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9 06:45:05
熱度:

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組成主要以烴類氣體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烴含量較高,分布在3%~18%;天然氣干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組成主要以烴類氣體為主,甲烷含量在80%~96%,C2+重烴含量較高,分布在3%~18%;天然氣干燥系數(C1/C1-5)以小于0.95為主,為典型的濕氣,主要屬于干酪根熱降解氣。天然氣同位素組成特征是碳、氫同位素均較輕,δ13C1介于-43‰~-37‰,δ13C2介于-30‰~-24‰;δDCH4介于-190‰~-150‰,δDC2H6介于-150‰~-110‰。甲烷碳同位素值與干燥系數之間有很好的正相關關系,天然氣碳同位素值明顯比海相層系天然氣碳同位素值輕,具有煤型氣特征,表明須家河組天然氣主要來源于上三疊統(tǒng)煤系烴源巖。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天然氣成藏機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
【關鍵詞】須家河組 天然氣 同位素 地球化學特征 四川盆地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01CB209102)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引言四川盆地是目前我國氣田數目最多、產氣量最大的疊合含氣盆地,四川南部是最早建成的氣區(qū),主要含氣層系有震旦系、寒武系、二疊系、三疊系等[1-3],其中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氣藏具有須二段、須四段、須六段等多套產層,儲層在全區(qū)范圍內皆有分布[4-10]。根據廣安、龍女寺、白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各類烷烴氣的鑒別    戴金星

四川盆地天然氣特征及氣源    朱光有;張水昌;梁英波;馬永生;戴金星;李劍;周國源;

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賦存地質條件    陳國民;劉全穩(wěn);徐劍良;胡海濤;張學才;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機制研究    蔣裕強;郭貴安;陳義才;李子榮;盧正東;

川西坳陷須家河組(T_3 x)氣藏再認識    王金琪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成巖相劃分及展布    申艷;謝繼容;唐大海;

穩(wěn)定碳同位素在油氣地球化學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    王強,付曉文,徐志明,胡守志,胡雄

川中-川南過渡帶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油氣全烴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    梁艷;李延鈞;付曉文;袁續(xù)祖;楊堅;鄭鍵;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分布及成藏特征    楊克明,葉軍,呂正祥

四川須家河組層序地層格架與天然氣成藏的關系    李紹虎,吳沖龍,王華,韓志軍

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天然氣系統(tǒng)成藏史研究    楊峰平,王玉華,楊步增

鄂爾多斯盆地古生界氣源對比新探索    蔣助生,胡國藝,李志生,羅霞,張英,李劍,謝增業(yè)

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qū)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之一)    陳踐發(fā),徐永昌,黃第藩

平落壩儲層有機包裹體特征與氣藏形成過程研究    高崗,黃志龍

熱成因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的形成機制    關平,伍天洪

川西前陸盆地須家河期高分辨率層序格架與古地理演化    葉黎明;陳洪德;胡曉強;姜平;林良彪;李國新;彭海燕;

川西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地層的劃分對比及沉積演化    劉金華;張世奇;孫耀庭;魏垂高;

非生物成因天然氣(藏)的構造成因類型及其地球化學特征    陶士振,劉德良,楊曉勇,戴金星

南海巖石圈結構與油氣資源分布    萬玲;姚伯初;曾維軍;吳能友;夏斌;朱本鐸;

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煤成氣甲烷碳同位素動力學研究及其成藏意義    帥燕華,鄒艷榮,彭平安

川西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二段可容空間轉換系統(tǒng)與油氣藏    邢煥清;姜在興;王亞青;鮮本忠;

塔里木盆地輪南地區(qū)奧陶系潛山含油氣性研究    顧喬元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地層學及沉積體系研究    李華啟

天然氣組分及碳同位素動力學研究與地質應用    帥燕華

川西坳陷深層致密非均質裂縫性氣藏地震識別技術研究    甘其剛

川東南地區(qū)構造變形與下古生界油氣成藏研究    呂寶鳳

松遼盆地齊家—古龍凹陷凝析油氣形成機制及資源潛力研究    申家年

天然氣的再分配及其成藏研究    付曉文

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煤成烴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石昕

非常規(guī)油氣藏形成機理及開發(fā)關鍵技術    楊克明

川西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油氣成藏條件及勘探前景    李宗銀

VTI介質多波疊前聯(lián)合反演巖性參數方法及應用    王明春

單質硫對有機質深化成烴的影響    張更新

環(huán)渤中地區(qū)天然氣性質及典型天然氣藏成藏模式    曾治平

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巖天然氣藏研究    溫暖

川西地區(qū)流體壓力演化及與油氣成藏的關系    孫明亮

貴州赤水地區(qū)陽新統(tǒng)、中上三疊統(tǒng)及下侏羅統(tǒng)沉積相和儲層特征研究    于良肖

無機二氧化碳氣藏與火成巖關系研究    王潤紅

赤水及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及含氣特征探討    黃世偉

川中上三疊統(tǒng)香溪群巖性氣藏形成條件與聚集規(guī)律研究    姜均偉

松遼盆地南部上白堊統(tǒng)烴源巖和原油中正構烷烴的碳氫同位素組成研究    王彥美

川西坳陷孝泉-豐谷構造帶須家河組氣藏成藏機制研究    吳鉻,李華昌

川西坳陷碎屑巖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    李書兵,葉軍,陳昭國

川西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地層的劃分對比及沉積演化    劉金華;張世奇;孫耀庭;魏垂高;

晚期成藏對大氣田形成的重大作用    戴金星,衛(wèi)延召,趙靖舟

包裹體應用于油氣地質研究的前提條件和關鍵問題    陶士振

利用鏡質體反射率恢復地層剝蝕厚度的新方法    佟彥明,宋立軍,曾少軍,程濤,危宇寧

我國煤成烴氣的δ~(13)C-R_0關系    戴金星,戚厚發(fā)

川西坳陷天然氣成藏條件及成藏模式    周江羽,吳沖龍,韓志軍,劉剛

利用鏡質體反射率數據估算地層剝蝕厚度    胡圣標,汪集晠,張容燕

應用計算機模型恢復盆地的熱演化史    鄭朝陽,羅秋霞,郭迪孝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疊統(tǒng)成藏年代學及流體演化特征研究    李書兵

川東南地區(qū)復雜儲層識別及預測方法研究及應用    韓小俊

川東南地區(qū)復雜儲層地質特征及有效儲層預測研究    王長城

川西坳陷合興場—羅江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二段致密裂縫性砂巖儲層預測    葉泰然

川西拗陷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的天然氣成藏模式和蓋層封閉機理    王允誠,朱永銘

中國最古老的氣藏——四川威遠震旦紀氣藏    徐永昌,沈平,李玉成

天然氣運移的氣體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    張同偉,陳踐發(fā),王先彬,邵波,李春園

東方1-1氣田天然氣運移地球化學特征    黃志龍,柳廣弟,郝石生

準噶爾盆地南緣天然氣垂向運移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嶼濤,蔣少斌

遼河盆地天然氣中重烴異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討    陳踐發(fā),陳振巖,季東民,于深,趙長虹,王先彬

石油碳、氫同位素組成的研究    沈平,徐永昌

四川盆地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    黃籍中

赤峰盆地元寶山凹陷稠油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    劉長偉,王飛宇,王鐵冠,胡孝波,石廣華

從塔里木盆地看中國海相生油問題    梁狄剛,張水昌,張寶民,王飛宇

川西地區(qū)須家河組異常壓力演化與天然氣成藏模式    王震亮,孫明亮,張立寬,李耀華,張健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及侏羅系煤成氣碳同位素組成    吳小奇;黃士鵬;廖鳳蓉;李振生;

川西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超致密砂巖儲層評價    戴建全;呂正祥;

川西南部須家河組氣藏勘探開發(fā)評價    丁玉蘭;李愛國;李海濤;謝正龍;張彩;

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藏氣水分布模式及影響因素分析    郝國麗;柳廣弟;謝增業(yè);孫明亮;

川西坳陷中段新場地區(qū)天然氣研究及氣源對比    田軍;沈忠民;呂正祥;羅小平;

四川廣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小塘子組、須家河組層序地層研究    鄒光富,夏彤,樓雄英

廣安構造須家河組須六段儲層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    付斌;王興志;蔣志斌;黃健;屈銳;

丹鳳場構造須家河組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黃素;胡雪濤;

大港油田天然氣勘探方向的探討    李紹光;

天然氣中氮同位素組成的在線分析    李立武;

渤海灣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氦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對含氣性的意義    戴金星;夏新宇;趙林;洪峰;

影響天然氣中氬同位素測量結果的幾個主要因素    孫明良;王宗禮;

煤層是徐深1井天然氣的主力生、排氣源巖    劉偉;李景坤;宋蘭斌;李振廣;

川西龍門山造山帶雷口坡組天然氣勘探前景    李書兵;羅嘯泉;陳洪德;趙錫奎;陳昭國;陳蘭;

赤水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特征及含氣性初探    黃世偉;張廷山;王順玉;陳曉慧;姜照勇;董同武;

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連續(xù)型”大氣區(qū)形成、分布與評價    公言杰;鄒才能;陶士振;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成果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砂巖段沉積環(huán)境分析    陸廷清;黃勇;

四川盆地中部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地質特征與控制因素    高曉輝;陶士振;李偉;楊家靜;

大港油田邁向增儲十億噸目標    李玉峰

須家河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    黎家盆

天然氣有“指紋”    龔暢

我國去年新發(fā)現能源礦產地50處    記者 李偉鋒

裂縫預測:縛住“氣龍”出深層    陳明泉 郭望

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廣闊    記者 趙凡 李曉明 鄭雪蕾

中外專家探討地質流體研究    記者 劉如春 特約記者 胡紅拴 林鄭楷

甘肅:礦產開采將總量調控    特約記者 曾強紅

新技術讓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呈現新局面    

明年起全國探礦權統(tǒng)一配號    記者 丁全利

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    盤昌林

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儲層流體特征與天然氣成藏    尚長健

四川前陸盆地須家河組層序充填樣式與儲層分布規(guī)律研究    戴朝成

川東北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    張峰

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地層與有利儲集砂體分布預測    金惠

川中須家河組低滲砂巖氣藏滲流機理及儲層評價研究    葉禮友

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流體成因與天然氣動態(tài)成藏特征研究    劉四兵

川西地區(qū)侏羅系隱蔽性氣藏成藏機制及其勘探目標研究    張聞林

致密碎屑巖儲層特征與裂縫發(fā)育帶預測    陳漢軍

鹽層儲氣庫溶腔形狀控制模擬技術研究    萬玉金

天然氣中氬同位素組成的對比測定及差異分析    王宗禮

天然氣生成過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餾作用研究    李吉君

天然氣碳同位素分餾作用及其在徐家圍子地區(qū)的應用    徐立恒

榆林氣田山西組砂巖儲層發(fā)育與天然氣成藏特征    馮強漢

九龍山須家河組井壁穩(wěn)定性的測井評價研究    吳林蔓

川東北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與層序特征精細研究    郝景宇

普光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致密砂巖儲層特征研究    路遙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過渡帶構造—沉積特征分析及須家河組成藏評價    王雪梅

川西新場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全巖化學組成的成巖意義    黃可可

合興場—高廟子地區(qū)須家河組流體成因與天然氣成藏地質條件分析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