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識別新技術:地質微生物技術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4:31:27
熱度: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識別新技術:地質微生物技術【摘要】:當前國內(nèi)外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評價發(fā)展趨勢要求有更多具有精細探測和評價功能的技術,這給地質微生物水合物探測技術的研發(fā)和應

【摘要】:當前國內(nèi)外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評價發(fā)展趨勢要求有更多具有精細探測和評價功能的技術,這給地質微生物水合物探測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提出了需求和挑戰(zhàn)。簡要介紹了當前水合物成藏或沉積環(huán)境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微生物類別及其主要關系,它們絕大多數(shù)是適應海底深部低溫高壓環(huán)境的厭氧極端生物。其中重要類群是為天然氣提供氣源的產(chǎn)甲烷古生菌、參與甲烷厭氧氧化過程的甲烷氧化古生菌和硫酸鹽還原細菌。介紹了國內(nèi)外幾個地質微生物探測技術的實例,包括歷史悠久的"微生物油氣勘探"技術、近十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微生物計數(shù)法、群落結構和標志類別法;另外,對新露頭角的微生物生物標志物法等其他方法也給予簡要介紹。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廣州海洋地質調(diào)查局;邁阿密大學地質系;
【關鍵詞】地質微生物 微生物豐度 群落結構 甲烷 水合物識別技術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09CB219502)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0811014-02) 中國地質調(diào)查局基礎調(diào)查項目(GZH200200203-02-01)
【分類號】:P744.4
【正文快照】: 0引言2007年我國在南海神狐地區(qū)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1-2],這是我國近十年實施海上天然氣水合物調(diào)查的一個重要成果。過去的調(diào)查經(jīng)驗[3-5]和神狐的鉆探給國內(nèi)水合物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學問題和新挑戰(zhàn)[6],包括在未來的天然氣水合物調(diào)查中如何提高勘查和識別精度。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南海神狐海域BY1鉆孔巖心沉積物古菌多樣性分析    焦露;蘇新;王媛媛;張勇;陳芳;蔣宏忱;

南海北部陸坡神狐海域HS-PC500巖心微生物多樣性    焦露;蘇新;陳芳;張勇;蔣宏忱;羅祎;董海良;

承德地區(qū)兩溫泉中古細菌基因型多樣性分析    郝春博;張麗娜;李思遠;周訓;馮傳平;方斌;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DK-2鉆孔微生物群落    韓路;武淑嬌;李建華;呂杰;祝有海;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DK-2鉆孔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韓路

冷泉流體沉積碳酸鹽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陳多福,陳先沛,陳光謙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類型及特征    蘇正;陳多福;

海洋極端環(huán)境微生物活動與油氣資源關系    王家生;王永標;李清;

國外海洋氣水合物研究的一些新進展    蘇新

極端環(huán)境下的微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學作用    陳駿;連賓;王斌;H·H·TENG;

天然氣水合物地熱場分布特征    金春爽,汪集旸,王永新,何麗娟

南海北部神狐海區(qū)的自生碳酸鹽巖煙囪——海底富烴流體活動的記錄    陸紅鋒;陳芳;劉堅;廖志良;孫曉明;蘇新;

地質微生物學中幾項最新研究進展    董海良;于炳松;呂國;

談地球生物學的重要意義    殷鴻福;謝樹成;童金南;史曉穎;

深海極端環(huán)境深部生物圈微生物學研究綜述    黨宏月;李鐵剛;曾志剛;秦蘊珊;

國內(nèi)天然氣水合物相平衡研究進展    安青;許維秀;

陜北黃土寡營養(yǎng)環(huán)境微生物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初步研究    雷超;鄧振山;郭艷;郭東東;

甲烷泄露背景下碳酸鹽巖的形成及其地球化學特征    密文天;李德亮;

天然氣水合物準三維地震勘探電纜動態(tài)定位精度研究    趙慶獻;韓立國;伍忠良;崔杰;

南海北部有孔蟲碳氧同位素特征與晚第四紀水合物分解的響應關系    曹超;雷懷彥;

石油微生物勘探技術在濱北地區(qū)的應用    袁志華;田軍;孫宏亮;

大港油田歧99井區(qū)微生物異常與儲層預測    袁志華;張慶豐;

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演化特征及對形成水合物的影響    陳多福,馮東,陳光謙,陳先沛,Lawrence M Cathles

新元古代晚期蓋帽碳酸鹽巖的成因與“雪球地球”的終結機制    馮東;陳多福;劉芊;

墨西哥灣GC238區(qū)冷泉碳酸鹽巖的微結構與石化微生物特征    管紅香;陳多福;Cathles L M;Roberts H H;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系統(tǒng)及其成藏演化數(shù)值模擬研究    蘇正;陳志豪;吳能友;何勇;

生物地球物理學的產(chǎn)生與研究進展    潘永信;朱日祥;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聚集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何麗娟;雷興林;張毅;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綜合探測技術發(fā)展及應用    張光學;張明;楊勝雄;伍忠良;徐華寧;梁金強;

天然氣水合物體系動態(tài)演化研究(Ⅱ):海底滑坡    宋海斌;

南海東北部973剖面BSR及其熱流特征    宋海斌;吳時國;江為為;

CO_2地質埋存滲漏風險及補救對策    許志剛;陳代釗;曾榮樹;

東海陸坡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條件及遠景研究    楊文達;崔征科;

海洋沉積物孔隙水硫酸鹽濃度和碳同位素對天然氣水合物的指示    蔣少涌;楊濤;葛璐;凌洪飛;楊競紅;吳能友;陳道華;劉堅;

東海陸坡-沖繩海槽天然氣水合物研究    李培廉;楊文達;

南海北部陸坡深水區(qū)地質災害機理與鉆前預測    孫運寶

我國黃、東海典型生態(tài)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    劉敏

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屬性)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識別方法及軟件開發(fā)    呂琳

柴達木第四系鹽湖沉積地質微生物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    劉梅

海底高分辨率聲學探測及其應用    趙鐵虎

    趙鐵虎

利用宏基因組技術研究南海沉積物中MCG類群泉古菌的生理與進化以及β-半乳糖苷酶    李平一

低劑量抑制劑作用下水合物顆粒粘附作用及聚集機理研究    杜娟

祁連山木里天然氣水合物鉆孔沉積構造特征及與水合物分布關系研究    龐守吉

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水合物形成分解動力學及微生物作用    陳多福

豫西中元古界云夢山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積構造    袁余洋

豫西魯山地區(qū)中元古界汝陽群沉積相分析    鄭偉

深海分層采樣技術的研究    李風波

葉綠素a熒光檢測儀的設計與開發(fā)    楊益民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區(qū)沉積物及巖心熱釋光特征初探    楊旭

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熱激法試開采系統(tǒng)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    房治強

三株深海來源微生物的菌種鑒定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評價    于麗波

新疆地震斷裂帶冷泉水體古菌群落結構多時間尺度的變化    胡蓉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qū)Ontong-Java海臺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    春梅

黃河三角洲表層沉積物古菌分布特征    王濤

不同深度凍土微生物數(shù)量特征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    王鷺;董小培;張威;章高森;劉光琇;馮虎元;

極端嗜鹽古菌分類學研究進展    王爽;楊謙;孫磊;王允;劉丹;

低溫石油烴降解菌LHB16的篩選及降解特性    李兵;張慶芳;竇少華;孫子羽;王羽;遲乃玉;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及其基本特征    祝有海;張永勤;文懷軍;盧振權;王平康;

海底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進展    黨宏月;宋林生;李鐵剛;秦蘊珊;

南海西沙海槽沉積物細菌多樣性初步研究    李濤;王鵬;汪品先;

南海北部陸坡神狐海域HS-373PC巖心表層沉積物古菌多樣性    張勇;蘇新;陳芳;蔣宏忱;陸紅峰;周洋;王媛媛;

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方法研究    馮思玲;

云南滇池微生物對磷循環(huán)與沉積作用的實驗研究    東野脈興,樊竹青,張灼,夏學惠,田升平,周建民

異養(yǎng)硝化、厭氧氨氧化及古菌氨氧化與新的氮循環(huán)    郭建華;彭永臻;

天山凍土微生物的系統(tǒng)多樣性分析及生長特性的研究    白玉

天山冷環(huán)境中微生物系統(tǒng)多樣性及分布特征的研究    楊大群

鄂霍次克海天然氣水合物區(qū)與東海內(nèi)陸架泥質區(qū)沉積物古菌多樣性研究    張林寶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地質控制因素分析    龐守吉;蘇新;何浩;趙倩;祝有海;王平康;李永紅;李清海;

南海北部神狐水合物賦存區(qū)淺表層沉積物自生礦物特征及其成因探討    謝蕾;王家生;林杞;

Jason多井約束反演技術在油氣儲層預測中的應用    郝銀全,潘懋,李忠權

熱水沉積作用的概念和幾個巖石學標志    陳先沛,高計元,陳多福,董維全

貴州省松桃熱水沉積錳礦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陳多福,陳先沛

貴州甕福磷礦中的硅化作用    陳多福,陳先沛

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現(xiàn)狀與未來挑戰(zhàn)    雷懷彥,王先彬,房玄,鄭艷紅

沖繩海槽中段西陸坡下緣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憲偉,劉保華,石學法,吳金龍

冷泉流體沉積碳酸鹽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陳多福,陳先沛,陳光謙

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演化特征及對形成水合物的影響    陳多福,馮東,陳光謙,陳先沛,Lawrence M Cathles

鶯歌海盆地泥-流體底辟構造成因機制與天然氣運聚    張敏強,鐘志洪,夏斌,李緒宣,孫珍,王良書,王振峰

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水合物成藏動力學及其資源評價方法    陳多福,馮東,Cathles L M

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元素地球化學行為模擬實驗研究    陳敏

地質微生物對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的影響    劉濤;鄭國東;潘永信;劉宏芳;

福建長樂牛頭灣海區(qū)浮游植物生態(tài)調(diào)查    肖瑩;

一種挖掘中小企業(yè)集群群落結構的聚類分析方法    肖冰;李從東;姚國祥;余明輝;

用群落調(diào)查及光譜觀測數(shù)據(jù)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草場各生物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張劍;李貴才;劉先華;韓興國;

陽極初始電勢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產(chǎn)電的影響    范明志;梁鵬;曹效鑫;黃霞;

填埋場覆蓋層甲烷氧化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    費平安;王琦;

三峽水庫蓄水前后春季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征    劉淑德;線薇微;

長沙市烈士公園花境植物調(diào)查與分析    任映宇;張海英;

生物陶粒與生物活性炭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PCR-SSCP技術解析    劉小琳;劉文君;

麓山景區(qū)植物群落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Ⅰ.群落組成與結構    王麗;龔延春;張海英;吳鐵明;

香港裂葉馬尾藻的生境角色及其附生生物的群落結構    伍家恩;陳清潮;伍澤賡;

南充城區(qū)小型獸類群落結構    廖文波;胡錦矗;劉濤;

天津高沙嶺潮間帶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特征    劉憲斌;張文亮;田勝艷;郭偉華;

洞頭巖相潮間帶夏季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    張永普;周化斌;應雪萍;

2,2’,4,4’-四溴聯(lián)苯醚的厭氧微生物降解    盧曉霞;陳超琪;李秀利;陶澍;

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綠闊葉林的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    徐敏;駱爭榮;于明堅;丁炳揚;吳友貴;陳小榮;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對菜地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    黃紅英;章家恩;葉吉龍;蘇寬楠;栗方亮;

城市化對城市森林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進展    馮偉;于一蘇;吳中能;

城市化對城市森林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進展    馮偉;于一蘇;吳中能;

南沙群島海域魚類群落結構的季節(jié)性變化研究    陳文河;盧伙勝;

廣州為荒山綠化篩選優(yōu)良植物    本報記者 郭澤莉

地力衰退問題應引起重視    楊文偉

我國煤礦乏風甲烷氧化技術達世界水平    王羉聲

城市森林維護與技術研究    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慶費

日本發(fā)現(xiàn)天然氣變甲醇廉價路線    唐茵

風排瓦斯化害為利    趙永新

甘肅大量放流黃河土著魚類種苗    張敬

逼出來的技術創(chuàng)新    趙華

我國人工林如何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盛煒彤

宣恩科學造林增30萬畝新綠    通訊員 汪盛華 劉昌勇

黃河三角洲原生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關系    余悅

太湖典型濕地恢復區(qū)植物群落及沉積物特征    黃玉潔

外來物種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入侵機制的研究    王文琪

煤矸石山生態(tài)重建中的植被演替及其與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    張建彪

南四湖濕地恢復過程中植被及種子庫特征研究    葛秀麗

不同營養(yǎng)水平湖泊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    熊金林

甲苯氧化甲基化制苯乙烯催化劑研究    董新法

東海大規(guī)模赤潮對微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影響的研究    張利永

機油降解菌群的馴化及其活性與結構分析    王亮

巨尾桉工業(yè)原料林群落結構與林下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    趙一鶴

森林草原交錯帶節(jié)肢動物群落組成與多樣性的研究    劉穎華

嵩山側柏人工林群落結構、生物量及物種多樣性研究    王婷

呼和浩特市城市綠地木本植物結構特征研究    魯根兄

武漢市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    盧媛媛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結構與景觀評價的研究    楊永志

浙江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常綠闊葉林生物量研究    楊同輝

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qū)鳥類區(qū)系組成及群落結構研究    陳宏宇

武漢市城市綠地植物多樣性研究    李智琦

大亞灣澳頭養(yǎng)殖海域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    劉中華

海南島蜻蜓目昆蟲多樣性研究    黃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