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微量氣體的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基本原理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9 01:52:20
熱度:

微量氣體的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基本原理和有待解決的問題【摘要】:本文描述全球變暖問題如何從單純的CO_2增溫問題發(fā)展為微量氣體的溫室效應問題。CFCs、CH_4、N_2O、O_3

【摘要】:本文描述全球變暖問題如何從單純的CO_2增溫問題發(fā)展為微量氣體的溫室效應問題。CFCs、CH_4、N_2O、O_3等非CO_2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可以達到CO_2的貢獻水平。自19世紀中期以來觀測到的微量氣體的增加(包括CO_2的增加)已使大氣的溫室效應G_a(≈130±5W/m~2)增加了約2%。在沒有其它因子參與的情況下,這個2%的增加可使地球增溫1~1.5K。這種新增的輻射能在低緯度最大,而在極區(qū)要小1/2。增溫的最大影響是增加地表處收到的后向輻射,每度增溫使后向輻射增加6~8W/m~2。但并非所有的新增能量都被地表的發(fā)射輻射所平衡,還要通過增加蒸發(fā)(降水)來恢復地表的能量平衡,每度增溫可使蒸發(fā)(因而使降水)增加2%~4%。蒸發(fā)的增加與較暖對流層中飽和水汽壓的增加一道,通過大氣動力學過程使水汽增加。每度增溫引起的這種水汽反饋可使G_a另增1%。我們預測區(qū)域效應和瞬變效應的能力主要取決于解決若干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①氣溶膠和平流層臭氧的影響;②熱帶對流性卷云、溫帶風暴路徑云系以及持續(xù)性的沿海層云對全球變暖和對區(qū)域性氣溶膠排放的響應;③太陽輻射被云過量吸收的原因;④對流層上部的水汽反饋效應。 【作者單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學研究所大氣科學中心及云、化學和氣候中心;
【關鍵詞】大氣溫室效應 對流層臭氧 平流層臭氧 微量氣體 全球變暖 太陽輻射 輻射強迫 能量平衡 向外長波輻射 氣溶膠
【分類號】:X16
【正文快照】: 引 言 從Fourier和Arrhenius到IPcC【川:數(shù)學家Baron Jean—BaptisteF。。ri。r[2’在1827年指出,大氣的作用就像太陽照射下一個盒子的透明玻璃蓋,它允許太陽輻射通向地面,但阻止從地面發(fā)出的長波輻射(不可見輻射)。這一論斷或許是有關大氣溫室效應的最早見解之一。大約到十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上海地區(qū)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彭麗;高偉;耿福海;冉靚;周厚榮;

    

    

    

    

    

    

    

    

    

MOZART-2和BCC_AGCM2.0.1離線耦合模式系統(tǒng)對東亞地區(qū)對流層臭氧的模擬研究    劉茜霞;王在志;吳統(tǒng)文;

中國地區(qū)近三十年臭氧的衛(wèi)星資料分析    沈凡卉;王體健;沈毅;張欣;

MOZART-2對歐洲對流層臭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劉茜霞;王斌;張美根;

利用衛(wèi)星資料分析對流層臭氧柱總量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    李瑩;趙春生;方圓圓;余環(huán);

陜西省果業(yè)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對策    李美榮;劉耀武;李艷莉;

基于OMI探測的全球臭氧氣候特征分析    李天奕;冼桃;傅云飛;

珠穆朗瑪?shù)貐^(qū)大氣揮發(fā)性有機物初步檢測結(jié)果    王瑛;徐曉斌;毛婷;張東啟;

中國區(qū)域閃電特征分析及閃電產(chǎn)生NOx量估算    金敏;張其林;安興琴;運方華;

我國大氣臭氧探空儀的研制和應用    王庚辰;孔琴心;宣越鍵;陳洪濱;馬舒慶;

對流層高臭氧、高濕度垂直分布現(xiàn)象的個例觀測研究    鄭向東;

“后天”會不會來?    周仲全

“北雪犯長沙 胡云凍萬家”    林之光

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林之光

林之光研究員:談今冬南方冰雪災害    林之光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馬樹慶

氣候變暖主要歸咎人類活動    趙同進

大氣綜合監(jiān)測技術與分析理論有哪些主要研究內(nèi)容?    

大氣化學理論與技術有哪些主要研究內(nèi)容?    

天氣氣候和水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    馬樹慶

北京并非沙塵暴高發(fā)城市    張軍

全球三維大氣化學模式和全球大氣環(huán)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應用    劉茜霞

應用全球大氣化學模式模擬研究東亞地區(qū)對流層臭氧    侯雪偉

青藏高原東北側(cè)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及個例分析    陳闖

青藏高原地區(qū)大氣臭氧時空變化及其溫度響應研究    陶玉龍

垂直輸送對香格里拉和當雄近地面臭氧影響研究    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