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寧夏地熱范圍圈定與資源量評價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54:37
熱度:

寧夏地熱范圍圈定與資源量評價【摘要】:地熱資源作為清潔能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對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濟都有著積極意義。寧夏以往的地熱研究主要集中于銀川平原地區(qū),缺少對整個寧夏的系統(tǒng)性的地熱分析

【摘要】:地熱資源作為清潔能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對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濟都有著積極意義。寧夏以往的地熱研究主要集中于銀川平原地區(qū),缺少對整個寧夏的系統(tǒng)性的地熱分析研究。本論文首先查明了寧夏區(qū)域地熱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和地溫場特征,然后結合物探資料,鉆井資料等圈定了寧夏地熱儲范圍,劃定的地熱田和地熱遠景區(qū),最后對地熱田的資源量進行了計算評價。寧夏的區(qū)域地熱地質條件,從地層、區(qū)域構造(特別是新構造運動)、地球物理特性三方面結合水文地質概況、地溫場特征來分析。野外資料表明寧夏地熱主要為深部水熱型地熱資源,地熱的存在與深部含水層密切相關,故本次研究劃分了寧夏地下水系統(tǒng),查明了白堊系、奧陶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含水層的分布;區(qū)域構造運動可使深部巖石或者熔巖的熱量向上傳遞,沉靜的老巖層中的熱量在歷史過程中易耗盡,新構造運動對現(xiàn)在地熱研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寧夏第四紀以來的強烈活動的斷裂主要集中在銀川平原,在寧南弧形構造帶也有分布;地球物理特征上,巖石圈的結構顯示的低速帶常反映了剛性熔巖的存在,Moho面的隆升地區(qū)對地熱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居里面埋深淺顯示地表以下基巖溫度很高,易于加熱淺表含水層。當然,地熱井和溫泉是研究地熱最直接最有效的資料,地熱研究結論往往依此作為地熱存在的最終判據(jù)。大地電磁測深能較好揭露深部地層構造,其低視電阻率一般反映出地層的富水性和覆蓋層的厚度,利于導水導熱,對應于熱儲層和蓋層;高阻一般反映剛性熔融巖體,對應于熱源。利用大地電磁測深圈定熱儲范圍在很多的研究中都表明可行。本論文在查明地熱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利用寧夏的7條大地電磁測深剖面,圈定了4個地熱田,分別是銀川平原地熱田、衛(wèi)寧平原以南牛首山-羅山?jīng)_斷帶地熱田、雙井-樓房溝斷裂帶地熱田、廟山湖地熱田;其中利用feflow建立了銀川平原地熱田熱儲層模型。圈定了4個地熱遠景區(qū),分別是衛(wèi)寧北山地熱遠景區(qū)、羅山山間平原地熱遠景區(qū)、天環(huán)向斜地熱遠景區(qū)、六盤山地熱遠景區(qū)。利用熱儲法計算四個地熱田的地熱資源量,銀川平原的地熱資源量為8915.95×1014k J,屬大型地熱田。寧南地區(qū),牛首山-羅山?jīng)_斷帶地熱田,地熱資源量為0.7976×1014KJ;雙井-樓房溝地熱田,地熱資源量為1.0876×1014KJ;廟山湖地熱田,地熱流體可開采熱量為2402.2×108KJ/a,均屬小型地熱田。 【關鍵詞】:地熱地質條件 大地電磁測深MT 熱儲范圍 資源量評價 feflow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31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9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9-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8
  • 1.2.1 劃定地熱分布區(qū)域的研究現(xiàn)狀10-13
  • 1.2.2 地熱資源量評價方法研究現(xiàn)狀13-14
  • 1.2.3 地熱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研究現(xiàn)狀14-16
  • 1.2.4 寧夏地熱研究現(xiàn)狀16-18
  • 1.3 創(chuàng)新點18-19
  • 第二章 區(qū)域地熱地質條件19-35
  • 2.1 地層19-21
  • 2.1.1 新生界20-21
  • 2.1.2 古生界21
  • 2.2 區(qū)域構造21-25
  • 2.2.1 銀川盆地活動斷裂23-24
  • 2.2.2 寧南弧形構造帶活動斷裂24-25
  • 2.3 地球物理特性25-35
  • 2.3.1 巖石圈速度結構25-30
  • 2.3.2 莫霍面結構特征30-31
  • 2.3.3 地殼厚度特征31-32
  • 2.3.4 居里面深度32-33
  • 2.3.5 重力特征33-34
  • 2.3.6 磁場特征34-35
  • 第三章 水文地質概況35-38
  • 3.1 銀川盆地Ⅰ35-36
  • 3.2 寧南地區(qū)36-38
  • 3.2.1 鄂爾多斯臺地Ⅱ36-37
  • 3.2.3 寧南弧形構造帶Ⅲ37-38
  • 第四章 地溫場特征38-42
  • 4.1 溫泉39
  • 4.2 地熱井39-40
  • 4.3 淺井測溫40-42
  • 第五章 地熱范圍圈定42-53
  • 5.1 銀川平原43-47
  • 5.1.1 E-E′、G-G′剖面43-45
  • 5.1.2 F-F′剖面45-47
  • 5.2 寧南地區(qū)47-53
  • 5.2.1 A-A′剖面47
  • 5.2.2 B-B′剖面47-49
  • 5.2.3 C-C′剖面49-50
  • 5.2.4 D-D′剖面50-53
  • 第六章 熱儲分布特征53-58
  • 6.1 銀川平原53-56
  • 6.2 寧南地區(qū)56-58
  • 第七章 地熱資源評價58-72
  • 7.1 計算公式58-59
  • 7.1.1 沉積盆地型58
  • 7.1.2 山區(qū)對流型58-59
  • 7.2 計算分區(qū)59-62
  • 7.3 計算參數(shù)選取62-70
  • 7.3.1 銀川平原地熱田62-65
  • 7.3.2 寧南地區(qū)地熱田65-70
  • 7.4 計算結果70-72
  • 7.4.1 銀川平原地熱田70-71
  • 7.4.2 寧南的地熱田71-72
  •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72-75
  • 8.1 結論72-73
  • 8.2 建議73-75
  • 致謝75-76
  • 參考文獻76-80
  • 個人簡歷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透視首都地熱潛能    

地熱井鉆井的實踐及研究    鄭國濤,任福慶

山東省地礦局在河北霸州打出華北地熱第一井    張敏;

地熱的綜合利用    金子美道;徐世醒;

北京地區(qū)部分地熱井一覽表    

某工廠地熱井利用過程中爐垢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劉廣民,李增文,姜桂蘭,王愛民

奧運公園第一眼地熱勘查井竣工    

蘇南地區(qū)第一口地熱深井成功出水    張登明

河南地熱(中深)井金屬井管腐蝕與結垢試驗研究    盧予北

北京地熱的春天    張秉書

近年我國地熱相關法規(guī)、政策的出臺與修編    司士榮;

在全國第二次地熱工作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朱良棟;

地熱地面利用工程設計概述    齊金生;季喜廷;

北京地熱:成就與展望    潘小平;鄭克棪;

北京小湯山鎮(zhèn)的地熱勘查、開發(fā)與管理    徐巍;

咸陽市地熱資源勘查開發(fā)利用綜述    贠培琪;

第三系中地熱井施工常見的主要問題    李連生;

區(qū)域地熱綜合利用工程方案的制定    齊金生;劉建艷;馬恩成;馬風景;

安徽廬江湯池地熱及其開發(fā)利用    柏林;孫曉雯;孫雄;

廈門園博園地熱主生產(chǎn)井鉆井技術    田勇;

北京地熱 一塊誘人的“大蛋糕”    本報記者 王瓊杰

地熱項目投資“升溫”    記者 魏瑤 趙萬山

北京地勘院挺進南方地熱市場    特約記者 崔文君 記者 段金平

沈陽成功打出地熱井    沈宣

濟南:地熱科研示范基地拔地而起    記者 李國宏

中國地熱,應該熱起來    本報記者 趙凡

蘭州將成“地熱之都”    本報記者 邵其珍

地熱明天流向何方    董永前

天津查處地熱違法案件    記者 吳梅

世界地熱開采“熱浪”滾滾    劉荷衣

中低溫地熱熱儲工程研究    張百鳴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熱信息系統(tǒng)研究    管彥武

高溫地熱井泡沬水泥的實驗研究    周丹

寧夏地熱范圍圈定與資源量評價    汪琪

寧城地熱綜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劉芳

基于證據(jù)權重法對中國地熱的預測研究    李建明

新鄉(xiāng)市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    王帥杰

油田地熱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劉聯(lián)波

電法在深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研究    杜炳銳

沈陽市于洪區(qū)深層地熱研究    解維軍

亞洲地熱圖編制及地熱潛力評估    李錄娟

沈陽蘇東地區(qū)地熱地質特征研究    李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