qū)長興期飛仙關期碳酸鹽巖臺地沉積體系及演化    段金寶;黃仁春;程勝輝;曾韜;朱祥;

川東北飛仙關組白云巖成因及其次生孔隙    黃勇;魏志紅;鄧金花;劉若冰;陳再學;

用測井資料研究川東上二疊統(tǒng)長興生物礁    廖覺生;張紹儒;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儲層綜合研究    黃先平

大巴山前緣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儲層及控制因素研究    陳更生

川東北長興組—飛仙關組碳酸鹽巖儲層研究    儲昭宏

海相碳酸鹽巖隱蔽油氣藏勘探    鄭天發(fā)

川東北地區(qū)天然氣資源特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高梅生

地震多屬性分析及其在儲層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陳冬

基于地震資料的流體識別技術研究    鄒文

川東—渝北地區(qū)石炭系白云巖成因與成巖系統(tǒng)研究    胡忠貴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鮞灘儲層預測方法研究    韓小俊

地震屬性技術研究及其在桑塔木油氣勘探中應用    唐曉川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沉積相及其對儲層的控制    王素榮

川東鐵山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成巖作用及儲層研究    王身建

川東北飛仙關組石膏成因和分布與儲層發(fā)育的關系    陳果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支持向量機劃分地震相    朱艷偉

川東金珠坪構造飛仙關組儲層特征及儲層預測    周基爽

川東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成巖作用及對儲層的影響    王思儀

川東東部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沉積相及其對儲層的控制    汪娟

儲層地震預測技術應用研究    王俊琴

普光氣田長興組白云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意義    李志明;徐二社;范明;楊琦;余曉露;鮑云杰;陳紅宇;

硫化氫形成與C_(2+)氣態(tài)烷烴形成的同步性研究——幾個模擬實驗的啟示    張建勇;劉文匯;騰格爾;王曉鋒;卿穎;馬鳳良;

深層、超深層碳酸鹽巖油氣儲層形成機理研究綜述    馬永生;蔡勛育;趙培榮;

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優(yōu)質(zhì)儲層形成的地質(zhì)條件    焦偉偉;李建交;田磊;

塔河油田、普光氣田碳酸鹽巖儲層特征對比研究    李會軍;周新桂;張林炎;張文才;

論南方海相層系有效供烴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    鐘寧寧;趙喆;李艷霞;梁狄剛;陳建平;

深層超深層碳酸鹽巖優(yōu)質(zhì)儲層發(fā)育機理和“三元控儲”模式——以四川普光氣田為例    馬永生;蔡勛育;趙培榮;張學豐;

川東北地區(qū)古生界烴源巖生油模擬及其對飛仙關組儲層瀝青來源的啟示    王艷飛;王一剛;

TSR產(chǎn)物對碳酸鹽巖儲層是否具有改良作用——實驗地質(zhì)學的依據(jù)    張建勇;劉文匯;范明;蔣小瓊;馬鳳良;卿穎;

Process and mechanism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n Puguang Gas Field,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川東北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天然氣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動力學研究    王銅山

川東北地區(qū)碳酸鹽巖層系超壓發(fā)育演化與成因機制    王存武

川東—渝北地區(qū)長興組礁灘相儲層綜合研究    張兵

四川盆地JG地區(qū)二疊系生物礁儲層地震預測研究    李梅

生物礁灘儲層預測與流體識別研究    唐湘蓉

地震多屬性分析及其在塔中地區(qū)奧陶系儲層預測中的研究與應用    金興

車排子凸起排601井區(qū)沙灣組儲層預測研究    宋愛學

塔中卡1區(qū)塊奧陶系巖溶儲集體特征研究    柴方園

基于疊前彈性參數(shù)反演的碳酸鹽巖儲層預測研究    付文博

四川盆地生物礁灘儲層地震預測    張景業(yè)

碳酸鹽巖礁灘儲層阻抗反演方法評價    雷芬麗

珠江口盆地東部礁灘儲層預測與流體識別研究    張志偉

碳酸鹽巖鮞灘型儲層地震預測    程剛建

川東北地區(qū)普光氣田飛仙關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精細研究    喬占峰

通南巴地區(qū)嘉陵江組儲層特征研究    徐子炎

東濮凹陷流體勢和天然氣運移、聚集    華保欽,吳石中

構造應力場、地震泵和油氣運移    華保欽

川東石炭系儲層有機包裹體、儲層瀝青與烴類運聚關系    王一剛,劉志堅,文應初

石油演化理論與實踐(Ⅱ)——石油演化的實踐模型和石油演化的實踐意義    傅家謨 ,史繼揚

再論四川盆地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    黃籍中

試論上揚子地臺的峨眉地裂運動    羅志立;金以鐘;朱夔玉;趙錫奎;

碳酸鹽巖有機質(zhì)演化特征與油氣評價    傅家謨;劉德漢;

松遼盆地構造圈閉評價的研究    楊慶元,楊繼良

圈閉評價法在吐魯番坳陷油氣勘探中的應用    陳蟒蛟

概論有機烷烴氣碳同位素系列倒轉的成因問題    戴金星;

四川東北部中下侏羅統(tǒng)生儲蓋組合    高小躍;楊子榮;馬永東;賀斌;

挪威中部陸棚哈爾騰淺灘地區(qū)淺層天然氣形成的機制:深部儲層泄漏    E.Vik.O.R.Heum ,劉成根,杭文艷

川東北飛仙關組鮞灘儲層分布規(guī)律、勘探方法與遠景預測    王一剛,劉劃一,文應初,楊雨,張靜

溶蝕在川東北飛仙關組儲層演化中的意義    曾德銘;王興志;王思儀;

黃龍場地區(qū)飛仙關組沉積相及其儲層控制作用    席文艷;譚秀成;彭軍;曾令平;劉巖;李明波;趙樹海;

貴州西部六盤水地區(qū)天然氣遠景評價    王旭,王國司,趙黔榮,葉德勝,喻義光,周棣康,黃筑德

川東北地區(qū)普光構造飛仙關組儲層孔隙演化與成藏關系分析    胡森清;

四川盆地東北部飛仙關組層序地層與儲層分布    馬永生;牟傳龍;郭彤樓;譚欽銀;余謙;

松遼盆地北部淺層層序格架中的儲蓋組合特征    王改云;王英民;韓建輝;張雷;廖飛燕;

構造擠壓在川東北地區(qū)飛仙關組異常高壓中的作用    熊建華;施豫琴;過敏;

川東北飛仙關組高能灘相儲層成巖流體特征及演化    姜磊;蔡春芳;李開開;

川東北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鮞灘儲層成巖作用研究    羅忠;羅平;劉柳紅;蘇立萍;楊式升;

川東北地區(qū)H_2S形成及富集機制——以普光氣田為例    劉文匯;騰格爾;高波;張中寧;張建勇;張殿偉;

川東北飛仙關組應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尋找有利的儲集相帶    劉柳紅;羅平;羅忠;楊式升;

川東北飛仙關鮞灘儲層瀝青與古油藏研究    謝增業(yè);李劍;嚴啟團;伍大茂;

深水區(qū)-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油氣勘探新領域    張功成;米立軍;陶維祥;呂建軍;

四川盆地三疊系飛仙關組鮞灘氣藏成因類型及特征    陶士振;張寶民;曹宏;楊曉萍;

古隆起對四川盆地大氣田儲層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錢凱;魏國齊;吳世祥;

四川盆地北部飛仙關組層序地層及鮞灘儲層預測    胡明毅;魏國齊;揚威;劉滿倉;

有機包裹體在川東北鮞灘天然氣成藏研究中的應用    謝增業(yè);李劍;單秀琴;胡國藝;高嘉玉;

鐵北101—X1井飛仙關組八個解釋儲層獲試油驗證    特約記者 裴敬秀

川東北普光2井又獲高產(chǎn)氣流    王孝祥 張學斌

川東北普光氣田再報捷    張學斌

南方公司奮戰(zhàn)川東北準備大南方    王孝祥

牽引氣龍出地宮    

川東北須家河組首獲工業(yè)氣流    張學斌 帥利成

傾情川東北    

川東北探區(qū)發(fā)現(xiàn)新的高產(chǎn)氣層    王孝祥 張學斌

川東北天然氣勘探獲重大突破    黎平

川東北天然氣勘探取得新突破    王孝祥 張學斌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及目標評價    沈平

川東北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天然氣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動力學研究    王銅山

川東北飛仙關組高含硫化氫氣藏有機巖石學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    胡安平

川東北地區(qū)三疊系飛仙關組白云巖的形成機制研究    胡作維

川東北地區(qū)深部地層異常壓力成因與定量預測    崔杰

致密砂巖天然氣成藏動力學研究    曹烈

川東北海相碳酸鹽巖氣藏酸化壓裂技術及應用研究    張朝舉

川東北長興期—須家河期構造—沉積演化    鐘怡江

川西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白云巖形成機制及其與川東北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對比    王春梅

安塞—子長地區(qū)延長組長1、2段沉積體系與成藏組合研究    王起琮

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沉積相及其對儲層的控制    王素榮

川東北上二疊統(tǒng)、下三疊統(tǒng)儲層地球化學特征    蔣濤

川東北地區(qū)普光氣田飛仙關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精細研究    喬占峰

川東地區(qū)三迭系飛仙關組勘探目標評價    江興福

遼河油田灘海仙鶴地區(qū)儲層反演及壓力預測研究    蔡銀

川東北飛仙關組石膏成因和分布與儲層發(fā)育的關系    陳果

川東北地區(qū)疊前反演與流體識別方法研究    張達

烴源巖油氣藏評價模擬系統(tǒng)設計與軟件初步    徐晨光

川東北地區(qū)空氣鉆井技術及應用研究    韓強

川西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沉積、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的影響    崔衛(wèi)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