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Ⅰ-Ⅲ-Ⅵ族半導體量子點的制備及其敏化太陽能電池性能的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21:34:31
熱度:

Ⅰ-Ⅲ-Ⅵ族半導體量子點的制備及其敏化太陽能電池性能的研究【摘要】:I-III-VI族半導體納米晶,是一類由I族(Cu,Ag),III族(Ga,In),VI族(S,Se)等元素組成

【摘要】:I-III-VI族半導體納米晶,是一類由I族(Cu,Ag),III族(Ga,In),VI族(S,Se)等元素組成的材料。大都是直接窄帶隙半導體,其中,Cu InS2,Cu InSe2帶隙分別為1.5ev和1.04ev,與太陽光譜匹配,是性能優(yōu)異的太陽電池光吸收層材料。當材料的尺寸與其激子半徑相當時會表現(xiàn)出量子限域效應,在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QDSC)領域極具潛力。目前,合成量子點敏化劑的方法主要歸納為預合成法和原位合成法兩種。本文主要制備了Cu2S/FTO對電極和I-III-VI量子點敏化劑,并研究了其在QDSC中的應用。概括如下:1.采用前驅體分解法合成Cu2S,將其分散于有機溶劑中形成墨水,然后滴涂于FTO導電玻璃上形成納米晶薄膜,用熱處理的方法去除表面配體,制成Cu2S/FTO對電極;以CdS敏化的TiO2多孔薄膜作光陽極,Cu2S/FTO為對電極,多硫電解液作氧化還原電對,組裝電池測試其性能(J-V和IPCE),結果表明,其效率遠高于用鉑作對電極的電池,最高效率接近3%。2.采用液相法制備了CuInS2/CdS核殼量子點以及CuInSexS2-x合金量子點,用TEM、UV、PL、XRD、ICP-OES等手段對材料進行各項表征,通過電泳沉積(EPD)或者雙官能團分子連接法(linker-assited)將量子點沉積到TiO2多孔薄膜上,組裝電池測試其性能。研究表明,在CuInS2量子點表面包覆一層CdS殼層可以提高其熒光性能和電池的性能,制得的Cu InS2-QDs敏化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最高可達1.17%。CuInSexS2-x合金量子的QDSC光響應范圍增大,電池性能和外量子效率提高。 【關鍵詞】:I-III-VI量子點 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 Cu2S/FTO對電極
【學位授予單位】:溫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M914.4;O646.5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26
  • 1.1 量子點概述10-11
  • 1.1.1 量子效應10-11
  • 1.1.2 量子點的特性11
  • 1.2 量子點的分類11-13
  • 1.2.1 按半導體量子點的元素組成分類11
  • 1.2.2 按半導體量子點的結構組成分類11-13
  • 1.3 量子點的合成與敏化13-16
  • 1.3.1 原位化學沉積法14-15
  • 1.3.2 雙官能團有機小分子輔助沉積法15
  • 1.3.3 電泳沉積法15-16
  • 1.3.4 其他沉積方法16
  • 1.4 量子點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16-23
  • 1.4.1 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結構與組成16-20
  • 1.4.2 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20-21
  • 1.4.3 界面處理21-22
  • 1.4.4 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現(xiàn)狀22-23
  • 1.5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23-26
  • 第二章 Cu_2S對電極的制備及其應用26-40
  • 2.1 引言26-27
  • 2.2 實驗部分27-29
  • 2.2.1 實驗藥品27
  • 2.2.2 實驗儀器27-28
  • 2.2.3 實驗過程28-29
  • 2.3 實驗結果與討論29-37
  • 2.3.1 Cu_2S、Ag_2S納米顆粒29-32
  • 2.3.2 Cu_2S/FTO對電極32-33
  • 2.3.3 Cu_2S/FTO作對電極的電池性能初探33-37
  • 2.4 本章小結37-40
  • 第三章 CuInS_2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40-54
  • 3.1 引言40-41
  • 3.2 實驗部分41-44
  • 3.2.1 實驗藥品41-42
  • 3.2.2 實驗儀器42
  • 3.2.3 實驗過程42-44
  • 3.3 實驗結果與討論44-52
  • 3.3.1 油胺和硫醇作配體的CuInS_2量子點44-46
  • 3.3.2 不同linker連接量子點對QDSC性能的影響46-47
  • 3.3.3 CuInS_2/CdS核殼量子點的制備及其QDSC性能47-52
  • 3.4 本章小結52-54
  • 第四章 CuInSe_xS_(2-x)合金量子點敏化太陽能電池54-66
  • 4.1 引言54-55
  • 4.2 實驗部分55-57
  • 4.2.1 實驗藥品55
  • 4.2.2 實驗儀器55-56
  • 4.2.3 實驗過程56-57
  • 4.3 實驗結果與討論57-64
  • 4.4 本章小結64-66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66-68
  • 5.1 結論66
  • 5.2 展望66-68
  • 參考文獻68-76
  • 致謝76-78
  • 攻讀碩士學位階段發(fā)表的學術論文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量子點的合成、毒理學及其應用    季雷華;高素蓮;張斌;

發(fā)光碳量子點的合成及應用    王富;劉春艷;

量子點作為離子探針的分析應用    伊魁宇;王猛;邵明云;

量子點的毒性研究進展    羅慧;李曦;方婷婷;劉鵬;

碳量子點的氨基化及其對發(fā)光性能的影響    田瑞雪;武玲玲;趙清;胡勝亮;楊金龍;

“量子點”晶體將推動部分物理工藝的進步    

Ⅱ-Ⅵ型量子點的制備、修飾及其生物應用    徐萬幫;汪勇先;許榮輝;尹端沚;

量子點在生物和醫(yī)學中的應用進展    張毅;

量子點熒光探針在定量分析中的應用    梁佳然;鐘文英;于俊生;

可全彩顯示的量子點材料在英國問世    唐逾;

量子點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    胡德紅;武紅敏;梁建功;韓鶴友;

量子點熒光編碼微球的制備    宋濤;逯超亮;宮曉群;楊秋花;李云紅;常津;

小波變換在量子點編碼識別中的應用    楊久敏;宮曉群;張琦;宋濤;劉鐵根;李迎新;常津;

微量熱研究量子點對線粒體代謝的影響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蓮;劉義;

小粒經近紅外低毒水溶性量子點的合成及應用研究    何治柯;

全同金屬量子點的生長與研究    賈金鋒;

用于在體高靈敏檢測的量子點發(fā)光光纖生物傳感器    張友林;曾慶輝;孔祥貴;

量子點的三維取向探測    王金嬡;王琛;付國;劉力;王桂英;

膠體量子點的電致發(fā)光研究    張家雨;崔一平;王志兵;

鍺硅雙層量子點耦合效應的研究    原鳳英;蔣最敏;陸昉;

美研究可高效阻斷蛋白生成的量子點技術    馮衛(wèi)東

韓國造出全彩色量子點顯示屏    記者 常麗君

天大首創(chuàng)零污染量子點合成工藝    記者 曲照貴

我國量子點研究獲新突破    劉牧洋

“量子點”熒光標記初露端倪    王全楚

科學實驗發(fā)現(xiàn):量子點不是點    劉霞

量子點顯示屏或將成主流    記者 劉霞

膠體量子點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創(chuàng)紀錄    劉霞

納米技術全面升級LED    本報記者 于歡

中科院化學所成功制備量子點熒光微球    記者馬艷紅

量子點分子及量子點團簇的電子結構    王立民

單個量子點的光學性質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應用    石星波

Ⅱ-Ⅵ族油溶性量子點的制備、修飾及應用研究    王解兵

高熒光碳量子點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    李釩

核殼型量子點的能帶結構及其光學非線性    周宏明

基于量子點標記的生物探針構建    黃碧海

半導體ZnSe量子點和碳量子點的制備及其應用    潘佳奇

性能優(yōu)良水溶性量子點和量子點—聚合物納米微球的微波輻射制備及研究    何耀

半導體自組織量子點的光學性質和其在量子信息中的應用    陳耕

量子點電致化學發(fā)光新體系及其分析新方法研究    劉璇

納米顆?!孔狱c經嗅覺通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實驗研究    尹芳蕊

熒光量子點的制備及應用研究    許智祥

量子點的不同修飾方法對其與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響    李秀清

量子點與生物分子的偶聯(lián)及其應用    華曉鋒

單電子隧穿耦合量子點的輸運和光學性質    李玉丹

水溶性量子點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何至青

基于量子點的金屬離子檢測和碳點的制備及其發(fā)光研究    陳清愛

核分析技術在水溶性氧化鋅量子點吸收中的應用    盧鵬

鍺硅單量子點的耦合和瞬態(tài)電學性質研究    張翼飛

一種納米級碳量子點的合成、修飾、表征及生物學評價    趙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