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能源汽車

額外關稅最高達38.1%,歐盟貿易大棒砸向哪些車企?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wǎng)
時間:2024-06-15 20:21:58
熱度:

額外關稅最高達38.1%,歐盟貿易大棒砸向哪些車企?導語 | Lead歐盟雖然不及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那么狠,但加征17.4%到38.1%的臨時關稅,也足以讓闖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車

導語 | Lead

歐盟雖然不及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那么狠,但加征17.4%到38.1%的臨時關稅,也足以讓闖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車企喘不過氣,并讓中歐經(jīng)貿蒙上陰霾。

本文出品|禾顏閱車工作室

撰文|李溯婉

編輯|禾   子

全文3536字

閱讀需4分鐘

歐盟的貿易大棒終究還是砸過來了,不顧多方的勸說。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在聲明中表示,將從下月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達38.1%的額外關稅。繼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關稅提升至100%之后,歐盟也將加入征收高額稅率之列。

△歐委會發(fā)布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情況

針對歐委會將于7月初開始對原產于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17.4%-38.1%的臨時反補貼稅,商務部等多方在6月12日皆發(fā)聲。商務部發(fā)言人表示,歐方罔顧事實和世貿組織規(guī)則,無視中方多次強烈反對,不顧多個歐盟成員國政府、產業(yè)界的呼吁和勸阻,一意孤行,中方對此高度關切、強烈不滿,中國產業(yè)界對此深感失望、堅決反對。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后續(xù)進展,并將堅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wèi)中國企業(yè)的合法權益。

歐盟中國商會認為,該措施不僅將嚴重損害中歐汽車企業(yè)及汽車供應鏈企業(yè)正當權益,扭曲中國電動汽車企業(yè)在歐洲市場公平競爭環(huán)境,還將沖擊中歐汽車及相關領域的正常經(jīng)貿往來,其“溢出效應”更將對中歐經(jīng)貿關系和雙邊關系帶來挑戰(zhàn)。

歐洲本土車企寶馬、大眾、奔馳等也紛紛對此表明立場。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稱,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征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fā)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貿易保護主義勢必引發(fā)連鎖反應:以關稅回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yè)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哪些車企“受阻” 

歐委會在聲明中表示,將對比亞迪、吉利汽車以及上汽集團三家被抽樣的中國生產商征收的稅率分別為17.4%、 20%以及38.1%,其他參與調查但尚未抽樣的電池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征收21%的加權平均稅。

△中國電動車出口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中國車企憑借競爭力不斷提升而逐漸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歐洲是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重要市場之一,吉利、上汽和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正不斷努力拓展歐洲市場。吉利旗下的沃爾沃、Polestar、領克和路特斯等多個品牌組成“國際隊”,在歐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據(jù)德塔福斯汽車信息咨詢公司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吉利集團在歐洲共銷售34.8萬輛,是歐洲第十大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當?shù)丶矣鲬魰缘腗G品牌則是上汽的殺手锏,2023年,MG單一品牌在歐洲就銷售了23.13萬輛,并實現(xiàn)連續(xù)三年銷量翻番。比亞迪2023年在歐洲市場的銷量雖然落后于吉利和上汽,在歐洲僅售出15588輛汽車,但其目前電動車出口增長勢頭迅猛。自2022年9月以來,比亞迪已將旗下多款新能源車型推向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荷蘭、挪威和匈牙利等20個歐洲國家。目前,比亞迪在歐洲已累計開設超過250家門店。

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電動車,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并舉起貿易大棒。這次加征稅率的名單上,除了比亞迪、吉利、上汽,還有一汽、愛馳、江淮、奇瑞、小鵬、東風、零跑等眾多對歐出口電動車的中國車企。有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在現(xiàn)有10%的進口稅基礎上,一輛汽車加征20%以上的額外稅率,這對于中國企業(yè)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將受高額稅率沖擊

據(jù)外媒報道,根據(jù)一項新的分析,歐盟若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可能會使中國對歐盟的貿易損失近 40 億美元。日前,德國基爾世界經(jīng)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援引其最新研究報告稱,如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 20% 的進口關稅,歐盟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數(shù)量將減少四分之一,約 12.5 萬輛。與此同時,當?shù)厣a的汽車銷量可能會增加相同的數(shù)量。

歐盟中國商會調研顯示,對大多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征10%以上關稅即為高位區(qū)間,將對其對歐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當前的17.4%到38.1%的臨時關稅區(qū)間意味著嚴峻的市場準入障礙。中國是全球電動汽車產銷第一大市場,國內市場銷量遠高于歐美市場銷售的總和,對歐電動汽車出口僅占中國電動汽車產量的5%左右,且大多為歐美品牌。中國自主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市場占有率也遠低于歐洲本土企業(yè)。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狠”起來,連歐美在華車企也難幸免。這次名單上還列出了包括亞歐汽車制造(臺州)有限公司、浙江豪情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有限公司等具體的生產制造基地。這意味著,臨時稅率不僅針對中國品牌,也包括沃爾沃、smart、大眾、通用的中國產純電動汽車出口產品。同時,歐委會還稱,在申請得到確認后,在中國的BEV生產商特斯拉,可能在最終階段獲得單獨計算的稅率。

如何面對“出口”被堵 

受歐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開始降溫。乘聯(lián)會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5月新能源車出口9.4萬輛,同比下降4.0%,環(huán)比下降18.8%;占乘用車出口24.8%,較去年同期下降6.8個百分點。其中,比亞迪5月出口量為37499輛,較其4月高達41011輛的出口量有一定的回落。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高達100%的稅率,無疑基本將中國電動車擋在門外。而歐盟下個月再對征收高額的懲罰性關稅,這對中國電動車出口而言將是雪上加霜。自歐委會2023年10月4日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乘用電池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以來,盡管中國車企不認可歐方調查的初衷,但依然全面配合歐方調查過程,盡最大努力填報問卷,配合歐方對中國車企在中國、歐洲多地工廠和經(jīng)營場所的核查等。

△一旦歐盟加征關稅,當?shù)叵M者購買中國產電動車的費用也會有所增加

多家企業(yè)及利益攸關方反映,歐方在調查中濫用調查權,采取不當調查行為,包括部分調查方向和領域超出反補貼調查范疇,對企業(yè)提出不合理和超出企業(yè)舉證范圍的要求,未給企業(yè)和各利益攸關方提供充足時間應答和舉證。此外,歐方多項“補貼”指控存在不實成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數(shù)次聽證會上,中國車企及有關方面對調查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質疑,但歐方均未給予回應。

歐盟中國商會始終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優(yōu)勢在于技術創(chuàng)新和成本管理,通過持續(xù)的技術迭代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依托中國整體供應鏈優(yōu)勢,發(fā)展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有助于將電動汽車這一綠色產品與技術打造成為有利于全球綠色轉型的公共產品,中國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優(yōu)勢絕不是依靠補貼而形成的。該商會擔憂,歐方執(zhí)意推進調查,并將加征臨時反補貼稅這一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可能導致中歐貿易摩擦升級,動蕩中歐經(jīng)貿和商業(yè)關系,并呼吁中歐通過對話和磋商來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歐委會這次稱,被抽樣的公司都收到了有關自己計算結果的信息,并有可能對其準確性提出意見。如果這些最終意見提供了足夠的反駁證據(jù),歐委會可以根據(jù)歐盟法律修改其計算結果。任何其他未入選最終樣本的在華生產企業(yè),如果希望對其特殊情況進行調查,可在實施最終措施后(即啟動后 13個月),根據(jù)反補貼基本條例要求加速復審。

歐委會此次只公布了稅率,尚未公布稅率的具體構成,中國車企被認為或許還有一定的抗辯空間。7月4日,臨時反補貼關稅將以擔保形式征收(形式由各成員國海關決定)。歐委會將會在11月2日之前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做出最終裁定。

相關車企除了繼續(xù)積極應訴和據(jù)理力爭之外,還需要在國際化之路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市場多元化是企業(yè)規(guī)避貿易壁壘的有效路徑之一,比亞迪正在朝這方面努力,目前已經(jīng)進入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多個城市。

△比亞迪加快在國際市場多元化的步伐

此外,到海外設廠也有助于繞開高額稅率等貿易壁壘。比亞迪、上汽和奇瑞等車企正在積極布局在歐的工廠。在巴西、泰國等海外市場已投資建廠的比亞迪,正籌備對歐洲進行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投資額度或高達數(shù)十億歐元,涵蓋工廠、銷售網(wǎng)絡構建及品牌營銷等多個方面。目前,比亞迪第一家歐洲汽車工廠將于明年在匈牙利投產,并計劃在未來數(shù)月內開始研究第二家工廠的選址。按計劃,比亞迪到2030年超越大眾、特斯拉和Stellantis,成為歐洲市場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不過,在歐洲建廠將會面臨著較高的成本以及產業(yè)鏈搭建等復雜問題。相比建廠,未來技術授權將會成為中國車企走出去的新途徑。部分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上領先的中國車企,可以通過與歐洲本土車企合作,采取技術授權或者許可方式來擴大營收,這也是避開貿易摩擦的有效路徑。但是,不少中國車企目前在技術上并未實現(xiàn)在全球領先,主要還是靠加工和組裝效率高,這條路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車企來說暫時未必能走得通。

點評

歐盟將對中國電動車征稅,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旦臨時關稅落地,雖然短期可以諸多中國制造的電動車擋在門外,但對于歐洲消費者而言購買電動車的成本將明顯提高。此外,這對中歐企業(yè)在電動汽車供應鏈、創(chuàng)新研發(fā)和市場合作等領域也帶來負面影響。而對于中國電動車而言,歐美兩大車市貿易壁壘高筑,“出海”難度明顯提高,但面對貿易壁壘是國際化的必經(jīng)之路,中國車企除了自身不斷練好內功,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借鑒在國際化道路上先行的跨國車企巨頭的做法。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原文標題 : 額外關稅最高達38.1%,歐盟貿易大棒砸向哪些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