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能源汽車

合資車大敗退,人均BBA時代來了?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時間:2023-04-18 12:14:42
熱度:

合資車大敗退,人均BBA時代來了?01看了12萬的 C6,才知道合資車到底有多賺錢。自從東風雪鐵龍掀桌后,上汽通用,廣汽本田等40多個品牌都被迫玩起了“百億補貼&rdq

01

看了12萬的 C6,才知道合資車到底有多賺錢。

自從東風雪鐵龍掀桌后,上汽通用,廣汽本田等40多個品牌都被迫玩起了“百億補貼”。

12萬買寶馬1系,22萬提奧迪A6,甚至還有車企宣布“買一送一”。

你以為它們在虧錢賣車,卻不知道它們有多暴利。

在人均年收入只有兩三千的1995年,如今哭著求帶走的雪鐵龍,曾用一款富康汽車大殺四方,不僅賣到了15.6萬,還用50萬臺的銷量,成了當時中國的三大神車之一。

而在德國只賣4萬的桑塔納,卻在國內加價到20多萬,還供不應求。

要知道,當時的浦東房價才1500一平,而上汽大眾員工的平均月薪卻高達4500塊,1個月就能買3平米。

甚至穿著工服去相親,當場就能直接定親。而看到大眾、雪鐵龍在中國賺得風生水起之后,美系、日系、韓系也紛紛下場。

從2002到2006年,國內80%的汽車市場都被合資品牌占領。2011年,合資車企更是賺走了整個行業(yè)95%的利潤。

你以為5∶5的股份就是中方、外方各賺一半?太天真了。

造車前,合資車企要先交一筆技術轉讓費,造車后,還得從人家那購買昂貴的零件和材料,最后算下來,外方的利潤可以達到中方的2到3倍。

甚至在一些合資的零部件企業(yè),10名外方員工的工資,比中方100人加起來還要多。

更讓人崩潰的是,很多人以為“用市場換技術”后,國產汽車能一飛沖天吊打外資。

可現(xiàn)實卻是:技術沒學到,市場卻沒了。

02‍

2018年,有人在知乎提問:中國汽車何時才能打敗豐田和本田?

不少人的回答是:在夢里。

因為當時國內銷量前5的車企,全都是合資品牌。這可不是國產汽車不努力,而是對方實在不講武德。

為了保護技術,外國車企對變速箱、底盤、發(fā)動機等汽車核心技術嚴格保密,咱們是一樣都沒學會。

更氣人的是,在利用完了咱們消費市場和廉價勞動力之后,日產前總裁還不忘來上一句:中國汽車廠商在合作時的貢獻幾乎為零。

為了壟斷市場,合資品牌又建議嚴控汽車生產牌照。比如早年的比亞迪和奇瑞,就都面臨沒有牌照,無法造車的情況,無奈之下,王傳福只能買了一個擁有“生產牌照”的小廠:福萊爾。奇瑞汽車更是無償把20%股權送給了上汽集團。

而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在海外的合資車,五臟六腑樣樣齊全,而一到國內就開始減配,變成了“中國特供”。

從國產奔馳的四門兩蓋“鋁換鋼”,再到國產思域的B柱斷裂,惡心了無數(shù)消費者。

甚至國內在2016年啟用新能源綠牌后,它們仍然不思進取。還覺得,像豐田這樣的百年車企,只要在電動汽車上一發(fā)力,國產新能源汽車就會瞬間灰飛煙滅。

可現(xiàn)實卻是,它們造出來的電動車,智能水平堪稱汽車界的“諾基亞”。

豐田的首款純電車,更是上市半年就被全部召回。直到此時,它們還沒意識到,曾被它們嗤之以鼻的中國廠商們,居然能有咸魚翻身的一天。

03‍

2022年,比亞迪超越了一汽大眾,把統(tǒng)治了中國車市40年的合資車企,趕下了銷量第一的寶座。

也是從這一刻起,他們才意識到,合資車企的暴利時代結束了。曾經加價都買不到的神車雷克薩斯,銷量暴跌近19%,從加價王變成了促銷王。

而天天大罵電動汽車是垃圾的豐田章男,也選擇了提桶跑路。“怪不得塞車”的馬自達,銷量更是直接腰斬41.2%。

而在更早之前,2018年,鈴木就以1塊錢的價格,賣出了長安鈴木50%的股權,退出了中國。

法系車更是從2017年38萬輛的銷量,降到了2020年的5萬輛。無奈的東風雷諾只能退市、DS也被迫“賣身”。

從2018年到2022年,就有超過8家合資車企和品牌退出了中國市場。就在合資車企跑路的同時,國產汽車也開始騎臉輸出。

2022 年,國產車的市場份額逼近50%,開始跟合資車平起平坐。

而在2023年的前2個月,比亞迪、長安、吉利破天荒的包攬了銷量前三,打得合資品牌找不著北。

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更是一路狂飆,市場占有率高達25.7%,每賣出四臺新車,就有一臺是新能源。

而在國產汽車的不斷進攻之下,未來的汽車淘汰賽也會更加殘酷,甚至有從業(yè)者喊出了“合資品牌將無人生還”的口號。

隨著合資車的大敗退,你覺得,人均BBA的時代,還有多遠?

       原文標題 : 合資車大敗退,人均BBA時代來了?