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行業(yè)資訊

風電企業(yè)沉浮錄

來源:新能源網
時間:2019-01-18 17:04:11
熱度:

風電企業(yè)沉浮錄張傳衛(wèi)很快就要去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敲鑼了。2018年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他所創(chuàng)立的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

  張傳衛(wèi)很快就要去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敲鑼了。

  2018年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他所創(chuàng)立的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陽智能”)正式獲得證監(jiān)會IPO核準。14天后,上市申購開始。

  經歷美股折戟和之后的漫漫回A路,這位中國第三大風電整機商創(chuàng)始人早已褪去八年前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的青澀。

  當時,在敲鐘前的63個小時里,張傳衛(wèi)難以入睡,只好去曼哈頓中央公園晨跑來緩解緊張情緒。

  當他準備敲響那面位于上交所的中國股市“第一鑼”時,隱退多年的尉文淵頻繁出現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活動中,重溫上交所初創(chuàng)舊夢,講述這面鑼的故事。

  鏡頭前,這位上交所的設計者和創(chuàng)建者頭發(fā)花白,略顯蒼老。

  現實非他所愿。24年前因“327國債事件”引咎辭職后,尉文淵還曾攪局風電,助力后起之秀華銳風電一度登上行業(yè)之巔。

  如果沒有后來一系列劇變,此時尉文淵要講述的,或許會是一個關于東山再起的故事。

  1990年,當尉文淵敲響上交所開市鑼聲時,張傳衛(wèi)從老家河南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他深受這里濃厚的創(chuàng)業(yè)氛圍感染,三年后便從河南某市駐廣東辦事處主任任上辭職下海。

  韓俊良下海還要等到十余年后。這位中國風電行業(yè)的悲情人物當時正走在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體制之路上。

  他的江蘇同鄉(xiāng)張雷當年還是一名中學生。后來,這位75后“富二代”遠走英倫,求學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yè)后長期從事金融工作。

  張雷父輩的同齡人武鋼此時擔任達坂城風電場場長已逾一年。在新疆戈壁灘凜冽的寒風中,他守護著僅有的14臺進口風電機組。

  他告訴前來采風的畫家黃建新,“這里以后將是一片望不到邊的風電場”,并請求將他的夢想入畫。

  站在1990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這些未來風電產業(yè)風云人物的生命軌跡似乎并無交集。

  直到15年后,一則政策條文扭曲時空力場,各路玩家一起登臺,一出興衰沉浮的大戲拉開帷幕。

  舞臺背后,世界風電競爭格局正悄然改變,中國新勢力開始崛起。

  新勢力崛起

  尉文淵是當時這股新勢力的代表之一,他初登風電舞臺是在2005年。

  彼時,50歲的他已退隱十年。“327國債事件”后,這位上交所首任總經理因監(jiān)管失察無奈請辭。此后,他雖欲復出,卻再難起波瀾。

  另一位投資界大佬闞治東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上世紀90年代初,尉文淵、闞治東和管金生被稱為“上海灘證券三猛人”。管金生因“327國債事件”鋃鐺入獄;闞治東因涉嫌操縱股價屢遭處罰。

  盡管江湖已不再是“三猛人”的江湖,但尉、闞二人仍欲聯手回歸,選擇以另一種方式重回資本市場。

  經朋友介紹,他們結識了美國工程院院士鮑亦和。這位華裔風電專家像一名傳教士,不厭其煩地向二人介紹風電前景。

  鮑亦和鋪開一張中國地圖,手指在江蘇、山東沿海到西北內陸之間畫出一道弧線。

  “這些地方風能資源都非常豐富,中國未來勢必重視風能產業(yè)。”他說。

  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正在經歷一場能源變革。

  兩年前,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導致第三次石油危機。2005年8月,國際油價首次突破70美元/桶。伊戰(zhàn)前的20年里,國際油價基本穩(wěn)定在30美元/桶以下。

  幾次石油危機促使可再生能源快步走上歷史舞臺。

  事實上,在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中,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已開始受到重視。世界頭號風機商維斯塔斯即崛起于此。

  在石油危機的陰霾下,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被賦予新的意義。中國作為全球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國,面臨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中國也希望在清潔能源革命中搶占先機。

  相比而言,中國的能源結構矛盾比較突出。當時,煤炭消費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約70%。

  但礦難頻發(fā)讓這種滲透著鮮血的黑金飽受爭議。僅2004年,全國煤礦礦難死亡人數高達6027人。

  在此背景下,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獲得通過,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迎來歷史性機遇。

  同年,國家發(fā)改委頒布《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規(guī)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當時,中國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僅約25%。

  此時,尉文淵和闞治東兩位失意的猛人正在籌劃著進軍風電行業(yè)。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建設一個20萬千瓦的風電場。

  正當萬事俱備之時,政策突變,20萬千瓦以上項目全部被國家設為特許招投標項目。二人無力與五大發(fā)電集團競爭。

  但他們不甘失敗,專門請來央企專家支招。一名專家建議他們把目光轉向競爭相對較小的風電設備。

  這位專家甚至透露,大連重工機電設備成套有限公司(下稱“大連重工機電”)亦有此意,正苦于不被投資界看好。

  經過一番斟酌后,二人第二天飛赴大連,見的正是當時擔任大連重工機電總經理的韓俊良。

  雙方一拍即合,華銳風電于2006年2月應運而生,中國風電行業(yè)最戲劇性的傳奇故事由此開啟。

  同一年,已在電器行業(yè)打拼十余年的張傳衛(wèi)也在準備轉戰(zhàn)風電,他力排眾議成立明陽風電——明陽智能的前身。

  這位日后的風電大佬善于把握機會,早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第二年,他便毅然“下海”。

  歷史往往充斥著各種巧合。當華銳風電和明陽風電成立時,遠在倫敦的張雷也有了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

  他曾先后供職于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倫敦能源交易部和英國巴克萊銀行。多年能源金融衍生品工作經歷,讓他對低碳能源產生興趣。

  2007年,他帶領一支十余人的海歸創(chuàng)業(yè)團隊,回到家鄉(xiāng)江蘇江陰,組建江陰遠景能源公司(下稱“遠景能源”)。

  在風電這個大風口上,新勢力正在崛起,圍繞著中國風電整機制造的造富故事也已開啟。

  當財富得到積累,成長為風電巨頭的新勢力很快將目光瞄向行業(yè)之巔,一場王座之爭在所難免。

  王座之爭

  當新手涌入賽場時,武鋼已在風電領域深耕近20年。1987年,他加入新疆風能公司,并于兩年后出任達坂城風電場場長。

  彼時,中國還是石油出口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尚在75%以上。

  這個當時亞洲最大的風電場,更像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一個扶貧項目和實驗基地。

  1999年,在達坂城一個破敗不堪的小廠房里,武鋼和他的同事終于取得突破。他們自主研發(fā)生產的第一臺國產風機S600,通過國家鑒定驗收。

  兩年后,由新疆風能公司發(fā)起成立的新風科工貿,正式改組為金風科技。這一年,是中國企業(yè)在風電行業(yè)的起步之年,此前其市場占有率幾乎為零。

  金風科技創(chuàng)立伊始,面臨與維斯塔斯、歌美颯、GE等國際巨頭的孤軍奮戰(zhàn)。

  彼時,中國企業(yè)不足五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曾一度超過40%,卻又很快在外資巨頭的夾擊下迅速降至25%左右。

  2005年,“國產化率70%以上”的保護措施成為轉折點。

  此后十余年,中國風電企業(yè)遍地開花,外企巨頭逐漸退出中國市場。目前,中國風電設備幾乎全部實現國產。

  國產化浪潮把武鋼推上“鐵王座”。

  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所執(zhí)掌的金風科技很快遭到猝不及防的閃電襲擊,挑戰(zhàn)者正是來自華銳風電的總舵手韓俊良。

  巧合的是,武鋼與韓俊良入局風電均因王文啟引導。這位原新疆水利水電研究所所長,是中國風電行業(yè)的奠基人之一。

  他親手帶出門徒武鋼,又幫助韓俊良引進德國Furlander公司1.5MW機組生產技術。這項技術被業(yè)內看作華銳風電高舉高打的重要舉措。

  彼時,國內主流機型是750KW。金風科技在進行兆瓦級風機研發(fā)時,從1.2MW與1.5MW的權衡中選擇前者。

  但事實證明,利潤空間更大的1.5MW風機,更符合下游五大發(fā)電集團的胃口。

  在1.5MW風機的猛烈沖擊下,金風科技不得不調轉航向,將1.2MW升級為1.5MW,這一過程耗時三年。當2007年底金風科技終于推出1.5MW機型時,武鋼已被韓俊良遠甩在身后。

  搶占兆瓦級風電市場高點后,韓俊良又祭出低價殺器,欲將對手徹底甩在身后。

  在2008年6月開標的甘肅酒泉380萬千瓦風機項目中,華銳風電憑借低價拿下180萬千瓦的訂單,金風科技僅81萬千瓦。這樣懸殊的差距在此后多次特許權招標中屢次上演。

  攻城略地帶來行業(yè)地位飆升。2008年,成立僅三年的華銳風電就以22%的市場份額,取代金風科技登上“鐵王座”。

  此時的金風科技正陷入高管套現、人員動蕩、股東不和等旋渦,在種種質疑中忍受煎熬。

  韓俊良則仍在高歌猛進。這位深諳體制游戲規(guī)則的玩家將政策和政府資源視為公司發(fā)展之根本,這恰是武鋼飽受抨擊的短板。

  早年關于華銳風電的報道顯示,他曾為近距離接觸主管新能源戰(zhàn)略規(guī)劃的政府高官,不惜買下其所乘航班所有頭等艙機票,并親率部下安坐周圍。

  他亦曾在多瑙河上包租豪華游輪,欲宴請某發(fā)改委高官而未遂。

  有傳聞稱,華銳風電內部諸多高薪閑職,多由五大發(fā)電集團員工家屬擔任。

  韓俊良依然保持著他在體制內的習慣,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日報》。如果員工未能按時將報紙送至其辦公室,他便會親自下樓去取。

  但命運的天平并沒有偏向他。

  2012年,華銳風電陷入上市后首虧,韓俊良被迫于次年3月辭去董事長,由副董事長尉文淵接任。

  命運交響曲

  華銳風電霸權的衰落始于2011年,但那年的故事是以一個小插曲開場。

  年初,尉文淵把華銳風電送入自己親手創(chuàng)建的上交所。這個當年最轟動的IPO,共募資超過90億元。

  華銳風電市值一度逼近千億,韓俊良身價超過百億,尉的身價超過80億元。

  但在上市路演時,下屬曾為韓俊良送去一份抹茶蛋糕,韓當即暴跳如雷。這位身家百億的風電大佬迷信地認為,上市在即,綠色代表不吉利。

  韓俊良最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上市當天,華銳風電即破發(fā),發(fā)行價為90元,盤中最高價為88.8元。

  讓人唏噓的是,該價格就是它的歷史最高價。如今,其股價仍在1元左右徘徊。

  華銳風電彼時的囚徒困境,是整個風電行業(yè)由盛及衰的一個縮影。

  2011年春,甘肅酒泉、河北張家口等多地發(fā)生風機脫網事故,對當地電網造成嚴重威脅。地方政府開始收緊風電場審批權。

  再加上“特高壓之爭”日趨白熱化,電網建設相對滯后,三北地區(qū)外輸風電受阻,成為“棄風限電”重災區(qū)。風電裝機增速由此大幅下降。

  寒冬中,韓俊良犯了兵家大忌。

  他不打算收縮戰(zhàn)線,繼續(xù)堅持粗放型增長策略,導致庫存和應付賬款居高不下,現金流日漸枯竭,華銳風電最終面臨崩盤。

  華銳風電之殤源自“一把手”過度迷戀速度與規(guī)模,忽略產品質量。這導致華銳風電所產設備事故頻發(fā)。

  此后數年,該公司又深陷國內外訴訟泥潭。但最大的傷害來自財務造假一案,韓俊良因此鋃鐺入獄。

  危局中,財務投資人尉文淵曾一度接替韓俊良出任董事長,欲力挽狂瀾。但無奈華銳風電股權分散,內斗激烈,兩個月后,他便黯然離場。

  此后,該公司深陷人事動蕩。這家曾經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的風電整機制造商在泥潭中不斷掙扎,卻早已跌出主流陣營。

  在隱忍三年后,以穩(wěn)健著稱的武鋼終于在2011年重回“鐵王座”,并穩(wěn)坐至今。作為老牌巨頭,金風科技得以在行業(yè)低迷時鞏固優(yōu)勢。

  2012年,風電行業(yè)跌至谷底,這一年也被稱為“霧霾元年”。次年初,在霧霾鎖城的冬日里,一系列發(fā)展清潔能源的政策出臺,風電產業(yè)終于等來春天。

  2015年,金風科技甚至一度問鼎世界第一。

  另類戰(zhàn)場

  新勢力也在行業(yè)回暖中成長。

  當外界把目光聚焦在金風科技與華銳風電的“王座”之爭時,兩家新銳公司趁機悄然崛起。

  張雷是風電領域的“后進生”。直到2008年,遠景能源第一臺樣機才下線。彼時,火熱的三北地區(qū)已沒有他的立錐之地。

  這位年輕的后起之秀決定選擇差異化打法,豪賭低風速風機,在中東部和南部尋覓商機。

  張雷的選擇是明智的。中國風資源60%以上為低風速區(qū)域,需要利用專門的風機設備才能轉化出可用風能。但長期以來,中國自主研發(fā)的低風速風機一直缺位。

  在國際巨頭紛紛退出中國市場時,英國投行出身的張雷,收編了一支來自維斯塔斯、歌美颯等外資風電巨頭的技術隊伍。

  在他們的攻關下,遠景能源在低風速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遠景風機在江蘇本地低風速風電場的運行數據得到業(yè)界認可。

  張雷劍走偏鋒,在三北地區(qū)棄風限電的大背景下顯得頗具前瞻性,風電建設重點此時開始向中東部和南部低風速地區(qū)轉移。

  憑借先發(fā)優(yōu)勢,遠景能源不斷蠶食市場份額,并迅速成長為僅次于金風科技的中國第二大風機制造商。

  在拿下低風速戰(zhàn)場后,遠景能源很快將盯上另一個新的戰(zhàn)場——海上風電。該公司所在的江蘇省是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大省,張雷順勢進軍海上風電。

  此時,遠在廣東的張傳衛(wèi)也盯上海上風電。

  這位公務員出身的民營企業(yè)家的風電故事頗為傳奇。最初,明陽風電既無國企背景,也無資本加持,更無風電大省的本土優(yōu)勢。

  在彼時國家電力大格局中,廣東被定位為西電東送的受端省份,中央并不希望其自建發(fā)電廠。

  據傳,張傳衛(wèi)通過“炒地皮”,從銀行抵押貸款獲得啟動資金,從而向世界風電巨頭購得知識產權。

  2011年,上游稀土價格暴漲。張傳衛(wèi)又與江西贛州市政府簽訂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書,投資建設風電整機及永磁電機、磁性材料等核心部件項目,發(fā)力產業(yè)鏈垂直整合。

  這個地處湘贛閩粵交界處的城市,有“稀土王國”之稱。明陽風電因此成為中國風電制造業(yè)首個獲得國家稀土戰(zhàn)略資源配置的企業(yè)。

  但張傳衛(wèi)的發(fā)家備受爭議。早年間,他曾卷入原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受賄案

  這或許折射出張傳衛(wèi)初入風電行業(yè)時的艱辛。但早年的污點并沒有影響張傳衛(wèi)獲得廣東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甚至頻繁到訪明陽智能。

  去年4月,廣東省推進海上風電建設工作現場會,被安排在位于中山市的明陽集團總部召開。

  隨著廣東省被國家能源局劃入4個重點推進海上風電建設省份,廣東本土風機制造商明陽智能受到熱捧。

  三峽集團等欲進入廣東海上風電市場的央企,開始積極謀求與明陽集團合作。

  早年的“王座之戰(zhàn)”曾給了黑馬崛起的機會。但如今的行業(yè)格局趨于穩(wěn)定,馬太效應凸顯。

  2017年,排名前五的風機制造商占據2/3的市場份額,其中金風科技占比接近30%。

  在中國風電行業(yè)三十年跨越式發(fā)展的時代浪潮中,這些風電整機商幾度沉浮。

  它們推動中國風電走向世界,在世界風電市場和全球能源格局中書寫了中國式崛起范本。

  這些范本的最新故事是,張傳衛(wèi)即將帶領明陽智能登陸A股,一場新的造富運動拉開帷幕。(作者: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