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shù)論文

秸稈還田對福州稻田土壤碳庫、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來源:論文學術(shù)網(wǎng)
時間:2024-08-18 21:52:17
熱度:

秸稈還田對福州稻田土壤碳庫、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摘要】:秸稈還田作為增匯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已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但目前關(guān)于秸稈還田對土壤碳庫儲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的影響研

【摘要】:秸稈還田作為增匯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已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但目前關(guān)于秸稈還田對土壤碳庫儲量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的影響研究仍十分薄弱?;诖?本文以我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的福州平原稻田為研究對象,設(shè)置秸稈還田與對照兩種處理方式,每個處理設(shè)置3個重復,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對雙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通量進行測定,并分別對早稻和晚稻稻田土壤的有機碳庫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 (1)不同處理方式下稻田土壤有機碳在水平與垂直兩個尺度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分布與變化特征,水平分布上,秸稈還田處理提高了早、晚稻田各層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垂直分布上,秸稈還田和對照兩種處理的土壤總有機碳含量均表現(xiàn)為隨著土層的加深而減少。 (2)早稻田秸稈還田處理0~40cm土層土壤輕組有機碳、可溶性有機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態(tài)碳平均含量分別為0.37g·kg-1、129.07mg·kg-1、108.96mg·kg-1,0.53g·kg-1。對照處理0~40cm土層土壤輕組有機碳、可溶性有機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態(tài)碳平均含量分別為0.34g·kg-1、111.68mg·kg-1、47.66mg·kg-1、0.56g·kg-1。晚稻田秸稈還田處理0~40cm土層土壤輕組有機碳、可溶性有機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態(tài)碳平均含量分別為0.73g·kg-1、74.66mg·kg-1、122.64mg·kg-1、0.64g·kg-1。對照處理0~40cm土層土壤輕組有機碳、可溶性有機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態(tài)碳平均含量分別為0.64g·kg-1、60.58mg·kg-1、112.40mg·kg-1、0.58g·kg-1。從總體上來看,秸稈還田處理可促進早、晚稻田不同活性有機碳組分含量的增加。 (3)在整個早稻生長期,與對照處理相比,秸稈還田處理的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約減少了27.21%,秸稈還田處理的氧化亞氮平均排放通量約減少了42.79%。在整個晚稻生長期,與對照處理相比,秸稈還田處理的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約增加了346.72%,秸稈還田處理的氧化亞氮平均排放通量約增加了105.97%。 【關(guān)鍵詞】:秸稈還田 碳庫 甲烷 氧化亞氮 稻田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S511;X71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錄8-11
  • 第1章 緒論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12-15
  • 1.2.1 秸稈還田研究現(xiàn)狀12-13
  • 1.2.2 秸稈還田對稻田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研究進展13-14
  • 1.2.3 秸稈還田對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研究進展14-15
  • 1.3 本文研究的目標、內(nèi)容、意義及技術(shù)路線15-19
  • 1.3.1 研究內(nèi)容15-16
  • 1.3.2 研究意義16
  • 1.3.3 技術(shù)路線16-19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19-23
  • 2.1 研究區(qū)慨況19-20
  • 2.1.1 基本概況19
  • 2.1.2 樣地施肥管理以及采樣點設(shè)置19-20
  • 2.2 研究方法20-23
  • 2.2.1 樣品采集20-21
  • 2.2.2 實驗測定21-22
  • 2.2.3 數(shù)據(jù)處理22-23
  • 第3章 秸稈還田對福州稻田土壤碳庫的影響23-39
  • 3.1 稻田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含量變化與分布特征23-29
  • 3.1.1 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與分布特征23-24
  • 3.1.2 輕組有機碳(LFOC)含量的變化與分布特征24-25
  • 3.1.3 可溶性有機碳(DOC)含量的變化與分布特征25-26
  • 3.1.4 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變化與分布特征26-27
  • 3.1.5 易氧化態(tài)碳(EOC)含量的變化與分布特征27-28
  • 3.1.6 有機碳及其不同組分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28-29
  • 3.2 稻田土壤理化性質(zhì)對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29-34
  • 3.2.1 土壤理化特征29-32
  • 3.2.2 土壤理化特征與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相關(guān)性32-34
  • 3.3 秸稈還田對稻田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34-35
  • 3.3.1 秸稈還田對早稻田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34-35
  • 3.3.2 秸稈還田對晚稻田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35
  • 3.4 討論35-39
  • 3.4.1 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35-36
  • 3.4.2 秸稈還田對土壤不同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影響36-37
  • 3.4.3 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37
  • 3.4.4 秸稈還田條件下土壤理化特征對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的影響37-39
  • 第4章 秸稈還田對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39-53
  • 4.1 秸稈還田對早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39-44
  • 4.1.1 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39-40
  • 4.1.2 早稻田氧化亞氮排放特征40-41
  • 4.1.3 環(huán)境因子對早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41-44
  • 4.2 秸稈還田對晚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44-49
  • 4.2.1 晚稻田甲烷排放特征44-45
  • 4.2.2 晚稻田氧化亞氮排放特征45-46
  • 4.2.3 環(huán)境因子對晚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46-49
  • 4.3 討論49-53
  • 4.3.1 秸稈還田條件下稻田甲烷排放特征49
  • 4.3.2 秸稈還田條件下稻田氧化亞氮排放特征49-50
  • 4.3.3 秸稈還田條件下不同稻季溫室氣體排放特征50
  • 4.3.4 秸稈還田條件下環(huán)境因子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50-53
  • 第5章 福州平原秸稈還田的綜合評價53-59
  • 5.1 秸稈還田對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響53-54
  • 5.2 秸稈還田對稻田甲烷、氧化亞氮綜合溫室效應(yīng)影響的凈效應(yīng)分析54-56
  • 5.3 秸稈還田對雙季稻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56
  • 5.4 討論56-59
  • 5.4.1 秸稈還田對稻田土壤固碳減排的影響56-57
  • 5.4.2 秸稈還田的增產(chǎn)效益57-59
  • 第6章 結(jié)論與展望59-63
  • 6.1 研究結(jié)論59-60
  • 6.2 研究不足與展望60-63
  • 參考文獻63-7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wù)與主要成果73-75
  • 致謝75-77
  • 個人簡歷77-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shù)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

秸稈還田對作物產(chǎn)量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李孝勇,武際,朱宏斌,王允青

有機物料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李存弟;張皓;嚴紅;

安徽省土壤有機碳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    許信旺;潘根興;曹志紅;汪艷林;

華東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鄭循華,王明星,王躍思,沈壬興,上官行健,金繼生,李老土

稻田CH_4的傳輸    上官行健,王明星,陳德章,沈壬興

我國農(nóng)田土壤碳庫演變研究:全球變化和國家糧食安全    潘根興,趙其國

我國農(nóng)田土壤碳庫演變機制及發(fā)展趨勢——第236次香山科學會議側(cè)記    趙生才

福州南臺島地熱前景淺析    陳世亮;

三江平原典型島狀林濕地土壤水DOC質(zhì)量濃度分布特征    郗敏;孔范龍;呂憲國;劉吉平;

淺析國外秸稈的綜合利用    雷達;席來旺;李文政;劉暢;

榨菜葉還田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研究    溫明霞;聶振朋;石孝均;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三種粒級土壤中有機碳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    陳武榮;肖霜霜;劉煒;盧向榮;劉建華;

秸稈還田對土壤特性和作物生產(chǎn)的影響    李東升;周為華;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開;

植物殘體在不同利用方式紅壤中的腐解及對紅壤微生物區(qū)系的影響    田林雙;戴傳超;史央;王興祥;趙慶新;

不同肥料的施用對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響及其減排措施    韓鵬飛;郭敏;

不同施肥方式對農(nóng)田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呂國紅;焦曉光;王笑影;謝艷兵;

蘇州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可能性·重點領(lǐng)域    李偉;袁中金;楊迪;

武夷山不同類型土壤活性碳含量對比研究    盧茜;陳暉;許燕萍;高人;

鹽城市低碳農(nóng)業(yè)探索和實踐    秦光蔚;陳愛晶;周祥;徐漢億;孫進;

蔗葉機械化粉碎還田負面效應(yīng)分析與控制    韋麗嬌;李明;盧敬銘;張勁;宋德慶;王金麗;

稻田甲烷排放監(jiān)測技術(shù)研究    王秀珍;鄭長春;黃敬峰;

試論新疆綠洲灌溉區(qū)保護性耕作技術(shù)    陳永成;梅衛(wèi)江;胡斌;

低溫室氣體排放水稻品種篩選的初步研究    傅志強;黃璜;朱華武;

區(qū)域碳源匯測算分析與模型擬合——以江西省為例    吳萍;李愛新;吳克寧;帥佳良;李芳顥;

秸稈與地膜覆蓋春玉米和春小麥耕層土壤碳氮動態(tài)    卜玉山;邵海林;王建程;苗果園;

濕地甲烷生成的主要控制因子研究綜述    王維奇;曾從盛;仝川;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湊貴;汪金平;翟中兵;梅少華;

農(nóng)田土壤N_2O產(chǎn)生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    翟勝;高寶玉;王巨媛;戴全厚;

農(nóng)田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特征與減排技術(shù)對策    邱建軍;李虎;王立剛;任天志;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低碳農(nóng)業(yè)發(fā)展策略    王成己;王義祥;黃毅斌;翁伯琦;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秸稈全量還田對夏玉米生育及產(chǎn)量影響研究    沈?qū)W善

中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應(yīng)研究    賴力

生物質(zhì)炭輸入對土壤氮素流失及溫室氣體排放特性的影響    劉玉學

中國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平衡研究    李世玉

免耕方式對燕麥田溫室氣體排放與土壤性狀的影響    張志棟

我國典型低溫區(qū)土壤有機碳變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艷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庫時空模擬及水稻生產(chǎn)的碳足跡研究    徐小明

北京北部山區(qū)不同林齡的油松和側(cè)柏人工林碳庫研究    曹吉鑫

扎龍濕地CO_2和CH_4通量研究    黃璞祎

開封城市土壤有機碳密度、組成及時空變化分析    孫艷麗

中國農(nóng)田N_2O直接排放、空間分布以及變化趨勢    營娜

秸稈還田條件下氮肥的高效調(diào)控與施用技術(shù)研究    劉建濤

河北省冬小麥—夏玉米輪作區(qū)土壤磷鉀變化與產(chǎn)量效應(yīng)    孫伊辰

巢湖流域不同污染類型河流N_2O溶存濃度及釋放通量研究    蔡林穎

輕型栽培和秸稈還田對土壤性狀和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    滕曉龍

秸稈直接還田對當季作物產(chǎn)量效應(yīng)    李錄久,楊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鳳體

太湖稻麥地區(qū)秸稈還田增產(chǎn)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吳敬民

秸稈還田對作物產(chǎn)量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李孝勇,武際,朱宏斌,王允青

長期秸稈還田及休閑處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周波;劉登民;勞秀榮;聶俊華;孫偉紅;

秸稈還田的作用與方法    胡海生;

碳酸鹽黑鈣土改良培肥技術(shù)研究    王曉軍;于鳳芝;高同彬;周光明;楊思平;周高飛;

有機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機質(zhì)的調(diào)控    王兆榮;王宏燕;種傳立;

有機物料培肥對風沙土肥力的影響    魏自民,周連仁,趙越

不同還田方式下有機物料有機碳分解規(guī)律研究    遲鳳琴;匡恩俊;宿慶瑞;張久明;

我國東部土壤有機碳的密度及轉(zhuǎn)化的控制因素    李忠,孫波,林心雄

氧化亞氮在實驗室的簡易制備法    

氧化亞氮的制備    張珠輝;劉世榮;李超隆;楊春燕;蔣鶴齡;李柏林;

氧化亞氮的制備方法    松田熙;孫效杰;

地面氧化亞氮排放靜態(tài)箱測定技術(shù)    李志安,鄒碧,曹裕松,劉劍,溫達志

設(shè)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排放及其影響因子的研究    張光亞,方柏山,閔航,陳美慈

原子吸收光度分析用新型氧化亞氮發(fā)生器    吳廷照;張世興;高英奇;嚴慰章;

對《原子吸收光度分析用新型氧化亞氮發(fā)生器》的改進    吳廷照;

采用頂隙色譜技術(shù)分析水中溶解性氧化亞氮    K.C.Hall;王庭棟;

個體采樣測定接觸的氧化亞氮    朱麗芳

中國地區(qū)氧化亞氮排放量及其變化的估算    王少彬,蘇維瀚

氧化亞氮(N_2O)戒除尼古丁依賴療效及安全性的觀察    李俊;孫德海;紀春梅;馬麗艷;李淑麗;姜長林;

黃河下游及河口區(qū)域溶存氧化亞氮的分布與釋放通量    馬嘯;張桂玲;劉素美;李佩佩;顧培培;

天脊將建成中國最大氧化亞氮減排企業(yè)    特約記者 王愛軍

我國首個氧化亞氮減排項目實施    王曉雪

天脊集團成為最大氧化亞氮減排企業(yè)    王愛軍

南農(nóng)大一項研究推翻“美國估算模式”    通訊員 胡必強 記者 解悅

南京農(nóng)大一項研究推翻國際標準    記者 張曄 通訊員 胡必強

“清潔發(fā)展”讓煤化工變“綠”    記者 吳永紅 通訊員 武連寅

日援建治污項目落黑化    崔波 李春艷 記者  高學冬

土壤微生物或加速全球變暖    實習生 程鳳

吸點氧化亞氮生孩子時不痛    湘江

污水灌溉稻田會加劇溫室效應(yīng)    胡必強 陳曉春

熏蒸對設(shè)施栽培土壤中可溶性氮素和氧化亞氮的影響及其微生物學機制    顏冬冬

鄱陽湖典型濕地氧化亞氮釋放特征    堯波

氧化亞氮噴嘴流動過程與流量特性研究    吳里銀

氧化亞氮在黑土中釋放規(guī)律的模擬研究    耿爽

集約化奶牛養(yǎng)殖場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特征研究    朱高荻

旱作條件下紫花苜蓿草地氧化亞氮排放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周瑩

廣州地區(qū)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及模擬研究    任萬輝

施加鐵爐渣對稻田氧化亞氮通量的影響    林德華

南海和珠江口溶解氧化亞氮的分布特征、通量及其調(diào)控機制初探    林華

河口沉積物—水界面氧化亞氮通量的研究    陳素玲

半干旱黃土高原旱作覆膜玉米農(nóng)田氧化亞氮排放特征    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