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shù)論文

柴西地區(qū)南翼山構(gòu)造天然氣來源及成藏模式

來源:論文學術(shù)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33:51
熱度:

柴西地區(qū)南翼山構(gòu)造天然氣來源及成藏模式【摘要】:以現(xiàn)今南翼山構(gòu)造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氣藏及其共生油藏的特征為研究基礎,利用已發(fā)現(xiàn)氣藏中天然氣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共生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進

【摘要】:以現(xiàn)今南翼山構(gòu)造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氣藏及其共生油藏的特征為研究基礎,利用已發(fā)現(xiàn)氣藏中天然氣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共生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氣源分析和油源對比,通過天然氣成藏史恢復,對南翼山構(gòu)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氣藏的成藏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研究認為:1南翼山構(gòu)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氣藏中高成熟度的天然氣是以中生界煤系烴源巖演化生成的煤型氣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烴源巖演化生成的天然氣量相對較少;2南翼山構(gòu)造長期活動的基底斷裂是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氣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通過對天然氣來源分析,并結(jié)合構(gòu)造演化,總結(jié)出了南翼山構(gòu)造多源混合供烴、斷裂-裂縫輸導體系輸導、晚期構(gòu)造混合聚集成藏模式,以此為依據(jù)預測了柴達木盆地中生界煤系烴源巖新的沉積范圍,可以成為下一步煤型氣勘探的有利方向。 【作者單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石油大學非常規(guī)天然氣研究院;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玉門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關鍵詞】天然氣 南翼山構(gòu)造 成藏模式 油源對比 構(gòu)造演化史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1CB201100)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08ZX05008-004-012)資助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湯國民,羅群,龐雄奇,向才富,汪立群,魏浩元.柴西地區(qū)南翼山構(gòu)造天然氣來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學報,2015,36(4):446-456.Cite:Tang Guomin,Luo Qun,Pang Xiongqi,Xiang Caifu,Wang Liqun,Wei Haoyuan.Origi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in Nanyishan structure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shù)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柴達木盆地天然氣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    趙東升;李文厚;吳清雅;甘貴元;楊乾政;李元奎;郝小梅;楊武玲;

柴達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氣成因類型分布預測    漆亞玲;汪立群;彭德華;徐子遠;張銘杰;張曉寶;馬素萍;韓鳳祥;張瑞;

柴達木盆地南翼山油田的油氣充注成藏途徑    何國源;關平;譚彥虎;李元奎;張文濤;杜彬彬;于紅嬌;

柴達木盆地西部油氣成藏主控因素與有利勘探方向    付鎖堂;

柴達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組低滲微裂縫儲集層特征及成因分析    臧士賓;崔俊;鄭永仙;許文梅;魏金星;

柴達木盆地北緣第三系碎屑巖儲層特征    張成君,崔彥立,孫柏年

柴達木盆地北緣下中侏羅統(tǒng)沉積特征及其石油地質(zhì)意義    岳鵬升;王平;郁東良;薛建勤;

柴達木盆地西部第三系鹽湖相天然氣碳同位素特征、成因與分布    張曉寶,馬立元,孟自芳,段毅,周世新,胡勇,彭德華

我國煤成烴氣的δ~(13)C-R_0關系    戴金星,戚厚發(fā)

天然氣成因類型及其鑒別    宋巖,徐永昌

柴達木盆地南翼山—尖頂山地區(qū)構(gòu)造特征及變形時間的確定    劉志宏;王芃;劉永江;趙呈祥;高軍義;萬傳彪;

長嶺斷陷有機烴類氣成因    楊光;張夢林;王建強;

柴達木盆地三湖氣聚集區(qū)某區(qū)第四系淺層氣層AVO特征研究    陳強

川東南震旦系燈影組白云巖與志留系石牛欄組灰?guī)r儲層特征    劉若冰;田景春;黃勇;魏志宏;萬賢莉;

濟陽坳陷孤北潛山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類    郭春清;沈忠民;楊光;陳義才;羅小平;

鄂爾多斯北部杭錦旗探區(qū)上古生界烴源巖評價    薛會;張金川;徐波;王毅;毛小平;

柴北緣潛西地區(qū)上干柴溝組儲層特征與控制因素分析    孟萬斌;李敏;劉家鐸;楊永劍;李紅星;

川中充西須四段致密砂巖氣田氣水分布特征及成因    趙爽;雍自權(quán);

鄂爾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波狀構(gòu)造及其古地理意義    方國慶,劉德良,馮江

含油氣盆地油氣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概述    徐永昌,劉文匯,沈平

混源天然氣的混源比例判識方法    金強;程付啟;劉文匯;

柴達木盆地南翼山油田裂縫性儲層研究    石亞軍;

森林沼澤泥炭不同演化階段氣體碳氫同位素演化特征    段毅;吳應忠;姚涇利;劉顯陽;孫濤;何金先;徐麗;夏嘉;張曉麗;

湖相碳酸鹽巖油氣藏特征及成藏分析——以柴達木盆地南翼山油氣藏為例    唐麗;張曉寶;龍國徽;徐峰;王波;韓海燕;徐麗;楊梅;李海鵬;王國倉;

苯基取代多苯環(huán)化合物的成熟度指示意義——以柴達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烴源巖為例    張明峰;鄒紅亮;馮備戰(zhàn);張小軍;吳陳君;陳茹;妥進才;

大民屯凹陷E_2S_4~2段頁巖油資源評價關鍵參數(shù)S_1的校正    李進步;盧雙舫;陳國輝;田善思;王新;

砂巖對CO_2的礦物捕獲能力    劉娜

沾化凹陷孤北潛山中、古生界煤系烴源巖特征及其煤成氣判識標志研究    郭春清

川西地區(qū)海相碳酸鹽巖儲層預測研究    陳昭國

渤海灣盆地生物氣成藏過程中散失作用研究    高陽

氡氣勘查地球化學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    賈國相

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典型油氣藏成因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    張斌

沾車地區(qū)沙四上亞段湖相碳酸鹽巖沉積特征研究    高曉鵬

鶯瓊盆地天然氣成因類型及成藏動力學研究    黃保家

東濮凹陷杜橋白深層油氣特征及成藏歷史研究    馮建輝

臨清坳陷東部石炭—二疊系煤成烴成藏作用研究    何會強

南華北地區(qū)中晚二疊世層序地層學及古地理研究    尹玉靜

沾車地區(qū)沙四上亞段湖相碳酸鹽巖測井二次解釋研究    宋立才

鄂爾多斯盆地ZC地區(qū)長4+5儲層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性質(zhì)的影響    鄭銳

原油伴生氣中CO_2濃度變化影響因素的研究    馬曉強

松遼盆地南部長嶺斷陷深層烴源巖評價    逯瑞敬

蜀南地區(qū)合江構(gòu)造茅口組氣藏開發(fā)潛力研究    譚喬

蜀南觀音場氣田茅口組氣藏開發(fā)潛力研究    李穎

孝泉—豐谷構(gòu)造帶須家河組成藏條件差異性研究    朱麗

合興場—高廟子地區(qū)須家河組流體成因與天然氣成藏地質(zhì)條件分析    張勇

莘縣凹陷和東濮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烴源巖評價和二次生烴研究    楊建亭

柴達木發(fā)現(xiàn)巨厚生油層    徐鴻偉

柴達木地塊古地磁研究及其演化    楊惠心,禹惠民,李鵬武

大民屯凹陷油氣運聚史研究    姜建群,張占文,李軍,史建南

原油中部分吡咯類含氮化合物運移參數(shù)的適用性    張枝煥,王鐵冠,吳水平,常象春

柴達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對比    黃第藩,張大江,李晉超,黃曉明,周翥虹

柴達木盆地西部第三系鹽湖相有效生油巖的識別    金強,查明,趙磊

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qū)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之二)    陳踐發(fā),徐永昌,黃第藩

塔北地區(qū)三疊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運移分餾作用    龍長河,張俊,張春明,胡伯良

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第三系湖相藻(藍細菌)灰?guī)r儲層成因類型    趙賢正,陳子炓,陳洪德,壽建峰,施澤進

準噶爾盆地南緣天然氣成因與成藏解剖    李延鈞,王廷棟,張艷云,陳世加,王緒龍

長堤地區(qū)油氣成藏系統(tǒng)及成藏模式    田波,馮斌,紀友亮

梨樹斷陷雙龍次凹儲層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梁楊;

陽信-花溝地區(qū)二氧化碳氣藏成藏模式    李趁義,樊太亮,鄭和榮

梁家樓油田油氣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文志剛,張傳林,李玉泉,宗國洪

柴達木盆地北緣潛西地區(qū)成藏模式分析    江喻;陳青;閻長輝;楊敏;

馬嶺油田南部原油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李群;肖曉光;劉軍峰;侯林惠;

緬甸安達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氣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    徐思煌;鄭丹;朱光輝;楊松嶺;李超;楊傳超;

江蘇天然氣藏及成藏模式    鄭紹貴,郭念發(fā),王宏祥

天然氣水合物與傳統(tǒng)油氣資源共生成藏模式初探    雷新華;林功成;苗永勝;張新;劉豪杰;

松遼盆地南部深層油氣富集規(guī)律及成藏模式剖析    苗鴻偉,邢偉國,于春旭,初叢輝

安徽阜陽地區(qū)可能的成藏模式探討    方軼;

陜甘寧盆地延長統(tǒng)長3段三角洲體系的微相構(gòu)成與成藏模式    王多云;李鳳杰;

濟陽坳陷CO_2氣成藏機理與成藏模式研究    郭棟

陽信洼陷油氣生成與成藏模式研究    王鋒

埕島油田埕北30潛山儲層評價與成藏模式研究    高喜龍

東營凹陷永新地區(qū)古近系油氣運聚規(guī)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韓連濱

江漢盆地潛江凹陷東南部成藏模式研究    王必金

東濮凹陷文留地區(qū)深層油氣成藏機理及成藏模式研究    郝建光

松遼盆地安達斷陷營城組中基性火山巖成藏規(guī)律與成藏模式    高璇

柴北緣南八仙—馬海地區(qū)油氣成因及成藏模式研究    胡雄

川西北龍門山北段古生界油砂地質(zhì)特征及成藏模式    陳貴標

四川盆地厚壩侏羅系油砂特征及成藏模式    羅洪浩

遼河東部凹陷根緣氣成藏模式    鄧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