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冬季氣候變暖對山西省冬小麥可種植區(qū)的影響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33:05
熱度:

冬季氣候變暖對山西省冬小麥可種植區(qū)的影響【摘要】:冬小麥是北方能夠利用冬季光熱資源的主要農(nóng)作物,但緯度偏北地區(qū),常常因冬季溫度偏低、冬小麥難以越冬等而使其種植受到限制。在全球氣候變

【摘要】:冬小麥是北方能夠利用冬季光熱資源的主要農(nóng)作物,但緯度偏北地區(qū),常常因冬季溫度偏低、冬小麥難以越冬等而使其種植受到限制。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升溫0.5~0.8℃[1]。山西省的冬、春以及秋季增溫幅度明顯高于全國,冬季升溫最明顯[2]。目前,山西省冬小麥除在東南部和中部有部分種植外,主要集中在山西省的西南部。氣候變暖為冬小麥的北移種植提供了氣候上的可能性,明確山西省冬小麥可種植區(qū)域,對充分利用冬季光熱資源、增加夏收作物產(chǎn)量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能夠直觀地掌握氣候變暖背景下山西省冬小麥的可種植區(qū)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冬季負積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3個指標作為分析對象,在詳細分析冬季負積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特征的基礎上,以冬季平均氣溫突變點為界,將3個指標分別分為前后2個時段,比較前后時段各指標等值線的變化,以明確冬小麥可種植和安全種植區(qū)域的變化,為冬小麥種植北擴提供理論依據(jù)。1資料、指標與方法利用山西省境內(nèi)較均勻分布的70個地面氣象站1970-2012年逐日氣溫資料,統(tǒng)計整理冬季負積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3個指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3]分析3個指標的變化趨勢;以累積據(jù)平法確定突變點。依據(jù)突變點將3個指標分別分為2個時段,依據(jù)前后時段3個指標等值線的變化分析冬小麥可種植區(qū)域。負積溫-500℃、最冷月平均氣溫-8℃和極端最低氣溫-22℃為冬小麥可種植指標。2結(jié)果與分析2.1基本分布山西省負積溫多年平均在124.5~1385.9℃。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年平均為-14.4~-0.6℃。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為-32.1~-11℃。分布上呈現(xiàn)東西變化小、南北差異大,隨著緯度的北上和海拔的升高,負積溫逐漸增加、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逐漸降低的分布格局。2.2變化特征全省平均負積溫線性傾向值為-35.5℃/10a(相關系數(shù)???0.4835),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負積溫以顯著減少的趨勢變化。各地傾向值的介于-8~-78℃/10a,且山西省大部分區(qū)域的冬季負積溫顯著減少。全省平均最冷月平均氣溫線性傾向值為0.2℃/10a(相關系數(shù)??0.181),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各地傾向值為-0.21~0.74℃/10a,全省大部分區(qū)域表現(xiàn)出升高的趨勢,有13個代表站的升高趨勢通過了??0.05及以上顯著性檢驗,占總代表站的18.6%。全省平均年極端最低氣溫線性傾向值為0.3d/10a(相關系數(shù)??0.259),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各地傾向值為-5.2~11.6℃/10a。全省基本以升高為主,共有12個代表站的升溫幅度通過了??0.05及以上顯著性檢驗,占總代表站的17%。2.3 3個指標突變前后冬小麥種植區(qū)域的變化與突變前相比,突變后負積溫低于500℃區(qū)域的面積擴大了約2.9×106hm2,擴大52%;80%保證率下,突變后,該區(qū)域擴大了約2.7×106hm2,擴大92%。與負積溫500℃相比,最冷月平均氣溫高于-8℃區(qū)域的變化較小,突變后擴大了約6.2×105hm2,擴大6%;80%保證率下,突變后比突變前擴大了約1.2×106hm2,擴大17%。年極端最低氣溫與最冷月平均氣溫基本接近,突變后可種植區(qū)域擴大了約6.9×105hm2,擴大6%。80%保證率下,可種植區(qū)域擴大了約1.3×106hm2,擴大19%。綜合3個指標,變化最大的是負積溫,然而其滿足冬小麥種植條件的區(qū)域小于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即負積溫是決定山西省冬小麥種植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得出,突變后,冬小麥可能種植面積增加約2.9×106hm2,增加52%;80%保證率下,冬小麥安全種植面積比突變前增加了2.7×106hm2,增加92%。3結(jié)論在冬季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山西省負積溫的傾向值為-35.5℃/10a,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即負積溫呈現(xiàn)顯著減少趨勢,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呈現(xiàn)不顯著升高趨勢;突變后,全省平均負積溫減少了104.4℃,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分別升高了0.8℃和0.9℃。全省區(qū)域的負積溫均表現(xiàn)出減少趨勢,大部分區(qū)域減少顯著,其中北部大部分區(qū)域減少100℃以上,減少程度大于中、南部。最冷月平均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升高的區(qū)域主要在中東部或東部。決定冬小麥能否種植和安全越冬的3個主要熱量指標中,負積溫具有決定性作用,負積溫突變后,不僅使冬小麥可種植區(qū)域北擴、海拔上移,同時使南部種植冬小麥的安全性增加,山西省冬小麥可能種植面積增加約2.9×106hm2,增加52%,安全種植面積增加約2.7×106hm2,增加92%。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定量化地了解冬季氣候變暖后山西省冬小麥可種植區(qū)的變化情況。 【作者單位】:山西省氣象決策服務中心
【關鍵詞】:氣候變暖 冬季 可種植區(qū) 冬小麥 山西省
【分類號】:S512.11;S162
【正文快照】: 冬季氣候變暖對山西省冬小麥可種植區(qū)的影響@錢錦霞$山西省氣象決策服務中心!太原030006 @李娜$山西省氣象決策服務中心!太原030006 @韓普$山西省氣象決策服務中心!太原030006冬小麥是北方能夠利用冬季光熱資源的主要農(nóng)作物,但緯度偏北地區(qū),常常因冬季溫度偏低、冬小麥難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1958—2008年山西氣溫變化的特征及趨勢研究    苗愛梅;武捷;賈利冬;

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評估(I):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及未來趨勢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任賈文,王紹武,伍榮生,楊修群,王蘇民,劉時銀,董光榮,盧琦,黃鎮(zhèn)國,杜碧蘭,羅勇

氣候變暖對我國農(nóng)業(yè)的影響及對策    鄭有飛;牛魯燕;

1959~2008年興寧市氣象要素變化特征分析    李春玲;

近39年來渭河上游主要氣候因子變化特征    姚小英;蒲金涌;喬艷君;劉曉強;胡小波;

氣候變化對江蘇省林-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評估    趙曉莉;許遐禎;項瑛;王讓會;宋玉枝;謝學儉;陳書濤;

近50年廣西春播期低溫陰雨的變化特征    李艷蘭;黃卓;覃衛(wèi)堅;

古浪縣近51年氣候變化特征    胡麗莉;

黃河河源區(qū)徑流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分析    藍永超;文軍;趙國輝;沈永平;胡興林;暢俊杰;馬建華;

中國西部積雪日數(shù)類型劃分及與衛(wèi)星遙感結(jié)果的比較    何麗燁;李棟梁;

Forest fire danger ratings in the 2040s for northeastern China    

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牧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畜牧業(yè)的影響    張秀云;姚玉璧;鄧振鏞;尹東;王潤元;陳昌平;

氣候變暖背景下豫北地區(qū)冬小麥和夏玉米光熱資源利用效率研究    劉曉迎;楊娜娜;盧學鋒;王長坤;羅長青;

變化環(huán)境下的灌溉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研究進展    羅玉峰;韓冰;繳錫云;王衛(wèi)光;馮躍華;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    姚玉璧;王潤元;鄧振鏞;尹東;陳昌平;張秀云;

宿州市近50年來溫度變化的觀測事實分析及對策    陳邦懷;

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    王寶鑒;黃玉霞;宋連春;張強;韓蘭英;

PRECIS模式對內(nèi)蒙古氣候變化情景的模擬與分析    尤莉;許吟隆;荀學義;

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qū)甘南高原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姚玉璧;王潤元;鄧振鏞;尹東;張秀云;楊金虎;陳昌平;安華銀;

近46年遼寧省極端氣溫的變化特征    趙春雨;錢傳海;杜景波;劉曉梅;

近45年5-9月阿勒泰地區(qū)強降水時空變化趨勢    白松竹;李春芳;王磊;

1959-2003年中國天山積雪的變化    楊青;崔彩霞;孫除榮;任宜勇;

環(huán)南極企鵝海豹的有機生態(tài)地球化學研究    黃婧

海南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水文特征與演變規(guī)律    邱治軍

晝夜不同增溫對粳稻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研究    董文軍

冬小麥對晝夜不同增溫的地下生物學響應特征及其機制    張彬

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產(chǎn)量的影響評價    姚鳳梅

近50年青藏高原積雪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大氣環(huán)流因子的關系    馬麗娟

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產(chǎn)量的區(qū)域影響研究    劉穎杰

基于CAESAR模型的土壤侵蝕研究    賈麗

基于氣候的采暖空調(diào)耗能及室外計算參數(shù)研究    萬蓉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    尹占娥

森林火災現(xiàn)場指揮撲救決策研究    張平

內(nèi)蒙古東烏旗中蒙邊界地區(qū)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的氣候環(huán)境變遷    田志君

基于區(qū)域氣候模式和VIC模型的黑河流域陸氣相互作用研究    陳亮

天水地區(qū)氣候變化及對林果生長的影響    馬杰

祁連山區(qū)出山徑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    王超

黃淮海渭河區(qū)氣象臺站探測環(huán)境對氣溫影響分析    李欣

利用激光雷達觀測資料研究沙塵氣溶膠及其影響    李崇

中國西南地區(qū)覆冰的大氣環(huán)流背景研究    曲巧娜

中國西部積雪類型劃分及影響因子分析    何麗燁

近四十年華南前汛期極端降水年際、年代際異常時空特征及影響因子研究    章開美

近四十年來我國氣溫的長期變化趨勢    李克讓,林賢超,王維強

中國氣溫變化的兩個基本模態(tài)的診斷和模擬研究    濮冰;聞新宇;王紹武;朱錦紅;

近半個世紀來中國西北地面氣候變化基本特征    王鵬祥;楊金虎;張強;何金海;王德民;陸登榮;

近40年中國平均氣候與極值氣候變化的概述    錢維宏;符嬌蘭;張瑋瑋;林祥;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氣候變暖及其對自然區(qū)域界線的影響    沙萬英,邵雪梅,黃玫

20世紀中國氣候變暖的歸因分析    周天軍;趙宗慈;

近54年中國地面氣溫變化    任國玉;徐銘志;初子瑩;郭軍;李慶祥;劉小寧;王穎;

華北地區(qū)地表氣溫觀測中城鎮(zhèn)化影響的檢測和訂正    周雅清;任國玉;

近百年中國地表氣溫變化趨勢的再分析    唐國利;任國玉;

中國氣溫異常的區(qū)域特征研究    屠其璞,鄧自旺,周曉蘭

陜西異常氣象    

    

孟津地區(qū)氣象要素的耿貝爾分布及參數(shù)估計    鄧偉;陳海波;張永濤;田宏偉;申占營;王偉;

2007年度氣候有利于農(nóng)林漁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尹文昱本報記者 閻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