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秸稈對大豆/玉米不同種植方式土壤碳氮轉化的影響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22:01:36
熱度:

秸稈對大豆/玉米不同種植方式土壤碳氮轉化的影響【摘要】:本文采用大田實驗與室內土壤培養(yǎng)(模擬秸稈全部還田)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秸稈對大豆、玉米及混種作物的根區(qū)與非根區(qū)土壤酶活性、D

【摘要】:本文采用大田實驗與室內土壤培養(yǎng)(模擬秸稈全部還田)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秸稈對大豆、玉米及混種作物的根區(qū)與非根區(qū)土壤酶活性、DOM及碳、氮礦化作用等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秸稈的加入對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MBC、MBN、無機氮及呼吸量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大豆田土壤MBC含量隨秸稈量的增加和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降低,玉米田土壤MBC含量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與秸稈加入量沒有顯著差異,但與非根區(qū)土壤MBC差異顯著。而混種田土壤MBC的變化趨勢為先升高后降低,其含量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增加,與非根區(qū)土壤沒有顯著差異;大豆田土壤MBN的變化趨勢為先升高后降低,其含量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升高,與秸稈的加入量差異顯著。培養(yǎng)后玉米田與混種田土壤MBN變化趨勢均不明顯,培養(yǎng)前期玉米田土壤MBN與秸稈量差異不顯著,而混種田土壤MBN隨秸稈量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大豆田和混種田土壤無機氮含量與秸稈加入量沒有顯著差異,且與非根區(qū)土壤差異顯著,大豆田土壤無機氮含量隨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而混種田土壤與其變化趨勢相反,隨時間的增加而略有降低,玉米田土壤經培養(yǎng)后無機氮含量略有升高,其含量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增加;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總呼吸量與秸稈加入量具有顯著的差異,均隨秸稈量的增加而逐漸升高,總呼吸量表現為:2倍秸稈1倍秸稈不加秸稈。其呼吸速率變化一致,但仍與秸稈加入量差異顯著。 2、秸稈的加入對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過氧化氫酶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加入秸稈后脲酶活性變化均不同,培養(yǎng)前期大豆田土壤脲酶活性隨秸稈量的增加而降低,混種田土壤則相反,隨秸稈的增加而增加,而玉米田土壤脲酶活性與秸稈量沒有顯著差異;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秸稈加入后,蔗糖酶活性均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增加,培養(yǎng)后不同種植方式土壤的蔗糖酶活性均下降再升高,只是變化幅度有所不同;土壤多酚氧化酶與其它酶活性變化趨勢有所不同,大豆田與混種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升高,大豆田土壤經培養(yǎng)后多酚氧化酶活性先下降后迅速升高,而混種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隨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升高。玉米田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隨時間的增加而降低,與秸稈加入量沒有顯著的差異;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與秸稈加入量差異不顯著,且與非根區(qū)土壤差異顯著。大豆田與玉米田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均隨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而混種田土壤則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升高;此外,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的呼吸總量分別與四種酶活性達顯著和極顯著水平。 3、秸稈的加入對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還原糖、酚類化合物及DOC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大豆田土壤與玉米田土壤還原糖含量均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大豆田和混種田土壤還原糖含量變化趨勢均為先下降后升高,而玉米田則為先升高后降低;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酚類化合物含量均隨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其含量隨秸稈量的增加而升高?;旆N田土壤酚類化合物的含量顯著高于大豆田和玉米田土壤。培養(yǎng)后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土壤DOC含量均不同幅度的下降,大豆田與混種田土壤的DOC含量均隨秸稈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漸升高,且玉米田和混種田土壤DOC含量顯著高于大豆田土壤。 【關鍵詞】:秸稈 根區(qū)土壤 大豆田 玉米田 混種田 碳氮轉化 土壤酶活性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S565.1;S513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18
  • 1.1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12-14
  • 1.2 秸稈還田在新時期農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14-15
  • 1.2.1 國內外秸稈還田的研究進展14-15
  • 1.2.2 秸稈的加入對產量的影響15
  • 1.3 秸稈對土壤碳、氮礦化作用的研究15-16
  • 1.4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16-17
  • 1.4.1 土壤酶學的研究進展16
  • 1.4.2 秸稈與土壤酶活性16-17
  • 1.5 秸稈與DOM組分的研究17-18
  • 2 材料與方法18-24
  • 2.1 試驗材料18
  • 2.2 供試肥料18
  • 2.3 大田試驗設計與方法18-19
  • 2.3.1 試驗地點18
  • 2.3.2 試驗設計18-19
  • 2.3.3 播種及施肥19
  • 2.3.4 取樣時間及方法19
  • 2.4 室內培養(yǎng)試驗19-20
  • 2.5 實驗測定方法20-23
  • 2.5.1 土壤基礎肥力測定方法20
  • 2.5.2 土壤碳、氮礦化作用的測定方法20-21
  • 2.5.3 土壤酶活性的測定方法21-22
  • 2.5.4 土壤水溶性有機物組成(DOM)的測定方法22-23
  • 2.6 試驗結果的數據分析23-24
  • 3 結果與分析24-47
  • 3.1 秸稈對土壤碳、氮礦化的影響24-33
  • 3.1.1 秸稈對土壤MBC和MBN的影響24-27
  • 3.1.2 秸稈對土壤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的影響27-31
  • 3.1.3 秸稈對土壤呼吸量和呼吸速率的影響31-33
  • 3.2 秸稈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33-39
  • 3.2.1 秸稈對土壤脲酶活性的影響33-35
  • 3.2.2 秸稈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響35-36
  • 3.2.3 秸稈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響36-38
  • 3.2.4 秸稈對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38-39
  • 3.3 秸稈對土壤水溶性有機物組成(DOM)的影響39-44
  • 3.3.1 秸稈對土壤還原糖的影響39-41
  • 3.3.2 秸稈對土壤酚類化合物的影響41-42
  • 3.3.3 秸稈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影響42-44
  • 3.4 土壤酶活性與CO_2總量、碳氮礦化及DOM的相關性分析44-47
  • 3.4.1 土壤酶活性與CO_2總量的相關分析44-45
  • 3.4.2 土壤酶活性與碳、氮礦化及DOM的相關性分析45-47
  • 4 討論47-49
  • 4.1 秸稈對碳、氮礦化的影響47
  • 4.2 秸稈對根區(qū)土壤酶活性的影響47-48
  • 4.3 秸稈對DOM的影響48-49
  • 5 結論49-51
  • 5.1 秸稈的加入對土壤碳、氮礦化的影響49
  • 5.2 秸稈的加入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49-50
  • 5.3 秸稈的加入對土壤DOM的影響50-51
  • 致謝51-52
  • 參考文獻52-58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土壤肥力評價方法探討    劉洪鵠;趙玉明;王秀穎;馮艷杰;楊威;

腐植酸復合肥對土壤養(yǎng)分轉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彭正萍,門明新,薛世川,孫旭霞,薛寶民,畢淑芹

秸稈覆蓋對桑園土壤微生物年變化的影響    劉剛,佟萬紅,杜周和

不同植物凋落物對土壤有機碳淋失的影響及巖溶效應    曹建華,潘根興,袁道先

溶解性有機質對水稻生長及元素吸收的影響    高樹芳,王果,方玲

外源添加物對秸稈還田土壤中無機氮轉化影響    鄭立臣;解宏圖;李維福;

溫度和脲酶抑制劑影響下的土壤脲酶動力學行為    雋英華;陳利軍;武志杰;

秸稈還田對土壤脫氫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    陳強龍;谷潔;高華;秦清軍;甄麗莎;陳勝男;孫利寧;

麥玉兩熟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和農田氮素平衡的影響    趙鵬;陳阜;馬新明;熊淑萍;

旱地玉米秋季全覆膜栽培節(jié)水增產效果研究    景泰來

稻麥兩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對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周年生產力的影響    劉世平

模擬氮沉降對杉木人工林碳庫及其化學機理的影響    黃玉梓

雙輥秸稈還田旋耕機的研制開發(fā)    劉小偉

長期秸稈還田改土培肥綜合效應的研究    孫偉紅

玉米秸稈連續(xù)多年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和作物生長的影響    吳菲

秸稈還田土壤中與纖維素降解相關的微生物的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    張晶

微生物菌劑與化肥不同配比對秸稈還田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的研究    解媛媛

重金屬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對小白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郭曉燕;袁玲;

不同鉀肥品種及用量對香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崔榮宗;楊果;李彥;魏建林;姜國志;

設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    袁亮;李絮花;李潤;路超;趙朋;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性質的通徑分析    黃書濤;

流動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試驗    趙春芝;張守仕;王超;劉連航;陳利平;劉榮寧;

有機肥料對土壤可溶性氮素變化的影響及肥效研究    趙明;趙征宇;蔡葵;于秋華;王文嬌;

不同水肥條件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朱同彬;諸葛玉平;劉少軍;婁燕宏;

輪作和休茬對日光溫室黃瓜連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吳煥濤;魏珉;楊鳳娟;王秀峰;

山東主要土類的解磷細菌及其與供磷特性的相關分析    王健;劉波;陳文;孟慶華;劉繼永;

莘縣保護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與鹽漬化狀況分析    王連祥;閆傳勝;袁方耀;張學鋒;

安徽沿淮地區(qū)幾種類型土壤的電荷性質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縱艷芝;

Nutrismart生態(tài)肥中微生物釋放硅的效果    甘旭華;唐欣昀;Raymond Liu;

玉米-線辣椒套作系統中土壤養(yǎng)分與土壤生物因子的關系    徐強;謝寶英;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李孝良;孫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張祥明;

氮肥運籌對小麥產量及生長性狀的影響研究    王家嘉;李錄久;吳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鉛含量及其與小麥幼苗生長相關性研究    常江;杜艷;姚艷娟;

水肥一體化對生姜產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劉虎成;徐坤;

非洲菊連作對土壤理化性狀與生物性狀的影響    馬海燕;徐瑾;孫霞;朱翠英;鄭成淑;

氨基酸生物有機肥在梨樹上的應用效果研究    高曉燕;代明亮;李松濤;李天忠;

連作楊樹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積及其化感效應    王延平

銀膠菊化感潛力及其潛在化感物質的分離鑒定    陳業(yè)兵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對冬小麥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    屈會娟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秸稈全量還田對夏玉米生育及產量影響研究    沈學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高寒地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的影響研究    趙錦梅

不同耕作措施對綠洲灌區(qū)冬小麥“根土系統”的影響    馮福學

施肥對枸杞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及效應研究    賀春燕

東祁連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樣性研究    張俊忠

溫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態(tài)系統營養(yǎng)動態(tài)研究    焦婷

保護性耕作對旱區(qū)小麥—菘藍輪作土壤生態(tài)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響    楊江山

土壤中鐵鋁氧化物對Bt毒素吸附的影響    鄧雅麗

鐵錳硅對鳳眼蓮生物質結構的影響    武少偉

模擬氮沉降對三峽庫區(qū)兩種土壤碳、氮和鹽基離子淋失的影響    劉仁燕

作物和土壤類型的施肥效應研究    曼迪納(DIAKITE MORY MANDIANA)

等高綠籬—農業(yè)復合系統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瓊

砷污染地下水修復的滲透反應墻材料篩選及除砷機理研究    馬琳

菹草對長江中游湖泊沉積物及上覆水間鈣、磷循環(huán)的影響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種硼吸收利用差異與細胞壁組分關系的研究    潘媛

江漢平原油菜—水稻輪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經濟效益的研究    寧大偉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對污染土壤Cd形態(tài)和小麥生長的影響    朱小嬌

麥收高留茬養(yǎng)地增產的研究    周憲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王曉凌;陳明燦;張雷;

套播小麥高產栽培主要農藝措施優(yōu)化方案研究    溫懷楠,趙建平,趙偉明,蔡仁祥,劉金弟

秸稈還田免耕撒播小麥技術研究    白瑞賢,杜文建,梅碧蓉

秸稈直接還田對當季作物產量效應    李錄久,楊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鳳體

超高茬麥田套稻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探討    張永泰,謝云峰,李愛民,顧克禮

太湖稻麥地區(qū)秸稈還田增產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吳敬民

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李孝勇,武際,朱宏斌,王允青

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途徑探討    胡明秀

農業(yè)固體有機廢棄物的環(huán)境危害及堆肥化技術展望    汪建飛;于群英;陳世勇;段立珍;

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解析不同處理狀況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    趙勇

秸稈還田量的農田生態(tài)效應研究    強學彩

玉米秸稈整株還田秸稈分解速率及還田效應    師宏魁

若爾蓋濕地不同溫度型纖維素分解菌的分離、鑒定和共發(fā)酵效果研究    董敏

施肥對土壤酶活性、土壤養(yǎng)分及春小麥產量的影響    王娟

還田秸稈腐解特征及其對稻田土壤碳庫的影響研究    陳尚洪

一種糧棉雙高產的間套種方式    任雨霖;

山區(qū)稻田改制試驗簡報    趙鑾夫;柯文濤;楊人震;盧濟事;

山東省農牧結合種植方式的探討    陳雨海,李鳳超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監(jiān)測研究 第三報 施肥及種植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    孫宏德,李軍,安衛(wèi)紅,尚惠賢,朱平,劉淑環(huán),宋雅茹

甜菜種植方式試驗簡報    常江明,王傳友,汪超民,陳擇民,李學中

秋花生不同種植方式簡比試驗報告    黃添環(huán)

甘肅省厚皮甜瓜的種植方式和茬口分析    陳年來,張建農,陶永紅

寧南旱地冬小麥不同種植方式效益研究    張青,余慧,馬步朝,楊瑞霞,虎桂珍,陳世平

山藥種植方式、澆水量和澆水次數的產量效應    楊好偉,耿欣,張彥玲,尤揚

種植方式和密度對青貯玉米產量效應的研究    張鳳彪;

不同種植方式對早稻生育發(fā)育特性和產量的影響    程建平;吳建平;羅錫文;樊啟洲;張國忠;周志艷;臧英;楊兵兵;

沙坡頭油蒿和檸條葉片δ~(13)C和N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趙良菊;肖洪浪;劉曉宏;陳克龍;

不同株型大豆品種混合種植方式及增產作用的研究    李銘豐;

種植方式與種植密度對大力士高粱的影響    牟芝蘭;

沙坡頭油蒿和檸條葉片δ~(13)C和N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趙良菊;肖洪浪;劉曉宏;陳克龍;

不同種植方式對金琥生長及根系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王英;羅健;王蔓麗;林東教;劉士哲;

影響品種混種模式下植物病害流行時空動態(tài)的各因素的隨機模擬分析    黃沖;孫振宇;馬占鴻;

稀禾定防治大豆田稗草安全用藥技術    郭建平;索世虎;杭海龍;許革學;

內蒙古旱地覆膜春玉米適宜種植密度和方式的研究    張勝;賈振業(yè);于瑞齊;李冬梅;

加工蕃茄種植機械化技術探討    陳學庚;溫浩軍;王士國;

五通橋:“放心菜”走俏市場    特約通訊員 袁葛強

10余萬農民告別落后種植方式    王震 張慶師

種植方式之變:金黃的絢爛能否持續(xù)    本報記者 付嘉鵬

雜交棉花獲高產 種植方式冬季改    余宏章

選擇對路品種 改革種植方式    湖北省孝感市農業(yè)局高級農藝師 余宏章

雜交棉花增產潛力大 冬改種植方式最適宜    余宏章

20萬元買斷葉用紅薯種植權    首席記者 羅成友

因地制宜按種植方式選擇水稻品種    本報記者 譚立云

牧草混種好處多    羅青

破解農民增收與生態(tài)保護難題    周泓潔

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光截獲及光合特性的影響    劉鐵東

水稻栽后根系發(fā)生和生長機制研究    任萬軍

免耕高留茬拋秧稻穩(wěn)產高產的生理生態(tài)機理研究    劉代銀

“麥/玉/豆”套作體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際微生態(tài)效應研究    雍太文

水、陸稻產量和米質及形態(tài)與生理的比較研究    張亞潔

種植方式、秸稈還田與實地氮肥管理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影響及其生理的研究    徐國偉

我國蔬菜產業(yè)鏈組織模式與組織效率研究    呂美曄

水旱輪作條件下根區(qū)與非根區(qū)土壤鉀素變化及固定釋放特性研究    李小坤

沿海經濟發(fā)達區(qū)種植業(yè)結構變動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于林

玉米花生間作復合群體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與種間效應的研究    焦念元

不同種植方式及肥料處理對春小麥生長、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參數的影響    許婷

不同密度和種植方式對夏玉米群體發(fā)育特征的影響    梁書榮

精準灌溉條件下種植方式對作物耗水規(guī)律的影響    于舜章

紫蘇單穴多株栽植方式的生物學特性研究    蔡琳

甜菜高產、高糖栽培技術研究    何富才

密度和種植方式對夏玉米莖稈抗倒伏能力的影響    劉魏魏

溝播小麥高產高效技術的研究    崔賢

不同農藝措施對云南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響    郭云周

種植方式與施氮量對冬小麥水、氮利用及產量的影響    高會軍

大豆田土壤CO_2排放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趙澤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