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能源汽車

車企賣得差,為什么還不退?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時間:2023-08-14 15:21:03
熱度:

車企賣得差,為什么還不退?在八角籠中格斗,各安天命。“普通人想活,必須來真的。”這句臺詞,出自電影《八角籠中》,普通人尋求一生都在探尋“活著&r

在八角籠中格斗,各安天命。

“普通人想活,必須來真的。”

這句臺詞,出自電影《八角籠中》,普通人尋求一生都在探尋“活著”的辦法。但是,想要從“八角籠”里走出去真的很難,僅靠孤擲一注的勇氣,遠遠不夠。

電動化,是趨勢,也像八角籠,困住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扛著時代包袱的老牌玩家們。善于格斗的他們,發(fā)現自己忽然不會摔跤了。所以,當長安福特接手福特電馬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業(yè)務時,諸多感慨從中而出,是什么時候福特不會賣電動車,也不會賣燃油車了?

被困在八角籠里的,福特只是其一。拯救福特的穆拉利之后,比爾·福特,這個福特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再也沒能找到一個讓他再次說出“I Need your help!”把福特再次拉出泥潭的圣人。

和“電馬歸入長安福特運營”同時的新聞,是同為底特律戰(zhàn)壕里的兄弟,也同樣被困在八角籠里尋求轉型之道的通用,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銷量終于月銷過萬。

比比爾·福特幸運一點的是,瑪麗·博拉終于有了一些底氣,對抗那些時刻指責她“背叛通用”的投資人。通用的第三次危機,能不能在瑪麗·博拉手上得以化解?

滿懷信心的瑪麗·博拉或許并不知曉未來會變成什么樣,但她清楚地是,無論是通用還是福特都離不開中國。就像在中國市場銷量已經不足10萬輛,生存難以為繼,在全球利潤大漲甚至超越了特斯拉,起亞仍舊不愿意聽從“退出中國市場”的勸解,選擇繼續(xù)在中國市場進行八角籠中的格斗。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是一個領先的市場,也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市場。”起亞全球社長宋虎聲,也如同瑪麗·博拉一樣,深知未來的幾年,一旦全球市場都開始習慣電動車之時,不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全球的故事也就沒有那么好講了。

那些希望留在格斗場的,即便在中國市場出現式微,但是全球業(yè)務蒸蒸日上,可以拿錢拿資源反哺。有些品牌,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兩條腿陷在深坑里,只有退出才能活。

離開中國,才能活著?

7月12日,《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里,用了三個短句來訴說即將過不下去的日子:產品受市場轉型影響,銷量未達預期,經營陷入困境……廣汽三菱已經于6月份進入了臨時停產的階段,目前還未復產,經銷商也在陸續(xù)退網中。

停產了,退出的日子也不遠了,意外嗎?

不意外,甚至有些見怪不怪。這些年,隨著電動化趨勢邁入熱望之境,燃油車份額被不斷侵占的當下,伴隨而來的便是諸多品牌輪番退出的新聞。JEEP、雷諾、謳歌等已經退出中國市場,韓系車、法系車受到沖擊,時刻被勸說“退出吧”。如果三菱一退,雷諾日產聯盟,這個全球第四大銷量的車企也僅剩日產一棵獨苗在中國市場“破籠”了。

對于聯盟來說,三菱的退出,或許會是一個最優(yōu)解,虧損減少了,可以集中資源放在日產的身上,電動化的趨勢也不會丟。這一招可以叫做“棄車保帥”,三菱估計并不太樂意。5月份,三菱社長加藤隆夫還否認,“目前三菱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計劃”,并表示“正在與中國的合作伙伴討論接下來的對策”。

對策應該是沒有想好,7月份就發(fā)表了一封信。說到底,三菱其實并不想退。在日本市場,三菱的市占率,不說和豐田本田日產比,哪怕與斯巴魯比起來,都有些“不夠看”。三菱必須在大本營以外的市場,尋求新的開拓。

和鈴木倒有些相同。幾年前,鈴木把持有的長安鈴木50%的股權,以1塊錢轉讓給了長安集團,然后轟轟烈烈地退出了中國市場。當年的鈴木修老爺子,哪怕80多歲了,仍舊像一顆砸不爛的銅豌豆,對著記者說,“哪怕死掉,我也不向中國市場低頭”!

此后,確實也沒低頭,夠傲的,也夠倔的。鈴木在中國市場的經歷是從賺得盆滿缽滿,到小型車市場萎縮虧損不斷拉大,活不下去了。當時,諸多言論認為,“鈴木退出中國是敗筆”。

不過,如今回過頭看,退出是一個轉機。退出中國市場之后,鈴木把重心放在了印度等市場。鈴木在印度單一市場的年銷量實現160萬輛,去年以290多萬輛的銷量排在全球市場前十榜單,甚至超越寶馬。今年7月,鈴木在印度銷量超過18萬輛,賣得最好的10款車型中,有7款來自鈴木。

于是,勸說三菱的言論越來越多,別掙扎了,走得干脆一些,像鈴木一樣主攻東南亞市場。三菱確實想這么做,日前宣布將在 2024 年投資 5.7 萬億印尼盾,折合約 27.05 億元人民幣,以擴大在印尼的生產能力,提高到每年最多 25 萬輛。

也可以這樣理解,鈴木把印度當提款機,三菱也希望在印尼能夠賺到錢發(fā)展全球業(yè)務。并規(guī)劃,未來5年將推出16款新車,目標是在2035年起,在全球市場上只銷售油電車和電動車,以保持在關鍵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個關鍵市場是哪,包括中國市場嗎?不得知。

“法系車退出中國市場了嗎”,此類言論每年都有,但法系車仍在堅持。多數觀點認為,與其在懸崖邊凝視深淵,不如退出的好。畢竟,廣汽菲克都退出了,國產Jeep車型沒了,菲亞特重返中國市場的品牌戰(zhàn)略也宣告“落幕”,同一集團的標致雪鐵龍還有掙扎的必要嗎?

而且,和在中國市場低迷的銷量比起來,法系車所屬的Stellantis集團今年上半年營利潤和凈利潤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紀錄,凈營收984億歐元。

銷量直線下滑,戀戰(zhàn)已無必要,法系車還有必要一條路走到黑嗎?日漸凋敝的態(tài)勢下,及時止損豈非是更好的選擇?死磕的下場,不過是為“人滿為患”的懸崖邊,又制造了一份擁擠?

畢竟,這個電動化與燃油車廝殺成風的籠子,早已經裝不下那么多的孤擲一注。

不走,有不走的原因

起亞是能夠理解法系車“不走”的理由。

韓系車遭遇寒冬的這些年,現代從巔峰期的114萬輛一路跌破30萬輛,4S店冷清無比,起亞從巔峰期的65萬輛,六連跌至今下滑到不到10萬輛。寒冬之后,現代起亞的工廠不是賣給了理想,就是賣給了高合。但是,仍然沒有想過要從這個市場撤走。

和福特一樣,這些當慣了格斗冠軍的車企們,賣不好燃油車,也賣不好電動車。雖然,他們并不能忘記巔峰期舉杯共祝收官戰(zhàn)績的時候,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的中國市場對于這些品牌來說,銷量漲不動,虧損還不斷拉大,已經是負擔。

看一個數據對比,去年起亞在中國市場銷量不到10萬輛,現代不到20萬輛的情況下,現代起亞集團依然以683萬輛的數據,躋身全球第三,僅次于豐田和大眾?;蛟S,有無中國市場,對于現代起亞集團而言,也并不是那么重要。

下滑的原因,被說了千百遍,就借用剛剛實現新能源車型500萬輛下線的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的一句話,來解釋原因,“汽車市場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只有在快的過程中才能超車。”

這些慢魚的市場被吃掉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車企會棄城而走。對于鈴木三菱這樣的企業(yè)來說,用全球業(yè)務賺的錢反哺中國市場,難度太大,宜退。對于起亞來說,“貼得起中國市場”,而且全球戰(zhàn)略不能只看一朝一夕,要看更長遠,所以“不能退”。

哪怕銷量還不如起亞的法系車也是這么想的。這也是為何瑪麗·博拉寧愿和投資人對著干,也要在中美兩大市場進行電動化大變革,就像蔚來所說,“誰也阻礙不了趨勢”。

起亞全球社長宋虎聲也認為,如果起亞因為智能化電動化在中國市場失敗,當歐美消費者需求發(fā)生轉變的時候,起亞也必然無法滿足。到時候,抓不住趨勢,就不像現在還能有退路,天平的兩端傾斜的都是消亡的方向了。

大眾寧愿拿著85年的榮耀,也要換取小鵬汽車的智能化技術,也是因為“要中國,就是要未來的全球市場”。從技術輸出方變?yōu)閷W習方,大眾此舉,被認為是合資品牌的反攻,從“加入”對手開始。

有一組數據,也說明“不退”的必要性。去年,中國市場銷量占據全球總銷量的38.3%,“比大眾更依賴中國市場”的通用,中國市場銷量占比達到39%,奔馳、本田、寶馬、特斯拉、日產等車企也都超過30%。各路高管扎堆來中國,也說明,想要保證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就必須持續(xù)深化中國布局。

不退,又虧,怎么辦?

那就把中國市場多余的產能利用起來,“賣給全球”。馬斯克把這條路線運用得如火純情,日產汽車CEO內田誠也準備學起來,正在考慮從中國出口汽車,以利用中國高效的供應鏈,降低生產成本,并取代在中國市場失去的銷量。

算盤都已經打好,反攻的號角也吹得響亮,淘汰賽結束之前,八角籠中的格斗更殘忍。

       原文標題 : 賣得差,為什么還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