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shù)論文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N_2O)釋放和甲烷(CH_4)氧化及其微生物學機理的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shù)網(wǎng)
時間:2024-08-18 21:20:12
熱度: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N_2O)釋放和甲烷(CH_4)氧化及其微生物學機理的研究【摘要】:甲烷和氧化亞氮是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它們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僅決于CO_2,居第二、三位。目前

【摘要】: 甲烷和氧化亞氮是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它們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僅決于CO_2,居第二、三位。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農(nóng)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通量的研究,僅局限于報道大田作物在當季生長期內(nèi)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及其影響因子,但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土壤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學機理及相互間關系至今未見報道。因此,研究農(nóng)業(yè)設施栽培條件下,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學機理,既可明確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通量,又能提供有效控制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措施,為農(nóng)業(yè)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文研究了蔬菜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釋放和甲烷氧化及其微生物學機制。試驗結(jié)果分述如下: 1) 設施蔬菜栽培土壤中氧化亞氮釋放通量高于露地蔬菜栽培土壤;灌水對土壤氧化亞氮釋放有明顯促進作用;尿素能促進氧化亞氮的排放且施用量越多促進作用越明顯;施有機肥(酵素菌肥)的土壤中氧化亞氮的釋放量高于施尿素的土壤;長效尿素對氧化亞氮釋放的促進作用最微弱;38℃下氧化亞氮的釋放高于15℃;pH為7.3時,土壤釋放氧化亞氮的能力最強;不同碳源實驗證實,葡萄糖對氧化亞氮釋放的促進作用最強。對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數(shù)量的檢測觀察到,在不同的條件下,兩種細菌對氧化亞氮的釋放貢獻不一樣。研究也表明在自然界中除了硝化(包括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型)細菌和反硝化細菌種群以外,甲烷氧化菌可能也是對氧化亞氮釋放具有一定貢獻的細菌類群。 2) 對設施蔬菜栽培土壤甲烷氧化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同土壤對甲烷的氧化能力各異,這可能與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有關。土壤微生物是甲烷氧化的主要生物類群,含水量對土壤甲烷氧化活性有明顯影響,過高或過低對甲烷氧化均具有抑制作用;氮源(包括有機和無機氮源)對甲烷氧化均有抑制作用;不同碳源對甲烷氧化的影響各異,纖維素對甲烷氧化抑制作用最小,而高濃度的甲醇、葡萄糖則對甲烷氧化具有強烈抑制作用;而適當濃度的甲醇可極大促進土壤對甲烷的氧化:在甲烷氧化過程中加入葡萄糖能迅速抑制甲烷氧化;在加入葡萄糖的同時保持瓶中充足的氧氣,則這種抑制作用可以在重新培養(yǎng)一定時間后得到解除。此外,還研究了從土壤中分離的甲烷氧化菌對碳源的利用情況,表明在甲烷釋放極少的設施栽培土壤中,兼性營養(yǎng)的甲烷氧化菌可能在甲烷氧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一 3)從土壤中分離到一株異養(yǎng)型硝化細菌,命名為菌株HN,分離菌株為革蘭氏染色陽 性,球狀或桿狀。菌落顏色為橙紅色。該菌株能以乙酞胺為唯一碳源和氮源進行氨 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并產(chǎn)生亞硝酸。以硝酸鈉為氮源時能進行反硝化作用。部分長度 的 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分離菌株 HN與 Rhodococc。ruber具有 99%相似性。 并用PHYLIPS程序?qū)⒃摼昱c報道的相關硝化細菌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分析。 【關鍵詞】:設施蔬菜栽培 氧化亞氮形成 甲烷氧化 影響因子 微生物學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S153;S154.3
【目錄】: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Ⅰ. 前言12-25
  • 1. 氧化亞氮和甲烷的源與匯12-13
  • 2. 溫室效應氣體氧化亞氮形成的微生物學分子機理13-18
  • 2.1 氧化亞氮形成的生物化學13-15
  • 2.2 反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學15-17
  • 2.2.1 編碼Nar的基因15
  • 2.2.2 編碼Nir的基因15-16
  • 2.2.3 編碼Nor的基因16
  • 2.2.4 編碼Nos的基因16-17
  • 2.3 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學17-18
  • 2.3.1 編碼AMO的基因17
  • 2.3.2 編碼HAO的基因17-18
  • 2.3.3 編碼NOR的基因18
  • 3. 甲烷氧化菌的甲烷單加氧酶和分子生態(tài)學18-25
  • 3.1 甲烷單加氧酶(MMO)19-21
  • 3.1.1 SMMO19-20
  • 3.1.2 pMMO20-21
  • 3.2 甲烷氧化菌的分子生態(tài)學21-25
  • 3.2.1 功能基因探針21
  • 3.2.2 針對16S rRNA的系統(tǒng)發(fā)育基因探針21-23
  • 3.2.3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sation,F(xiàn)ISH)23
  • 3.2.4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trophoresis)23-25
  • Ⅱ. 材料與方法25-33
  • 1.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釋放的研究25-28
  • 1.1 試驗地點25
  • 1.2 試驗項目25-26
  • 1.2.1 設施栽培土壤和露地土壤氧化亞氮的釋放量25
  • 1.2.2 灌水試驗25
  • 1.2.3 不同施氨水平試驗25-26
  • 1.2.4 不同肥料類型試驗26
  • 1.2.5 不同氮肥形態(tài)試驗26
  • 1.2.6 溫度對氧化亞氮釋放的影響26
  • 1.2.7 不同pH試驗26
  • 1.2.8 不同碳源物質(zhì)試驗26
  • 1.3 氧化亞氮的采集與測定26-27
  • 1.4 硝化細菌的計數(shù)27-28
  • 2. 設施栽培土壤甲烷氧化的研究28-30
  • 2.1 供試土壤28
  • 2.2 試驗項目28-29
  • 2.2.2 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甲烷氧化的貢獻研究28
  • 2.2.3 不同含水量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28
  • 2.2.4 不同氮源對土壤氧化甲烷的影響28
  • 2.2.5 不同碳源對土壤氧化甲烷的影響28-29
  • 2.2.6 葡萄糖與通氣對土壤氧化甲烷的影響29
  • 2.3 甲烷測定29
  • 2.4 甲烷氧化菌的分離29-30
  • 2.4.1 甲烷氧化菌培養(yǎng)基(NMS)29
  • 2.4.2 富集29-30
  • 2.4.3 分離純化30
  • 2.4.4 碳源試驗(純培養(yǎng))30
  • 3. 異養(yǎng)型硝化細菌特性研究30-33
  • 3.1 異養(yǎng)型硝化細菌的分離30
  • 3.1.1 培養(yǎng)基組成30
  • 3.1.2 富集分離30
  • 3.2 碳源和氮源試驗30
  • 3.3 氨化和硝化作用試驗30
  • 3.4 分離菌株反硝化活性30-31
  • 3.5 異養(yǎng)型亞硝化細菌的鑒定及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31-33
  • 3.5.1 顯微攝影31
  • 3.5.2 16S rDNA的PCR擴增和測序31
  • 3.5.3 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31-33
  • Ⅲ. 結(jié)果與討論33-50
  • 3.1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釋放及其微生物機理的研究33-38
  • 3.1.1 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中氧化亞氮的釋放通量33
  • 3.1.2 灌水對氧化亞氮釋放量和相關菌群的影響33-34
  • 3.1.3 不同施氮水平對氧化亞氮釋放通量和相關菌群的影響34-35
  • 3.1.4 不同肥料種類對氧化亞氮釋放量和相關菌群的影響35-36
  • 3.1.5 不同氮肥形態(tài)對氧化亞氮釋放量和相關菌群的影響36-37
  • 3.1.6 溫度對土壤氧化亞氮釋放的影響37-38
  • 3.1.7 pH和碳源對氧化亞氮釋放的影響38
  • 3.2 設施栽培土壤甲烷氧化的研究38-44
  • 3.2.1 不同大棚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38-39
  • 3.2.2 土壤微生物對甲烷氧化的作用39
  • 3.2.3 土壤不同含水量對甲烷氧化的影響39-40
  • 3.2.4 不同氮源物質(zhì)對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影響40-41
  • 3.2.5 不同碳源物質(zhì)對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影響41
  • 3.2.6 不同甲醇濃度對甲烷氧化的影響41-42
  • 3.2.7 葡萄糖對土壤氧化甲烷的影響42-43
  • 3.2.8 葡萄糖的通氣實驗43
  • 3.2.9 甲烷氧化菌分離物對不同碳源的利用43-44
  • 3.3 異養(yǎng)型硝化細菌特性的研究44-50
  • 3.3.1 不同碳源對分離菌株生長和產(chǎn)亞硝酸的影響44-45
  • 3.3.2 不同氮源對菌株HN生長和產(chǎn)亞硝酸的影響45
  • 3.3.4 菌株HN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45
  • 3.3.5 菌株HN的反硝化作用45-47
  • 3.3.5 菌株HN 16S rRNA序列的測定47-49
  • 3.3.6 Rhodococcus sp.菌株HN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49-50
  • Ⅴ. 參考文獻50-5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shù)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nèi)容

施肥對川中丘陵區(qū)紫色土微生物活性及N_2O排放的影響    曾澤彬

成都平原旱作土壤N_2O和CO_2排放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荊光軍

水稻應用腐植酸包裹型長效尿素效果研究    嚴玉娟,張曉建,孫明強,姜劍萍

碳、氮物質(zhì)對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響的研究    閔航,陳中云,吳偉祥,陳美慈

不同水稻土甲烷氧化菌和產(chǎn)甲烷菌數(shù)量與甲烷排放量之間相關性的研究    陳中云,閔航,陳美慈,趙宇華

稻田CH_4和N_2O排放關系及其微生物學機理和一些影響因子    侯愛新,陳冠雄,吳杰,王正平,OswaldVanCleemput

水稻土中CH_4氧化的研究    顏曉元,蔡祖聰

內(nèi)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_2O產(chǎn)生的機理探討    杜睿,王庚辰,呂達仁

甜菜施用長效尿素增產(chǎn)增糖作用初報    吳俊卿

兩株能利用甲烷的吸水鏈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的分離和鑒定    陳中云,吳偉祥,閔航,陳美慈,趙宇華

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種群數(shù)量及其與甲烷氧化活性的關系    陳中云,閔航,吳偉祥,陳美慈

小麥—土壤氮素循環(huán)的研究進展    刁興才;藺青;楊榮光;

干旱地區(qū)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N_2O排放研究    李友宏;王芳;劉汝亮;趙天成;陳晨;楊正禮;

N_2O的環(huán)境效應及其防逸技術(shù)的發(fā)展趨勢    石明巖,呂錫武,稻森悠平

天然氣庫土壤中細菌及甲烷氧化菌的數(shù)量分布特性研究    孔淑瓊;黃曉武;李斌;詹信;佘躍惠;

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溫室氣體排放機理及影響因素    陳先江;王彥榮;侯扶江;

土壤氧化亞氮產(chǎn)生、排放及其影響因素    齊玉春,董云社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 Rice-Wheat Rotation as Affected by Crop Residue Incorporation and Temperature    鄒建文,黃耀,宗良綱,鄭循華,王躍思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Three Paddy Rice based Cultivation 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    江長勝;王躍思;鄭循華;朱波;黃耀;郝慶菊;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Nitrous Oxide,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Fluxes in an Inner Mongolian Steppe    劉春巖;Jirko HOLST;Nicolas BRGGEMANN;Klaus BUTTERBACH-BAHL;姚志生;韓圣慧;韓興國;鄭循華;

現(xiàn)代大氣物理學研究進展    邱金桓;呂達仁;陳洪濱;王庚辰;石廣玉;

一株異養(yǎng)型亞硝酸鹽轉(zhuǎn)化菌的分離鑒定及特性研究    余東游;劉韶娜;李衛(wèi)芬;黃海智;

高效異養(yǎng)硝化菌的篩選    曾慶梅;司文攻;李志強;靳靖;吳聰;魏春燕;

交替灌溉施肥對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響    韓坤;張繼濤;上官宇先;師日鵬;馬巧榮;徐猛;王林權(quán);

低溫室氣體排放水稻品種篩選的初步研究    傅志強;黃璜;朱華武;

農(nóng)田土壤N_2O產(chǎn)生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    翟勝;高寶玉;王巨媛;戴全厚;

土壤反硝化研究方法及其存在問題    梁東麗;同延安;Ove Emteryd;張樹蘭;

高效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富集培養(yǎng)物的研究    胡安輝

南極苔原溫室氣體通量時空變化規(guī)律與產(chǎn)生機理研究    劉雅淑

典型河口區(qū)氮循環(huán)過程和影響機制研究    林嘯

黃土高原農(nóng)業(yè)土地利用對土壤呼吸與有機碳貯量的影響    陳先江

減緩華中典型雙季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措施的研究    秦曉波

黃河上游灌區(qū)稻田系統(tǒng)氮素氣態(tài)損失及平衡研究    張惠

華北春玉米土壤N_2O減排措施研究    劉運通

優(yōu)化施氮下稻麥輪作農(nóng)田氮素循環(huán)特征    夏文建

三峽庫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準好氧填埋場CH_4減排和加速穩(wěn)定化的微生物學機制研究    張維

江漢平原油菜—水稻輪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經(jīng)濟效益的研究    寧大偉

閩江河口蘆葦濕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    廖稷

中亞熱帶土地利用變化對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響研究    鐘小劍

SBR短程硝化及影響因素研究    崔慧慧

不同水肥措施對設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響    姜寧寧

蘋果園土壤氮素總硝化—反硝化作用和氨揮發(fā)損失研究    葛順峰

除氨復合菌系的篩選及其在條垛式堆肥中的應用    陳文浩

中國CH_4柱濃度時空分布及排量研究    張國君

垃圾填埋場覆土層植物根圍甲烷氧化活性研究    趙長煒

內(nèi)蒙古農(nóng)牧交錯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CH_4吸收和N_2O排放影響的研究    侯建華

不同施肥處理對大豆生育期內(nèi)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李偉群;王爽;王英;魏丹;周寶庫;王玉峰;楊思平;

不同水肥條件對農(nóng)田土壤細菌生理菌群的影響    張雷;許艷麗;李春杰;韓曉增;魏巍;

川中丘陵水旱輪作土壤—小麥系統(tǒng)CO_2排放及其影響因素    韓廣軒,朱波,張中杰,高美榮,鄭循華

活性污泥中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篩選及鑒別    翟茜;汪蘋;李秀婷;項慕飛;

稻田不同種類有機肥施用對后季麥田N_2O排放的影響    鄒建文;黃耀;宗良綱;鄭循華;王躍思;

化感物質(zhì)對土壤N_2O釋放影響的研究    黃益宗,張福珠,劉淑琴,曹美秋

氮肥施用對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統(tǒng)N_2O排放的影響    項虹艷;朱波;況福虹;李侃;王玉英;鄭循華;

AM真菌DNA的提取與PCR-DGGE分析    龍良鯤,羊宋貞,姚青,朱紅惠

施氮水平對水稻植株形態(tài)及硝化-反硝化生理特性的影響    呂小紅;陳溫福;

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潮褐土區(qū)夏玉米N_2O排放量研究    白東升;楊治平;王永亮;張建杰;

耕作和施肥對黑土氮素轉(zhuǎn)化菌影響的初步研究    常影

培肥方式對黑土氮素轉(zhuǎn)化影響的研究    王立民

長期施肥對稻田土壤氮素轉(zhuǎn)化特征及酶活性的影響    鄧嬋娟

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對作物產(chǎn)量和紫色土肥力的影響    劉海

農(nóng)田N_2O排放影響因素及減排措施    高春雨;邱建軍;王立剛;

縣域農(nóng)田N_2O排放量估算及其減排碳貿(mào)易案例研究    高春雨

三葉赤楠根際土壤微生物學特性研究    倪國平

華北平原典型農(nóng)田土壤N_2O產(chǎn)生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    馬銀麗

盆植生境下五種樹種根際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特征研究    李滔

稻田CH_4的傳輸    上官行健,王明星,陳德章,沈壬興

我國不同地區(qū)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研究    

不同水稻土甲烷氧化菌和產(chǎn)甲烷菌數(shù)量與甲烷排放量之間相關性的研究    陳中云,閔航,陳美慈,趙宇華

Effect of Land Use History on Methane Emission and Methanogenic Flora in Flooded Soils    

水稻田的甲烷釋放及其生物學機理    閔航,陳美慈,錢澤澍

一株甲烷氧化細菌的分離和某些特性    趙樹杰;湯蘊玉;邵啟蔚;

兩株能利用甲烷的吸水鏈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的分離和鑒定    陳中云,吳偉祥,閔航,陳美慈,趙宇華

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種群數(shù)量及其與甲烷氧化活性的關系    陳中云,閔航,吳偉祥,陳美慈

農(nóng)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自動采樣觀測系統(tǒng)    王躍思,王明星,鄭循華,沈壬興,張文,駱冬梅,龔晏邦

氧化亞氮3000—0200和1001—0110躍遷帶在高溫下的線強度    宋曉書;程新路;楊向東;令狐榮鋒;

關于小室收容系統(tǒng)防止氣源性氣體和粒子交叉污染性能的評價    陳筱俠;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釋放及硝化、反硝化細菌數(shù)量的研究    張光亞,陳美慈,閔航,柴衛(wèi)國

植物釋放N_2O的研究進展    張秀君;江丕文;

穩(wěn)定同位素方法在海洋N_2O研究中應用展望    張介霞;詹力揚;陳立奇;張遠輝;

略論氧化亞氮研究進展    劉品高;

長白山闊葉紅松林空氣N_2O濃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張秀君

小葉章生態(tài)系統(tǒng)根際土壤微生物及CO_2、CH_4、N_2O動態(tài)(英文)    徐小鋒,宋長春,宋霞

大亞灣海水中N_2O的分布特征與通量的初步研究    徐繼榮;王友紹;張鳳琴;孫翠慈;殷建平;王清吉;何磊;

氧化亞氮(N_2O)戒除尼古丁依賴療效及安全性的觀察    李俊;孫德海;紀春梅;馬麗艷;李淑麗;姜長林;

Rh/Al_2O_3催化劑上N_2O催化分解性能的研究    趙向云;叢昱;呂飛;王曉東;王愛琴;張濤;

全麻下吸入50%氧化亞氮對2號Proseal喉罩充氣套囊壓力的影響    譚玲;陳本禎;姚玉笙;駱麗慧;

MgCo復合金屬氧化物催化劑N_2O催化分解性能    李翠清;王虹;宋永吉;李敏;邢艷蕊;

N_2O/酒精發(fā)動機試驗研究    鄧德濤;沈赤兵;李清廉;劉友朋;鐘戰(zhàn);

覆膜旱種稻田N_2O排放量及排放機理    李天安;樊小林;劉芳;呂雪娟;

笑氣聯(lián)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產(chǎn)術(shù)的鎮(zhèn)痛效果觀察    丁悅虹;張月;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長季N_2O排放量估算    鄒建文;劉樹偉;秦艷梅;馮得勝;徐永忠;朱會林;

農(nóng)業(yè)溫室氣體清單方法研究最新進展    李迎春;林而達;

臺灣地區(qū)面對溫室氣體效應之節(jié)能減碳策略    蘇燈城;

吸點氧化亞氮生孩子時不痛    湘江

天脊將建成中國最大氧化亞氮減排企業(yè)    特約記者 王愛軍

天脊集團成為最大氧化亞氮減排企業(yè)    王愛軍

山西天脊集團將成為中國最大氧化亞氮減排企業(yè)    劉宇 王愛軍

“清潔發(fā)展”讓煤化工變“綠”    記者 吳永紅 通訊員 武連寅

我國首個氧化亞氮減排項目實施    王曉雪

未來5年,將廢氣“置換”成數(shù)千萬元    劉宇 王愛軍

朗盛大幅降低氧化亞氮排放量    山水

日援建治污項目落黑化    崔波 李春艷 記者  高學冬

三菱商事與新日鐵在華進行碳交易    其文

中國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亞氮的生物地球化學研究    張桂玲

焦炭流化床燃燒條件下氧化亞氮生成機理的實驗研究    任維

大氣CO_2濃度升高對稻—麥輪作農(nóng)田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研究    徐仲均

南大洋表層海洋和底層大氣中N_2O的分布特征及其海氣交換通量研究    詹力揚

川中丘陵區(qū)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研究    江長勝

生態(tài)土壤系統(tǒng)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能及氮循環(huán)過程研究    王延華

紫外輻射增強對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胡正華

固態(tài)氫基質(zhì)隔離分子高分辨光譜裝置和部分應用    萬磊

黃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亞氮氣態(tài)損失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梁東麗

異氟醚對大鼠耳蝸和豚鼠耳蝸外毛細胞作用的初步研究    李元濤

氧化亞氮噴嘴流動過程與流量特性研究    吳里銀

南海和珠江口溶解氧化亞氮的分布特征、通量及其調(diào)控機制初探    林華

大氣中的稀土元素及稀土農(nóng)用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王章瑋

氧化亞氮對七氟醚吸入濃度的影響    李云峰

東北農(nóng)田土壤和植物N_2O排放過程初探    丁雷

氧化亞氮在黑土中釋放規(guī)律的模擬研究    耿爽

改性尿素對農(nóng)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荊瑞勇

華北平原典型農(nóng)田土壤及作物氧化亞氮通量特征    葉欣

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對農(nóng)田土壤N_2O排放的貢獻    林存剛

設施栽培土壤氧化亞氮(N_2O)釋放和甲烷(CH_4)氧化及其微生物學機理的研究    張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