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全球增暖背景下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強度、范圍特征的變化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33:32
熱度:

全球增暖背景下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強度、范圍特征的變化【摘要】:近六十年來的全球氣溫資料顯示出明顯的全球氣候增暖跡象。本文利用56年(1948-2003)的NCAR/NCEP再分析資

【摘要】:近六十年來的全球氣溫資料顯示出明顯的全球氣候增暖跡象。本文利用56年(1948-2003)的NCAR/NCEP再分析資料,通過創(chuàng)建一個用于描述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ISO)的指標場研究了氣候增暖背景下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強度、范圍的變化。研究得出:氣候變暖,ISO活躍區(qū)的主要活動區(qū)不變,但ISO活躍區(qū)強度及范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并存在季節(jié)性差異。冬季增大不明顯,春季增大區(qū)主要為非ISO活躍區(qū);而夏秋季強度增大的區(qū)域為ISO活躍區(qū):氣候變暖似乎有縮小ISO強度季節(jié)差異趨勢。在時間變化上,熱帶ISO強度具有明顯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傮w而言,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熱帶ISO強度呈現(xiàn)一個增強趨勢。 【作者單位】: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二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系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shù)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氣候增暖 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 活躍區(qū)
【分類號】:P434
【正文快照】: 1引宮全球氣候正在并且將繼續(xù)變吸已逐漸成為世界上大多效科學家的共識,問題是氣候變暖會對全球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產生什么影晌?許多研男.期均表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與全球氣候年代際突變相對應,海洋與一些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都出現(xiàn)了一次明顯的年代際調整,并改變了ENSO的演變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35年來青藏高原大氣熱源氣候特征及其與中國降水的關系    趙平,陳隆勛

熱帶季節(jié)內振蕩時空特征的診斷研究    董敏,張興強,何金海

2003年梅雨期安徽淮河流域強降水及大氣環(huán)流演變特征    吳有訓,王克強,胡文運,李敬義,楊保桂,程雪生,陳平,方四清

北極海冰變化同我國氣溫相聯(lián)系的若干統(tǒng)計學分析    武朝德,彭公炳

西藏林芝地區(qū)近350a來降水變化及突變分析    劉曉宏,秦大河,邵雪梅,趙良菊,陳拓,任賈文

中國冰川積累與水汽來源補給分析    張忠林,何元慶,龐洪喜,盧愛剛,顧娟

甘肅河西季節(jié)凍結深度年代際變化特征及其氣候成因分析    郭慧,李棟梁,張強,陸登榮,馮建英,傾繼祖,湯懋蒼,沈志寶

中國西北近45a來極端低溫事件及其對區(qū)域增暖的響應    楊金虎;沈永平;王鵬祥;楊啟國;

新疆瑪納斯河徑流波動與北大西洋濤動的關系    南峰;李有利;張宏升;

華北油松人工林林下降雨空間分布的研究    劉曙光,郭景唐

油松母樹林種子產量預測的研究    薛康

農牧交錯帶降水與溫度的功率譜分析——以科爾沁沙地為例    李新宇,唐海萍,黃正文

副熱帶高壓與桂平地區(qū)的天氣    周勇平;全文杰;

嫩江中上游年最大流量的多時間尺度分析    孫砳石;席劍輝;袁湘玲;

新余市氣溫變化的Marr小波分析    袁春;

臺風“云娜”過程分析    鄭勁光;鄭振榮;祁秀香;

桐鄉(xiāng)市最低水位與氣象因子的分析    范玉芬;袁春;

基于PC-CCA方法的雷暴日數(shù)場資料序列延長    羅樹如;王歡;

氣象要素時間序列的演化建模分析與短期氣候預測    俞康慶;周月華;楊荊安;康卓;

南海海氣界面通量及SST的季節(jié)內振蕩    汪曉嬌;劉庭杰;

臺風“云娜”過程分析    鄭勁光;祁秀香;

安徽宣城寒露風天氣氣候分析    吳有訓;方四清;程雪生;陳健武;

多堆廠址大氣彌漫問題及大氣排放限值的優(yōu)化規(guī)劃問題研究    姚仁太

Zebiak-Cane海氣耦合模式的改進及對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擬與診斷分析    岳彩軍

小波分析及其應用研究    衡彤

環(huán)境演變中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過仲陽

蘭州三萬年以來古氣候演化與古環(huán)境重建    楊桂芳

陜甘寧老區(qū)生態(tài)貧水化與生態(tài)管理模式研究    延軍平

海氣系統(tǒng)季內振蕩現(xiàn)象的氣候學研究    李麗平

大范圍氣候變化與華北干旱研究    榮艷淑

極渦的活動特征與數(shù)值模擬及其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張恒德

夏季亞洲中高緯度地區(qū)阻塞高壓與中國強降雨的關系及其活動機理研究    李峰

基于相空間重構技術的我國旱澇時空分布研究    萬仕全

青藏高原冬季大氣熱狀況對Elnino的影響以及LGM時期高原熱狀況的數(shù)值研究    韓余

東北地區(qū)冬季氣溫異常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的關系    楊素英

大氣降水非均勻性及其分布模式對陸面過程參數(shù)化的影響研究    李云

華北夏季旱澇發(fā)生的規(guī)律及其與北極海冰的相關分析    謝付瑩

20世紀70年代中期北太平洋海溫場年代際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高慶九

中國的云氣候學特征分析    劉瑞霞

長江中下游旱澇年份低頻振蕩的特征及其與降水的關系    張秀麗

越赤道氣流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我國夏季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發(fā)生頻數(shù)的關系    韓慎友

華北地區(qū)氣溫的氣候特征及其與100hpa高度場異常、西北印度洋海溫異常的關系    張友姝

氣候突變的定義和檢測方法    符淙斌,王強

熱帶低層大氣30~60天低頻動能的年際變化與ENSO循環(huán)    龍振夏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氣的加熱場特征    季國良,姚蘭昌,袁福茂,楊化鎰

西太平洋地區(qū)低頻振蕩特征及其同副高、臺風關系的探討    劉富明,林海

CISK、蒸發(fā)-風反饋機制和熱帶大氣30—60天振蕩    趙強,劉式適

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研究的新進展    李崇銀

亞洲夏季風區(qū)氣候平均季節(jié)內振蕩擾動動能的結構和傳播特征    過霽冰;陳渭民;徐杰;

秦嶺南北1951-2009年的氣溫與熱量資源變化    周旗;卞娟娟;鄭景云;

    

    

    

    

    

    

    

    

氣候增暖對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能量傳播的影響及其數(shù)值模擬    黃應喜;蔣國榮;倪文琪;何金海;俞永強;

全球增暖背景下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強度、范圍特征的變化    倪文琪;蔣國榮;黃應喜;何金海;俞永強;

中國氣候變化指數(shù)分析    陳穎;

寧波市氣溫時空變化分析及人為因子對氣候增暖影響的估算    涂小萍;

青海高原不同地區(qū)植物物候期對氣候增暖的響應分析    李紅梅;馬玉壽;

無錫極端氣溫事件的氣候分析    阮蔚琳;錢永甫;馬志強;章志芹;李瓊川;

玉門氣象災害增多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陳朝基;

黑龍港地區(qū)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基本規(guī)律    陳瑞敏;徐建芬;張國萍;

46a來我國降雪變化特征分析    孫秀忠;羅勇;張霞;

青海湖水面波動對小冰期氣候變化的響應    王乃昂;楊萍;程弘毅;李卓侖;董春雨;

氣象防災減災助力建設“和諧陜西”    通訊員 王龍 記者 郭軍

2508.3毫米:55年來降水量之最    魏盼生

氣候變暖90%以上是人為溫室氣體增加導致    林英

深圳社區(qū)氣象預警系統(tǒng)首次開通    記者 楊綺薇

西藏是全球變暖最典型受害地區(qū)    顏園園

氣象與新疆環(huán)境保護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委員 張家寶

隆冬,你對暴風雪有防備嗎?    崔潔

大氣圈——氣候系統(tǒng)的主角    本報記者 李丹

全球變暖不可逆,影響將是破壞性的    朱立毅 夏海微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可模擬    顏園園 王元紅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東北森林的演替動態(tài)    程肖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