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海面通量交換對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貢獻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36:37
熱度:

海面通量交換對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貢獻【摘要】:在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背景下,觀測資料顯示自20世紀中期以來南海表層水持續(xù)變暖,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續(xù)增暖了0.64°C。海氣界面

【摘要】:在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背景下,觀測資料顯示自20世紀中期以來南海表層水持續(xù)變暖,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續(xù)增暖了0.64°C。海氣界面的通量交換解釋了在凈熱通量變化很小的情況下熱帶印度洋增暖的原因,為探究南海SST顯著增暖的機制,本文使用IPCC模式比較試驗中CGCM3.1(T47)、CGCM3.1(T63)、CSIRO-Mk3.0、GFDLCM2.0這四個模式輸出資料中的輻射通量、湍流熱通量、比濕、風、云量、氣溫、海平面氣壓及海溫數(shù)據(jù),計算了各海洋、氣象要素的變化趨勢,估算了熱通量各分量,發(fā)現(xiàn)20世紀后50年期間SST的持續(xù)增暖似乎不能依據(jù)海面熱通量的變化來解釋。主要證據(jù)如下:夏季風的減弱使得海面潛熱減少了約4.9W/m2,但由于海溫升高、蒸發(fā)加強又使海洋潛熱失熱增多了大約同樣的值,使得夏季南海深水海盆總的潛熱通量變化較小;夏季大氣水汽含量的增多促使海面吸收長波輻射得熱增多了約1.8W/m2,加上溫室氣體、感熱通量等變化的效應,海洋凈得熱增多了約3.0W/m2,夏季SST能持續(xù)增暖0.76°C;但是,20世紀后50年內(nèi)冬季風的增強和冬季海溫升高致使海洋潛熱失熱增多了約7.3W/m2。由于20世紀后50年潛熱釋放大于海面長波輻射增多,無法只用海面熱通量解釋SST持續(xù)增暖這一現(xiàn)象,指出了南海海洋動力過程可能在維持南海深水海盆50年來SST持續(xù)增暖中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
【關鍵詞】:南海 熱通量 海表面溫度 持續(xù)增暖
【分類號】:P732.6
【正文快照】: 1引言南海(SCS,South China Sea)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閉邊緣海,具有熱帶海洋及深水海盆的特征:年均SST高于25°C,其分布呈現(xiàn)自東北探向西南的“冷舌”型;水深大于200m的東北—西南走向的菱形海盆占到總海域面積的1/2[1~3]。在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背景下,觀測資料顯示自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南海暖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及數(shù)值模擬    賈英來,劉秦玉,孫即霖

海洋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及南海觀測證據(jù)    劉長建;杜巖;張慶榮;陳特固;王東曉;

南海地區(qū)熱通量的時空變化特征    戴彩悌;王學忠;李宏群;

南海夏季風爆發(fā)前后海-氣界面熱交換特征    蔣國榮,何金海,王東曉,張韌,閻俊岳,姚華棟

南海環(huán)流動力機制研究綜述    蘇紀蘭

北赤道流分叉點及南海北部環(huán)流的研究進展    何映暉;蔡樹群;王盛安;

南海障礙層的季節(jié)變化及其與海面通量的關系    杜巖,王東曉,施平,郭佩芳,陳舉

氣候態(tài)意義下的南海春季暖池    王衛(wèi)強,朱秀華,侯一筠

南海?!獨馔拷粨Q研究進展    閆俊岳;劉久萌;蔣國榮;王輝;柳艷菊;姚華棟;

南海海洋環(huán)流研究綜述    楊海軍,劉秦玉

等深流作用機制和沉積的研究進展    王玉柱;王海榮;高紅芳;王志宏;鄭良合;呂友生;

海南島秋季非熱帶氣旋暴雨特性分析及預報    涂小萍,姚日升

南沙暖水形成的動力和熱動力過程的初步數(shù)值研究    蔡樹群,甘子鈞,李志偉,龍小敏,董丹鵬

南海沉積物物質來源研究的意義及其進展    蔡觀強;彭學超;張玉蘭;

源區(qū)黑潮研究進展    王錚;侯一筠;樂肯堂;胡珀;

南海西沙觀測資料揭示的海溫異常及海氣相互作用    梁建茵;楊菘;

東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際變化特征研究    邱東曉;黃菲;楊宇星;

一次華南季風低壓暴雨及其結構分析    蔣建瑩;江吉喜;布亞林;劉年慶;

南海地區(qū)降水的日變化特征    宋明坤;胡亮;李耀東;

1986年東海與南海海~氣界面熱量交換    吳迪生;楊會;魏建蘇;俞勝賓;陳鉅龍;張文靜;周水華;張娟;夏華永;

臺風海-氣界面熱量交換    吳迪生;周水華;俞勝賓;張娟;張文靜;

兩個海氣通量計算模式的比較    劉庭杰;蔣國榮;李建東;

兩個海氣通量計算模式的比較    劉庭杰;蔣國榮;李建東;

南海次表層、中層水團結構及其運動學特征的研究    劉洋

對一次大別山中尺度強對流系統(tǒng)的水分循環(huán)過程和非絕熱加熱過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熱帶西太平洋環(huán)流動力結構分析與模擬    王慶業(yè)

季風氣候對南海北部珊瑚鈣化和氧碳同位素組成的影響    蘇瑞俠

海洋動力過程對南海海面溫度的影響    姜霞

中尺度?!獨狻笋詈夏J较到y(tǒng)的研究及應用    鄧健

呂宋海峽水交換的季節(jié)性變化研究    趙偉

中緯度海陸熱力差異對東亞夏季環(huán)流及降水的影響    程華瓊

呂宋海峽黑潮流徑變異的動力機制研究    王錚

大洋中尺度渦旋與源區(qū)黑潮的相互作用研究    胡珀

南海北部浮游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臺風過程響應的模擬研究及影響因子的探討    張沖

?!獨鈩恿客考昂Q蟠髿膺吔鐚油牧魈卣鞣治?nbsp;   顧明

南海中層水、中層環(huán)流及其與西北太平洋中層水交換研究    王雪竹

中國西南低層大風與西南風低空急流活動的統(tǒng)計分析及慣性穩(wěn)定性作用分析    張文龍

中國西南低層大風與西南風低空急流活動的氣候學分析    王蕾

我國近500年格點式降水量距平場復原方法的改進、分析和西部代用記錄的研討    梁有葉

南海上層水溫的準雙周和天氣尺度變化    張亞妮

南海北部陸架陸坡區(qū)內(nèi)波與混合研究    張效謙

南海暖水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    孟祥新

熱油洗艙加熱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    翁烈勝

南海域臺灣暖流源地問題    蘇紀蘭,王衛(wèi)

2002年南海季風爆發(fā)前后西沙海區(qū)海-氣通量交換及其變化    閆俊岳;唐志毅;姚華棟;李江龍;肖義國;陳弈德;

南海海溫變化與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及長江中、下游汛期降水關系的分析    羅紹華,金祖輝

阿拉伯?!虾:鼐嗥骄曄虿町悓﹂L江中下游降水的影響    陳烈庭

大洋溫鹽環(huán)流與氣候變率的關系研究:科學界的一個新課題    周天軍,王紹武,張學洪

2002年國外物理海洋學研究主要進展    王輝,王東曉,杜巖

南沙暖水變化及其與ENSO和西太副高的耦合關系    陳永利,張慶榮,趙永平

南海區(qū)域海面熱量平衡特性及其對海溫場的影響    陳錦年

南海環(huán)流的一個約化模式    劉先炳,蘇紀蘭

南海上層水溫分布的季節(jié)特征    楊海軍,劉秦玉

南海中尺度渦的運動規(guī)律探討    王桂華

近40年淄川區(qū)溫度變化特征分析    柳紅;司志華;靳增亮;王先蕓;

中國東部地區(qū)城市化對氣溫影響的觀測分析    戴一楓;劉屹岷;周林炯;

玉屏縣近50年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吳麗華;楊明;

河北省武邑縣35年來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李延伶;

1961-2009年黑龍江省作物生長季冷暖變化特征(英文)    那濟海;國世友;侯緒明;

平衡態(tài)和瞬變氣候對人類活動強迫的響應    張明華;

    

    

    

    

海面通量交換對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貢獻    王皘;劉秦玉;

城市發(fā)展對石家莊氣溫增暖的貢獻分析    周須文;

太平洋SST異常對中國夏季降水的可預報性研究    李春;吳立新;馬浩;張平;

夏季亞洲陸地和熱帶-北太平洋SST對亞洲-太平洋氣候的相對控制    趙平;Yang Song;簡茂球;陳軍明;

印度半島熱力變化對亞洲季風環(huán)流異常的影響    晏紅明;楊輝;王靈;梁紅麗;

基于SVD分解的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溫與華北旱澇的診斷    高雪嬌;張桂梅;

江西石城近52年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溫家發(fā);溫慶娜;

1976年大氣環(huán)流突變前后中國四季降水和溫度的年代際變化及其影響因子    李春暉;萬齊林;林愛蘭;谷德軍;鄭彬;

日本海秋季SST異常對中國東北冬季降水、氣溫異常的影響    時曉曚;孫即霖;吳德星;

中緯度海陸熱力差異的可能影響因子    程華瓊;吳統(tǒng)文;

寧波氣候比全球暖得更快    本報記者 王量迪 通訊員 祝旗

氣候的歷史與歷史的氣候    柯濟

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2℃證據(jù)不足    本報記者 游雪晴

氣候帶北移 廣東如何應對    本報記者 楊綺薇

210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升高2至4攝氏度    記者 王橙澄 齊健

氣候真的在變化嗎?    華凌

解讀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區(qū)域干旱化    本期嘉賓:氣候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符淙斌 采訪人:本報記者 鄭菲

氣候成為熱門話題是好事    本報記者 王曉映 周靜文 陳曉春

海洋與干旱    楊璇

海洋,加熱地球的新“溫床”?    本報首席記者 任荃

波致混合對氣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響機制研究    宋振亞

熱帶印度洋海表溫度主模態(tài)的長周期變化及對溫室氣體增加的響應    鄭小童

印度洋偶極子東西極演變機制及聯(lián)系    孫雙文

全球變暖對北太平洋年代際變化的影響及可能機制研究    方長芳

孟加拉灣夏季風爆發(fā)過程的海氣相互作用研究    蔣興文

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的年際變化及其海洋與大氣耦合響應特征    孟慶佳

東亞夏季風雨帶進退與西太副高活動、降水年代際變化及江蘇氣候若干問題    俞亞勛

多傳感器衛(wèi)星數(shù)據(jù)黑潮變異研究    陳春濤

北太平洋風生環(huán)流變異及其對大氣環(huán)流的反饋    李春

南海夏季風爆發(fā)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預報性    黃少妮

熱帶印度洋MJO結構與SST季節(jié)內(nèi)振蕩及其年際變化    李奎平

東海黑潮海表溫度變化及其與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關系    孫楠楠

近14年也門降水異常及其與海溫異常的關系    AL-SAYES Gamal Hasan (加買爾)

一個簡單的印—太海氣耦合模式    劉巖松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近50年華南大陸沿海SST變化特征    湯超蓮

黃海春季和夏季海霧過程的觀測分析與數(shù)值試驗    任兆鵬

石家莊地區(qū)氣候變化特征的研究    卞韜

北太平洋上層海洋熱收支研究    劉珊

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溫不對稱性的數(shù)值模擬    華莉娟

青島近海夏季海霧年際變化的低空氣象水文條件分析    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