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甲烷排放的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wǎng)
時間:2024-08-18 21:13:37
熱度:

不同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甲烷排放的研究【摘要】:氣候變暖是當今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不斷增加,其中CO2、CH4和N2O被認為是最重

【摘要】:氣候變暖是當今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不斷增加,其中CO2、CH4和N2O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最近IPCC報告(2007)指出,單位分子CH4在100年尺度下的GWP值是CO2的25倍,2005年CH4濃度約為1774 ppb,是工業(yè)化前濃度的兩倍以上。大氣中CH4的排放源包括天然濕地、稻田、天然氣泄漏、海洋、森林、化石燃料、反芻動物、白蟻、生物質燃燒、植物體和凋落物等。農業(yè)土壤中CH4釋放是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 本研究以1989年設立的,位于西南大學的農業(yè)部重慶紫色土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內的長期免耕試驗田為對象,利用靜態(tài)暗箱-氣相色譜法研究冬水田平作(DP)、壟作免耕(LM)、廂作免耕(XM)和水旱輪作(SH)四種耕作制度下紫色水稻土CH4的排放情況,探尋不同耕作制度以及環(huán)境因子對農田CH4排放的影響,以找出減少CH4排放的最佳耕作方式,為稻田CH4減排提供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耕作方式下農田CH4排放的季節(jié)性變化 (1)在水稻生長季,不同耕作方式CH4排放通量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均呈雙峰形態(tài)。水稻生長季內CH4排放通量相差甚大,DP、LM、XM和SH處理CH4排放通量分別在0.163~17.110、0.538~20.218、-0.094~13.360和-0.311~9.376mg·m-2·h-1之間。成對t檢驗分析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CH4排放通量差異顯著:DP處理在水稻季的CH4排放通量顯著大于LM、XM和SH處理(p0.01),LM處理與XM處理不顯著(p=0.052),LM和XM處理顯著大于SH處理(p0.01)。 水稻各生長階段CH4排放通量明顯不同,各耕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的大小規(guī)律基本相同,其規(guī)律是:拔節(jié)期抽穗揚花期灌漿完熟期分蘗期返青期。同時,拔節(jié)期和抽穗揚花期持續(xù)時間(28 d)不到水稻生長季(102 d)的1/3,DP、LM、XM和SH處理在這段時間的CH4排放量卻分別達到其水稻生長季CH4總排放量的48.4%、61.3%、54.8%和61.4%。 (2)油菜生長季各耕作方式下CH4的排放通量大大低于水稻生長季,CH4排放通量變化幅度不大,種植了油菜的LM、XM和SH處理CH4排放通量分別在-0.446~0.465、-0.371~0.451和-0.489~0.630 ma·m-2·h-1之間,未種植油菜的DP處理在這段時期內CH4排放通量在-0.584~3.767mg·M-2·h-1之間。DP、LM、XM和SH處理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別為0.417、-0.003、-0.031和0.016 mg·m-2·h-1。DP處理總體上呈現(xiàn)CH4的排放過程,LM、XM和SH處理則表現(xiàn)為CH4的微弱排放甚至吸收(CH4的匯)。 種植油菜的三個處理中,LM和XM處理CH4排放集中在薹蕾期和角果成熟期,SH處理CH4排放則集中在花期和角果成熟期。 (3)農田水稻收割后至油菜種植前的農田休閑期,CH4排放通量明顯低于水稻生長季。DP處理在水稻收割后一個月內呈現(xiàn)較大的CH4排放通量(2.731~5.514mg·m-2·h-1),之后維持在較低的排放水平(0.033~0.821 mg·m-2·h-1)。其他三個處理則呈現(xiàn)對CH4的微弱吸收或排放(-0.845~0.704 mg·m-2-h-1)。 2、耕作方式對農田CH4排放量的影響 (1)水稻生長季,各耕作方式的CH4排放占整個時期的77.22%~103.84%;CH4排放量的大小順序為:DP (196.216±22.943)LM (153.418±21.203)XM (119.058±8.372)SH (79.550±3.994 kg·hm-2)。 在水稻各生長階段,不同耕作方式的CH4排放量變化與水稻季CH4排放通量變化有著相似的規(guī)律:沿DP、LM、XM和SH處理呈階梯狀依次下降。 (2)油菜生長季LM、XM和SH處理CH4排放量僅占全年農田排放的1%左右,DP處理CH4排放量占全年農田排放的7.67%;各耕作方式下CH4的排放量DP(19.495±5.517)LM(0.805±1.693)XM(0.536±2.251)SH(-1.046±1.335 kg·hm-2)。 油菜生長季各時期的CH4排放量不同。DP處理除了在薹蕾期體現(xiàn)為CH4的吸收外,其余各時段均為CH4排放過程;LM、XM和SH處理在苗期表現(xiàn)為CH4的吸收,在角果成熟期為CH4的排放。 (3)農田休閑期,DP處理的CH4排放量遠大于其他三個處理,占其全年農田排放的15.1%。各耕作方式下CH4排放量DP(38.400±8.945)LM(0.620±0.696) XM (0.161±0.516)SH (-3.746±0.719kg·hm"2)。(4)四種耕作方式的CH4年排放量大小順序為:DP(254.112±37.405 kg·hm-2) LM (154.574±24.150 kg-hm"2)XM (118.173±10.223 kg·hm-2) SH (76.609±6.406 kg·hm-2)。DP處理CH4年排放量顯著大于LM、XM和SH處理,LM和XM處理顯著大于SH處理(p0.01),而LM和XM處理之間差異未達到顯著(p0.05)。與傳統(tǒng)耕作方式的冬水田平作相比,實行免耕的LM和XM處理CH4的排放減少了39.2%和53.5%,SH處理CH4排放減少了69.9%。 3、環(huán)境因子對農田CH4排放的影響 研究表明,水稻生長季,DP、LM、XM和SH處理的CH4排放通量與實驗測定的三個溫度(地下5 cm處溫度、地表溫度和箱內溫度)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其中與地下5 cm處溫度相關性最高,相關系數(shù)R2依次為0.697、0.560、0.598和0.665;而非水稻季的土壤溫度與CH4吸收通量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p0.05)。各耕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與WFPS之間無顯著相關關系;水稻生長季CH4排放通量的對數(shù)值與水深之間也無顯著相關關系;也未發(fā)現(xiàn)CH4排放通量與土壤DOC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關鍵詞】:免耕 耕作方式 甲烷 紫色水稻土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S511
【目錄】:
  • 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5-29
  • 1.1 免耕的發(fā)展歷史及現(xiàn)狀15-16
  • 1.2 免耕對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16-19
  • 1.2.1 免耕對土壤物理特性的影響16-18
  • 1.2.2 免耕對土壤化學特性的影響18-19
  • 1.3 免耕農田CH_4排放的研究現(xiàn)狀19-20
  • 1.3.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9
  • 1.3.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9-20
  • 1.4 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CH_4排放的研究進展20-27
  • 1.4.1 農田CH_4的排放機理20-22
  • 1.4.2 影響農田CH_4排放的因素22-26
  • 1.4.3 稻田CH_4的減排方法26-27
  • 1.5 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溫室氣體測定方法27-29
  • 1.5.1 箱法27-28
  • 1.5.2 微氣象學法28-29
  • 第二章 引言29-33
  • 2.1 立題背景29-30
  • 2.2 研究內容及意義30-31
  • 2.3 技術路線31-33
  • 第三章 實驗設計與方法33-39
  • 3.1 試驗區(qū)域概況33
  • 3.2 實驗設計及材料33-35
  • 3.3 測定項目及方法35-37
  • 3.3.1 氣體樣品的采集和CH_4通量測定35-36
  • 3.3.2 土壤樣品的采集和測定36-37
  • 3.3.3 環(huán)境參數(shù)的觀測37
  • 3.4 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37-39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39-53
  • 4.1 不同耕作方式下農田CH_4排放的季節(jié)性變化39-44
  • 4.1.1 水稻生長季39-42
  • 4.1.2 油菜生長季42-43
  • 4.1.3 農田休閑期43-44
  • 4.2 耕作方式對農田CH_4排放量的影響44-49
  • 4.2.1 耕作方式對農田水稻生長季CH_4排放量的影響44-46
  • 4.2.2 耕作方式對農田油菜生長季CH_4排放量的影響46-47
  • 4.2.3 耕作方式對農田休閑期CH_4排放量的影響47
  • 4.2.4 耕作方式對農田CH_4年排放量的影響47-49
  • 4.3 環(huán)境因子對農田CH_4排放的影響49-53
  • 4.3.1 溫度與CH_4排放通量的關系49-51
  • 4.3.2 土壤含水量/水深與CH_4排放通量的關系51-52
  • 4.3.3 DOC與CH_4排放通量的關系52-53
  • 第五章 主要結論與建議53-55
  • 5.1 結論53-54
  • 5.2 建議54-55
  • 參考文獻55-67
  • 致謝67-69
  • 在學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城市草坪水汽通量與蒸散量的變化特征分析    全艷嫦

連續(xù)稻茬油菜免耕對土壤理化性狀影響的研究    馮澤蔚;蘇躍;胡朝鳳;譚春燕;孫兵;錢曉剛;

水稻品種以及施肥措施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    邵可聲,環(huán)境模擬和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氣環(huán)境分室,李震

半干旱高寒區(qū)保護性耕作法對土壤孔隙狀況和微形態(tài)結構特征的影響    王殿武,文宏達

水稻免耕撬窩移栽高產栽培技術    姜心祿;鄭家國;池忠志;何樹林;王少華;付書明;

Methane Production, Emission and Possible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Rice Agriculture    王明星,上官行健,沈壬興,Wassmann Reiner,Seiler Wolfgang

中國南京與美國德克薩斯稻田甲烷排放的比較(英文)    黃耀 ,蔣靜艷 ,宗良綱 ,Ronald L.Sass ,Frank M.Fisher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鄭循華,王明星,王躍思,沈壬興,李晶

稻田土壤中甲烷產生率的實驗研究    上官行健,王明星,R. Wassmann,H. Rennenberg,W. Seiler

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溫室氣體排放研究進展    李晶,王明星,王躍思,黃耀,鄭循華,徐新

華東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鄭循華,王明星,王躍思,沈壬興,上官行健,金繼生,李老土

川中丘陵區(q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研究    江長勝

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土壤生態(tài)因子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趙建波

稻田保護性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謝卓霖

保護性耕作對麥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狀的影響    王蕓

免耕施肥對稻田土壤生物學特性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代光照

國內外免耕技術應用概況    王法宏,馮波,王旭清

水稻葉片對甲烷傳輸速率的影響    曹云英,許錦彪,朱慶森

少免耕對夏玉米灌漿過程和產量的影響    史忠強;江曉東;王蕓;寧堂原;韓賓;李增嘉;

秸稈在肉牛飼養(yǎng)中的利用及其纖維表觀消化率    馮素飛;蔣高明;孔令杰;

玉米秸稈還田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鋒;李鵬;張鳳云;李新華;孫明柱;高國強;

設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    王薇;袁亮;

蒜棉麥棉套作對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響    趙慶龍;宋憲亮;孫學振;張美玲;李宗泰;

免耕栽培技術綜述    邢君;汪新國;費俊杰;

淺談農作物秸稈焚燒與秸稈還田    吳志鵬;張家俠;

廣德縣農用地土壤速效鉀含量演變研究    李賢勝;

無機化工污灌水對水稻田土理化性能的影響    朱江;周俊;谷勛剛;鄒愛紅;馬榮艷;

綠液預處理對麥草化學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響    黃婷;陸青山;金永燦;谷峰;張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稻田甲烷排放監(jiān)測技術研究    王秀珍;鄭長春;黃敬峰;

不同耕作方式對旱作區(qū)冬小麥旗葉衰老代謝及籽粒產量的影響    李友軍;黃明;姚宇卿;張燦軍;蔡典雄;金軻;

不同耕作方式對旱作區(qū)冬小麥旗葉衰老代謝及籽粒產量的影響    李友軍;黃明;

森林碳儲量研究進展    谷勇;殷瑤;齊泮倫;吳昊;

CO_2地下埋存分布狀況及環(huán)境影響的監(jiān)測    許志剛;陳代釗;曾榮樹;郭凱;李元平;

腐植酸的低碳效應解析    成紹鑫;韓立新;

稻鴨復合生態(tài)種養(yǎng)對產甲烷菌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    鄧曉;李勤奮;

交替灌溉施肥對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的影響    韓坤;張繼濤;上官宇先;師日鵬;馬巧榮;徐猛;王林權;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對冬小麥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    屈會娟

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秸稈全量還田對夏玉米生育及產量影響研究    沈學善

不同耕作措施對綠洲灌區(qū)冬小麥“根土系統(tǒng)”的影響    馮福學

保護性耕作對旱區(qū)小麥—菘藍輪作土壤生態(tài)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響    楊江山

海洋溢油污染生態(tài)損害評估研究    劉偉峰

海洋生態(tài)本體的建模方法研究及應用    熊晶

中國西北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王潤元

不同類型河濱濕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中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應研究    賴力

生物質炭輸入對土壤氮素流失及溫室氣體排放特性的影響    劉玉學

等高綠籬—農業(yè)復合系統(tǒng)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瓊

油菜輕簡化生產中幾項養(yǎng)分管理關鍵技術的初步研究    蘇偉

免耕稻田磷素動態(tài)及組分特征的研究    通樂嘎

耕作方式對稻田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    樂麗鑫

大環(huán)江沿岸典型污染區(qū)土壤改良技術及對芥菜品質的影響研究    任立研

華北地區(qū)秸稈覆蓋下農田降雨轉化過程模擬研究    王兆偉

耕作方式及其轉變對麥玉兩熟農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響    田慎重

冬閑田禾本科牧草飼草產量及對稻田生態(tài)功能的影響研究    史文娟

冬閑田豆科牧草飼草產量及對稻田生態(tài)功能的影響研究    連亞楠

秸稈還田條件下稻麥生產密肥調控技術研究    吳延華

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    鐘華平,樊江文,于貴瑞,韓彬,胡中民,岳燕珍,梁飚

城市草坪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吸存研究進展    李熙波;楊玉盛;曾宏達;謝錦升;朱寧;

草地早熟禾與高羊茅蒸散量的研究    孫強,韓建國,毛培勝

草坪蒸散研究概述    楊建,韓烈保,蘇德榮,劉振虎

華北平原典型農田水、熱與CO_2通量的測定    張永強,劉昌明,于強,賈金生,沈彥俊,孫宏勇,唐常源,A.Kondoh

生態(tài)水文學概念、框架和體系    夏軍,豐華麗,談戈,王綱勝,朱永華

極端干旱區(qū)檉柳林地蒸散量及能量平衡分析    司建華;馮起;席海洋;常宗強;

北京地區(qū)參考作物蒸散量變化趨勢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羅雨;劉海軍;李艷;

農田蒸散測算的微氣象學方法    柯曉新,楊興國,張旭東

干旱區(qū)植物耗水量的研究與進展    陳永金,陳亞寧,薛燕

低丘山地人工林顯熱通量空間代表性和尺度效應的研究    鄭寧

北京地區(qū)六種草坪草蒸散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    高凱

祁連山東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研究    趙錦梅

渾善達克沙地重疊植被生態(tài)需水量分析研究    李敏

淮河流域農田近地層湍流通量特征研究    伍瓊

深耕對小麥發(fā)育及節(jié)水效果影響的研究    李濤,李金銘,趙景輝,常志斌

國內外免耕技術應用概況    王法宏,馮波,王旭清

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李孝勇,武際,朱宏斌,王允青

發(fā)展保護性耕作是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董立國;袁漢民;李生寶;蔣齊;張源潤;蔡進軍;王月玲;季波;

我國化肥使用現(xiàn)狀與減輕農業(yè)面源污染的對策    王海燕;杜一新;梁碧元;

旱地農業(yè)保護性耕作體系與免耕播種技術    陳君達;王興文;李洪文;

妙峰山林地CO_2釋放量的初步研究    孫向陽,郭青俊

少、免耕對旱地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王殿武;褚達華;

半干旱高寒區(qū)保護性耕作法對土壤孔隙狀況和微形態(tài)結構特征的影響    王殿武,文宏達

曲周試區(qū)施肥與耕作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作物產量的影響    牛靈安,郝晉珉

一年兩熟地區(qū)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體系試驗與分析    周興祥

可移動式風蝕風洞設計及其空氣動力學性能研究    范貴生

黃土高原地區(qū)植被演替和土地管理對土壤養(yǎng)分、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賈國梅

陰山北麓農牧交錯區(qū)地表土壤抗風蝕能力測試研究    陳智

內蒙古后山地區(qū)不同地表覆蓋條件下土壤抗風蝕效應測試研究    孫悅超

長期施肥對亞熱帶稻田土壤有機碳氮及微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郝曉暉

旱作麥田秸桿覆蓋的生態(tài)綜合效應研究    鞏杰

川中丘陵稻田兩熟制區(qū)秸稈覆蓋還田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研究    吳婕

免耕高樁拋秧對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和產量的影響    吳錦秀

稻田保護性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謝卓霖

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直播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磷影響研究    李文兵

水旱輪作條件下免耕土壤微生物學特性研究    熊鴻焰

水稻品種以及施肥措施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    邵可聲,環(huán)境模擬和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氣環(huán)境分室,李震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進展    曹云英

浙江臨安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觀測研究    王木林,李興生,程紅兵,邵志清,劉奇俊

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及其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張運濤,方德羅

淡水甲烷排放    武書庚;

亞熱帶丘崗區(qū)稻田甲烷排放特征及減排技術的研究    謝小立,王衛(wèi)東,譚云峰,謝克和, 上官行健,王明星,沈王興,王若思

溫度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    于心科,李寧,李春園,邵波,王衛(wèi)東,謝小立

減少農業(yè)甲烷排放的技術選擇    林而達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農業(yè)技術選擇    周毅,陶戰(zhàn),杜道燈

廣州地區(qū)晚季稻田甲烷排放通量與施肥影響研究    楊軍,陳玉芬,胡飛,王國昌,伍時照

微生物生物技術在控制畜牧業(yè)甲烷排放中的應用    馬青山;余占橋;張日俊;

利用甲烷市場化機制 做好農業(yè)領域甲烷減排    孫玉芳;李景明;張岫英;

規(guī)模化豬場甲烷排放通量測量與分析    高新星;趙立欣;

日糧中添加茶皂素和豆油對羔羊肉用性能和甲烷排放的影響    茅慧玲;陳雪君;林嘉;劉建新;

營養(yǎng)因素對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影響的研究現(xiàn)狀    娜仁花;董紅敏;

減排增匯發(fā)展低碳綠色農業(yè)    林而達;陳敏鵬;

反芻動物低甲烷排放的瘤胃調控和粗飼料合理利用    朱偉云;毛勝勇;

我國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現(xiàn)狀及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高艷霞;李秋鳳;曹玉鳳;李春華;李建國;

低溫室氣體排放水稻品種篩選的初步研究    傅志強;黃璜;朱華武;

高原濕地甲烷產生的生物學機制及其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    田建卿;田建卿;王艷芬;東秀珠;吳寧;陳槐;

越高產越環(huán)保    記者 張小軍

歐盟加入甲烷市場化伙伴計劃    尹杰

水稻田并非甲烷排放重要源頭    記者 沈建華 劉文彬

曹廣民:小草也成氣候變暖疑兇    本報記者 吳洣麓

改變種稻習慣可為地球“降溫”    首席記者 任荃

世界各國致力甲烷市場化    陳重宇

甲烷市場化:清潔能源造福人類    記者 王巧然

十九國聯(lián)手推進甲烷市場化    張小青

打嗝的后果很嚴重    本報記者 馮衛(wèi)東

施肥不當也會加速溫室效應    特約通訊員 胡必強

肉牛甲烷排放與糞便肥料成分含量快速預測方法和模型的研究    樊霞

控制灌溉稻田甲烷排放規(guī)律及其影響機理研究    李道西

閩江河口短葉茳芏濕地甲烷產生、氧化、傳輸與排放研究    黃佳芳

典型草原草畜系統(tǒng)甲烷排放的研究    王曉亞

UV-B增強及控釋氮肥對轉基因水稻生長和甲烷排放影響的研究    周文鱗

稻鴨共棲免耕減排甲烷機制及綜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平流層對流層物質交換以及平流層水汽與臭氧的研究    謝飛

植物油及十八碳不飽和脂肪酸對瘤胃甲烷生成和微生態(tài)的影響    張春梅

不同日糧對奶牛瘤胃甲烷及氮排放的影響研究    娜仁花

稻田養(yǎng)鴨抑制水稻紋枯病機制及拮抗細菌A168篩選鑒定研究    張亞

有氧條件下中亞熱帶植物甲烷排放研究    高玉春

艾比湖地區(qū)生長季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分析    孫景鑫

中亞熱帶山地森林植物原位排放甲烷研究    楊燕華

河濱修復濕地甲烷排放及其影響因素試驗研究    吳筱

奶牛養(yǎng)殖場甲烷的排放特征研究    袁慧軍

淡水螺類對濕地微生物介導的甲烷排放的影響    徐曉

三峽水庫典型消落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高程CH_4排放研究    廖秋實

準好氧填埋場產甲烷特性研究    李帆

中國主要稻田種養(yǎng)模式生態(tài)分析    李娜娜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時空變化及其與水文水質關系    艾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