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論文

污泥熱水解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技術小試試驗及其產甲烷菌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

來源:論文學術網
時間:2024-08-18 21:03:33
熱度:

污泥熱水解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技術小試試驗及其產甲烷菌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摘要】:隨著國家對環(huán)境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視,城市污水廠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不斷增長,隨之產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多。污泥中含

【摘要】:隨著國家對環(huán)境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視,城市污水廠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不斷增長,隨之產生的污泥量也日益增多。污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氮、磷等植物營養(yǎng)性元素,但同時也含有重金屬、致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質,對污泥進行合理的處理處置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厭氧消化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污泥穩(wěn)定化、資源化方法,隨著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保法規(guī)的相繼出臺,該技術將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本文以青島市某污水處理廠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為研究對象,結合CambiTM新型熱水解預處理(Thermal Hydrolysis Pre-Treatment—THP)技術,進行污泥熱水解預處理后高溫厭氧消化的小試試驗,考察THP預處理技術對污泥高溫厭氧消化性能的影響,同時結合分子微生物學技術,從微觀角度對熱水解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污泥中產甲烷菌的群落結構進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污泥經THP預處理后,平均粒徑變小,有機質釋放,有利于后續(xù)厭氧消化處理效率的提高。初沉污泥經過THP處理之后,污泥中大顆粒的有機物被水解成為小顆粒或小分子易降解的有機物,平均粒徑由233.37μm縮小至129.17μm;剩余污泥經過THP處理之后,污泥中的有機物質得到有效的溶出,平均粒徑由44.66μm縮小至9.07μm;經過THP處理后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溶解性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是處理前的13、95、19倍和29、45、19倍,污泥中溶解性有機物的含量得到提高。(2)THP熱水解可以有效改善污泥厭氧消化的產氣性能,提高厭氧消化的產氣量。THP熱水解在不同反應溫度對高溫厭氧消化產氣性能的影響表明:53℃條件下Pt(經過熱水解的初沉污泥)較P(初沉污泥)、Wt(經過熱水解的剩余污泥)較W(剩余污泥)厭氧消化單位VS累計產氣量分別提高了21.93%和33.12%,P:Wt(1:3)和Pt:Wt(1:3)較P:W(1:3)的厭氧消化單位VS累計產氣量分別提高了12.36%和16.28%;55℃條件下Pt較P、Wt較W厭氧消化單位VS累計產氣量分別提高了19.96%和39.14%,P:Wt(1:3)和Pt:Wt(1:3)較P:W(1:3)的厭氧消化單位VS累計產氣量分別提高了26.44%和31.13%。與53℃相比,55℃高溫厭氧消化產氣量更高,55℃厭氧消化條件下的P、Pt、W、Wt、P:W(1:3)、P:Wt(1:3)、Pt:Wt(3:1)的污泥厭氧消化單位VS累計產氣量相比53℃分別提高了3.69%、2.00%、6.70%、11.52%、4.56%、17.66%和17.91%,且VSR、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溶解性蛋白質的轉化效率也都優(yōu)于53℃。(3)熱水解污泥高溫厭氧消化產氣性能的提高與產甲烷菌優(yōu)勢菌種的種類、含量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有關。以53℃和55℃為例,剩余污泥和經過THP熱水解處理后的剩余污泥中產甲烷菌克隆文庫的物種豐富度指數(shù)分別為2.07、1.81和2.32、1.81;剩余污泥經過THP處理后,其厭氧消化系統(tǒng)中產甲烷菌優(yōu)勢菌種的含量提高,53℃條件下產甲烷菌優(yōu)勢菌種的含量由72.92%增加到81.25%,55℃條件下產甲烷菌優(yōu)勢菌種的含量由12.50%提高到22.92%,優(yōu)勢菌種含量越高,污泥厭氧消化的產氣量就越高;在53℃和55℃兩種溫度條件下,污泥厭氧消化系統(tǒng)中產甲烷菌優(yōu)勢菌種的種類和群落結構均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不同溫度條件下污泥的產氣性能發(fā)生改變。 【關鍵詞】:污泥 THP熱水解 厭氧消化 產甲烷菌 RFLP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X703;S216.4
【目錄】: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1章 緒論13-26
  • 1.1 市政污泥的特性概述13-15
  • 1.1.1 市政污泥的形成及來源13-14
  • 1.1.2 市政污泥的性質和危害14-15
  • 1.2 污泥處理與處置技術15-16
  • 1.2.1 污泥處理技術15
  • 1.2.2 污泥處置技術15-16
  • 1.3 污泥厭氧消化技術16-19
  • 1.3.1 厭氧消化原理16-17
  • 1.3.2 厭氧微生物17-18
  • 1.3.3 厭氧消化的預處理方式18-19
  • 1.3.4 污泥厭氧消化工藝19
  • 1.4 污泥熱水解預處理強化技術19-23
  • 1.4.1 熱水解預處理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19-21
  • 1.4.2 Cambi熱水解預處理技術21-23
  • 1.5 分子生物技術在生態(tài)學上的應用23-26
  • 1.5.1 分子生態(tài)學常用技術23-24
  • 1.5.2 產甲烷菌群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24-26
  • 第2章 試驗研究內容及方法26-29
  • 2.1 研究目的及意義26
  • 2.2 研究內容及方法26-27
  • 2.2.1 污泥熱水解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技術小試試驗26-27
  • 2.2.2 污泥產甲烷菌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27
  • 2.3 試驗方法27-28
  • 2.3.1 污泥熱水解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技術小試試驗27
  • 2.3.2 污泥產甲烷菌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27-28
  • 2.4 試驗儀器28-29
  • 第3章 THP預處理污泥高溫厭氧消化試驗研究29-49
  • 3.1 試驗材料和方法29-33
  • 3.1.1 試驗材料29-30
  • 3.1.2 試驗裝置30-31
  • 3.1.3 試驗方法31-32
  • 3.1.4 分析與測定32-33
  • 3.2 試驗結果及討論33-47
  • 3.2.1 THP預處理對污泥的破解效果33-36
  • 3.2.2 THP預處理對高溫厭氧消化產氣性能的影響研究36-47
  • 3.3 本章小結47-49
  • 第4章 THP預處理結合高溫厭氧消化污泥產甲烷菌的群落結構研究49-71
  • 4.1 試驗材料與方法49-56
  • 4.1.1 樣品來源與保存49
  • 4.1.2 污泥中產甲烷菌總DNA的提取49-50
  • 4.1.3 產甲烷菌引物設計50-51
  • 4.1.4 mcrA基因的PCR擴增51
  • 4.1.5 PCR產物的回收與純化51-52
  • 4.1.6 mcrA基因克隆文庫的構建52-56
  • 4.2 試驗結果及討論56-69
  • 4.2.1 基因組DNA檢測56
  • 4.2.2 mcrA基因的PCR擴增及純化結果56-57
  • 4.2.3 菌落PCR57
  • 4.2.4 53℃條件下污泥產甲烷菌mcrA文庫的構建和RFLP分析57-60
  • 4.2.5 53℃條件下污泥產甲烷菌mcrA序列比對分析60-62
  • 4.2.6 55℃條件下污泥產甲烷菌mcrA文庫的構建和RFLP分析62-64
  • 4.2.7 55℃條件下污泥產甲烷菌mcrA序列比對分析64-66
  • 4.2.8 溫度對厭氧消化污泥產甲烷菌群落結構的影響66-69
  • 4.3 本章小結69-71
  • 第5章 結論與建議71-73
  • 5.1 結論71-72
  • 5.2 建議72-73
  • 參考文獻73-7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78-79
  • 致謝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學術論文文獻來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污泥熱水解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鄭偉;李小明;熊偉;曹建兵;楊國靖;楊麒;鄧嬪;曾光明;

外加淀粉酶預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研究    潘維;莫創(chuàng)榮;李小明;楊麒;曾光明;朱曉峰;羅琨;

應用RFLP和DGGE技術對沼氣池中產甲烷菌多樣性的研究    徐彥勝;阮志勇;劉小飛;胡國全;

濃度對高固體污泥熱水解特性及流動性的影響    馬俊偉;曹芮;周剛;喬瑋;王偉;

臭氧氧化剩余污泥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用初探    曹艷曉;吳俊鋒;馮曉西;

污泥厭氧消化技術的研究與進展    曹秀芹;陳愛寧;甘一萍;常江;周軍;

內蒙古白絨山羊不同放牧期瘤胃甲烷菌mcrA基因的RFLP分析    郭雪峰;李華偉;李長青;金海;盧德勛;永西修;栗原光規(guī);

城市污泥基本特性與安全處置    劉媛媛;張芹芹;

污泥濃縮工藝的應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對策    胡祝英;康澤龍;

不同預處理方法對剩余污泥性質的影響研究    肖本益;劉俊新;

污泥減量菌劑及其水解污泥條件優(yōu)化    汪順麗;查君茹;張宏才;魏荷芬;胡子全;趙海泉;

活性污泥脫水調理的應用研究進展    何璐;李小風;

生物填料厭氧消化工藝與完全混合厭氧消化工藝處理剩余污泥的比較研究    馬文林;馮雷雨;王飛翔;李榮旗;王剛;

制漿造紙污泥厭氧消化的研究進展    王紅柳;王高升;杜海順;劉廷志;

低有機質脫水污泥熱水解特性研究    尹娟;伍健威;

溫度對熱水解預處理高含固污泥特性的影響    程瑤;韓蕓;卓楊;代璐;彭黨聰;

NaOH投加量對剩余污泥水解的影響    杜廣春;邱春生;孫力平;鐘遠;駱尚廉;

碳氮比對高含固率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    張彩杰;黃曉艷;金春姬;趙陽國;高孟春;

外加酶強化剩余污泥水解研究概述    付杰;韓相奎;李廣;

微波協(xié)同低堿預處理剩余污泥效果分析    王慧勇;馮澤;陳翔;高麗萍;

外加酶強化剩余污泥水解的研究    羅琨;楊麒;李小明;湯迎;羅助強;劉精今;

臭氧對活性污泥性狀的影響    萬金保;吳聲東;王嶸;曾海燕;

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熱處理發(fā)酵產氫的影響因素    肖本益;劉俊新;

內蒙古白絨山羊不同放牧期瘤胃甲烷菌mcrA基因的RFLP分析    郭雪峰;李華偉;李長青;金海;盧德勛;永西修;栗原光規(guī);

污泥農用中的資源利用價值分析    曹秀芹;譚晶晶;

Pseudomonas sp.GL1利用不同預處理污泥產氫及其底物變化研究    謝波;郭亮;李小明;楊麒;張昱;楊永林;曾光明;劉精今;楊志強;

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熱水解特性研究    喬瑋;王偉;黎攀;荀銳;

城市污泥的處置及資源化展望    劉加;

堿性環(huán)境中臭氧破解污泥的效果研究    楊艷;馮曉西;

城市污水廠污泥處置及利用    李銘;

上海市將建7座污泥處理廠    楊琦

污泥處理技術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探討    劉超

清華大學研制成功移動式污泥處理裝置    

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對策    王永昌

污泥中病原物的環(huán)境與健康風險及其削減途徑    孫玉煥,駱永明

資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    俞崇武;

亞洲最大污泥處理設施全面開建    楊琦;

城鎮(zhèn)污水廠污泥處理技術    王發(fā)珍;李天增;

中日研討污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排污不治污”亂象何時終結?——聚焦中國污泥處理困境    袁業(yè)飛;

污泥低溫碳化技術分析和應用實例    于洪江;

炭化技術在污泥處理中的應用    劉靜;梁軻;

污泥處理與處置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李洪;徐慶元;王華峰;宋寶增;

污泥處理過程中的物質與能量流分析    張健;

污泥直接制磚的可行性再分析    俞銳;左明;王菲菲;

污泥復肥的農業(yè)應用研究    黃偉;俞林火;葉靜;馬軍偉;鄭紀慈;

污泥制建材產品的新技術    董慶海;羅繼亨;

濟鋼球團配加利用煉鋼污泥    王峰;喬庭明;南文哲;任洪華;高坤;

污泥制建材產品的新技術    陳玲;董慶海;

煉鋼煉鐵污泥的處理和應用    賀建峰;

高明現(xiàn)兩萬噸疑似印染污泥    佛山日報記者 孔德欽

城市污泥處理“后遺癥”    本報記者 李雪梅

污泥處理成環(huán)保熱點    記者 唐愛平

武漢將建3座污泥處理廠    見習記者 程鳳 通訊員 鄢祖海

紹興打響反偷倒污泥之戰(zhàn)    本報通訊員 徐晶錦 記者 晏利揚

工業(yè)污泥還有價值可挖    本報記者 姚伊樂

黑龍江最大污泥處理廠投用    本報記者 吳殿峰

妥善處置工業(yè)污泥已刻不容緩    張岳南

破解污泥處理題    記者 楊永芹

盛澤:污泥變資源 環(huán)境受益 經濟得利    本報記者 王凱 鞏勁標

A+OSA污泥減量工藝微生物群落結構及代謝特征研究    寧欣強

污泥水熱處理過程中重金屬的遷移行為    施萬勝

生物可降解螯合劑IDS與GLDA去除工業(yè)污泥中重金屬的研究    吳青

壓實污泥作為尾礦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機理研究    張慶

A~2MO-M工藝強化污水處理及原位污泥減量效能及機制研究    楊珊珊

造紙脫墨污泥制造纖維板及除臭初步研究    劉賢淼

填埋場固化污泥屏障材料的阻滯特性研究    劉福東

污泥熱干燥與焚燒特性研究    肖漢敏

赤紅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隨地表徑流流失的研究    陳炎輝

污泥間接薄層干燥與熱壓力耦合脫水干燥研究    王偉云

紅壤中污泥N、P、K釋放及淋溶研究    拜得珍

不銹鋼冷軋副產污泥的優(yōu)化利用技術研究    王存坡

兩性污泥脫水劑的制備及其對污泥絮體特性的影響研究    齊亮

脈沖超聲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離污泥中重金屬的研究    伍琳瑛

污泥粘壁與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    趙松輝

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屬的化學法去除及效果評價    宣夢茹

銅冶煉廢水污泥電動修復裝置與技術研究    胡艷平

預干燥污泥與煤矸石混燃技術研究    王雨

化工廢水處理污泥中有機污染物累積與分布特征    魏長河

大尺度污泥堆肥發(fā)酵槽吹吸式排風系統(tǒng)研究    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